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成为崇祯以后 >

第5部分

我成为崇祯以后-第5部分

小说: 我成为崇祯以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标等人一看崇祯皇帝的脸色,就知道要糟,可他们对周道登这样的庸碌之辈也看不上,因此谁也没替周道登帮助一二。
“朕英明神武,那还用你干什么,你还是回家哄孙子去吧!这个大学士也不用做了,回家抱老婆去吧!滚!”
我这是第一次没有掩饰自己的粗俗无礼,或者说是暴露了我的本性。
周道登被崇祯皇帝训斥的浑身直哆嗦,唯唯诺诺道:“微臣无能……微臣无能……。”皇帝让他回家抱老婆哄孩子,那就是圣旨,看来他这个内阁大学士是当到头了。
崇祯皇帝口出粗言,刘鸿训等都是惊愕非常,可他们谁也没往心里去,以为是崇祯面对这些压力的发泄之语,他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崇祯”在后世的时候,粗口那是出了名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以后他们恐怕都得面对粗口皇帝了。
大学士钱龙锡见崇祯皇帝不说话了,马上接口道:“皇上,地方官治民不利才酿成了这场祸事,微臣以为事情远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自然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全力赈济灾民,不光是陕西一带的灾民,畿辅地区也不能怠慢,万一在畿辅地区造成民变,后果更加严重,皇上现在当选派一位能臣赶赴陕西,大幅改组陕西的官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鸿训马上接口道:“皇上,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官清廉,颇有才干,能为皇上排忧解难,臣保举杨鹤治理陕西。”
我听了刘鸿训的话,觉得历史到了此时似乎回归了原本的轨迹,历史上不就是杨鹤首先治陕的吗!不过杨鹤的政策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这个政策经历史检验是不正确的。
此时的我被胡蝶效应弄的有些心虚,因为事实证明我所来到的1628年,跟历史上的1628年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一旦走错了一小步,别说跑路,有没有命跑路都成问题呀!地震不就是一个预警吗!
“传朕的旨意,杨鹤挂兵部尚书衔,总督陕西军政大权,对未造反的饥民要从优赈济,对那些草寇,一定要全力镇压,一个不留。”作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我虽然没干过“这么大的买卖”,可总听闻过,对待这样的事,还是以剿为主比较好,另外就是要对其他未造反农民的优待,方能凸显以剿为主的作用。
崇祯君臣正在商量怎么处理陕西农民起义的时候,王承恩来到崇祯一旁道:“皇上,孙承宗孙大人在外面呢。”
“让他进来吧!”
我暗责怎么把孙承宗给忘了,都怪这死板的内阁制度,因为孙承宗不是内阁大学士,所以无法列席,我也有些疏忽了,早就应该让孙承宗入阁啊!
孙承宗一脸严肃的走了进来,没等崇祯问话,先说道:“皇上,陕西有变。”他的一句话把崇祯等人说的都绷紧了精神。
我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蹦出体外了,陕西有变,该不是又超出了历史的发展范畴了吧!我×它奶奶的。
“日前草寇王嘉胤、王左桂一伙斩杀了陕西商洛道刘应遇、督粮道洪承畴,贼势由此壮大。”
“你说什么?洪承畴死了?”
听了孙承宗的话,我如坐针毡,苍天啊!大地啊!这不是玩我吗!大的历史事件弄完了,这又轮到具体的历史人物了,洪承畴后来虽然投靠了满清,可历史证明他确实是个人才,对满清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作用不可低估,现在倒好,被农民起义军给干掉了,那还是啥历史了呀!下一个是谁?难道是我吗?
孙承宗等人对崇祯的反应面面相觑,不明白洪承畴的死怎么能让崇祯如此失态,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督粮道嘛!
如果他们也都知道“真实”的历史,估计也会和此时的崇祯一样吧!
我长叹了一口气,终于弄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所来到的1628年,跟历史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能说这是一个梦,或者是游戏吧!当然,是非常真实的那种,真实的把脑袋丢了会喷出热血,真实的让人心惊胆战,可我已经没有了选择,不是吗?

