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傲气凛然 >

第187部分

傲气凛然-第187部分

小说: 傲气凛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邓本殷部必然会与长期驻扎高廉地区的粤军第四师发生剧烈冲突。粤西沿海地区安定多年,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富裕得多,不但邓本殷对那里志在必得,驻守粤桂边境的桂系大军、赶走粤军占领西江上游地区的沈鸿英也早已虎视眈眈,粤桂之间的争夺战已经不可避免。”

众人连连点头,迅速联想到了桂系统帅陆荣廷和莫荣新日夜不忘收复广东的巨大野心。

会议一直进行到凌晨三点仍未结束,随着总体战略计划的大幅度调整,几乎每一个随之调整的行动方案和政治策略,都引起与会者的反复权衡乃至激烈争论。

凌晨五点,会议结束。

张澜、曾寿五和徐维岳与萧益民匆匆话别,直接乘车前往下关军用码头,登上蓝旗洋行的三千吨货轮赶赴上海。情报局副局长唐鹤龄悄然返回《远东邮报》南京分社,继续以著名法籍华裔记者的身份留在南京。

天色微亮,萧益民、包季卿和王陵基并肩漫步在园中,受伤以来反复检讨自身得失的萧益民像变了一个人,不但诚恳地向两位得力助手和老大哥致歉,而且说出来一番令包季卿和王陵基无比动容的肺腑之言:

“我还是太嫩了,不但小看了天下英雄,也高估了自己,总以为有了钱、有了枪杆子,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结果……教训深刻啊!别看我对谁都彬彬有礼,其实一直以来我对绝大部分军政名流都充满了敌意,看不起自己的对手,总以为自己比谁都聪明,从不主动去团结、去争取政治上的盟友,更没有抓住机会接纳杨度、孙宝琦、王宠惠等一大批深具影响力的落魄名人……”

“感谢黄郛和汪精卫的两颗炸弹,要不是这次遇刺,我恐怕还不能及时醒悟过来,要不是徐维岳师兄在上海为我弥补过失,默默为我多方解释,留住了一个个蜚声中外的大才,哪怕这次我逃过一劫,也会陷入极其被动的孤立危局之中……”

包季卿与王陵基对视一眼,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

数日来,他们一同目睹了萧益民的痛苦思索,一起提心吊胆地经历了萧益民发出的一道又一道密令,直到现在,两人才相信萧益民已经完全冷静下来,而且变得更为成熟,更为现实了。

包季卿看到萧益民沉痛懊悔的样子,哈哈一笑拍拍萧益民的手臂,巧妙地把话题转到正事上来:

“有个问题恐怕需要斟酌一下,方舟的第一军、廖震的第六军很快要离开湖北,孙兆鸾的第二军接防宜昌之后最好别动,不能因为我军的大规模东进而减少对两湖地区的控制和威慑。刚才我和方舟商量了一下,一致认为组建第九军势在必行。”

王陵基看到萧益民还有些犹豫,知道他担心新兵的战斗力问题,于是提出个巧妙的解决办法:

“按照历年来的惯例,本期军校毕业生一半进入总司令部各机关锻炼,一半分配到西康边防军基层连队,可以从中抽出一批优秀学员担任新军的连排长。其次,去年在总司令部各机关锻炼了一年的五百名毕业生,也到了下放各军基层磨练的时候。

“我建议,将这五百名经过机关锻炼的军官,全部调往钟颖的西康边防部队,再从西康边防军各部抽调五百名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担任第九军各级主官,这样一来,就能以最短的时间形成战斗力。”

“这是个好办法!可以立即执行。”萧益民立刻同意下来。

王陵基继续补充道:“另外,调两个工程兵团来南京恐怕不够,再增调驻扎宜昌的第五工程兵团前来更保险一些,我们工程兵的军事素质和技能远远强于苏军,战斗力甚至不在李纯的北洋军之下,只要拿起武器,三个工程兵团就能当成三个步兵师使用,必要时抽出其中一个工程兵团卫戍南京,王键的第七军就能腾出手来。”

包季卿大声赞成,萧益民略作权衡果断决定:“好!那就命令宜昌第五工程兵团立刻准备,不用带任何武器装备,全体徒手开来南京,武器装备另从成都军需仓库统一调拨;命令孙兆鸾协助总部和宜昌基地,迅速在鄂西和豫南地区征召两万新兵,以补充三个工程兵团东调的空缺,这笔专项资金由麻刚的情报局负责提供。”

