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739部分

大唐极品闲人-第739部分

小说: 大唐极品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在战术上并不占优势。但拜占庭已历经长年战乱,内部党争不已,阶级矛盾突出,军队成分复杂,又在几个方向抗击阿拉伯的进攻,常常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使阿拉伯人得以顺利地进行扩张。

其次,阿拉伯军队组织严密,骑兵部队机动快速,从而能达成作战的突然性。在战术上为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战斗队形借鉴拜占庭和波斯军队的长处,沿正面和纵深分为前卫、中军、左翼、右翼和后卫几部分。两翼用骑兵掩护,并掌握强大的预备队。当出现胜利希望时,迅速将主力投入交战,追击敌人时要求迅猛异常,穷追不舍,以便不断扩大战果。

同人们想象中飘忽来去的轻骑兵不同,早期穆斯林其实是以其优秀的步兵系统作战的,他们基本没有骑兵。传说中的机动力来源于对沙漠地形的掌握以及他们的骆驼。实际战斗中他们确实都是步行战斗。

这些阿拉伯步兵的盔甲非常拙劣,普通士兵基本处于无甲状态。他们用弓箭和标枪战斗,近战则使用长矛和双刃直剑。比起外部的世界,阿拉伯沙漠的军事形态很落后,他们的成功源于伊斯兰教宗教狂热带来的无比勇气,以及几代天才将领的指挥才能。

虽然装备和战术全面落后,但是早期阿拉伯步兵仍然凭借计谋,宗教狂热和幸运战胜了以铁骑为主力的,强大的波斯萨珊帝国。

在利益和宗教狂热的驱使下,阿拉伯开始了迅速而大范围的扩张,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灭掉萨珊波斯后,穆斯林军队已经拥有了骑兵系统,他们的骑兵学自拜占庭和波斯。轻骑兵是骑弓手,重骑兵则是兼具骑射和近战双重功能的骑兵。盔甲为锁子甲或鳞甲。阿拉伯骑兵作战风格机动灵活,能够有效的配合他们的步兵主力作战。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是一个年代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军队的核心是其步兵系统。由于国力的强盛,铁制盔甲被大量普及。阿拉伯帝国采用柏柏尔人的步兵阵形,分为三条线:第一条是手持长矛和大圆盾的重步兵;第二条是持标枪的投掷步兵,第三条是持复合弓的射手。

攻击输出主要来自于2,3两条轻步兵线,第一条重步兵线则是移动缓慢但却坚固的防线。该阵形预留有让己方骑兵通过的通道,阿拉伯骑兵进进退退的灵活的战术就是以这支强大的步兵为根基的。

阿拉伯帝国的骑兵系统也很强大,后世的人们提起古代阿拉伯军队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骑兵。阿拉伯的战马是人为育种出来的世上最优质的战马,远胜原生态的马种。他们的轻骑兵速度极快,会使用标枪反复骚扰对手,一旦对方的战阵在骚扰下出现漏洞,他们的贵族重骑兵就会给对方以强有力的冲击。

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军队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阿拉伯帝国也扩张成为西起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北非,东至中国边疆和印度中部的广大区域,成为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只有小亚细亚的拜占庭、西欧的法兰克和东方的中国唐朝暂时的防守性的阻挡住了他们。

已经高度发达的阿拉伯帝国依然实行其游牧民族前身的民兵制度,因为阿拉伯人的全民尚武精神使得他们的民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然而随着富有的生活,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尚武精神正在渐渐淡去,职业常备军的质量严重下降。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不得不缔造了新的组成形式,他们广泛从突厥各族购买奴隶,从小培养成职业战士,作为皇帝最忠实可靠近卫军。他们被称作“古拉姆”卫队。突厥部落的游牧民是天生的战士,再加上阿拉伯帝国的职业训练,“古拉姆”卫队成为了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们精于骑射,虽然是奴隶出身,而且训练极度艰苦,但是待遇丰厚。这种做法在世风日下的情况下保障了帝**队的战斗力。

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历史上始终都能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哪怕是后来,当阿拉伯帝国即将倾颓的那一刻,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也不曾被人小看过。