第八章 歪脖子树
真正的崇祯登基伊始,形势还算不错,如果不杀袁崇焕自毁长城,仍然大有可为。
可当我的灵魂取代了崇祯之后,却没能继承原本的运势,坐龙廷不到三个月,不是地震就是民变,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也被干掉了,眼看有陷入绝境的苗头,最后的归宿很可能还是景山上的那颗歪脖子树。
不!我既然到了这个时代就不能束手待毙。
虽然历史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我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用玩游戏的术语说,在这个真实的游戏中,我就是大boss。
我有先天的优势,不管环境怎么变换,崇祯皇帝的身份,名正言顺的天子,天下万民名义上的君主,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优势,只要运用的好,任何困难都会克服。
对,既然老天玩我,那还有什么可商量的,奋起抗争,作出一点成绩给老天看看,给老天一点颜色看看,让它知道老子不是好戏弄的。
刘鸿训孙承宗等人突然发现一副颓然无奈模样的崇祯皇帝一下子变的精神焕发起来,脸上的阴郁神色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坚毅和镇定。
“孙爱卿,从现在开始你就入阁吧!朕需要一个知兵事的人,身边少了你不行。刚才朕和刘大人等人商量了一下陕西方面的处理方法……孙爱卿以为如何?”
孙承宗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进入决策层,领兵在外总是受权臣的掣肘,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就把他的遗憾弥补了,可他却没有多大的欣喜,面对眼下的局势,怎么能高兴的起来呢!
“皇上,杨鹤为官清廉不假,可陕西民变,光靠一个清廉的官员恐怕不能成事,皇上又以剿灭为主,文官多不懂打仗,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孙承宗对杨鹤本人没意见,可对杨鹤总督陕西军政颇不赞同,杨鹤能打仗吗?他很怀疑。
我沉吟了一声,觉得孙承宗的话不无道理,既然历史都跟我开了如此大的玩笑,那我再遵循历史的发展,很可能就是在为自己掘坟墓,“孙爱卿,你有何见解?”
“微臣不才,愿意亲自前往陕西为皇上分忧。”
孙承宗之所以请命处理陕西之事,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很清楚陕西为什么发生民变,而且预测到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不是他自负,当今朝廷之上,能打仗的文臣武将没有几个,首推第一的袁崇焕身在北疆,而且北疆兵马点滴不得调动,否则后金难以抑制。
这个情况之下,他不挺身而出,实在说不过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孙承宗自请赴陕,这让我有些意外,当然也十分高兴,如果有孙承宗坐镇陕西,想必民变很快就会被平息。
“爱卿花甲之年却仍然要为国劳顿,朕深感不安,甚感疼惜,可陕西事关全国,一旦草寇流窜为祸地方,肯定会难以收拾,朕把陕西托付与爱卿了。”
我也没拖沓,当即任命孙承宗总督陕西,之前任命的杨鹤则随同前往,听命孙承宗调遣。
说实话,陕西这么处理已经是最好的方案,政策以剿灭为主,具体由孙承宗总督军政,杨鹤从旁辅助,减免赋税体恤百姓,改组陕西地方政府,凡此种种如果再出什么差错,那绝对是命运的阴谋。
处理完了陕西的事,接着该办理眼前的难题了,北京大地震造成的破坏不能不管,我马上找来王家桢询问此事。
王家桢此时的脸色蜡黄,户部现在由他主事,几天来繁重的工作让他精神极其萎靡,夸张的说,站着都能睡着。
“皇上,初步的统计已经出来了,此次地震造成将近二十万人死亡,倒塌的房屋无法计算,受灾的人口多达七十万……。”
看过地震记录片的我对情况有过推测,可听了王家桢的报告,仍然感到事态严重的难以想象,二十万人死亡,七十万人受灾,等于是在大明帝国的心脏打了狠狠的一拳啊!
“大灾之后防大疫。”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才记起这是后世的时候,某些领导干部面对自然灾害的头一个嘱咐,看来我是被潜移默化了,“马上把北京地区的所有郎中大夫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免得发生瘟疫。”
王家桢愣了愣,没料到崇祯皇帝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随即点头道:“皇上英明,微臣马上着手办理此事。”他还真没想到这个,而防疫工作委实重要无比,现在天热,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瘟疫,死多少人可就没数了。
“户部暂时还有些银子吧!马上遣人下江南购买粮食,越多越好,不光是粮食,只要是能吃的,容易储存的,都买。”
王家桢点头称是,之前虽然已经在购买粮食了,可眼下多储存粮食没有坏处,多准备一些十分必要。
“赈济畿辅灾民的工作由王爱卿亲自来做,不要有丝毫的闪失,朕现在就去灾区看看。”说是灾区,不夸张的说,一出北京城就是灾区。
刘鸿训等人听说崇祯皇帝要去灾区看看,吓的极力劝阻,他们倒是知道身为天子的崇祯应该去看看受灾的百姓,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啊!外面遍地是死人,尸臭味道呛人的鼻管子,要是把崇祯呛个好歹,谁负责,谁为大明帝国负责呀!因此包括王家桢在内都反对崇祯出城。
不管刘鸿训等人怎么反对,我都坚持要出去看看,这些也都是被后世潜移默化的结果,作为一个国家的首脑,发生这么大的灾害,不去老百姓身边看看,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怎么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啊!
再说我来了这么久,还没有跟普通的老百姓接触过,对真正的民生问题一点了解都没有,不了解就不能作出准确的决策,为了自己的未来着想,也得做到心中有数啊!
否则一气的瞎指挥,还不是把自己指挥到歪脖子树旁边。×他妈的,怎么又想到那棵歪脖树了,明天就让人找找,把它砍喽!

