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24部分

大唐极品闲人-第24部分

小说: 大唐极品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好!”太宗连道了三个好字,“承乾长大了,总算能为国分忧了,这件差事做得好,做得好!”

众人不解其意,太宗见了,便将手中的奏报递了下去,众人纷纷传阅起来,此刻太宗的脸上满是一个父亲为儿子的骄傲,笑道:“朕原本倾尽府库,凑足了二十万担粮草,八万担财帛,去赎回绥州的三万百姓,却不想承乾居然只用了三万担粮草,和一万担财帛就将颉利买的退兵了,这件事做得好,做得好!”

长孙无忌此时也看了奏报,心中也是狂喜,一直以来他都是坚定的太子党,只不过李承乾虽然聪慧,但性子过于懦弱,而蜀王一党,魏王一党的势力又着实不小,咄咄逼人,他总想着能让李承乾去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好改变一下太宗对李承乾的印象,此次李承乾主动请缨要出使突厥,他虽然欣慰,但是却也为李承乾的安危担忧,只想着李承乾能平安回来便好,却万万没想到李承乾居然把事情办得这么漂亮。

“恭喜圣上,国有如此储君,则我大唐万年无忧矣!”

太宗此时也是心怀感叹,那个做父亲的全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最出色的,当初他虽然将李承乾立为太子,但是李承乾实在是过于平庸,如果不是李承乾的孝心,恐怕太子之位已然动摇了,却不曾想李承乾此次居然能竞全功,这让太宗在惊讶之余,也不禁大为感慨。

“辅机!这还要多靠你平日里的教诲啊!”

长孙无忌泣拜道:“臣不敢鞠躬,太子原本就是极好的,只是没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次陛下能给太子一个机会建功立业,老臣代太子谢过陛下了!”

岑文本在一旁,看着那君臣二人演戏,不禁目视蜀王,此刻李恪如果不表个态的话,恐怕在太宗皇帝的心中印象又要大大下降了,但是李恪却好像什么都没看到一样,只是仰头望天。

岑文本心中一叹,只得无奈的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太子殿下为国建功,臣请陛下当厚赏。”

李世民闻言一愣,对于朝臣的动向,他是一清二楚的,他知道这个岑文本乃是蜀王李恪的谋主,如今居然来替李承乾讨赏,确实让他有些意外。

“哦!文本!那你说朕应当如何赏赐太子呢!?”

岑文本道:“太子殿下如今的封邑不过千户,如今立下此等大功,臣请陛下再加封千户,以彰太子殿下之功。”

太宗闻言不禁一阵犹豫,思虑了片刻道:“不如先加封五百户如何!”

长孙无忌刚要说话,就被岑文本抢了先,道:“陛下!太子为国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难道陛下还吝惜五百户的封赏吗?”

太宗闻言,却也真的无话可说,道:“既然如此,便依爱卿就是!文本!你的笔头好,速去拟诏,太子李承乾于国有大功,加封太子封邑千户!”

“吾皇圣明!”

散朝之后,蜀王府内,李恪正对着岑文本大发脾气:“先生难道这便要离我而去了吗?现在就迫不及待的为新主子邀功请赏。”

岑文本听着李恪的指责,面色却丝毫不变道:“殿下,错怪微臣了!”

李恪怒道:“错怪你了,那你为李承乾讨赏究竟是何道理,这下东宫的人恐怕就更得意了!”

岑文本道:“臣为太子讨赏的用意,瞒不过满朝文武,也瞒不过当今圣上,却偏偏瞒过了殿下。”

李恪一愣,道:“这话怎么讲!?”

岑文本道:“俗话说否极泰来,臣这样做的用意是为了把太子放在炉火上烤,太子殿下私自改变了圣意,虽是好事,却也难免招来圣上的猜忌,如今更是加得千户封邑,必然骄傲自满,殿下试想,圣上会容得下这么一个能干的儿子吗?必然会对太子有所猜忌,到时圣上与东宫的嫌隙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李恪闻言,顿时恍然大悟,忙不迭的和岑文本赔礼道歉。

太宗这边封赏的诏书已经昭告了天下,杜睿也已经知道了,从前来学曲的安康公主那里得知,李承乾的赏赐居然是岑文本代为讨下来的,顿时就明白了岑文本的用意。

“此人其心不善啊!”

安康闻言,诧异道:“现在满朝文武都说太子哥哥应该得到这样的封赏,你为何说岑大人其心不善,我看你才是其心不善哩!”

