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成为崇祯以后 >

第159部分

我成为崇祯以后-第159部分

小说: 我成为崇祯以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三八章 【老子窝囊儿子精】
李倧看了崇祯皇帝一眼便不敢再看了,因为他的眼神一对上崇祯皇帝的眼神,发现对方的眼神非常犀利,像是一把尖刀似的能刺入人的心脏。
我从情报部以及特务部了解了很多关于李倧的事情,对李倧的为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此时见李倧表现出的神态很符合他的为人,不禁笑道:“王兄过去坐,千万别客气,朕这个人不拘小节,王兄也不要觉得拘束。”我说完招呼李倧及其家人落座。
周皇后等人见李倧的家人表现的也非常拘谨,马上面带微笑过来将她们拉过去坐下,周皇后负责招待李倧的妃子,田贵妃则负责夸赞李倧的子女,分工非常明确。
“王兄……。”
李倧听到崇祯皇帝这么叫,马上道:“皇上折杀小王了,如果皇上不见外,小王表字和伯,皇上称呼小王一声和伯即可。”
我见李倧极力坚持,点头道:“和伯,你心里是不是埋怨朕啊?埋怨朕不出兵帮助你抗击鞑子和倭寇。”
李倧连道不敢,道:“和伯不敢,正如李过大人所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皇上出兵那是怜惜朝鲜的百姓,不出兵也是本分,我们朝鲜有句谚语说的好,不能饿着肚子去救济穷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叹了口气,道:“和伯谅解就好,朕得知消息也是心急如焚,可是大明帝国大部分的兵力都无法调动,也只能干着急,海军倒是有些船只,可是光有船也不行啊!”
李倧陪着小心道:“皇上说的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和伯对此深有感触,大明朝家大业大,当好这个家就更不容易。”
“朕已经接到了山东和辽东的急报,说有大批的朝鲜百姓背井离乡前来大明帝国逃难,朕不忍心看着他们大部分丧身大海,已经命令海军妥善救援,凡是想来大明帝国继续投靠和伯的,朕都会待之如自己的子民,这一点和伯尽管放心。”
李倧听了崇祯皇帝这话,挤出几滴眼泪,道:“皇上宅心仁厚,和伯万万不及,和伯代朝鲜百姓谢谢皇上的恩德。”说完起身郑重其事的给崇祯皇帝鞠了一躬。
我伸手把李倧托住道:“和伯你这是干什么,出兵一事朕没有帮忙已经觉得万分过意不去,做些安置朝鲜百姓的事再不行,那朕这个皇帝干不干还有什么意义啊!”
周皇后这边聊的差不多了,见崇祯皇帝和李倧还在哪里扯个没完,道:“饭菜都凉了,你们再接着聊的话,我们就只能吃凉菜凉饭了。”
我哈哈一笑道:“爱妃说的是,和伯快些过来吃饭吧!朕这里没有什么好吃的,要让你受委屈了。”
李倧看着桌子上的饭菜,情不自禁的问道:“皇上每天就吃这些吗?”这对李倧来说是不可相信的。
田贵妃在一旁道:“这还是有客人呢!否则我们吃饭总是四个菜一碗汤,今天你们来了才增加到十二个菜,倒是借了你们的光。”
我见李倧神情有些恍惚,道:“如果每顿都是好酒好菜,浪费太严重了,朕算过,像样一点的饭菜即便再节省,每顿饭也得花费一百银元,而这样的家常菜每顿不过十银元,节省出的银元虽然不太多,但是日积月累可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节省出来的那些银元拿去救济生活困苦的百姓,岂不比浪费要强的多。”
“此乃明君所为,怪不得大明朝一天天的强大,有这样的君主,上行下效,国家怎么能够不强大呢。”
我嗯了一声看看说话的人,发现说话的是个十二岁左右的孩子,而在他身边,有两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惶恐的看着他。
李倧见自己的儿子没经允许就说话,有些生气,道:“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还不退下。”
一个三旬左右的妇人赶紧把说话的孩子扯到怀里,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将求救的目光放到周皇后身上。
周皇后知道李倧夫妇有些多虑了,起身道:“皇上,说话的这个孩子是王爷的儿子李澄,他身边的是赵贵人。”周皇后对赵贵人印象不错,不忍赵贵人担心所以出言解释。
我哦了一声,心说如果李澄没经大人教就说出那番话,倒是一个好苗子,走过去摸了摸李澄的头,道:“小家伙挺聪明的,朕考考你,地形者,兵之助也,除了用在军事上之外,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李澄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惹出这么大的罗乱,他不由得回头去看自己的母亲赵贵人,见母亲冲他点点头,他才道:“景异情异,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心情,悲景使人忧伤,乐景使人欢乐,恐怖景使人害怕,冷景使人冷静,热景使人兴奋,说明了环境的作用,高明的军事家并非单靠兵力取胜,对环境的利用也有独到之处……。”
我拍拍李澄的后脑勺,对李倧说道:“和伯,你生了一个好儿子啊!此子将来前程不可限量,朕想把他放到大明帝国的学府里深造深造,不知和伯以为如何?”
李倧没想到平时不怎么喜欢的儿子李澄给他争光了,道:“皇上那是看得起他,是他的造化,和伯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我见李倧答应了,心说太好了,如果李澄真是一块材料的话,经过大明帝国的各种教育,只怕是对大明帝国忠心耿耿,绝对不会给朝鲜国王效力,再者据我所知,这个李澄乃是庶长子,很不得宠,只要利用好这一点,还愁他不给我卖力吗!
和崇祯皇帝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李澄的两个哥哥李睿和李滚,他们并不是李倧的长子,但是却是嫡子,是李倧的原配所生,自从李淏等人死了之后,可以继承王位的就是他们哥俩,身份比李澄尊贵的多,而李澄却在他们面前大出风头,还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器重,他们哥俩哪能不生气呀!

