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末英雄 >

第553部分

清末英雄-第553部分

小说: 清末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华封说完技术要求,魏瀚几人都吃了一惊。郑清廉道:“华封先生,烟管锅炉启动太慢、占地又大,煤耗更是极高,再配上薄钢板。这船造出来有人要吗?”

技术和产能是徐华封的事情,市场销售问题那就是杨锐的责任了,郑清廉如此问,徐华封目光错过杨锐,最后道,“一旦开战。要的是把船造出来,而且要最快的把船造出来。正是怕没有钼钢,这才用烟管锅炉;为了多造,这才用薄钢板。总理其实是考虑到我们造船厂是新建的,生手多,要是熟手,那就不是三个月造一艘标准船,而是一个月造一艘标准船。

按照工部的统筹安排,要想发展工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从造船开始,这个行业技术含量低,一个高中生几个月培训下来就能上岗,几年下来各种工作都做一做,那就是合格的技工了。不过这个六万吨的船厂,需要几万熟练工人,今天请你们来,一是讨论建厂方案,再是讨论标准船选型。今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我在、总理也在,很多事情都好说。”

“还有一个就是国内河运也需要船只,这一次也把内河各种航道的船议一议吧。”杨锐在徐华封说完之后补充道,他这次不光是为了标准船开会的。

魏瀚几个来之前只说讨论造船厂扩建,本以为是已经有一个万吨、一个五千吨船坞的江南造船厂再次扩大,没想到这根本不只是江南造船厂扩大,而是全国的造船厂扩大。全国官办船坞,除了江南外,还有福州马尾和天津太沽,但这一次商议却不见马尾的杨廉臣,也不见太沽的沈瑞庆,着实让魏瀚和郑清廉奇怪,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更何况现在江南造船厂已经是国内除香港外最大的船坞,江南局商议过了,那就是全国商议过了。

杨锐没有把之前没说完的话题再说完的意思,现在他不再说而只是问,“五年之内要实现二十万吨的船坞,你们说一说吧,都有些什么困难?”

杨锐说是五年,几人稍微没那么恍惚了,还是魏瀚道:“总理大人,刚才听说都要建万吨船坞,下官以为一个船厂的船坞还是大小搭配的好,一个船厂两个万吨的即可,再建四个五千吨的,余下的,最好还是建两个三千吨的,四个千吨的小船坞好。现在江南局多是几十吨、几百吨的小船订造合同,少有数千吨的大船。”

魏瀚说完又补充道,“再则下官还是以为万吨船坞不必建那么多,一个船厂一个万吨船坞便足以,另一个万吨船坞改八千吨最好,再加上两个六千吨、两个三千吨,两个千吨,一个船厂有三万八千吨船坞便好。这样一个船厂只需五千人,三个便是一万五千人,现在江南局有三千人,再加上马尾和天津太沽,还有其他民营船坞,五年之内还是能找到这么多工人的。”

“嗯。有道理,”杨锐其实对造船也就是狂想而已,他只想着一战要多造船,但是现在标准船的吨位都还没有定,他只想造万吨轮。现在魏瀚把船坞变为诸多小船坞,他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毕竟战时只是几年,等一战过了。这些船厂也不能马上就关门。

“那这样规模的船厂要投资多少钱?”杨锐问道,人才解决那就是资金了。

“投资?”魏瀚似乎对这个东西不清楚,听了问题之后只看向郑清廉。

“大人,江南局这边扩建因为有这么一个基础,只需要增挖船坞、增加起重机以及其他机器便可。想来两百万两便应该够了。而南京造船厂若是临近马鞍山铁厂的话,那将和汉阳造船厂一样,炼铁炉是可以省下的,剩余的就是机器,还有船坞的投资了,下官估计每个船厂需要三百万两不止。汉阳有枪炮厂,那边的机器可以合着用,而南京这边就要另行添置机器了。”郑清廉道。

“这么说三个船厂加起来不会超过九百万两?”杨锐问道。

见总理大人说九百万两眼睛都不眨一下,魏瀚叹服道,“总理大人。这钱不是小数目啊,再则我国海军只有三万五千吨,一年修理费用也就只有十万两,而招商局只有五万多吨船,天通公司四万多吨,这些船修理费加起来最多不超过二十万两,要想养活这一万五千人,三个船厂每年最少要造三万吨船,若是没有这个造量,那工人的生计就难以维续。”

