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晋霸天下 >

第467部分

晋霸天下-第467部分

小说: 晋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金匠,他们打造的各种美轮美奂的首饰,一定很受贵妇人的欢迎,而且不用担心半路上烂掉。

其它,诸如玉石、蜀锦、胭脂等各种手工业产品,一定都会大受欢迎的。

只是,这些产品普遍比较贵重,生产的技术也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目前,大多是以家族和个人的小作坊生产和贩卖的。

这些小规模的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比较少,售卖所得的利润有限,因此,上缴府库的税收也不是很多。

为了大力发展这些手工业,华安首先在南郑城中,进行了各种走访和询问,最终摸清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掌握了技艺的工匠师傅,不愿意将祖传的技术交给外人,甚至,定下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而且,这些人不贪心,生产足够养活一大家子的产品之后,便不再继续生产,以保持低调和不暴富。

这种小富即安的中庸之道,的确是一种避祸最好的手段,而且可以让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少不了一碗饭。

但华安要大力发展梁州的经济,自然不能坐视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须想办法,让这些掌握技艺的人才,将其技术教给更多的人,以便大规模的制造各种产品。

目前,在南郑城之中,响应华安号召的只有皇甫家族和蒲铁了,为了打破梁州手工业的现状,华安决定采取半强迫半劝说的策略,软硬兼施,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些手工业的人才服从自己的要求,扩大生产规模。

为了打破这些人小富即安的思想,华安以赵国大军即将进犯梁州为借口,恐吓这些人才,并表示要将他们全部征召入伍,以抵御赵军的进攻。

但若是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扩大生产规模,教授更多的学徒,则对他们的家族进行特赦,全面免除他们服兵役的义务,以使他们可以全心全意的从事生产活动。

在华安恩威并施的举措下,梁州境内的手工业从业者,大部分都屈服了,毕竟,按照华安所说的去做,他们并不吃亏,而且,会变得更加富有,只是有些违反他们的祖训,让他们的内心,多少有些不舒服。

南郑城的土地面积有限,如果将城内所有的小作坊全部都扩建的话,城内现有的土地是肯定不够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华安决定将部分对土地面积需求量比较大的作坊搬至城外,从而解决城内土地短缺的问题。

但如此一来,问题又来了,如此四面开花的在城外大搞建设,如何防盗是个大问题,毕竟,之所以要建设城池,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将这些生产贵重物品的作坊放到城外,一旦有大批盗贼劫掠,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安特意与马当、谢思明等人商议了起来,在经过众人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华安最终决定,扩建南郑城城墙,将城池向北、向西各推进五里,以圈出一大片空闲的土地,从而建设各种作坊。

按照华安的圈地规模,城池面积一下了大了数倍,就算拆掉原有的城墙,还额外需要建造二十里城墙的砖墙和泥土。

为了加快建造的速度,同时节约人力和物力,华安大胆的决定,先拆掉南郑的西城墙和北城墙,然后利用这些仅有的材料,快速兴建新的城墙,由于材料的短缺,新建城墙的宽度和高度,比原先的南郑城城墙要小一些,防御力自然也打了不少的折扣。

但华安的目标是建立一支进攻型的军队,从而收复北方的失地,而不是固守城池度日,若是自己麾下的大军无法阻挡敌人,让敌军兵临南郑城下,那么距离自己失败就不远了,高大一些的城墙也挽救不了败亡的命运。

毕竟,最有效的防御是进攻,依靠建造坚城抵御敌军,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华安会将军队的建设重点向进攻靠拢,扩建城池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防止盗贼和土匪的袭扰而已,并不是为了用它来抵挡强国的主力大军的。

在拆掉旧城墙和新建新城墙的这段时间内,是南郑城防守最为薄弱的阶段,为了防止不法之徒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作恶,华安从赵武麾下调集了五千兵力分散驻守在新城墙和旧城墙之间,并在已经拆掉的旧城墙里面插上篱笆,从而彻底杜绝各种不法之徒的不良企图,保障南郑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在建造城墙的这段时间,各种作坊暂时停止建造,以集中更多的人力,快速将城池扩建完毕,而后再建设这些作坊,全速发展梁州的手工业。

