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1125部分

大明武夫-第1125部分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需要进口贵国的商品,但是这些商品虽然好,却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金银流出,这是不争的事实。”内藤忠重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十分郑重了,跪坐着腰也直了起来,好像已经当做自己来到了大汉京城的谈判地一样,“我国虽然富藏金银矿藏,但是数量毕竟有限,而且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送了出去就再也回不来……因此,我们想要在谈判贸易的时候,对每年的贸易额度和方式也作出一定程度的规定,这样才能让贸易变得更为有序。”

“大人的意思莫非是要限制两国贸易?”从内藤忠重躲躲闪闪的几句话当中,刘靖总算明白了对方的真正意图,“为了限制金银矿藏的不断流出,需要把交易额限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大人是这个意思吗?”

“这么总结虽然有些生硬,但是本质上是没有错的,可以看做是我们的本意。”既然已经说到了这里,内藤忠重也不想隐瞒了,“专使,不瞒你说,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有人要求对两国贸易作出限制了,因为金银流出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大汉建国之前,我们已经和贵国的商行建立了贸易联系,那时候的贸易量已经很高,掠过那些不提,光是在大汉建国、我们两国正式建交的这差不多八年里面,金银流出量的增长速度都十分惊人。在八年前,我们流出了金五百三十两,银两千三百贯(贯是日本古代计算银重量的常用单位,日制一贯,大约折合十六两白银),而去年一年,我们流出了金四千七百两,银接近两万一千贯,数字近乎于增加了十倍!至于铜,那就更加多了,八年间我们总共向贵国出口了超过一千五百万斤!当然了,现在这个数字其实还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再不去加以限制的话,恐怕再过十年,金银的流出量就会让我国难以承受了……”

“大人……若是要主动限制两国贸易的话,恐怕……恐怕不太容易为我国朝廷所接受啊。”沉吟了片刻之后,刘靖颇有些为难地说。

其实在他的内心里,是承认对方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这些年来他负责对日本的贸易,这位老中大人所说的问题,他自然是一直都心里有数的,幕府对中国的进口量极大,能够出口的商品远远填补不了进口所需,所以每年必然会有大量金银货币流出。金银是国家的财政命脉,站在幕府的立场上,想要对这样不断失血的贸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管控倒也无可厚非。

然而他不是日本人,他是大汉的官员,他应该按照大汉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以大汉的角度,这种不平衡的贸易是极为有好处的,大汉现在百业待兴,为了扩大生产,本身就需要金银等贵金属的填补来充实市场。同时现在国内也在进行币制上的改革,当然会希望流入的金银越多越好。

“我也知道我们的要求会让贵国有些为难,但是我们的本意和苦衷相信贵国朝廷是能够理解的。”内藤忠重知道对方接受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依旧和颜悦色,“金银的不断流出,对我国不仅仅是减少矿藏那么简单的事情——金银在我国也是当做货币使用的,不断流出就会让本国国内的钱币变得紧俏,然后物价就会波动极大,也会让商业变得萧条,这种情况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扭转和避免的。”

幕府的经济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石高制度的基础上的,可以说米价就是整个幕府存在的基石,金银的不断流出会造成米价波动剧烈,无疑也会影响到幕府的统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所以幕府才不顾中国可能的反对,强行开始推行他们的贸易平衡政策。

“那贵国到底打算要怎么来控制贸易呢?”刘靖再问。“每年的金银流出要是多少,贵国才能接受?”

“这个可以具体的谈,只要能谈出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就好了。”内藤忠重微微笑了笑,似乎是想要缓和气氛,“不过,就我个人看来,每年的流出量要比去年低一些才好,以去年的那个流出量,长此以往我国也会感到吃不消的。”

“要比去年还少?”刘靖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显然是犯了难,“这个……也太少了,恐怕朝廷会难以接受啊。而且,如果控制了贸易量的话,贵国的进口恐怕也会受到阻碍,商业一时间也会受到剧烈的冲击吧?”

“专使莫要理解错了,限制金银的流出并非是限制贸易,实际上我们倒是希望两国的贸易更加能够蓬勃发展。”内藤忠重摇了摇头。

“大人这是何意?”刘靖又被他说迷糊了。

“金银的大量流出,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十分不平衡的问题,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东西多,而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太少,这两项之间有了巨大的差距以后,金银的流出也就不可避免了。”内藤忠重微微抬高了声音,以便让对方能够更加清晰地听清楚,“所以,为了解决真正的问题,我们想要的是能够让两国之间的贸易恢复一定的平衡状态,出口不能小于入口太多。所以……如果贵国能够扩大从我国的进口的话,实际上贵国的出口也不会受到损伤。”

“也就是说贵国其实也是希望我国加大从贵国的进口对吧?”刘靖想了想,将对方的意思完全理顺了,“可是,我国是鼓励贸易的,若是商人从贵国进口商品能够在我国行销的话,我们也不会限制,可是这么多年来我国从贵国进口的数字还是很低,可见商人们卖不出去贵国的东西……贸易终归是要自愿的,总不能让我们的商人强行买一些用不着的东西吧?”