这样一支军队,杜睿岂能不担心,岂能不额外的重视,所以从一开始,杜睿就不停的给阿拉伯帝国找麻烦,先是在埃及,他配合着拜占庭的军队,大败阿拉伯,将阿拉伯占据埃及的时间向后整整推迟了十年的时间。

而后杜睿被迫领兵挂帅西征,将中亚从阿拉伯的势力当中剥离了出来,哪怕随后杜睿再度远离了朝堂,他也从来不曾放松过对阿拉伯人的打压。

就是因为他担心阿拉伯帝国再度崛起,为日后的大唐王朝带来威胁。

在历史上,大唐和阿拉伯之间只有过一次交手,很多人也一直喜欢拿怛罗斯战役来证明所谓的“唐军战斗力远超过阿拉伯帝国”,殊不知那只是一次意外。如果阿拉伯帝**队真正进攻大唐帝国,那么战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战争拼的是国家的总体实力,而且当时天宝年间的大唐也远不是开元年间的唐朝。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唐在进入天宝年间后,内部从贞观之后积累的大量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土地兼并开始迅速发展,社会政治迅速腐坏,道德开始崩溃,阶级矛盾迅速尖锐起来。而且士族势力也对自身地位的瓦解不满,生产力发展速度大为降低。对外的战争严重消耗了经济,贫困人口比例迅速拉大。而对外贸易的发达不但没有给政府带来什么收入,反而导致出超,所有仅有的利润也被大商人占有,人民根本没有受益,高利贷盛行,公债私放,官员拿公款放债。

当时农业歉收,钱重物轻,而大量失地农民很多十天半个月吃不到盐,人民对贪污无能的政府开始不满,李隆基也日益骄横,沉醉在大唐虚假的荣光里。

反观阿拉伯帝国,这时已经基本统一中东,还打下了波斯,穆斯林数量大为增多。波斯的银矿和铁矿、兴都库什山区的金矿和锡矿给帝国带来了巨大收益,伊拉克地区的农业也发展了。海上贸易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帝国的军队无论人数还是装备都大为增强,而且人民上下一心,渴望遵照主的意愿前往中国进行圣战。

再看看军事力量。阿军拥有大约35万常备陆军和5万海军,而且以部落为单位受训作为后备部队,必要时可发动100到150万军队,且有一半是骁勇的骑兵。而阿拉伯帝国还可以以波斯为基地进行补给,当时的国力足够支持50万军队远征大唐。

海军可以临时扩编到10万左右,而且当年阿拉伯商人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做生意的很多,海路其实并不艰难,就连普通小商船都有90%以上几率成功往来,何况正规海军的上千艘战舰。

而唐军方面呢?

在天宝年间,唐军的府兵制已经基本失效。旧的宿卫军士由于待遇糟糕,逃散殆尽。660年之后,唐已经开始募兵,而且由于贪污**,士兵军饷低下,没有多少人愿意当兵。李隆基招兵12万作为“长从宿卫”拱卫京师,结果除了官吏,只有1万人真正应征,官员大量贪污粮饷,去的都是流氓无赖找不到工作的社会闲散垃圾人员,从不训练。而各地方宿卫戍兵理论上有60万,其实不到半数,大部分还是不务正业,与镇将一起经营各种产业谋利,完全无战斗力。

为了弥补这些募来的军队的战斗力空缺,李隆基只得采取节度使的制度,而节度使的部队,也是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

这些节度使共有四十多万军队,是当时理论上仅有的能够战斗的唐军。可惜范阳、平卢、朔方三镇是安禄山等人的基地,他们叛变后还控制了河东节度使的部队。

而且在安史之乱前,由于鲜于仲通攻打南诏,所以唐军主力,所以如果在安史之乱开始后阿拉伯帝国按计划进攻,那么与阿军陆军对抗的只有西域的不到3万唐军,而海军登陆后将面临岭南五府节度使的军队15000余人,可以说这些唐军是很容易解决的。