由于资金的紧张,华安目前的所有计划都只能在南郑城实施,毕竟,若是梁州的数百个城池都这么扩建和建造各种作坊的话,资金是肯定不够用的。

至于其他城池的建设,只有等日后资金宽裕了,才能开始建造,并且,不能像南郑这样,搞得这么大的规模,以防止过度的手工业发展,造成产品的积压,同时,也会使农业人口大量减少,而农业的产出是战略资源,毕竟,就算你再有钱,敌对的势力是不会卖粮食给你的,手工业再重要,也不可以取代农业的地位。

在华安的统一部署下,南郑城内外,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建设浪潮,马当、谢思明等人,都忙得不亦说乎。

关于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都由马当等人处理,这大大减轻了华安的压力,在空闲的时候,华安会前往施工的位置亲自指导和视察一番,更多的时候,华安会呆在府邸,秘密的跟诸葛琪学习手语。

毕竟,只有手语才能和聪士直接交流,而与聪士直接交流,对华安来说至关重要,在日后的许多重要的、不能泄露出去的秘密侦查任务,都必须依赖聪士来完成,也只有他们能很好的完成这些任务。

但有些事情,华安不能让任何人知晓,包括自己的夫人诸葛琪,为此,华安必须学会手语,从而可以亲自给聪士下令,并获取聪士探取的核心情报。

正文第五百零六章让华安如鲠在喉的仇池

学习手语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华安这种不聋不哑的正常人来说,真的有些耐心不足,甚至学着学着就急躁了起来,大有放弃的念头。

但华安为了日后不受制于人,强迫自己学习这种特殊的技能,不过,诸葛琪也是个只学了几个月的‘二把刀’让他教授华安学习手语,真的是难为她了。

但不论如何,学了总比不学的好,娴熟的技能是长期的刻苦练习得来的,华安已经下定决心,在秋收以前将手语学好,至少要能与聪士正常的交流。

在华安的大力支持下,新扩建的城墙,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建造完毕了,随后,各种手工业作坊也开始了大规模建造阶段,文学馆和医学馆的一期工程已经接近完工,兵器馆的一期更是已经建成。

不过,此时距离秋收已经越来越近了,城外的庄稼已经开始抽穗,最多还有大半个月就要秋收了。

秋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在秋收即将来临之际,华安不忘提前考虑秋收的事宜,以防止发生类似春耕时铁犁不足的各种状况。

在进行一番考察和统计后,华安确实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镰刀的不足,由于此次耕地的规模大了万顷,种地的百姓也多了起来,镰刀的不足将大大限制秋收的速度。

还有就是屯粮仓库的面积不够,按照相关官员的统计。今年风调雨顺,粮食本就比往年多,另外,又新增了万顷良田,更会加重粮仓的负担。

按照一亩地两旦的收成,仅新增的万顷良田的产出,就高达两百万旦,这么多的粮食等物资,至少有五十万旦需要上交府库,这就需要很大的仓储空间。

好在。此时城墙的扩建已经完成。南郑城的面积已经增加了好几倍,新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镰刀就更好办了,新的兵器馆已经建成,足以容纳数千人规模的铁匠。只要华安一声令下。蒲铁和手下的铁匠便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出足够的镰刀。

在相关官员对各种数据进行一番仔细的统计后。华安得到了梁州境内镰刀缺乏的数量和府库可能收到的粮食等物资的数目。

随后,华安便前往新建的兵器馆,将打造一大批镰刀的任务交给了蒲铁。并让其尽快完成,蒲铁自然慨然领命,并表示一定会尽快完成。

关于仓库的问题,华安亲自在南郑城内考察了一番,最终决定在城内的西南方向,建造一座巨大的综合性仓库,这座仓库长五里、宽二里,除了容纳粮食等作物类外,还可以存放兵器铠甲、金属原料等战略资源。

