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末英雄 >

第828部分

清末英雄-第828部分

小说: 清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东京可以,可小住就不要了,这船半夜就要开的。”胡适赶忙拒绝,虽能路遇故友,可家还是要回的。特别是现在受欧战影响,船票其贵无比,他不想再掏一次钱买回国的船票。

“欸…,适之此言差矣!”潘公弼笑道,“这船开的比火车慢多了,你可在东京住两日,待此船三日后到长崎后再上船不迟。”

“啊,这也可以?”胡适讶道,但想来火车确实是比轮船快多了,是以欣喜的带着行李和诸人一起入东京。可就在这时。另一艘船靠岸了,码头上忽然出现身着盛装的日本官员和军乐队,同时礼炮也响了起来。胡适没数是几响,只再回头看见船上下来的人似乎身着汉装,当下差异问:“这是什么人来了?”

“报纸上说,似乎是说稽疑院院长杨皙子访日。”雄壮的国歌黄河曲中,俞颂华答道。他是最为关心时事的,一见下来的人身着红色一品官袍,便猜到是稽疑院议长杨皙子来了。他见胡适不解,再道:“德人无限制潜艇战甚是厉害。光上个月英国便被击沉七十万吨商船,英国人已经受不了了。今世界商船最多者为中日两国,各有两百六十万吨之巨,并列为世界第二。此前两国虽有四百万吨商船在大西洋上航行,可英国还是缺船……”

“那这和杨皙子有和关系?”胡适虽然不通实务,但素来注重理性的他只觉得这话逻辑不通。

“呵呵,适之在美国难道也不关注战局?”俞颂华笑道,“现在英国商船损失厉害,而自己却年产商船却只有五十万吨'注:'。只得求助于他国,其中商船最多就是我国和日本,可数年前中日两国的商船便联营了,日本是英国的盟友,可我国不是;再说日本国内所有造船所内船坞、船台上造的都是我国的船,正在建的船坞和船台订单也是我国的。而从事航运可收暴利……”

俞颂华话还没有说完,旁边的郭虞裳就笑道:“所以现在日本人觉得和我国联营吃了亏,和我国签订造船合同更吃了亏,极不满意。各大报章都要求政府挽回利权,还大骂签订造船协议的日本官员卖国。所以日本人政府就不得不以盟友战事需要商船为借口,邀请我国谈判,实则是想更改中日造船合同,多分一些利润,这便将杨皙子请过来了。”

“这挽回利权不是我们以前喊的吗。”胡适顿时有些茫然,这世界是真的变了吗?

“当朝眼毒啊。”如今的国人,称呼岷王为今上,称呼杨锐则是当朝。郭虞裳再道,“欧洲未开战便大建船坞,广修铁厂,再弄了一份看似吃亏实则大赚的合同把日本人圈了进去,让他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事情……”胡适只知道回国的路上德国潜艇又击沉了英国邮轮,数名美国人身死,威尔逊总统这一次不再息事宁人,为表示海洋之通行权是每个国家应享的权利,他已呈请国会,派海军舰艇前往大西洋上护航。此举虽未对德国宣战,但海军可击沉威胁商船队安全敌国潜艇的命令,已等同于对德宣战。美德关系如此紧张,中日之间如何胡适实是一点也不知道的。他唯想起日本的海军,忧心道:“可这商船毕竟是在海上啊,日本海军可是比我国……”

“那又怎么样?”郭虞裳明显是看了邮寄来的国内报纸,深信报上所言,“日本的造船钢板全由我国供给,一旦我国不输出钢板,他的船也造不了,铁砂、生铁也全都购自我国,真要切断供应,那日本连枪炮都造不了;再说日本有军舰。我国却有潜艇啊。我今日才知,德国潜艇居然是与我国合作设计建造的,据闻我国有此种远洋潜艇大小一百五十余艘,真要是开战。那这些潜艇足以将……”

郭虞裳确实有些口无遮拦,现在身处日本人当中,居然说着中日开战的事情,又是俞颂华将他叫住了,而且他还出人意料的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政府真要是乘欧战之际挣数十万万白银,也不一定就是百姓之福,适之很久没回国了,回国之后便知道了。”

