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晋霸天下 >

第208部分

晋霸天下-第208部分

小说: 晋霸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在以邺城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冉闵与众胡联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战,可谓日日相攻,无月不战,河北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双方争夺的战场。

黄河以北的厮杀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这一情况,自然被江南的大晋朝廷看在了眼里,为了趁机收复本应该属于大晋的土地,大晋朝廷任命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准备北伐的各种事宜,并同时让荆州方向的桓温和雍州方向的华安做好接应扬州军团的准备。

然而,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晋朝廷并不会立刻发动北伐战争,而是让黄河以北的冉闵与众胡联军互相厮杀,待双方两败俱伤之后,方可坐收渔翁之利。

与大晋朝廷一样,辽东方向的燕王慕容俊也有同样的想法,此刻,慕容俊麾下的二十万精兵已经在龙城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杀奔中原,从而扩大自己的国土。

在雍州方向,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关中八百里秦川已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新组建的关中军团也初步形成了战斗力。

为了应付日后的大规模骑兵战争,关中军团的六万人马,是清一色的骑兵军团,王猛与猛将邓羌负责管理这支部队,当然,在这支队伍中还安插了华安的几十名亲信,以便让华安随时掌握关中军团的动态,以利于控制。

在稳定关中的这段日子里,华安从没有放松对邺城方向的关注,邺城方向发生的各种事情,斥候与聪士,都如实的向华安做了汇报。

通过斥候和聪士的汇报,华安得知了邺城方向,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候霸秘密潜入邺城,利用夜晚偷袭乞活军巡逻队,并被冉闵彻底挫败,而后为了逃跑,在街道上大肆屠杀中原百姓,从而造成了邺城的混乱,进而激怒乞活军将士和中原百姓,最终让冉闵下定决心,彻底驱除和屠戮邺城周边的全部胡人,结果直接造成了邺城周边二十万胡人被屠戮殆尽。

正文第六百零二章王猛的眼光

由于关中方向已经趋于稳定,六万关中军团也初步形成了战力,在此中原大乱的时机,华安准备兵出潼关,杀向洛阳方向。

在出兵之前,华安还有些许犹豫,于是召见在长安郊外练兵的王猛,想要与之商议进军中原的事情。

王猛正在军营之中,视察士兵训练,见华安传召,便连忙离开军营,向长安城进发。

很快,王猛抵达了华安的府邸,并抱拳道:“将军找我?”

见王猛到来,华安点了点头,轻声道:“王猛,你可知道,中原方向已经陷入一片混乱,赵国大将冉闵已经夺位称帝,并建立大魏政权,赵国新兴王石袛则在众将的拥护下,在襄国的王府之中正式称帝。”

王猛点头道:“这些属下都知道,邺城与襄国相距不过百里左右,却一下子出现了两位皇帝,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河北之地,必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你说的很对,如此时机,若本将率领主力大军兵出潼关,能否一战而收复中原。”华安连忙问道。

王猛沉思了片刻,摇头道:“眼下并非出兵的时机,将军还需慎重。”

华安闻言,有些不悦,正色道:“我军在关中足有十五万主力人马,长安、郿城、潼关三地,都堆积了大量的军粮和辎重,将士更是上下齐心,难道凭借如此实力,还拿不中原。”说完自信的看向王猛。

王猛笑了笑,轻声道:“以将军的实力,十余万大军兵出潼关,自然可以一举攻下河东、弘农、平阳、上洛诸郡,再进一步便可攻占东都洛阳,从而控制中原的核心诸郡。”

“既然本将可以轻松攻下洛阳,那为何还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你在担心什么?”华安轻声问道。

王猛竖起两根手指,正色道:“将军兵出潼关。一举攻下洛阳并不难,然而,攻下洛阳之后,将直接面对冉闵与石袛两个强悍的政权。如今,河北地区无月不战,冉闵麾下的全部兵马已经高达二、三十万,石袛的兵马只怕有五六十万,洛阳距离河北不远,将军占据洛阳是占了一个众矢之的啊!”

