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151部分

大官人-第151部分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真正闪耀无穷魅力的,是内城之外,那属于大明百姓的花花世界。当年为了提高京城的实力,朱元璋一声令下,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富庶之地,迁来富户三十万,命其永居京城。又在全国范围内,征调工匠轮班到京师的官营厂局服役,城中的固定人口便超过百万。

看那蜿蜒的秦淮河畔,道观、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街上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彩楼招牌林林总总,好一幅繁华、富庶、热闹的市井生活画面,流动在雨花台、鸡鸣寺、玄武湖、清凉山、莫愁湖、朝天宫、夫子庙……那一系列钟天地灵秀、夺鬼神造化的美景之中!

紫禁城中奉天门前,召集百官上殿的钟鼓齐鸣声;

秦淮河上的画舫花船中,名妓才子的浅吟低唱声;

夫子庙前的街市上,商贾百姓叫买叫卖的嘈杂声;

鸡笼山麓的国子监里,过万太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还有那码头酒楼中,各国使节商人的外语藩言声;

千百个声音汇成一个声音——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这就是大明朝的都城京师城!

这座完全由太祖心意建造的都城,自然充满了太祖皇帝的意志。朱元璋将京城分为了相对独立的三个区域,东城是皇城,北城是驻军防区,南城是百姓的活动区域。四十年过去了,尽管市民自发地变迁,已经将这种人为的划分,侵蚀得七零八乱,但越是靠近皇帝的地方,就越严守着祖宗的制度。

到了皇城内,则一切按照礼法、布局严谨,虽一砖一石、也绝无丝毫逾矩乱法之处,历经四十余年没有任何改变!

皇城内的核心,自然是大内紫禁城,其次便是皇宫东边的太子府,因为位于内宫之东,故而又称东宫。

东宫太子府恢弘尊贵,规制仅次于大内,高于诸王众公侯,体现着此间主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高贵!

然而太子爷的脸上,却已经很久没有展露过笑容了,取而代之的是忧谗畏讥、战战兢兢,虽在书房安坐,心中亦不安稳。

为了让太子心安,几位东宫的讲官每日轮流为他诵《黄庭》,讲《内景》,今日值讲的是太子洗马杨溥,他性情儒雅、冲和淡泊,讲些黄老道经最合适不过。

“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

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映明出霄间,神盖童子生紫烟。

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

檀香悠悠,杨溥的声音也悠悠,果然让太子不再那么焦虑,还露出神往的表情,轻声重复道:“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小杨师傅,这《内景经》真有如此神奇,可使人白日飞升?”

“这个……”杨溥是儒者,子不语怪力乱神,现在为了给太子解忧,才念些黄老的东西,也没法否认,只好硬着头皮道:“回殿下,臣观古书,常见白日飞升、立地成仙之事,想来或许有高明道士,毕生勤修苦练,得以超脱苦海。”

“真让人羡慕,”太子体型肥大,双耳垂肩,面似银盆、慈眉善目。其实他才三十六岁,比杨溥还小两岁,但因为肥胖和忧虑,反而显得要比对方老不少:“真想学学啊……”

“殿下切不可生此念,要知道修道成仙只能度自己,于世人无补,”杨溥断然摇头道:“殿下修的是圣道,救的是天下人,这份功德仙道远远无法比拟。”

“修圣道,救天下人?”朱高炽的脸上,浮现出悲哀的神情道:“孤连身边人都救不了,还奢谈什么救天下人?”

“殿下……”杨博痛心地望着太子,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殿下还没从沉重的打击中走出来!

给一位强势皇帝当太子,很难,要是还有个更优秀、更受宠的兄弟在一旁虎视眈眈,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话绝不是矫情,而是朱高炽十年太子生涯的真实写照……

虽然早在永乐元年,他就被立为太子,但朱高炽很清楚,他的父皇想立的是自己的弟弟汉王高煦,而不是自己。这也很容易理解,父皇朱棣是勇武非凡的马上皇帝,年过五十,仍如壮小伙一样,能开硬弓、驯烈马,远征万里、威震天下!