魏瀚说每年最少要造三万吨船。可杨锐想到的是现在日本商船吨位有一百二十多万吨,而中国也就十多万吨,这个对比只让他摇头,他道:“十年后中国最少要有一百万吨商船。这些船厂就是全面开工也不够造的,十二万吨的年造船量还是太少,最好还是二十万吨。”

现实只让杨锐又绕回了刚才的计划,魏瀚等人面面相觑的时候,他又道:“你们也不要这么看着我,一个农业国要发展工业容易吗?不容易!现在要发展工业。最可行的就是发展造船业,这是门槛最低的行业,十几年前我们就能造平远等几千吨的军舰,现在即便是技术落后,可船还是能造出来吧?虽然现在我们造的是最低级的往复蒸汽机,但等十年之后,什么水管、什么三涨机我们用自己的材料也可以造了吧?等二十年之后,蒸汽轮机船也能造了吧?

造船厂的事情就商议到这里吧,下面还是说说船型,现在国内发展河运,对航道已经分了好几个等级,就差船了。今天只是先说一说这个问题,过段时间你们拿出方案来,看看不同等位到底选择什么船型好。”

杨锐想逃过船厂的事情,魏瀚郑清廉两人则追着道:“大人,天津的太沽和福州马尾都有现成的船坞,为何不能把其他八万吨造船放在这两地呢?如此一来可以扩大造船规模,二来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还有广州黄埔,也是有官营造船局,那边是不是也能扩建?”

“广东那边不是复兴会管的,要扩建让辅仁文社那般人去扩建吧,他们那边税都不交上来,还扩建什么?”杨锐假装责怪道,“马尾不说其他,那里还能再挖船坞吗?天津太沽,那里基本就是不设防的地方,船厂放在那要像以前一样被人抢了怎么办?”

杨锐一连串的反问让魏瀚不敢再说扩大马尾的事情,他这边说完,随同徐华封前来的陈石英拿出工部闭门造车弄出来的船型,让杨锐以及魏瀚等人观看,他先拿出来的是标准船,有两套方案,一套是标准商船,一套是标准渣船,即以轮机一年,船体三年设计建造的。

前一方案分为六千四百吨、四千五百吨、两千七百吨、两千吨、一千吨五种,马力分别为三千、两千二、两千、一千、七百,都是烟管锅炉、往复式蒸汽机,虽然如此,但是作为商船来说航速不慢,前面三种大船航速都在十二节以上,后两种航速则在十节左右。

后一方案为了减少种类只分成三种,为六千四百吨、两千吨、一千吨三种,马力分别为两千二百、一千、四百五十,用的也是烟管锅炉,六千四百吨级为往复式蒸汽机,后两者连往复式蒸汽机都不是,只是单流蒸汽机,航速因此极慢,都在七八节之间,钢板单薄。水密仓也设计极为宽大,这种船,不愧是战渣船。

因为设计的不同,按照目前的工价。前者低于一般商船的造价,每吨只需要七十两,而后者价格更廉,只要四十多两每吨,这么低的价格只让杨锐想到当初通化轮船公司的那几条船了。那也是战渣级别的,不过好歹还用到现在。

杨锐看完这些标准船的数据没有说话,而是继续看内河运输船的资料,即一千吨、五百吨、三百吨、一百吨四种内河运输船的资料,此四者马力分别为八百、四百、两百五、八十,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增加货量,前面三者用的是水管分水箱锅炉,三胀式蒸汽机,最后一百吨用的是柴油机。这些船的航速上水在七节左右,下水则都在十二节以上。

似乎考虑到了有些船东会将其使用三十年甚至更久,所以造的极为坚固耐用;另外船体对于以后运输集装箱也做了考虑,设计的较为方正,这其实也是用分水箱水管锅炉的好处——烟管锅炉不但启动慢,而且锅炉受热面积只在10100平方米,而分水箱水管锅炉的受热面积则在1002400平方米,加上三胀式蒸汽机,整个动力系统占地更小,更能有效的装货装人。

想到‘装’这个词杨锐就想到了超载。他挥手让陈石英过来,而后道:“内河的船大多都是会超载的,设计船型的时候有在这个方面考虑吗?”

