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骁骑 >

第607部分

骁骑-第607部分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十个席位则是文士。

左边是武将序列,右边自然是文臣的席位。排在最前面的几个席位暂时空置,而后便是:华歆、邴原、崔琰、国渊、管宁、贾穆、荀谌等百余名文官悉数入座。

与武将阵容相比,文臣阵容相对薄弱一些,显得有些气势不足。这是因为文臣中领头的一批人尚未到来,若是这些暂时缺席的领军人物进入正堂。那文官阵容便不弱了。

今时今日,李利麾下曾经武强文弱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复返,文武阵容相对均衡。尽管武将阵容仍比文臣强大。这也是适应局势需要,不得不如此。毕竟时逢乱世,沙场征战需要大量武将冲锋陷阵,领兵作战;是以,武将强盛一些,实属必然,不足为奇。

此刻。李利还未露面,仍在镇南将军府疲于应酬,想来还需等待一阵儿才会到场。

即便如此。此时正堂三阶之上已是人满为患。靠近门口的下阶堂内,坐着两百余位秩六百石及以上的校尉、裨将、中郎将和议郎等文武官员。中阶即大堂中段,则是秩千石及以上的中郎将、杂号将军、各郡太守以及侍郎、中大夫等品阶的文臣武将,共计八十余位;其中代表人物如:李征、李蒙、徐晃、陈到、桓狼、桓豹和贾穆、荀谌等文武官员。

上阶。即最靠近帅位的上堂。这里在坐的文臣武将都是李利颇为倚重的亲信,都是秩两千石及以上的要员,秩同九卿,个别人的俸禄堪比三公。是以,坐在上阶的人数不算太多,共计四十余人,全是各营主将统领,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以及新晋五虎上将。还有司隶校尉、京兆尹、各州刺史、别驾等封疆大吏。

故此,整个大堂上集中了西凉军最精干的文臣武将。余下三成文武官员则是留守原地。至于汉中战事,早在李利班师回长安之际,战事便进入对峙相持阶段,暂时处于停战状态。汉中张鲁似乎对李利甚为忌惮,有心罢兵言和,却又势成骑虎,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战斗下去。否则,一旦汉中兵退回汉中境内,西凉军势必挥军压上来,顺势攻入汉中。果真如此的话,汉中危矣,张鲁则有灭顶之灾,因此他现在是不得不战,并且是能进不能退,寸土必争,寸步不让。

与此同时,在司隶惨败的中原诸侯也已相继率兵返回,只有曹操目前还盘踞在河南郡境内,率领大军与吕布对峙,似有重新夺回兖州的架势。而兖州境内,随着陈留张邈在飞云渡丧命,吕布与张邈、张超兄弟的战时同盟也随之破裂,导致兖州局势动荡,内乱之势已成,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范围内讧厮杀。而一旦兖州内乱,就给曹操提供了大举反扑的绝佳机会,极有可能卷土重来,重新夺回兖州根基。

就在兖州战事一触即发之时,仓皇逃回冀州的袁绍也面临着严峻局势。幽州公孙瓒趁着中原大战之时出兵剿灭鲜于辅、鲜于银和阎柔叛军,将其驱赶至乌桓草原,暂时依托在乌桓和辽东公孙度之间的夹缝中求存,惶惶不可终日。如此以来,公孙瓒便可腾出手来对付冀州袁绍,亲率十万大军陈兵边境,摆明是趁火打劫,瞅准袁绍大败之后实力大损、元气大伤,试图出兵冀州,一举剿灭袁绍。因此,司隶大败后的袁绍乍一回到冀州便面临公孙瓒的威胁,压力巨大,可谓是屋漏又逢连夜雨,疲于招架,苦不堪言。

而新近占据并州的西凉军,原本雁门关外的异族蛮夷蠢蠢欲动,企图趁着西凉军三线作战之际出兵寇边,劫掠并州。却不料草原上的积雪还未消融,司隶之战便已结束,最后以西凉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此消息一经传出,本来还跃跃欲试的草原异族为之惊骇,使得袭扰并州的计划胎死腹中,随之偃旗息鼓,再无动静。

正是在这种相对安全的大环境下,李利才会发出将令,将麾下众文武召回长安,在犒赏全军的同时,举行三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政议事。

在过去的十个月内,西凉军在北伐战场、司隶战场和汉中三线作战,以一军之力抗击三面围攻。而这三面夹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亦非突发战事,而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联合出击,其目的便是试图一举击败西凉军,乃至最终将李利及其麾下西凉军彻底覆灭。

