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骁骑 >

第885部分

骁骑-第885部分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00章立鼎一

李利道:“鞠义其人能征善战,领兵至今尚无败绩,不免恃才傲物、行事骄纵,必要的磨砺对他而言不是坏事。”

郭嘉并不认可李利的话,认为这纯粹是托词,反驳道:“主公此话未免有些牵强。不管鞠义如何行事,其帐下数万将士何其无辜,岂可因一人之过而弃众将士于不顾?再者,自古善用兵者不乏行高于人之辈,纵有瑕疵,却也瑕不掩瑜,岂可轻易弃之?”显然,郭嘉心中有怨气,夹枪带棒的颇为不忿。在西凉军中也只有郭嘉敢这么直接的反驳李利,但他也是秉义直言,不掺杂个人私利,纯粹的就事论事,为鞠义大军鸣不平。

听出郭嘉心中不忿,李利微微一笑,不以为意道:“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自从曹操大军围攻常山、中山国至今,长达一年时间,军中诸将均对此避之不谈,唯有奉孝、并州刺史崔琰和几位军师出面替鞠义求情。这在我军历次作战之中尚属首例;并州各郡守军和关隘驻军接到鞠义的求援书信后均是按兵不动,而是坐等军令,无增援命令便不予出兵救援。

由此不难看出,鞠义在投效我麾下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得罪了多少将领,真正是不得人心啊。若非如此,上党、壶关和太原等地的驻军岂能见死不救,他鞠义焉能孤立无援?世间之事,一饮一啄岂非无因?”语罢,李利颇为失望的摇了摇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过郭嘉却从这番话中听出李利对并州各郡驻军甚为不满。由此便不难推测李利此次前来河东的真实意图:其一是派兵救援鞠义,其二是整顿并州驻屯军。尤其是上党、壶关和太原郡的诸将难脱干系,此次怕是要遭难喽。

这些曾经跟随李利征战多年的并州将领,如镇北将军滕霄、太原守将铁箫、上党守将郭猛等十余位将领,都是军中赫赫有名的宿将,亦是目高于顶之辈,除了李利之外,他们谁都不服。对此,郭嘉深有体会,平日里对这些骄兵悍将亦是礼让三分。怎奈鞠义不知轻重。根本不把这些将领放在眼里,与滕霄、铁箫等人尿不到一个壶里,以致滕霄、铁萧等人对其很是不满,早就想找机会教训他,于是此次鞠义身陷险境,诸将却见死不救,坐视其孤军奋战,自生自灭。

然而,滕霄等人见死不救之举明显不合时宜。不顾大局,挟私报复,致鞠义帐下七万大军的生死于不顾,做得太过分了。这让郭嘉极为恼怒。遂在李利面前直言不讳的点明并州守军增援不利,不可姑息,理应严惩不贷。

身为司隶都督。郭嘉肩负着拱卫司隶和并州边境安全的重任,而鞠义大军的存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牵制冀州曹操。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因此,鞠义这支兵马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决计不能被曹军歼灭。自冀州之战结束至今,正是因为鞠义率领数万兵马一直羁留在冀州境内,才使得曹操处处掣肘,手握数十万大军却愣是不敢轻举妄动,颇有投鼠忌器之感。在曹操没有剿灭鞠义大军之前,河北大军根本不敢出兵攻打河内大营,更无力出兵幽州,只能困守原地,坐视西凉军封锁边境,将其牢牢禁锢在河北境内,动弹不得。

所以,鞠义率领的这支兵马就是楔在河北的一颗钉子,凭借数万兵力就能牵制曹操的五十万大军,拥有无法取代的战略地位。正因如此,郭嘉极其看重这支兵马,断然不能坐视鞠义大军被曹军歼灭或驱逐出境,无论如何都要保住现有的根据,继续发挥牵制曹军的作用。

一盏茶的工夫,郭嘉思绪急转,似有所悟的道:“并州局势逃不过主公的眼睛,如果微臣没有猜错的话,想来主公对此已有安排。”

李利微微颔首,笑道:“什么都瞒不过你郭嘉。如你所料,离开长安时我已下令徐晃率军前去增援,五天前就已赶到常山,与鞠义联手抵御曹仁大军。随后,铁箫、郝昭二将率部前往黑山接应,张燕所部飞燕轻骑进入黑山,重操旧业,重建黑山大营。此番,如果鞠义能守住常山国不失,随后由徐晃接管常山,继续与曹军周旋;如果常山失守,则全部退往黑山,与张燕会合,此后长期袭扰冀州。”这是去年李利携带家眷前往幽州巡视时制定的长远规划,一直秘而不宣,只有参与谋划的李玄、李儒二人知晓,其他人一概不知。