当然也可以临时征兵。不过不幸的是,历史上的中国人的观念之中,一直是有家无国的,唐代更甚。加上府兵制名存实亡,人们长期不习战斗,佛教思想在民间盛行,所以基本招不到可以作战的部队。人民在被抓壮丁前就会逃走,所以“三史三别”的描述才会出现。正所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而且中国官吏常常胡乱抓人凑数,所以才有“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反观达拉博的军队,无一不是悍不畏死的壮士勇士,思想上高度武装,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为人类谋福利是为了正义而战,且平时在部落里受过完整的军事训练。这些都不是那些石壕村的老太婆能够具备的。

就算是正规军,这时的心态也是“低头落泪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惆怅无人商量”,毫无斗志,也没用国家观念。

唐军无能,当时的唐将倒是有几个不错的。可惜中国人只知道内耗,高仙芝、封长清的下场足以说明问题了。而皇帝信任的是什么人?高力士、鱼朝恩、边令诚,就是在这些垃圾太监指挥下,就是天兵天将也要完蛋,何况那些唐军?

而且,根本就不能指望大唐百姓起来自发抵抗。安禄山之所以能够旬日取河北三十七城,百姓们不敢反抗是很重要的原因。何况阿拉伯帝**队一直善于争取支持,后来十世纪攻打印度时,成千上万的贱民、首陀罗蜂拥到街边欢呼阿军,印军都自动放下武器,就说明了这一点。

只要阿军迅速从河西走廊攻下两京,海军迅速北上占领毫无防御的江南,唐军及唐帝国必定土崩瓦解、全线投降,几个所谓的“忠臣”的抵抗最多只有象征意义。

再说回怛罗斯之战,或许是出于尽量淡化的考量,对于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会战,诸家唐史中却均无发生的确切内情,不过几则阿拉伯史料都记载。

在各家唐史中,都讳言了此战的详细过程,只是粗略叙述了几句战败后的情景。《旧唐书》卷132中记载道:“黑衣救至,仙芝大衄,军士相失”。

《新唐书》卷166中则载:“围怛逻斯城。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嗣业惭,乃与秀实收散卒,复成军。”

《新唐书》卷151中则载:“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嗣业曰:‘事去矣,不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

虽然各家史料中均未提及交战时的具体场景,但从“免己陷众”四字能够看出,当情势不利时,副帅李嗣业丢下士卒率先逃窜,而从“惮敌而奔”、“军士相失”等记载也能依稀看出,唐军中存在明显的畏敌、不敢战等现象,这大概是因为大食的宗教战士悍不畏死,武器装备和作战素养又占据明显上风所致。

至于战败后的情景,记述得则相对较为清楚,结合几则史料不难看出,首先是唐军被击败,仅剩数千溃兵,高仙芝将其聚拢,“复成军”,但此时大势已去,只好继续溃退。逃至白石时,恰逢拔汗那残部也退至此处,败兵填阻道路,李嗣业生怕被追及,挥舞大棒毙杀拔汗那友军士兵“数十百”,表现勇不可挡,硬生生在自家士兵中杀出一条血路,拔汗那士兵被迫让开道路,让唐军先逃,李嗣业这才得以与高仙芝等少量唐军逃得性命。

据《资治通鉴》卷216记载:“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而在《通典》卷185中亦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由此可知大唐镇国的安西精兵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前赴怛逻斯的尽皆覆没,数万参战的城傍健儿也基本无幸。

不过唐帝国一方的损失却不止于此,据常理揣测,既然连抢道先逃的李嗣业等唐军主将都没能带回去多少士卒,那前来助战的拔汗那属**就更走脱不了几人,因此唐朝一方的“10万余”参战兵马多半全部折损。

其实此战的结果如此之惨并不奇怪,阿拉伯战马的远跋之能天下居冠,在大食骑兵的追击下,溃兵们想逃出生天无疑非常困难,这也是被俘唐军多达数万的原因所在。

怛逻斯会战是唐帝国与大食间发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会战,战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域之地的最终归属。

在此之前,两国之间始终并未发生过直接的大规模冲突,只是彼此争夺属国,或操纵麾下属国争斗而已。在这场两大帝国争夺西域的决战之前,大唐占到了不少的先机。首先唐军是主动挑起战事,迫使大食应战,因此会战的准备比较充分,且决战的战场也是由自己选定,占得了地利;而大食却是仓促成军,被动应战,失去了战役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