这座综合性仓库存放的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建设质量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华安特意让张育亲自负责督造这座仓库,凡是不合格的地方要立即整改,这座仓库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防水、放火、防鼠、防盗,任何一项都不能马虎。

张育此人虽然年轻,但心思缜密,将建造这座巨型仓库的任务交给张育,华安很放心。

打造镰刀和建设巨型综合性仓库同时展开,经过十余天的努力,镰刀的打造已经全部完成,综合性仓库也建造了很大的面积,足以容纳此次秋收需要的容量。

与此同时,文学馆和医学馆的一期工程也已经全部完工,建好这一切之后,城外的庄稼都已经发黄了,此刻,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

为了抢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华安停止了南郑城所有的建设项目,将大批工匠放回去收割成熟的庄稼,同时,雷暴和赵武麾下的两万大军,也要轮流进入田地,收割北伐军种植的那部分,并直接将收割的作物运往新建的综合性仓库。

农忙时节,整个梁州是一片热闹,不论是军队还是百姓,都在金灿灿的田地里开始了辛勤的收割,各种运输的车辆往来穿梭于田间道路,形成了一幅特有的收获画面。

在学习手语的空闲时间,华安会带着一众属下,亲自前往南郑附近的田地里视察一番,时不时的便会亲自下地,与老百姓一同收割庄稼,以体现自己爱护百姓的形象。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忙碌,秋收终于顺利完成了,老百姓们开始种植下一季的作物,而各级官员,却开始整理和统计此次秋收的成果。

经过一番仔细的整理,汉中郡上缴府库的作物统计出来了,收成相比前一年,大约多出了八十万旦,可是说今年是个丰收之年。

下一季的作物种上之后,华安便再次征召工匠进入南郑城,开始建造各种手工业作坊,以扩大梁州手工业的产量。

在军队方面,主力大军为了训练方便,全部驻扎在城外,只有亲兵营、辎重营,以及战力不强的守城部队驻扎在城内。

这些守城部队不属于华安的主力军,兵力大约一千多,分散驻守四座城门,其兵营就在四座城门的边上,至于亲兵营自然是驻守在刺史府的周围了,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华安的安全,同时,诸葛雄的无当飞军也驻守在城内,以策应亲兵营。

如今,城内的巨型综合性仓库建好之后,为了防盗,华安将一千无当飞军驻扎在仓库的边上,以震慑宵小之辈。

在兵器馆的侧面,华安将三千辎重营人马,驻扎在这里,以便于他们与兵器馆的铁匠切磋技艺,毕竟,北伐军的辎重兵全都是打造攻城武器的好手,他们和兵器馆的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甚至,华安都觉得应该将兵器馆的铁匠编入辎重营之中,以让他们可以跟随大军行动,沿途可以修缮受损的兵器,只是暂时并无大规模的激烈战争,暂时还不需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由于铁匠馆、文学馆、医学馆的一期都已经建造完毕,因此,所有的人员都搬到新的馆舍,原有的临时馆舍全部关闭。

此时,已经是金秋十月,新建的各种手工业作坊还没有完工,数千工匠正在加紧建造,以便可以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顺利的完工,毕竟,土地一旦上冻,便不可以再施工。

在刺史府方向,华安已经基本学会了手语,只是这个秘密只有诸葛琪和李青怜知道,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知晓。

为了验证自己手语学得如何,华安特意前往聋哑馆之中,并随意找了几个人,用手语与之对话,让华安没想到的是,对话居然进行的很顺利,华安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而对方也听懂了,并用手语回应华安。

见自己好几个月的辛苦终于没有白费,华安心中大为高兴,并连忙返回刺史府,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诸葛琪和李青怜,并左搂右抱,舒舒服服的放松了一夜。

第二日正午,华安从刺史府的后院起身,并立即召集张育、谢思明等人,进入刺史府的正堂议事。

此次,华安所要商议的事情,是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卡在他心中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卡在他心头的时间越长,就越让他不舒服,就像一根鱼刺始终卡在嗓子处一般,可谓如鲠在喉。

很快,张育、谢思明等人便来到了刺史府的正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