日益明朗的局势决定了曹操绝对不会放弃常山和中山国,早晚都会集结重兵围剿鞠义所部,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鞠义大军的存在是曹操决计不能容忍的,急欲除之而后快,而鞠义所部兵马又在冀州腹地,与并州中间隔着千里太行山,不利于西凉军快速支援。如此以来,只要曹操决心收复失地,早晚都能将鞠义大军赶出冀州。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李利趁着巡视幽州之际重新调整河北布局,命鞠义能守就守,逼不得已时可以退入并州;而鞠义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处境,上次面见李利的时候就请示李利准许其随机应变,此举与李利不谋而合。

可惜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鞠义凭借手中七万大军硬生生打退了曹军的第一次围剿,可是随着曹仁大军再次卷土重来,鞠义帐下兵马伤亡惨重,在中山国沦陷之后陷入曹军的四面围困当中,已无法全身而退。万般无奈之下,素来倨傲的鞠义不得不向并州后方请求支援,却不料滕霄帐下部将铁萧、郭猛等将领早就对目中无人的鞠义心怀成见,于是纷纷按兵不动,坐视鞠义身陷重围孤军奋战,却见死不救。

然而这一切都瞒不过李利麾下遍布全军的细作眼线,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到李利手中。滕霄、铁箫和郭猛等人不顾大局的举动让李利颇为震怒,促使他一边调兵增援,一边亲自赶往并州。而在此之前,他先到河内大营,与镇守河东的郭嘉碰面,商议即将到来的天下局势,然后再去并州上党整肃军纪。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早年李利命令滕霄驻守并州,遂将早期跟随他征战的将领和老兵派到并州戍边,本意是让他们脱离前线,在后方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承想,这些家伙并不领情,仅仅因为鞠义倨傲不羁,对他们不够恭敬,便挟私报复,无视鞠义的屡次求援,坐视鞠义大军孤军奋战而见死不救。如此因私废公之举,令李利深恶痛绝,恼怒不已。为了避免激化冲突,又顾及昔日情份,李利只能亲自跑一趟,不能假手于人;否则,一旦处理不当,难保铁箫、郭猛等人不会犯浑,再生事端。

眼见李利神色不悦,眸光中隐隐透着寒光,郭嘉心中恻然,遂转移话题道:“主公此来大营想必定有要事,还请主公示下,微臣一定不让主公失望。”

看着郭嘉煞有其事的样子,李利烦恼尽去,呵呵笑道:“既如此,奉孝何必明知故问呢?前番之所以命你按兵不动,就是为了此次调整并州驻军,此一节想必奉孝早就想到了。呵呵呵!”

郭嘉欣然点头,微笑道:“主公英明。按照惯例,不知不觉三年之期将近,各地驻军和各营将领都要进行新一轮调动。主公既然来到河内大营,微臣猜想营中十万大军也在此次轮调之中,不日便要前往并州轮换。不知微臣所言确否?”

李利颔首道:“正是如此。我意,河内大军与并州驻屯军对调,由文和担任并州都督,总领并州防务。司隶都督由陈宫接任,滕霄率领并州十万驻屯军进驻河内,奉孝转任中护军,随我左右。此外,鞠义暂时调离先登营,转任金猊卫副统领,由徐晃接任先登营主将,郝昭、孙礼为副将,驻守壶关;郭淮担任飞燕轻骑副将,给张燕当副手,驻守黑山大营。其他各营将领暂不调动,毕竟时下局势严峻,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料想不久之后就会有人迫不及待的僭越称帝。”

“如此甚好。微臣早有此意,一再请辞,奈何主公不允,如今终于得偿夙愿,又能和主公朝夕相处了。”郭嘉喜不自禁的道。

李利会心的笑道:“不管你这番话是不是出自真心,我权当真话听。说实话,这些年你领军在外,我还真有些不习惯,所以趁着此次轮换调动之际再把你调到我身边,省得我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呵呵呵!”

郭嘉笑呵呵地道:“主公所言正是微臣的所想。平心而论,主公前番命微臣执掌大军确有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微臣生性惫懒,出谋划策不在话下,但领军打仗却是非己所长,力有不逮。所幸,最近两年的局势相对平静,没有战事,微臣倾尽全力维持现状,总算是撑过来了。不知主公准备何时起行前往并州,微臣能否随行?”