而自己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得两个人扶着,更别说骑马射箭了,简直就是个废人,怎么可能入得了父皇的眼?弟弟高煦则不然,不但生得与父皇一样魁梧高大、一表人才、有万夫不当之勇,带兵打仗更是有一套。父皇会偏向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两人的储位之争,从一开始就火星四溅!

当初朱棣欲立太子时,按例征询百官意见,结果武将们清一水支持朱高煦,毕竟大家靖难时并肩奋战,那是一起扛过枪……甚至还一起嫖过娼的铁哥们啊!

而文官们则齐刷刷支持太子,他们的信念很坚定——自古废长立幼,国家必有大乱!

双方陷入了僵持,还是解缙一句‘好圣孙’,才让朱棣倾向于立朱高炽。

然而除了外貌和身体,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父皇截然相反。他性情温和,忠厚仁慈,朱棣却雄才伟略、豪迈千古!朱高炽一直很尊敬甚至崇拜自己的父皇,但朱棣还有残暴变态的一面,尤其对建文大臣的残害,令他很不齿,时常出言劝谏,这让朱棣对他很生气。

道理很简单,老子痛下杀手,不就为了你将来能坐稳江山?你坐享其成还想装好人,让老子背负骂名,实在不当人子!所以天下人都可以劝谏,就是太子不能劝谏。但朱高炽还是没忍住劝谏了,结果惹得父皇勃然大怒,准备废太子!

危急时刻,解缙又立了大功,他让京城的名画师做了个屏风,上面画着一头老虎带领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然后献给宫里。朱棣闻讯亲自去观看,陪同他的解缙突然站了出来,挥毫泼墨,在屏风上题了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解缙不愧是大明第一才子,又一次深深打动了皇帝。永乐望着那幅画、那首诗,久久不语,之后便不再提废太子之事。

朱高煦的期望再次落空,但他也不是没有收获,为了补偿这个屡次被自己放鸽子的儿子,朱棣几乎是无原则地宠爱他——朱高煦不愿就藩,好,那就先不去,跟我远征漠北去打蒙古鞑子吧!

朱高煦是属于战场的,在跟随朱棣出征时,表现得非常好,深得朱棣欢心,竟让他自己选择去留之地。这是绝大的恩典了。但朱高煦更绝,他说我哪也不去,就留在京城侍奉父皇。朱棣也舍不得和儿子长久分开,竟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下彻底鼓舞了汉王一伙的士气,从此他们大肆联络党羽,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对太子党发起了一连串打击!

第一个被打倒的,就是解缙!出头椽子最先烂,这是一定的。加上解大才子不拘小节,事事为太子力争,久而久之,皇帝也不喜欢他了。朱高煦看准机会,嫁祸解缙,终于让父皇将其先贬广西,又贬交趾……险些就发配到天涯海角去了。

三年后,皇帝气消,将解缙升为广西右布政使,解缙认为自己重获圣眷的机会来了,便借机进京奏事,其实是想让皇上把自己留下。谁知他路上走得慢了点,等到京城时,朱棣已经巡边去了。解缙只好觐谒了太子,便怏怏而返。

谁知道此事被汉王侦知,又进谗言说他‘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趁着皇帝出巡,跑到京城偷偷见太子,然后偷偷回去,说没有阴谋都没人信……这让朱棣勃然大怒,以‘无人臣礼’罪,将解缙下了诏狱!

汉王深谙权谋,这一手把解缙整垮还在其次,对太子的恶劣影响才是关键。别忘了,这是一个双方动作,当时太子并没有把自己的恩公、头号谋臣拒之门外,而是与他私下见面,如果解缙有罪,那太子呢?

第二百二十章关说

解缙以‘无人臣礼’下狱,对太子的打击超乎想象,最致命的就是父子间有了猜忌。

之前,永乐皇帝一直不愿折腾着换太子,一是觉着不吉利,二是虽然不喜欢太子,但也只是认为他肥他蠢,却相信他心地纯良,至诚至孝,也不忍心毁了他。但现在,太子在解缙的事情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连这最后一点好处,也被朱棣否定了。

这下皇帝对太子再无怜惜,易储的念头愈发强烈,幸亏阁部重臣极力保存,朱高炽才没有被废掉!