“总理,”陈石英低着身子似乎是是在仰视。屏气道:“我们已经对内河运输的船只加了百分之二十的马力,第一是怕船东多装,再是担心逆流的时候,水急的时候船上不去。”

杨锐不懂船只马力和速度以及运量的关系,追问道:“比如三百的船,要是装了五百吨的货。这船还能开吗?”

“能开,但这么一来就不能以经济功率航行了,煤耗也要就上去,还有船速也会因为吃水深而变的更慢。”陈石英不明白后世货车超载的恐怖,很奇怪总理大人怎么会问出这么个问题来。

“既然煤耗会增加,那是不是用柴油机会好一点?”杨锐再次问道。

“这……”陈石英回国之前不知道国内柴油机技术已经发展的如此成熟,特别是喷油泵技术完全是世界领先,他凝神边思考边道:“总理,就目前情况以我们的柴油机技术来说,其功耗比为每加仑二十匹马力,是煤油发动机的二点七倍,换算为公制则是三点二公斤,也就是每匹马力只需要消耗零点一六公斤柴油,以每加仑柴油七美分算,每匹马力只要四厘银子;

而船用蒸汽机,烟管锅炉的效率只有百分之七,水管锅炉的热效率虽然高些,也只是百分之十几,这么算下来,每匹需要的烟煤要一千克,以煤价六两算,这就要六厘银。柴油机虽然有价格优势,但现在的柴油都由洋人控制,如果国内大规模生产柴油机船,那么一旦柴油价格提升,那么这些两厘的优势就会没有了。

而且大功率柴油机的造价要比蒸汽机高,太高的价格只会把船价提高,设计的时候一百吨内河船之所以用柴油机,主要是考虑柴油机占地小,而且还不要设煤仓,这样就能有更多的面积和空间堆放货物。”

陈石英细细的介绍着柴油机蒸汽机使用的异同,他对柴油价格的忧虑杨锐深为认同,和原来便宜的柴油价格相比,见到中国在大规模生产柴油机拖拉机出口美国,现在美孚已经把美国的柴油价格提了煤油水平,中国这边虽然不提提,但后面等柴油机船多了,那提价便是很正常的事情,还是要自己有油田,要是没有,洋人一涨价,那柴油机就用不起了。

“你还是介绍一下船价吧?现在国内有很多沙船,这些内河船比那些沙船贵多少,那些用沙船的人买得起这些船吗?”杨锐问道。

“船越小就越贵,”陈石英道,“大于一千吨的船,我们定的造价在一百两每吨,而后五百吨的定在一百二十两,三百吨定在一百四十两,一百吨的本来定在一百六十两,但考虑到柴油机节省成本,就把价格定在一百八十两。

沙船的最大的也就是载货三千石,以一百五十斤一石算,也就是两百三十吨的船,排水量接近三百吨。现在我们打听的造一艘沙船要一万五千万两银子,要是更小一些,比如两千石的,价格就在九千两左右。”

“那这么算来,我们造出来的船是他们的船价格的三倍左右。”杨锐心中默算,一百吨的柴油机船要一万八千两,三百吨的蒸汽船,要四万两千两,单以三百吨对比三百吨沙船,那差不多就是三倍了。“还是有些贵了。”

“竟成,这价格已经是最低了。”一直在看船型的徐华封忍不住插言道:“真是良心价格,当然要是把船做烂一点,价格能省不少,比如三百吨的三万五千两就够了,可这船最多用十年,那些买船的,便想修陵一样,恨不得永远用不烂。”

徐华封说到修陵杨锐只想道光绪那个陵了,真是晦气,他心中想过,再道:“日本不是有一个商船补贴办法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弄一个?”

“日本的商船补贴是只补贴七百吨以上的船只,不补贴七百吨以下的。”徐华封想着日本人的那些事情,说道,“我记得是十几年前就有了,规定的是七百吨到一千吨的,每吨补贴十二日元,一千吨以上的,每吨补贴二十日元,另外还有马力的补贴,这个是不多的,好像是每马力只补贴五日元。这样估算下来,也就是在每吨的造价上补贴了十五日元的二十三日元,当然,这还要看船。我们要是补贴的话,那下线是不是要把一百吨的柴油机船也算进去?户部会给这么多银子吗?”

“山西的工业基地、化工、造船,还有不得不修的铁路,这就是我们这几年要做的事情了。”杨锐低声说着话走到了另外一边,他不想让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