从於夫罗无故寇边开始,再到中原诸侯联合起兵讨伐李利,最后便是西凉军与诸侯盟军函谷鏖兵之时,汉中张鲁倾巢出动攻打凉州腹地。这三面夹击的攻势,从地域方位上看,於夫罗率领的蛮军从西凉军北面大军压境,张鲁领兵偷袭西凉腹地,而中原诸侯则是正面攻打函谷关;这便是两肋插刀、当头一棒,端是凶狠凌厉,不留余地。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无论多么完美的战略谋划,最终能否成功还得看由谁来执行,而决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出兵时机、战略把握、临阵应变和实际战斗力,还有熟谙天时地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战略战术的失败。

事实证明,这一场空前巨大的战略谋划无疑是成功的,却在实施过程中屡屡出现重大疏漏,以致于最终功败垂成,一败涂地。从时机把握上便有重大漏洞,於夫罗贪功冒进,直接率军攻进凉州腹地,使得北面战场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决战阶段。而后,汉中张鲁行动迟缓,犹豫不决,以致贻误战机,直到最后时刻方才下定决心出兵偷袭凉州腹地。而中原盟军主力呢,各路诸侯勾心斗角,面和心不合,都有各自的盘算,等到战事不顺之时便心存二志、各怀鬼胎,竟然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临阵倒戈的怪事,从而导致盟军空前大败,一溃千里。

不得不说,整个战略计划是由绝顶聪明之人制定的,但执行计划的人却是愚不可及的蠢材。以致于整个战略战术完全走样,三处战场原本应该是相互照应、互相依存的,可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谁也不挨着。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本来同时进行的三场战役,分解为三个时间段依次发起的局部战事,结果被西凉军各个击破,大获全胜。

是以,经过十个月艰苦卓绝的战斗,西凉军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愈发强盛,在各个战场上相继取得胜利,并斩获颇丰。现如今,唯一没有取胜的战事便是汉中之战,被汉中张鲁打得措手不及,致使大半个武都郡沦陷,汉中兵已经攻入凉州腹地,目前正与西凉军在陇右和汉阳两地鏖兵对峙,相持不下。

即便如此,西凉疆域也已扩展到四州之地,拥有雍州、凉州、并州、司隶大部和河套草原,人口超过五百万,军队发展到将近五十万,而且是大胜之师,兵锋强劲,士气高涨。时至今日,西凉军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强军,而李利则是实至名归的天下第一霸主,官拜大将军,乃当朝丞相。

故而,此时李利召集麾下文武齐聚一堂,阵容空前浩大,场面十分壮观。堂堂大将军府的偌大正堂,上中下三阶亭台座无虚席,若是将堂内守卫和侍婢加在一起,整个正堂内足有上千人之多。

“嗵嗵嗵”

伴随一阵清脆的脚步声传来,堂内低声私语的众人神情一震,纷纷将目光投向门口。不过他们却知道来人并不是主公李利,因为脚步声零乱,明显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并且这几位姗姗来迟之人都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也是文官之中的领军人物。

果然,在众人侧目注视下,李玄、贾诩、李儒、郭嘉、鲁肃五人联袂走进大堂,此外还有几个生面孔跟在他们身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这几个第一次出现在议事大堂上的年轻人显得有些拘谨,亦步亦趋地跟着李玄等人步入堂中。显然,这几人便是李玄、鲁肃等人此次要举荐给主公李利的贤才,而且事先得到许可,允许他们参与军政议事。

第819章大变革

感谢:小刘88666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在众目睽睽之下,这几个第一次出现在议事大堂上的年轻人显得有些拘谨,亦步亦趋地跟着李玄等人步入堂中。

显然,这几人便是李玄、鲁肃等人此次要举荐给主公李利的贤才,而且事先得到许可,允许他们参与军政议事。

由此不难看出,这几人能被李玄等人看重,绝非泛泛之辈,其才能都不一般,必定是擅长治政或统兵征战的将才。

须知,截至目前为止,但凡被李玄、李儒和贾诩等人举荐的贤才,无一庸者。例如,堂内在坐的华歆、崔琰、贾穆和滕霄、滕羽兄弟等,如今都已是军政两界的领军人物,在西凉军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才能毋庸置疑。