汉王不愧是权术高手,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父皇陛下虽然绝顶聪明、权谋无双,却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多疑。这个毛病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得国不正的后遗症,先天后天集于一身,‘多疑’二字已经刻到了朱棣的骨子里。

而自永乐七年起,由于朱棣要北伐蒙古,还经常巡边视察,每当父皇外出时,太子便时常监国,这也正是朱棣疑心病大爆发的时候——虽然因为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离开京城的皇帝,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取代!

朱高煦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他买通的人不断蛊惑皇帝,散布太子联结大臣,抢班夺权,急于登基的谣言。尽管只是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却足以让皇帝陷入焦虑中,任何消息都会被他过度解读,身边人都能感到气氛高度紧张。

去年九月,永乐皇帝圣驾返京,征尘未洗,便对‘居心叵测’的太子,展开了疾风暴雨般的‘反击’,他审查了太子监国期间的各项政令,并将其逐条批驳,一一推翻,其中不乏‘胡闹’、‘荒谬’之批语,甚至斥太子为‘蠢材’!

严厉训斥太子之外,朱棣又令纪纲抓了一大批太子党官员,并下诏废除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但是非自在人心,太子监国期间兢兢业业,谨慎规矩,这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朱棣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纯粹找茬修理人的行为,大臣们表现得极为不满。他们必须要有所行动,因为皇帝的行为,严重地削弱了太子的威信,动摇了太子的地位。

太子乃国本,国本动摇,社稷不安!

大臣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劝谏‘太子事无大过误,可无更也!’奏章被通政司退回来,他就反复上本,几次之后,终于被朱棣盯上了。

但朱棣心机深沉似海,绝不会马上发作,那样会引起文官书呆子们更激烈的反弹,而是暗中命纪纲查他的过失。

很快,锦衣卫举报,耿通曾受人请托开释罪犯,朱棣登时‘震怒’,命都察院会同文武百官鞫之午门,亲自怒斥耿通的罪行……其实只是模棱两可的一点小事,就被皇帝借题发挥,上升到他玷污国法,罪大恶极的高度。最后朱棣斩钉截铁地对百官道:“必杀通无赦!”

说完,皇帝那阴沉的目光缓缓扫过百官,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但法司的官员们,还是有点硬骨头的,小声提醒皇帝,耿通的罪名,如何也不足以定死刑……

皇帝如毒蛇一般,冰冷地盯着法司官员,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这确实是件小事儿。但是他为太子关说,坏祖宗法度、离间我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终于图穷匕见!

替别人说情是小事,替太子说情就不行!

就差指着鼻子对太子和百官咆哮,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给我老实点!

当天,太子自然是在场的……

结果百官再没有出言辩护的,最终,耿通被永乐皇帝五马分尸……

自此,日渐壮大的太子党彻底偃旗息鼓,一大批骨干被打下去,太子的地位也危若累卵。朱高炽本来就身体不好,经过这场打击,更是大病一场,将养了一冬才好转,但已经心灰意懒,竟生出了出家避世之念……

杨溥一听,心说不好,以后不能再讲这些道家的玩意儿了,不然把太子发展成道士,我们罪过可就大了,正要想法正向引导一下,外面宦官进来禀报说:“胡潆胡大人奉旨来了。”

“哦,他回来了?”太子心中一动,但脸上毫无表情变化。

“听说是昨天晚上进京的,”杨溥轻声道:“这个时间来,应该是皇上不见他。”

“唉,胡大人风餐露宿多少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太子叹口气道:“快快给孤更衣。”

除了几位讲官师傅,太子是不会在书房见大臣的,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他依然坚持在前殿会见臣子,以示绝无阴私勾当……宫里的太监宫女中,不知有多少人家的暗探,他在前殿讲话,不出盏茶工夫,至少皇帝、汉王、纪纲就都知道了。

就是这么小心,还会被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