俞颂华语焉不详,但胡适也没有深究,因为能在东京呆数日,他第一个想的便是去拜访避居于此的青年杂志主编陈仲甫先生,想知道他在青年杂志封禁后打算怎么办。

胡适想着陈仲甫,在东京麴町区饭田町三丁目一番地,曾经的二十世纪之支那、同盟会会刊民报编辑部。陈仲甫与苏曼殊、杨永泰、邓庆初几人正对突如其来的日本警察怒目而视,那为首的日本警察不懂汉语,他抓着一份青年杂志,用日语道:“我警告你们,在没有取得我国政府合法的发行执照前,请不要销售你们的杂志。”

“可我们只销售给中国人。”杨永泰拦住正要发火的陈仲甫,辩解道。

“只销售给中华人也不行。”日本警察不说支那说拗口的中华,一个劲的摇头,“这一次只是警告,如果还有下一次。那你们将会被我国政府驱逐出境。”警察口气强硬,但他说罢还是就礼貌的一躬,而后带着人走了。

“哎呀……,沪上不能办。东京也不能办,章太炎那老东西可要把我们逼死了!”被孙汶封为革命和尚苏曼殊抱怨道,沪上杂志不能销售后,剩余的那几千册就被诸人带到了东京,打算以在日留学生为受众,在此办杂志。谁知道刚把以前剩余的杂志卖出,这日本警察就找上门来了。

“中日两国现在可是同穿一条裤子的。”邓庆初早就反对赴日办杂志之计划,可陈仲甫非要说这里有数千留日学生,同时因为外轮可任意通行中国内河各口岸,这就避开了政府所控制的邮路,不想才开头就遭此重挫。

“日本不行那就办到安南、办到南洋、办到檀香山去。”陈仲甫气的够呛,前月青年杂志无故被封,当时他还请留日旧友章士钊打听情况,不想章士钊回信却是说这潭水很深,说青年杂志上有几篇文章是乱党戴季陶所写,上面指责政府土改是强夺民财反对土改,为某厂不容……

“那也得去各代卖点的账款收回,再把这里盘出去再走啊。”邓庆初提醒着,他说完又很玄乎的道,“其实这地方也够是邪门的,十几年来办了四五份报章杂志,不是被封就是倒闭……”

“别这么迷信!”陈仲甫不悦,青年杂志宗旨便是扫除迷信、倡导科学,邓庆初如此说显然是不合宗旨的。“大家把这里收拾一下吧,再去打听打听有谁会接手杂志社的。”

想到又要搬离东京,几人顿觉疲倦,但最终还是强忍着干了起来。杂志社这边正在收拾,放下行李的胡适却到了,潘公弼租住的寓所本就离这不远。

看到青年杂志社的牌子被取下来,胡适、还有同来的俞颂华、潘公弼很是吃惊,胡适问举着青年杂志招牌的邓庆初,道:“先生,请问这里是青年杂志社吗?”

“这就是青年杂志社,请问你们找谁?”邓庆初看着这几个人,以为他们是普通留学生。

“我找陈仲甫先生。”胡适问道,“请问他在吗?”

即便是留美数年,胡适的国语里也还有绩溪口音,也是安徽人的邓庆初笑道,“仲甫在,请问你是?”

“哦,我是胡适之,曾在……”胡适还没有说完,邓庆初声音顿时高了起来,道:“原来是适之先生,您,您不是在美国吗?”

“哦,我已经毕业了,回国前收到了仲甫先生的信件,知道青年杂志搬到了东京,所以特意来拜访。”胡适会投稿青年杂志社,是因为亚东图书的汪孟邹介绍;而陈仲甫会办青年杂志,也是赖汪孟郊支持。汪孟郊和胡适同为绩溪人。而他和陈仲甫,十二年前在陈仲甫办安徽俗话报的时候两人就合作过。

“好好!”邓庆初一边说好,一边特意将一身西装、满身洋味的胡适打量了一番,这才高兴的将他带到主编室。对着陈仲甫大声道:“仲甫,你猜是谁来了?”说罢又忍不住自问自答,道,“是胡博士!他已经从美国毕业,听闻我们在这。特意前来拜访。”

“适之!”陈仲甫正烦恼何处可以办杂志,听闻胡适来了,愁容顿失,当下上前握住胡适的手道:“终于是见到你了!”