华安闻言,陷入了沉思,洛阳附近的防守兵力不多,的确容易攻取,但冉闵与石袛的主力大军都在河北鏖战。双方的兵力都是十分的庞大,万一他们将注意力转向洛阳方向,自己的主力大军岂不陷入不利的境地。

虽然冉闵与石袛是死敌,合作攻打自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意外。况且,蒲洪与姚戈仲都是极具野心的将领,他们对洛阳也是存在着觊觎之心的。

以华安目前的实力,面对如此复杂的势力,占据洛阳将有极大的压力,虽然华安有信心可以守住洛阳,并控制住洛阳周围的郡县。但麾下的大军肯定会有所损耗,而且,长期在远离后方的洛阳驻扎,大军的士气将会遭受打击,粮草的消耗也将大大增加,万一。一战败北,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如今,在河北方向,凡是能拿起武器的,基本上都参加了军队。没有参军的也都为大军提供后勤的支持,以至于,在邺城与襄国周边,已经不存在种地的老百姓了,河北的生产活动遭受了极大破坏,如此情况,若是持续多年,无需战争,老百姓也会逐步消亡。

见华安陷入了沉思,王猛接着抱拳道:“将军,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是将军过早的在中原消耗实力,一旦燕国的二十万精兵南下,中原将属于他人了。”

华安闻言,觉得很有道理,他居然忘了辽东的慕容俊政权,根据斥候和聪士的汇报,燕王慕容俊已经集结二十万精兵在龙城以西,随时有南下的打算,而慕容俊之所以迟迟不肯动兵,为的不就是等候冉闵与石袛杀的两败俱伤,而后坐收渔翁之利吗?既然慕容俊如此精明,自己又怎么能过早的出兵呢?

“将军,眼下,朝廷早就任命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并让其准备北伐事宜,但殷浩为何迟迟不肯动兵,还有荆州方向的桓温,日夜在襄阳训练士兵,但却裹足不前,他们都是在等待最佳出兵时机啊!”王猛接着说道。

这些事情,华安自然是知晓的,殷浩和桓温集结的兵马都在十万左右,并全部渡过大江,在江淮之间驻扎,的确是在等待最佳的出兵时机。

想通了一切,华安笑着看向王猛,轻声道:“王猛啊!今天这都亏了你,要不然,本将就犯了大错误了,哈哈!”

“为将军分忧,这都是属下应该做的。”王猛显得极为客气。

华安点了点头,看向王猛,接着问道:“王猛,依你之见,河北方向的冉闵与石袛,究竟谁更胜一筹,谁能击败对方,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王猛笑了笑,轻声道:“有大晋朝廷的三路大军,以及燕国的二十万精锐人马,冉闵与石袛岂能获得胜利,不出数年,将全部败亡。”

见王猛分析的非常正确,华安心中大为赞赏,顿了顿,问道:“冉闵骁勇善战,麾下乞活军更是无敌于天下,在其登基称帝之日,曾夸下海口,要先定中原而后横扫天下,如今,对石袛的战争更是屡屡取胜,若不是石袛麾下兵多将广,只怕襄国已经被冉闵攻破了,如此勇士,下场如何?”

王猛不加思索,回道:“冉闵的确骁勇,然早晚必死于胡人之手也。”

“哦,为何会如此。”华安好奇的问道。

王猛回道:“冉闵勇冠天下,乞活军战力强悍,但中原河北一带,经过石虎的暴政,华夏子民仅有数百万,不足总人口的半数,且以面黄肌瘦者为多,如此民力,如何能够对抗彪悍的胡人,冉闵与乞活军再强,又如何能改变中原河北一带的大局,就算击败了河北一带的胡人,也势必损耗极大,兵粮空虚,慕容俊的二十万精兵一旦南下,冉闵拿什么抵挡,况且,除了河北一带的华夏子民,冉闵不会得到任何友军的支持。”

“哦,为何冉闵不会得到友军的支持?”华安接着问道。

王猛笑道:“燕国的慕容俊是鲜卑人,是胡人的一种,冉闵大肆屠杀胡人,慕容俊深恨冉闵,自然不会支持冉闵,除此之外,便是大晋的三路大军,如今,冉闵已经称帝,并建立了大魏国,这是摆明了要与大晋朝廷分庭抗礼,况且,大晋朝廷由魏国禅让而来,冉闵以魏为国号,是对大晋朝廷的极大讽刺,朝廷如何能容忍,没有率军讨伐冉闵,便是因为实力不够,又怎么会支持他呢?”