“这样好,省财政的负担已经很重了,西康那边今年还得加大投入,所以盐税得留给钟颖他们。”包季卿随声附和,同时提醒萧益民不要忘记西康的军政建设。

萧益民微微一笑,显然是心中有数了。

跟在后边的机要副官迅速记下三人的决定,萧益民继续前行,忽然看到自己的儿子远远跑过来,心怀大畅快步迎上,一把抱起儿子用胡子一通猛扎,弄得五岁的儿子咯咯大笑拼命挣扎。

“爹爹……”

萧益民放下儿子,从妻子怀里接过三岁多的女儿亲了一下:“今天怎么起这么早?”

“妈妈说带我和哥哥去石船玩……大伯,牧牧要你抱!”

女儿娇声扑向包季卿,弄得包季卿乐得不行,接过小侄女高高举起来,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萧益民拉着儿子的手,歉意地望着来到身边的爱妻:“会议天亮才散,徐师兄走时都来不及见见你和孩子一面,让我代他请你到上海去住一段时间,他的两个孩子和我们的南征、牧牧差不多大。”

从成都一直流着泪赶到南京的易真颖已经完全平静下来:“行啊,这几年总是通信,总是看照片,大嫂和两个侄子真人一面都没见着,去见见也好,顺便替你收拾一下上海那栋房子。”

“报告——”

萧益民听到张斯可的声音,只好对妻子歉意地笑了笑,转过身,低声问道:“重要吗?”

张斯可点点头:“王士珍将军和唐昭仪先生在电话中的语气颇为严肃,估计五分钟后就会赶到。”

萧益民转向包季卿和王陵基:“果然不出所料,而且来得出奇的早,走吧,我们出去迎接一下,一起用早餐。”

王陵基笑着说:“估计北京和日本人那边逼急了,他们才这么匆匆登门,看来今天能带给我们实惠了,哈哈!”