第九章 深入基层遭遇兵匪一家
“陛下,真的要出城吗?外面现在很……。”王承恩本想说外面不太平,可一张嘴才想起这样说,岂不是打崇祯的嘴巴吗!
我明白王承恩担心安全问题,北京除了内城还好一点之外,别的地方早已经难民成灾,非常时期铤而走险之人剧增,社会治安就别指望能有多好了。
“朕打算微服私访,有一二十人在身边,安全不会出什么问题,你去安排一下吧!”我随即叫住了转身往外走的王承恩,“给朕找几件寻常百姓穿的衣服,微服私访就要有私访的样子。”
微服私访简称灾害摸底小组,组长由崇祯皇帝担任,组员包括户部的负责人王家桢,工部的负责人张维枢,以及阁臣刘鸿训、钱龙锡,总管王承恩。充当保安角色的则是二十名锦衣卫,全部着便装。
经过外城的时候还好一点,因为房屋损毁的不是那么严重,老百姓的生活还算有序,可出了北京城,我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哀鸿遍野。
村镇大都被整体夷为平地,不时能遇到处理丧事的百姓,那些全家都死光的则无人理会,尸体暴晒在阳光下,隐隐有尸臭的味道冲入鼻管,令人呕意阵阵。
我用手帕掩住口鼻,不适才略微减轻,问王家桢,“这是怎么处理的?朕不是叮嘱你要严防瘟疫吗?这样下去如何防范瘟疫?”
王家桢苦着一张脸,回答道:“皇上,实在是忙不过来呀!死伤那么多人,收尸的全算上才三万多人,而且有些尸体都是半掩埋的,挖掘很困难,估计还得半个月才能处理完,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我想了想,吩咐王承恩,“传朕的旨意,叫李邦华把京营的人马都拉出来帮着收尸,最好是挖掘大坑集中掩埋尸体。”
因为地震的原因,京营的损失也很严重,李邦华正忙着治军呢!可现在显然不是治军的时候,抓紧收尸才是当务之急,再说了,让那些军兵见见死人也好,免得上战场看到死人两腿发软。我这是第一次看到死人,腿已经软了,比任何恐怖电影的恐怖效果都明显。
王家桢听了崇祯皇帝的旨意,心中忧虑重重,想进言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王爱卿有什么话说吗?”我见王家桢欲言又止的样子,问道。
王家桢沉吟一声道:“皇上,让京营人马帮助百姓收尸确实很好,可……可是难免会发生冲突,那些军兵良莠不齐,万一和百姓……。”他觉得说到这个份上,崇祯皇帝应该能明白他的意思了。
“爱卿担心的很有道理,但是眼下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一旦发生那样的事情,就杀几个肇事的人,以儆效尤。”
我说完转头对张维枢说:“张爱卿多看看,你是工部尚书,灾后重建的工作少不得由你负责,掌握第一手资料很重要,”
张维枢点头称是,可心里很不乐观,眼下马上就九月份了,再过一个月天气转冷,这些灾民怎么安置阿?死的不算,活着的七八十万人,光是吃住都成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刘鸿训跟随崇祯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