杜睿闻言,笑着将岑文本的计策说了出来,安康闻言顿时大惊:“这可如何是好,太子哥哥平日里与我最是亲善,不成!我要回宫去禀告父皇才是!”

杜睿忙道:“公主殿下不必去了,在下能猜想得到,圣上英明,如何不知道岑文本的用意,只是想要看看太子如何反应罢了!那岑文本虽然精于算计,但是对圣上还是不大了解,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更何况这个儿子还是要注定成为自己继承人的,要是其余诸王,还则罢了,圣上为了太子难免将来会寻机打压一番,但是用这般伎俩对付太子,岑大人却是身在局中,两叶障目了,如今只怕圣上的心里对这位岑大人和蜀王殿下也有了芥蒂了。”

安康闻言,尚自不放心,道:“这也不成,万一太子哥哥没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可就麻烦了!”

“不妨事!”杜睿想着便将杜平生叫了进来,写了一封书信交给他,道,“你速速去迎太子殿下,将此信交与太子,万万不可失了。”

杜平生虽然顽皮,却也知道这信的干系重大,点头应诺而去。

此时太宗的封赏诏书已然到了李承乾的手上,李承乾接诏自然是欢欣鼓舞,他喜的不是那千户的封邑,而是太宗的肯定,对任何一个为人子的人来说,再也没有父母一句肯定的话更为重要的了。

临近上县的时候,杜平生总算是迎了上来,杜平原见自家的兄弟来了,忙迎上前,问道:“二弟!你怎么来了?”

杜平原这几日连夜赶路,生怕耽误了杜睿的大事,此时见了自家兄长,悬着的心也总算是放下了,忙道:“奉少爷之名,特将书信转于太子殿下!”

杜平生闻言,知道事情紧急,也不敢耽搁,忙带着杜平原去见了李承乾,将书信封赏,李承乾看过之后,脸上顿时浮现起疑惑的神情,但很快就明白了,长叹一声:“承明如此待孤,尽心辅佐,他日必当厚报!”

第一篇蛰居第三十五章再添事端

明德门外,户部尚书房玄龄奉了太宗之命正率领着朝中文武百官迎候,此次李承乾出使突厥,立下了这般大的功劳,房玄龄也是刮目相看。

在房玄龄之后,朝中的一些重臣,以及几个年长的皇子也都在翘首企盼,只是这些人当中的心思也是各有迥异。

“不过是拿钱买退了突厥人,也用的着这般兴师动众!”魏王李泰首先就有些不耐烦了,他本身就肥胖,现在天气闷热,已经汗水涔涔了。

岑文本听见了,忙道:“魏王殿下噤声,此次太子出使突厥,确实于国有大功,魏王殿下如此说,却是有些偏颇了。”

魏王李泰知道岑文本是李恪的人,闻言只是冷哼一声,也不再言语,只是心中对李承乾能如此得太宗的嘉赏,大是不服。

李泰从小就自视甚高,再加上聪敏好学,于诗书经文处大有所成,便是太宗对他也是宠爱有加,年纪尚幼,太宗便准许他开府招揽学士,如此特殊的待遇,自然让小小年纪的李泰,心中多了些非分之想。

“来了!来了!”

突然一个官员大喊了起来,远处一阵烟尘扬起,紧接着一对骑兵便出现在了众人的实现之内。

李承乾纵马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的是恒连和杜平原兄弟,以及二百东宫宿卫。

“殿下!圣上派人来迎接您了!”恒连看得准,离得老远便看到了前来迎接的官员队伍,他是东宫的老人了,如今李承乾立此大功,他也是与有荣焉。

李承乾闻言,心里也是振奋,此前他一直被人看成是个碌碌无为之人,便是继承了皇统,也不过是个庸懦的守成之君,如今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次,此时也是豪气顿生。

“这下看那些人还有什么话讲!”李承乾小声说了一句,纵马向前,一直行到房玄龄面前才翻身下马,对着房玄龄拱手道,“怎敢劳烦房相大驾!”