见王猛分析的合情合理,华安深以为然,顿了顿,正色道:“冉闵擅自称帝,我大晋朝廷自然不会支持他,然河北一带的华夏子民却是受尽了苦难,在这个时候,魏赵两国互相攻伐,百姓们无心耕种庄稼,长此以往,河北一带必将饿殍遍地,本将拥兵几十万,却不能救援受苦受难的百姓,内心何安。”

见华安居然忧国忧民起来,王猛大为感慨,顿时,对华安更加的敬重,顿了顿,抱拳道:“将军忧国忧民,属下感佩,然一切皆是天命,将军实力有限,能让雍、秦、梁、益四州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已经是极大的功德了,至于中原与河北一带的百姓,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军完全可以挥师东进,以相救那里的百姓,将军不必急于一时。”

华安闻言,认可的点了点头,王猛分析问题总是极具战略眼光,考虑问题,总是从大局出发,从不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花费心思。

按照历史的进度,魏国政权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一切都按照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的话,冉闵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就要败亡了。

如此算来,最多一年,华安就基本可以率领主力大军兵出潼关了,虽然一年的时光很是熬人,但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一年必须等。

而且,在这一年之中,可以将关中好好的发展起来,将八百里秦川上,所有荒废的土地全部种上庄稼,如此,便无需再从成都和汉中运输军粮了,由关中直接产粮,对东进中原大有好处,至少在后勤方面,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穿梭于秦岭狭小山道的后备军团就可以彻底的解放出来了。

除了最重要的军粮,各种军用物资器械,包括兵器馆等馆舍,也开始分出一半前往长安方向,以将长安建设成为新的大都市。

就凭长安的潜力,一旦各项设施建设起来,必然会将南郑远远的甩在后面,并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

为了随时率军兵出潼关,华安麾下的各支大军都在进行紧张的训练,并没有丝毫的懈怠,另外,关中的农业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长安城的各项建设也进入了正轨。

正文第六百零三章燕军南下

十几万大军兵出潼关,对后勤物资的需求很大,而走水路可以极大的增加运输量,为此可以保证前线大军的需求。

从长安出发,通过渭水,而后进入黄河,最后再经过一小段洛水,便可以直接抵达洛阳城下,走水路运输,长安的大量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洛阳,大军走水路,也可以更快的抵达洛阳,而且,行军速度一定会陆地快。

为此,华安下达命令,让辎重营的将士,在长安郊外的渭水边上建造各种战船,运输船,并要求这些船只不大不小,可以在渭水和黄河上顺利通行即可。

为了长远考虑,华安让辎重营尽可能的多建造一些船只,毕竟,黄河一直通向北海,不仅是攻取洛阳,就算日后进攻河北,做大船走水路运输兵力和物资,也可以顺流抵达黎阳城。

而黎阳距离邺城不过二百里左右,大军从水路登岸,数日之内便可直逼邺城城下,而后方的军粮等物资,也可以通过黄河,源源不断的运往黎阳,从而为进攻邺城的大军提供足够的后勤支援。

若是走黎阳继续顺流直下,则可以一直进入北海,沿着北海则可以直接进入辽东,从而出其不意的攻取辽东。

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兵马和船只,沿着黄河两岸的大片区域,华安都可以很好的控制,甚至可以偷袭辽东等偏远的地区。

辎重营在有条不紊的建造各型船只。而长安城的扩建也已经开始,为了容纳足够的作坊、仓库、街道等设施,长安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扩建。

长安城在渭水的边上。因此,扩建只能向另外一个方向展开,沿着长安的西城墙和北城墙进行扩建。

扩大后的长安城是原先面积的四倍大,规模可谓极为庞大,由于建造城墙的工程量很大,而且为了建造的坚固一些,必须用石块和粘土粘合。所以工程的进度极为缓慢,而城墙不建造完毕。城内的设施便不好开工,为此,华安决定减小城墙的厚度和高度,并且仅在城墙的外表面附上一层石块。中心的部分全用泥土代替。

但这样一来,长安城的防御力将大大降低,不过,在华安心中,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以攻为守才是最好的防守,若是凭借厚重的城墙抵御敌人,那么,离灭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