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不可不知的致富心经:穷人穷在哪 >

第2部分

不可不知的致富心经:穷人穷在哪-第2部分

小说: 不可不知的致富心经:穷人穷在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不完全是外部力量,或者自身无法抗拒的因素导致贫困,那么穷人就应该为自己的贫穷负责。
在某个市场上,卖大饼的大娘用一个旧推车推着家里的煤球炉子出来,总是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她的丈夫和年龄已经不小的儿女就躲在远处看着,等大娘把饼卖完,他们才慌忙上前,赶紧低着头把炉子、推车弄走。做个小买卖,一家子人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
现在,大娘的生意越来越好,家人大大小小挺直了腰板全出来帮忙。
如果一开始没有大娘出面,都怕丢脸,能有后来红红火火的一切吗?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干点什么,总比受着穷困强啊!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富人大多是从穷人堆里走出来的。富翁中有从擦皮鞋做起的;也有从拾破烂儿起步的……
如果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2.低头拉车不看路,拼命工作为哪般
现实让穷人低头,低头的同时也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让穷人落入了陷阱,他们四处奔波、饥饱劳碌还满世界去寻找这样的陷阱,生怕找不到,如果没有了陷阱,他们失望,沮丧,甚至绝望,这时如果有一个陷阱让他去跳,他还会对人感恩戴德!
很多人都想过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却被套牢在上班和回家的路上。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都在干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许多人并不是自己喜欢什么就能从事什么职业,多数人是被动地去做一种工作。工作的定义是什么?工作的定义是,人们以金钱作为报偿来弥补因工作产生的不悦,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就算今天大学毕业后可以自由找工作了,也不是你喜欢什么就能做什么,许多人更看重这个工作能为他换回多少钱,这个工作体面不体面,是不是被人尊敬的一种工作和职业,这个工作是否拥有某种特权和地位,享有很高的社交名望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攀比。
因为人总喜欢跟别人比,人们常常不是追求成功,而是追求比别人更成功;不是追求富有,而是追求比别人更富有。人不愿意呆在一个年薪有20万,而别人年薪有25万的地方,而情愿呆在一个年薪15万,而别人年薪只有10万的地方,人们常常喜欢跟兄弟姊妹、跟同事、跟邻居、跟同学、跟自己圈子里的人去比,由于有这种心理存在,你不可能找到你真正喜欢的工作和事业去做。而且你也被一种圈子给圈住了,动弹不了。
这就是你把工作看成那么神圣的悲哀,你用快乐的童年和花季、雨季般的岁月换得的一纸文凭,再用文凭和年轻的梦想换得的一个工作,这种神圣般你并不喜欢的工作,为你换来的只是仅能够养家糊口的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来谋生是一个大大的错误,致富的出路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都是通过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来赚钱,所以他们不可能成为富人,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赚钱,你就会成为有钱人,对一件事不喜欢,就会做不好,但为了生存又必须做,很多人都是这样混日子,在平时,你与某人见面,问他在干什么,他常常告诉你说:混口饭吃。就是这个混口饭吃的概念,害得许多人成了穷人。
一个妓女她是靠出卖肉体来获取钱财,天底下没有哪个女人从内心深处喜欢出卖肉体来赚钱,有些女人走上这条路都是被迫的,或者是被钱财诱惑而误入歧途的,绝对不是她们喜欢做这件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是指你做这件事,就是暂时得不到一分钱,你也愿意去做。
报纸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位退休老人,住在一处简朴的住宅区,打算在那儿安度他的晚年。他住的地方最初的几个星期很安静,不久就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所有的垃圾桶。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们的恶作剧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好言相劝过也吓唬过他们,可是一直没有用,等人一走,他们又开始踢。邻居们无计可施,也只好听之任之。这位老人实在是受不了他们制造的噪音,就想办法让他们离开。
  