房玄龄在朝中并不隶属任何派系,他忠于的只是太宗一个人,不过李承乾贵为一国储君,他的心里自然对李承乾也多了几分期待,此前李承乾的性子,让他颇为不喜,但为了大唐稳定,也坚决不同意其他那些人要易储的想法,如今李承乾自动请缨,又立下了这样大的功劳,房玄龄的心里也是欢喜。

“太子殿下深入虎穴,为国立此大功,于国于民深有益处,老臣不过是出城迎接殿下归来,和殿下相比,又有什么辛苦可言。”

君臣二人寒暄了几句,其余大臣方才上前,李恪和李泰几个皇子纵然是再怎么不情愿,此时面子上也要做的分明,纷纷上前和李承乾做贺。

承庆殿内,太宗正与长孙无忌议事,此次虽然李承乾不辱使命,说得突厥退兵,然绥州之战,还是暴露了大唐军力上的不足,和突厥铁骑相比,大唐的军力还是弱了些,如果想要北伐雪耻,仅仅依靠现在军队的战力,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圣上!太子殿下回来了!”马宣良入殿禀报道,“如今正在殿外候旨!”

太宗闻言,紧皱的眉头也是一松,喜道:“太子回来了!快让他进来!”

一旁的长孙无忌也是一脸的喜意,此次李承乾出使大获成功,实在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时间不长,李承乾便走了进来,到得太宗面前屈膝下拜道:“儿臣参见父皇!”

太宗笑道:“乾儿!快快平身!”

李承乾起身,又对着一旁的长孙无忌拱手行礼:“拜见舅父!”

长孙无忌连忙起身受了半礼,对于这个最早的从龙之臣,长孙皇后的嫡亲哥哥,太宗一向优容,曾亲自下旨,凡是皇子,遇到长孙无忌,必须躬身行礼,以示荣宠。

太宗此时腿上有疾,又值阴雨天气,时时发痛,但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有出息,心中也甚是安慰,笑道:“乾儿此次出使突厥,不辱使命,朕心甚慰。”

李承乾忙道:“皆是父皇天威所致,儿臣不敢居功,父皇所赐,儿臣不敢领受,请父皇收回成命。”

太宗闻言,心中甚是宽慰,道:“有功便是有功,既然有功,就该有所赏赐,那一千户的封邑,你就不要推辞了!”

太宗虽然笑着,但李承乾分明能看得出太宗因病致使面容有些憔悴,不禁眼圈泛红,道:“父皇!如今我大唐人人为了北伐都在节衣缩食,便是父皇的膳食也是一减再减,城外皇庄的产出,父皇也都贴补了军用,儿臣身为太子,更应该以身作则,事事向父皇学习,那一千户的封邑,儿臣不要,只求父皇善保龙体!”

太宗闻言,心中也是感动,一个做父亲的,最看重的除了儿子们的成就,便是儿子们的孝心了,道:“乾儿!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如今你立此大功,如若不封赏的话,何以服众。”

李承乾道:“既然父皇一定要赏,那么便请答应儿臣一件事,就当作赏赐了!”

太宗问道:“乾儿有何所请!”

李承乾道:“父皇!这承庆殿地势塌陷,年久失修,实在不堪居住,儿臣请求父皇,便将那翠微宫修葺一下吧!千万不要苦了自己!”

太宗闻言,也是眼圈泛红,李承乾有此孝心,让他大为感动,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水,道:“乾儿孝心可嘉,然如今这大唐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正说着,太宗腿上突然又是一阵刺痛,额上冒着汗珠,一只手在轻轻地按摩膝盖,从牙缝中传出咝咝的吸气声,表情十分痛苦。

李承乾见了,顿时面露焦急之色,宦官王德端着一只炭火烧得正旺的火箱,躬身来到御榻前,口中说道:“皇上,老奴把火给您端来了。”

太宗伸腿要烤,李承乾见了,连忙忙上前,俯身抱起火箱凑上前去,慢慢地替太宗灼烤患处。天本来就有些闷热,怀里又抱着个火箱,李承乾的汗水一滴一滴落下,太宗看着儿子,眼中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他怜爱地说道:“乾儿,放下吧,朕好受多了。你此次也辛苦了,别累着了,唉!朕这条老寒腿啊,真是耽误事。”

李承乾闻言,放下火箱,浑身已经湿透,道:“父皇!儿臣不累!”

这时天空响起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太宗看了一眼窗外,想站起身来,腿一动痛得一皱眉头,身子又歪倒在床榻上。

李承乾见状一揖跪倒,眼泪汪汪地道:“父皇,你这可是为了打下大唐江山落下的病根呀,瞧着您的腿疼成这个样子,儿臣这心里更疼呀!您也是大国之君,就不能爱惜一下自己的身子骨?这旧宫住过几代人,地基下陷,潮气日重,常人待在里面都觉得骨寒,更何况父皇您呢?臣恳请父皇降旨重修翠微宫!”

太宗叹了口气,轻抚着李承乾的后背,道:“唉,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