手被陈仲甫握住,胡适也是高兴,他道:“仲甫先生,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呵呵,我还以为回国后要对你作揖呢。”

“作什么揖啊!”陈仲甫也是笑,“这种老古董早就应该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人和人见面就应该行西式握手礼。这样才能增加友谊。来来,适之,请坐,还有这几位朋友,请坐。”

陈仲甫希望中国的一切都是新的,都应是现代的,以前的种种传统在他看来都是禁锢人、愚弄人的,应该完全抛弃。他会过胡适,又和与胡适同来的俞颂华等握过手后,才说及了青年杂志社的境况。

“杂志办到现在。刚刚好一年,从最开始的月卖三百本,到现在的两千余本,实为不易。只是杂志刚有些起色,却被封禁了,而今,日本政府也不知为何不批准本杂志创刊发行……”

“仲甫兄,请问礼部为何要封禁杂志,莫不是章先生因为我们提倡新文学故意如此?”青年杂志胡适期期都看。却没有看到任何违法叛乱的东西。

“这……”陈仲甫低头沉吟了一下道,“现在政府对出版物监管极严,除了保证金审查制度外,还有敏感词等新玩意儿……”

“仲甫先生,什么叫敏感词?”胡适数年不在国内,从来没有听过敏感词,是以又插言相询。

“敏感词就是复兴会礼部强令印刷所不许排列的那些词,类似封建朝代的避讳。比如‘严州整肃’、‘独裁会’、‘杨杀头’、‘朱麻子’,‘章疯子’‘小银凤’……,这些词若是作者非要写出来,那印刷所只能是以‘’号代替,读者看到也是几个星号。”

陈仲甫办杂志日久,早就习惯敏感词了,说起来并不气愤,可刚才美国归来的胡适却是大愤,他似乎头发都要竖起来,大声道:“怎么可以这样!还有宪法吗?还有言论自由吗?这还是民主国家吗?这简直就是封建独裁国家!”

从海外游回来的海龟刚回国总是要有个适应过程,陈仲甫对此已习惯了。他笑道,“按照杨竟成的说法,我国可从未标榜过自己是民主之国。敏感词其实只要回避便可,只要不是故意攻击政府,用别字代替也行。青年杂志被封是因为杂志上有革命党人戴天仇的文章,而且东厂那些人还知道我们杂志的发行量,他们计算之后发现杂志一直是在亏本经营,加上杂志有革命党人的文章,就断定杂志已被革命党人收买,所以……”

被封禁的理由居然是这个,胡适恍然大悟,他不好问陈仲甫杂志社是不是真的接受了革命党的馈赠,只问道,“他们怎么知道杂志亏本还是赚钱?这是内部事务啊!”

这次没等陈仲甫说话,邓庆初便抢先答道,“适之有所不知了。根据私营企业法、公司法,杂志社也是公司,具备法人资格,因而不但要去工商管理处登记注册,还要将注册资金去指定银行开户,更要请一个兼职会计、或是自己去国税局学半年记账通过考试,这才具备开业资格;成立后和外界做生意则要开具发票,大款项禁止现金交易,只能从银行走账或用支票;再是我们这些编辑杂工的月薪,为了交个人所得税都是要去国税局报税。

杂志虽然办在租界,可租界的洋人今年开始也容许国税局对界内的中国公司和国人收税。所以这国税局一查,标价两角实售一角的杂志一个月只卖两千本,按照杂志的厚度一算印刷成本,再算租金、薪资,立马就知道你是亏了还是赚了。这复兴会啊,尽整这些折腾人的东西,为了收税无所不用其极,当初我去国税局考那什么会计上岗证,考了三次才勉强考过。真他娘……”

说到考会计上岗证邓庆初就愤恨,这根本不是四柱记账法而是一种比洋人商行还复杂的复式记账法,什么贷呀借的、什么凭证啊发票啊,这些东西弄的他头都大了几圈。国税局的人还不定期查账。一有小问题就要纠正,大问题还要罚款,真是吃饱了撑的。

“国税局倒只管收税,不管你这钱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只要有收入就要交税。用杨竟成的话说,人之一生只有死亡和交税无可避免。”陈仲甫道。“只是政府这么武断的认为杂志社受革命党资助,我是不认罪的,再说我和他们是以朋友相交吗。这些人以前还是复兴会的朋友呢,真是党同伐异啊!”

“仲甫先生,那接下来杂志社怎么办啊?”邓庆初愤恨国税局,胡适却不好说美国的国税局未必不是这样,只是他在国人面前从来不说美国的不好,对欧战之惨状也讳莫如深,就怕国人因为这些而敌视排斥西洋先进文化。真要这么,那全面西化还怎么推行?

“现在我也不知道去那了啊!”陈仲甫虽说要去南洋、去安南,可那只是气话,那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