第5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3)
于是他出去跟他们谈判:〃你们几个一定玩得很开心,我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情。现在我年纪大了,踢不动了,想雇佣你们每天来踢这些垃圾桶,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元钱,你们愿意干吗?〃这三个年轻人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们使劲地踢所有的垃圾桶。过了几天,这位老人愁容满面地找到他们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他说,〃从现在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个人五角钱了。〃
这三个年轻人有点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踢垃圾桶,但却没有以前那么卖力了。几天以后,老人又来找他们。〃瞧!〃他说,〃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两角五分钱。行吗?〃
〃只有两角五分!〃一个年轻人大声抗议道,〃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两角五分钱浪费我们的时间,在这里踢垃圾桶吗?不行,我们不干了!〃从此以后,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这个故事表明,人们没有了利益的驱使,很少能去坚持做一件事,而为了利益,又常常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这位老人就是利用了那三个年轻人想获利的心理,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只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去工作,都想得到及时回报。
3.睁开眼看清是非,穷人最怕安贫乐道
知足常乐是劝慰人的话,它是说让人们淡泊名利,欲望适度。但对于创业、发展、成功来说,人们就要永不满足,知难而进,永不退缩。知足常乐可以让富人适可而止,但只会让穷人锐气大减。
从前一个富人问一个穷人:〃如果在你面前有仁义和金钱,你选择哪一样?〃穷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要金钱!〃富人说:〃如果让我选,我要仁义而不要金钱。〃穷人说:〃那是因为你有的是金钱,而缺少的是仁义;我恰恰相反,有的是仁义而缺少的是金钱。〃
需要知足常乐的应该是富人,可以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太贪心了。而劝告一个穷人要知足常乐,当然初衷是好的,但是要他们知足常乐的结果却容易使他们安于贫穷,失去奋斗的动力。不知道有谁希望家中空空,缺吃少穿,还要面对老婆的唠叨?如果有人落到这样的地步,却还安乐自在,真不知道这是自私还是不负责任。
古人说:〃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在新经济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句话。一个贫穷的人怎么会没有忧愁,这都是些隐居在深山老林的隐士们的鬼话。奋斗吧!财富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奋斗呢!既然你的内心深处还有成功的欲望,为什么还愁眉苦脸呢?昨天的贫穷已成事实,明天的富有一定会来到,既然认识到过去的路走错了,那么现在的路一定要走对。
除去知足常乐以外,另外一个需要穷人睁开眼睛,重新审视的观点是:安贫乐道。当然两者论调基本上是相似的。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范晔又说:〃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朱熹还说:〃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从字面意思来看,安贫乐道是让人们安于贫困的境地,乐于道德的修养。初衷当然是好的,无非让人们有一种宽阔的胸襟。但是客观上,它对穷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实质上,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安贫乐道只不过是旧时统治者为安抚百姓所进行的一种道德说教。安贫乐道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就是:读书人要与世无争、苦中作乐;女人要贫贱不能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穷人要安于贫穷,不做非分之想。
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的眼力确实锐利,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看不惯了,愤然地说:〃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讽刺所谓的安贫乐道:
〃大热天,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席卷天下'。这也是一付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贫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第6节:第一章 被现实压弯了腰,自我麻醉得过且过(4)
安贫乐道的思想之所以能在穷人心底里根深蒂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国古人历来有〃人命在天〃,〃听天由命〃的说法,包括贫穷和富有。就是说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前世注定的。前世积德行善,就会投胎转世于富贵龙凤之家享福;前世造孽作恶,便让你投胎于贫贱之家受罪。听天由命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穷人多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由于中国过去的经济比较落后,一般人的心理容易满足,这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家骑马咱骑驴,后头还有步行的〃,这就是〃知足常乐〃。
宿命论和知足常乐是滋生穷人安贫乐道思想的土壤。时至今日,安贫乐道仍是许多人尊崇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尊崇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麻木了,就是黄连含在口中,也会默默忍受,不喊其苦。
但是,不要忘记,人们只有在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对街头的乞丐还有什么荣辱可谈;一个连电视都看不上的穷人,又怎么谈得上〃精神生活丰富〃?
4.挖出志短的祸根,全力冲破命运摆布
有两句古语是说穷人的,一句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是:〃人穷志短。〃可以说,许多的穷人深受这两句话的影响。从第一句话中汲取营养,穷人也可以成为富人,如果有哪个人不幸被第二句话所言中,而不能自拔,那么,这个穷人注定要当一辈子穷人了。
尽管我们一向同情弱者、同情穷人的遭遇,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穷志短确实在当今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穷人身上存在着。比如,我国大中城市中存在的乞丐现象。我们并不否认确实有一些生活无着落的人被迫走上行乞之路,但恐怕其中有些人还是因为缺乏改变自己贫穷面貌的志向和勇气,也就是所谓的〃志短〃吧!毕竟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并不缺少依靠诚实劳动获取基本生存条件的机会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还有个别一些人,把行丐作为自己的发财途径,而这种骗取人们同情心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诈骗。当然,我们见到的更多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穷人和已经成为富人的〃前穷人〃,所以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着,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富强着。
正像所有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贫穷也是相对的。之所以这么说,第一个理由是:贫穷的境况会激发人改变贫穷的志向和勇气。总而言之,贫穷、困苦对人毕竟不是件好事情,很少有人乐于贫穷、向往贫穷的。之所以有发达国家的富人自愿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回归乡村、回归自然,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只是表明了人们追求生活的兴趣和品位不同;同样,宗教信徒的苦修生活,也只是表明他们在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个理由是:当人们为了一日三餐而辛苦奔波时,极容易挫伤了进取心。所以,这也就是造成〃人穷志短〃的客观原因。在古代,人往往在生死线上挣扎,生存、活命是第一要义,即使立志,也往往是小志、短志;而立大志、长志则对人的要求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永远告别了那样的时代,连最偏远的乡村百姓,也已经不再为衣食生存而忧愁了;更多的人,包括所谓的〃穷人〃,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发展而奋斗着,所以,贫穷尽管仍然制约着我们的〃志〃,但鸿鹄之志,却是可期可求的。
人穷不能志短,人穷也可以有大志。在这方面许多先驱和伟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原本是失去自由的囚徒,却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领导人林肯,早年不过是靠为人擦皮鞋糊口的穷小子,就因为从小有远大抱负,而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中外历史上许多富豪都是出身寒门、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中国香港的爱国实业家李嘉诚、中国台湾的著名实业家王永庆,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甘于受命运的摆布,把摆脱贫穷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第7节:第一章 被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