包季卿有些无奈地叹道:“段芝泉恐怕走火入魔了,有了我们上缴中央的财政,手头宽泛了竟然还要重拾‘西原借款’,去捧日本人的臭脚,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得不偿失啊!”

~~~~~~~~~~~~~

ps:谢谢田大榜、七两黄鳝、梦想从未完成大大的打赏,谢谢弟兄们的订阅、推荐票和月票!

继续恳请大家订阅支持!

第一八八章 改弦易张

第一八八章改弦易张

萧益民与王士珍、唐绍仪的会谈非常顺利,川军三巨头萧益民、包季卿、王陵基重申了拥护段祺瑞总理执政、服从中央领导的政治立场,不但承诺进一步加强两大军政集团之间的合作,而且对段祺瑞集团的“西原借款”保持沉默,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身负重任的王士珍和唐绍仪大大松了口气,但萧益民提出的交换条件,却不是王士珍两人能够拍板的——请求段祺瑞和中央政府授权萧益民组建“中央军政部南京行营”,全面统辖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军政大权,江苏省督军一职由军政次长萧益民长期兼任。

萧益民集团提出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这本是“段萧联合”密约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是这一事实上的南北分治,从未对外公开过。

王士珍等人心里非常清楚,虽然名义上“中央军政部南京行营”只是中央政府的一个特设机构,仍然置于段祺瑞的全权领导之下,但是萧益民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军政势力,一旦答应其组建“中央军政部南京行营”,整个中国就会出现南北分治的格局。

而且王士珍和唐昭仪心里非常明白,段祺瑞不是不知道南北分治的危害性,但是如果不答应萧益民的条件,就会立刻失去萧益民集团和日益壮大的中国民主党的支持,没有强大川军及其联盟的全面配合,没有南方各省持续的财政支撑,段祺瑞恐怕连北方诸省都无法控制住。哪怕“西原借款”顺利实施,也无法取代萧益民集团的地位和作用,更不用奢望迅速统一各自为政割据多年的南方各省,仅是一个自立中央的广东革命党政府,就足以给段祺瑞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早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洞察全局的段祺瑞就看到了迅速崛起的萧益民集团的重要性和强大实力,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获得萧益民集团的全力支持,作为回报,段祺瑞控制的参众两院通过一个重要决议,重新恢复早已取消的政务院军政部,提升新的“中央军政部”的行政级别并予以加强。

经过段祺瑞的不懈努力,中央政务院、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于去年十二月终于通过了设立“中央军政部”的重要法案,任命段祺瑞为中央军政部长,任命萧益民为唯一的军政次长和国家副总理,段祺瑞宣誓就职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授权萧益民统辖南方各省军政事务。

新的“中央军政部”权力大增,不但将陆军部和海军部置于其统辖之下,负有协助和监督各省政府行政决策的责任,还拥有全国各省督军的任命、考核、监督和撤换的权力,而且还将全国兵工企业、矿山煤矿置于其统辖之下。

如今的萧益民,已经是中国南方事实上的最高统帅,不管王士珍和唐绍仪怎么想,都不敢当场提出反对意见来,否则,已经与贵州、湖南、湖北建立起政治联盟并占领江苏和江西一半地盘的萧益民集团很可能会当场翻脸。

王士珍和唐绍仪终于见识到萧益民的厉害之处,同时也看到了萧益民集团日益显露的强大野心,而且深知对方在“中央军政部南京行营”这一条件背后,肯定还藏着各种各样的应对手段,一旦对方的这一条件得不到满足,针对段祺瑞集团的各种打击就会接踵而至。

想想萧益民遇刺以来愤然发动的一系列血腥报复,以及驻扎四川、湖北正在蠢蠢欲动的十余万川军,王士珍和唐绍仪就不寒而栗,更何况那些无法制止“西原借款”、深感自身利益受到侵犯的欧美各国公使已经汇聚南京,英国公使朱尔典两天前就代表公使团发表谈话:“我们已经与江苏军政部门取得联系,很快就会前去探望逐渐康复的中国南方最高军政领袖萧益民将军,深切祝愿他早日康复!”

王士珍等人刚刚离开,两辆黑色福特轿车通过检查,缓缓驶入督军府,一直开到纵深处的西花园门口才停下来,车上的五位客人看到萧益民、包季卿和王陵基带领十余名将校列队恭候,连忙下车站成一排,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显得颇为激动。

身穿笔挺军常服的萧益民抢先一步,上前与张謇紧紧握手,脸带微笑,态度真诚:“季公辛苦了!诸位,对不起大家了,整个南京已是热闹非凡,就连督府对面和周围都遍布中外记者,一鸣无法前往拜见,怠慢之处恳请海涵啊!”

众人都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一双双或是年轻、或是深沉的目光,都密切注视着萧益民的一举一动,甚至每一个表情。

张謇向包季卿和王陵基点了点头,拉着萧益民的手来到众人面前:“请看,这位就是你念念不忘的杨度杨皙子,要不是你义父赵次公连续发去三份信函,恐怕老朽还请不动皙子兄呢,哈哈!”

众人哈哈一笑,萧益民眼中精光闪闪,脸上泛起欣喜之色:“自袁大帅仙逝之后,就没有听到先生的消息,益民多方打听,才知道先生隐居京郊,潜心修道,等益民托人前往探望时,先生已经返回湖南老家了。”

今年已经四十五岁的杨度,哪里还不懂萧益民话语中的意思?从看到萧益民第一眼开始,他就知道自己重新出山值得了,此刻再听到萧益民这番敬重的话语,以及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期盼,杨度心中颇为感动,连忙上前与萧益民见礼:

“杨度本已是半个废人,哪里敢劳动益帅再三眷顾?早在袁大帅统一全国之初,益帅就已扬名天下,无奈时局艰辛,远隔千里,时至今日方得一睹尊容,实在是杨度的荣幸啊!”

“先生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啊!”萧益民激动之下,没有任何的客套话,紧握杨度的手摇了又摇。

张謇见状会心一笑,接着给萧益民引见林白水。

萧益民对这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法律和新闻学双学位的福建人闻名已久,知道他与杨度年纪一样大,而且两人交情深厚,林白水在担任袁世凯机要秘书期间,就以博闻强记文笔犀利蜚声全国,而且他性格耿直嫉恶如仇,敢于讲真话、揭露真相,因此也树敌颇多,袁世凯死后和杨度一样很快失势,并受到北洋派系那些遭到他无情揭露的官员的频频打击。

但林白水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用他犀利的笔锋揭露军阀和官场黑幕,获得全国民众和文化界、工商界的大力支持,他所主办的北京《公言报》风格明快影响深远,不但对国内报业产生重大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