第三三九章 【对李倧的安排】
随着第一批朝鲜难民抵达天津新港,如何安置这些朝鲜百姓成了当务之急,北京城内的议事大厅内为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挖了挖有些痒痒的耳朵,打断还在讨论的群臣,道:“朕已经听的清楚了,现在围绕这件事有三点比较有争议,第一就是给予李倧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和待遇,第二是将李倧安放到哪里,第三是如何处理朝鲜的难民,是也不是?”
群臣纷纷点头,觉得崇祯皇帝说的这三点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三点如果解决了,那么朝鲜半岛的事情基本就告一段落了。
对这三点我早有主意,只是有些笼统,今日跟群臣一番讨论,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处置方案。
“李朝世世代代接受大明帝国的册封,李倧的身份地位不应该有大的变动,不过称号上可以改一改,朕将册封李倧为寿王,封地在陕西的榆林,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宋献策道:“皇上将李倧的封地定在榆林,是不是要把朝鲜百姓也都迁往那个地方呢?”
我点头道:“从朝鲜迁移来的百姓将有一半被安置在陕西地区,那里的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是挖个窑洞就能安家,非常的方便,也将节省一大笔钱财。”
倪元璐咳嗽一声道:“皇上,如果迁移费用只有六百万银元的话,朝鲜百姓将会经受巨大的考验,此乃人命关天的大事,微臣觉得应该追加四百万银元……。”
在座的大臣中只有宋献策等少数几个人知道朝鲜半岛的事情是大明帝国一手导演的,因此说话的时候多多少少替朝鲜老百姓考虑了一些,倪元璐就是其中的代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想要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就要付出代价,能挺过来的,明年再给他们补贴也不晚,挺不过来的,朕也没有办法,大明帝国不是慈善堂,为他们敞开国门已经是最大的恩德了。”
孙承宗见崇祯皇帝把手放到云贵川那一带,道:“皇上是想把另外一部分朝鲜百姓迁移到云贵川这片区域吗?”
“爱卿说的不错,云贵川等地民族众多,朕之前那个军政分离的办法效果还不错,但是没有一个典型,无法突出以供模仿,朝鲜百姓总比那些地头蛇好摆弄,拾掇好了也可以让那些土司明白什么叫样板。”
孙承宗叹了口气道:“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最快也要五年时间才会见效,朝廷恐怕会不堪其累呀!”
我道:“朕还是那句话,只要朝鲜百姓能够融入到大明帝国当中,朕不会吝啬对他们的补贴,今年就不算了,明年开始朝廷会在基础建设和学问教授上给予他们帮助,只要他们自己努力生活,过的肯定要比在朝鲜半岛强许多。”
这可不是我说大话,朝鲜半岛的生活水平和大明帝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差了很多,即便是把朝鲜百姓迁移到比较落后的地区,条件也比朝鲜半岛好许多,加上越来越多的技术变革和先进工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尝到了甜头的朝鲜百姓肯定不会再怀恋故土。
李倧胆战心惊等了几天之后,终于等到了大明朝对他的安排,来宣旨的除了王承恩之外还有他比较熟悉的李过,王晨恩把册封李倧为寿王的旨意宣读完,李倧跪倒谢恩后接受了王承恩和李过的道贺。
李过见李倧又要发钱,忙道:“王爷就别客气了,王总管那里还有另一道口谕,王爷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
李倧愣了一下后又要跪倒,王承恩忙道:“王爷不必多礼,皇上准备将长平公主许配给你做王妃,另外,如果王爷今后有女儿的话,皇上将替皇子纳其为侧妃,今后王爷不但是皇上的妹婿,还是儿女亲家,此等殊荣大明立国以来未有啊!”
李倧这回彻底放心了,娶大明皇室的公主为妃是他求之不得的美事,等他有了女儿还能和崇祯皇帝结为亲家,看来他要抓紧时间生个女儿才行。
李过见李倧光顾着高兴,道:“王爷,我知道您手里有些银子,那些玩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现在户部正在募捐款项救济朝鲜难民,王爷何不将银子捐出去一些博一个好名声,也可以让皇上放心。”
李倧忙道:“李大人说的是,钱财乃身外之物,小王的俸禄相信已经够日常开销,这就把多余的都捐出去。”李倧何尝不知道让崇祯皇帝猜忌的后果,等他无权无钱之后,睡觉也不必担心崇祯皇帝寻个借口治他的罪了,再说他真的愧对朝鲜百姓,拿出金银来救济朝鲜百姓能让他的心里好过些。
李过和王承恩回宫复命的时候,李过发现李延也回来了,正在跟崇祯皇帝说着什么。
我看过了左良玉的书信,信上除了介绍战事进展之外,说的多是对新式武器的评价和使用心得,以及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看来左良玉还有些脑子,知道这些东西非常重要。
“总管大人回来的正好,朕已经晋升程卜东为少校军衔,赐毕懋康帝国进步勋章一枚,总管先去宣旨,晚上朕设宴宽带他们两个。”我说完想了想又道:“把皇家科学院的那些院士也都请来吧!免得还得请两回。”
李过见崇祯皇帝说完了,道:“皇上,臣这位弟弟胸有韬略,在特务部实在是有些埋没他,他自己也希望能去军中效力,还望皇上成全他。”
我点点头道:“左良玉在信上也说了,火烧汉城的主意还是李延想出来的,这个功劳朕记在心里,等朝鲜的事情结束后统一进行封赏,李延,你想去哪个部队?”
李延心中非常兴奋,道:“我想去李定国的部队。”
“好,既然你想去,那朕就先让你去试试,但是到时候受不了那个苦你可别来找朕哭诉。”我说到这不禁想李延能不能挺过李定国的操练,李定国的部队可不是那么好进的,海军陆战队可以说是大明帝国陆军的精华所在,里面叫出一个普通士兵都是一只猛虎啊!