时隔一年有余,终于又有贤才进入他们的视线,且直接进入正堂参加议事,可见这几人已经得到主公李利认可,此番便要提拨重用了。

随着李玄、贾诩、李儒、郭嘉和鲁肃五人的到来,刚刚还略显势弱的文官阵营顿时声势大涨,完全能与武将阵容相媲美,阵势不弱分毫。不过这里面有些人却是身兼军政两职,最典型的便是军师贾诩和郭嘉,以及此次坐在文官序列的丞相府主簿、参军法正。他们既能列入武将序列,又是文官,坐在哪边都行。但此次大将军府议事却是早有安排,武将序列都是纯粹的将领。没有身兼两职之人,故而贾诩、郭嘉和法正等人便在右边文官之列。

依照惯例,文官以李玄为首。贾诩次之,而后是李儒、郭嘉、鲁肃和华歆等人。

从席位安排上看,不难看出文官序列中有着明显的排资论辈的态势。李玄是最早跟随李利的文士,那时他既是郡丞又是军师,几乎掌管着一切军政大事,是李利最为倚重的谋主。随着武威军日益壮大,贾诩和李儒先后加入进来。自此李玄脱离军务,专心政事,随后法正、法衍、郭嘉、鲁肃和华歆等人陆续投效李利麾下。使得整个文官阵容渐渐充实起来。然而,不管西凉军如何强大,局势如何变化,李玄始终是最受李利器重的文士兼谋主。一直以来都稳居文官之首。至于郭嘉和鲁肃二人后来居上。这与李利的赏识与器重有着直接关系,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例如,郭嘉娶了甄家的女儿,名义上他就是张氏的女婿,与李利也有几分香火之情。而鲁肃则是李利的结义兄弟,地位超然,比之李玄亦不遑多让,进入军中只有几个月便纵身一跃。成为并州刺史,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后世看来便是任人唯亲,难脱裙带之嫌,但在时下这个时代却是顺理成章,被世人广为认同的事情。倘若不这么做,反倒显得不合情理,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李利不通情理,太过吝啬,连自家兄弟都不予照顾,遑论旁人乎?

由此可见,任人唯亲的观念根深蒂固,有着难以想象的肥沃土囊,历经数千年而不变;即便是后世也不例外,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

当李玄、贾诩等人落座后,刚刚跟随他们而来的几个年轻人便站在他们身后。其中有两个身着甲胄的年轻人颇为好奇地看着对面的武将,目光灼热,似乎对滕霄、徐荣、波才和周瑜等人闻名已久,不用介绍也认得出对面的诸多将领。

相比他们两个,另外三人则穿着文士长袍,身板笔直,目不斜视,显得十分严肃。可他们三人中有一人颇为另类,但见此人身材高大魁梧,身量足有八尺八寸,近乎九尺长躯,手臂粗壮,胸肌鼓鼓,相貌周正,肤色黝黑,与身边两位身形瘦弱的文士形成鲜明对比。看此人的身量装束,分明是膂力过人的武将,却偏要穿上儒士长袍混进文官当中,甚为怪异。

左边武将阵营的滕霄、徐荣和周瑜等人敏锐察觉到来自对面的审视目光,当即他们对视一笑,甚为好奇。

随即,看着主公李利还未现身,周瑜笑呵呵地对鲁肃问道:“子敬身后的两位将军看着有些面善,不知此二人可是来自并州,曾与我有过数面之缘?”

鲁肃欣然点头,笑道:“公瑾端是好眼力,仅是一面之缘便记得与此二人见过面。恰好,我正欲将这两位小将引荐给诸位将军,此番倒是不必客套了。呵呵呵!”

笑罢后,鲁肃招手示意身后的两位身着甲胄的年轻将领上前,笑声引荐道:“这两位小将都来自并州,年龄相仿,时年二十岁左右,都是并州军中后起之秀。”

大致介绍了两位年轻将领的来历后,鲁肃随之起身走到左边的俊朗将领身边,笑道:“这是郭淮,字伯济,乃雁门太守郭缊之子,其祖父是桓帝时期的大司农郭全,出身世家,自幼习文练武,少有才名。前不久伯济被郡府举为孝廉,恰逢我军收复并州,其父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自动开城投效于主公麾下。是以,我军收复雁门郡后,主公任命郭缊继续担任雁门太守,而伯济则在州府任城门校尉。此番奉命回京,主公特命我将伯济带来长安,料想必然会破格提拨人才,委以重任。”

“末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