李利欣然应允:“今天下午陈宫就能赶到,司隶刺史之位由荀谌接任,到时奉孝和公台交接一下,然后收拾行囊,明日清晨随我前往并州。”

第201章立鼎二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又是初夏时节。

沐浴骄阳,轻骑纵马,一队千人骑兵冲进上党郡城。

郡守府门前,以刺史崔琰和镇北将军滕霄为首的并州文武列队相迎,其间还有冀州都督鞠义和徐晃等将领的身影。

显而易见,冀州战事已经结束,鞠义和徐晃率领的数万兵马终究没能守住常山国,被迫退回并州。如果不是吃了败仗,以鞠义心高气傲的秉性,他断然不会站在滕霄身后,更不会垂头丧气的生怕李利看见。

“微臣(末将)等拜见主公!”

随着“哒哒”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崔琰和滕霄带领众文武快步迎上去,齐声施礼。

“罢了。”摆手示意众人免礼,李利翻身下马,随手将缰绳丢给躬身上前牵马缀蹬的滕霄,冷冷地看他一眼,遂大步走向府门:“各郡郡守、中郎将以上将领随我入府叙话,余下文武各司其职,都回去吧。”

眼见主公神情不悦,滕霄赶紧把骅骝马的缰绳交给亲兵,三步并作两步追上亲卫统领李挚,低声道:“这次滕某犯了大错,子诚一定要帮老哥一把。等会儿主公若是要将为兄问斩,贤弟务必替老哥求求情,否则,你嫂子和侄儿可就成了孤儿寡母了。”这就是威名赫赫的镇北将军滕霄的风采,一看形势不妙,立即走后门,而且直接找上了冷面李挚。他明明是想探探李挚的口风。却旁敲侧击的装可怜,弄得李挚心中凄然。好像犯错的不是滕霄而是李挚自己一样,或者说滕霄若是遭到惩罚就是他李挚的罪过。

“云龙兄言重了。不管你犯了什么错。只要不背叛主公,就不至于问斩。是以兄长尽可放心,主公不会杀你,顶多就是小惩大诫,皮肉之苦而已。”李挚停下脚步,对滕霄低声说道。

李挚历来沉默寡言,除了李利和个别同僚之外,对谁都不假以颜色,说他冷酷无情亦不为过。因此谁想从他嘴里套口风。无疑是痴心妄想,纯属自讨没趣,根本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但是滕霄例外。李挚之所以对他另眼相看,或者说区别对待,是因为滕霄绝对算得上是李利麾下资历最老的将领之一,而且对他有过提携之恩。

想当初,滕霄在李利麾下担任校尉之时,李挚还在金城韩遂府邸的马厩里喂马呢。那时李挚还没有名字,常年和韩遂的坐骑骅骝马关在一起。被韩遂唤作“豸奴”,暗指李挚是个毫无用处的臭虫。而滕霄则不然,他在李利前往武威郡上任的途中投奔李利麾下,是迄今为止李利麾下资历最老、官职最高的第一批将领。一直深得李利信任,屡屡委以重任。当年李挚初到西凉军中,除李利之外。和他交情最好的只有三人,其一是典韦。另外两个就是滕霄和滕羽兄弟二人。

在李挚最初担任亲卫营副将的时候,滕霄和滕羽兄弟俩对他的帮助很大。每次亲卫营补充兵马都是他们兄弟俩鼎力支持,优先将帐下最优秀的军士送到李挚帐下。自此以后,他和滕家兄弟交往甚密,情同兄弟。是以李挚可以不给别人面子,甚至可以不予理会,但是面对滕霄,他却不能搪塞推诿,该说的能说的他一定如实相告,决计不会隐瞒。

“皮肉之苦?”滕霄沉吟一声,一脸苦相的摇摇头,低声道:“子诚莫要瞒我,此次鞠义大败而归,势必将罪责推到愚兄身上,届时愚兄难辞其咎,至少也要背负增援不利的罪名。如此以来,鞠义战败的大半责任都落到了愚兄身上,即便不死也要脱层皮呀!”这是滕霄的托词。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他贵为镇北将军,位比三公,统领并州十余万兵马,如果被当众杖责,岂不是大失颜面,日后还有何面目在军中立足。因此他说得很委婉,其目的还是想请李挚替他在李利面前美言几句,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终免于处罚,省得他丢面子。

李挚虽然平时很少说话,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愚钝木讷,听不懂滕霄的言外之意。于是滕霄话音方落,便见他轻轻摇头,道:“如果云龙兄想要免于处罚,却是为难小弟了。此次鞠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