第三四零章 【儿女情】
晚宴非常热闹,那些院士们即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问问别人的研究进展,生怕自己被人给落下了,气氛都快成学术研讨会了,高潮部分则是授予毕懋康进步勋章和晋升程卜东为少校军衔。
毕懋康是文官,得到崇祯皇帝赐予勋章的意义是工作得到了肯定,代表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程卜东之前就被授予过军衔,这次连升两级让他比毕懋康兴奋的多,暗暗下决心要更玩命的工作,以此来报答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
我说了一些勉励的话之后便让大家随意,在座的人大多是属于偏执狂那类的科研狂人,我的不拘小节正对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可以放得开,群臣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
散席的时候已经是午夜,喝的有六分醉意的我没有让人搀扶,在缩小了很多倍的皇宫之中散步。
初秋的夜风有些凉,吹到脸上让我的酒意十停去了八停,深吸了一口气对身后不远处的王二虎道:“跟朕出宫,去张院长家里看看。”今晚的宴席张皇后仍旧没有出席,让我的心里有些挂念。
王二虎叫过几个得力的手下,想了想道:“皇上,天有些晚了,不如明天再去吧!”这大半夜的皇帝去臣子家串门,有些说不过去。
我听了王二虎的话,觉得现在确实有些晚了,去了反而会打扰她和儿子休息,“你说的对,明天再去吧!二虎,你哥哥最近忙什么买卖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