从日本到中国,海商的贩运终归是要巨大的运输成本的,所以海商们都追求高利润的货物,不会去买入一些卖不出高价的东西回去卖,现在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东西,无非是一些折扇、陶器漆器之类的物件,想要靠它们来平衡贸易实在是不太可能。

“我国也是一个商业繁盛的国家,平民百姓当中也颇多能工巧匠,能够贩运出去的商品还是很多的,只要商人们正确地应对,应该还是有利可图,”内藤忠重却并没有给出让刘靖的信服的答案,“总之,不管如何,我国的立场已经十分明确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徐要平衡,金银的流出必须得到控制,还请专使体谅一下我们的苦衷。”

“要说苦衷的话……在下倒是也能够理解,不过在下只是一个人而已,是代表不了朝廷的,朝廷能不能接受贵国的意见,恐怕还需要一定时间的讨论。”刘靖想了想以后,不再坚持己见,只是留下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我这边只能跟大人保证,我一定会马上修书,将大人的这几点要求都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国内,让朝廷予以评判,到时候再转告给大人。”

“如此甚好。”内藤忠重点了点头,“专使若是能够玉成此事的话,又是为我们两国的关系立下了一次大功啊!我在这里静待专使的好消息,如果真的能够成行的话,我将重重酬谢专使。”

“愧不敢当,这只是职责所在而已。”刘靖朝内藤忠重拱了拱手,然后选择了告辞离开。

他虽然口头上敷衍了对方,答应转告给国内,其实他心里已经做出了判断了,国内是不会接受这种结果的。

如果原本大汉不准备对日本进行战争的话,在收到了自己传递过去的消息之后,可能也会准备战争了,大汉现在国势昌隆,又手握一支如此强大的海上力量,怎么会放任日本限制自己的金银流出。

既然贸易已经不能继续敲开日本的大门,让金银继续以更大的规模流入中国的话,那就只能用枪炮来说话了。

在回到了自己的寓所之后,刘靖将自己今晚的见闻都说给了周璞听,周璞先是对内藤忠重的到来、以及竹中重义的下场略微震惊,但是很快就被后面的事情给吸引走了注意力。

“这些倭人其实脑袋还挺灵光的啊!”当听完了刘靖的叙述之后,周璞长叹了一声,“他们倒也知道不能坐吃山空要细水长流。”

“现在日本是幕府当权,老中又是幕府的最高层官员之一,所以他大小也是个宰辅了,能够做到一国宰辅的人,又怎么可能脑袋不灵光呢?”刘靖长叹了口气,“呵,真没想到,他们内里是打了要挟大汉的想法啊,难怪突然就停止了铜的出口,原来是为了先声夺人来个下马威啊!”

“不过,要说很灵光也未必吧……”周璞突然摇了摇头,“大汉如今国势如此昌盛,兵威如此煊赫,他们居然也不好好思量一下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老实说我觉得挺无谋的。”

“也不能全怪他们无谋,日本国内封闭了千年,除了当年蒙古人之外,又有谁主动入侵过他们呢?他们当然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刘靖笑了笑,“那位老中还打着去中国要挟朝廷的主意呢,等到了那天的话,他们会大吃一惊的吧?”

“那自然是要好好惊一下他们。”周璞也笑了起来,“这群人坐井观天,自以为搞一些小聪明就能镇住我们大汉和天子,真是痴心妄想,到时候他们就会知道苦楚了。”

“不管怎么样,他们的要求我们是要转达给朝廷的,在交战之前,我们要摆出一切如常的样子来,不能让他们看出端倪。”刘靖继续说,“这个内藤忠重倒是个厉害人物,大人你最近也要小心了。”

“这个我自然会小心的,不过……现在竹中重义刚刚被他们肃清了,接下来肯定还会继续清理他的那些心腹,现在幕府在这里的官员肯定是人人自危,恐怕也无暇顾及外面,就算内藤忠重再厉害,没有耳目也是个瞎子而已,我觉得现在倒是我行事的大好时机。”周璞倒是信心满满,“只要过了这段时间,筹备就差不多了。”

第1590章港口的劳作

“大人说得倒有理,不过凡事还是要小心为上。”刘靖同意了他的看法。

“对了,我有一个想法。”周璞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

“大人请说?”

“我们不是要想办法把那个日本朝廷的使者送到大陆去吗?干脆这样吧,刘大人你这几天就以向国内传递消息为由准备一艘船,然后你就派人回国,这个人也可以放到船上,你负有这么重大的使命,幕府一定严格检查的,反而会礼送出境……”周璞想到这里突然笑了起来,“这位老中大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有日本使者比他还要先出发吧……?”

“大人……此计甚妙!”刘靖想了一下,马上也同意了对方的看法,“这群人喜欢鬼蜮伎俩,咱们也给他来一个暗度陈仓!”

接着两个人就一起大笑了起来。

……

经过了几天时间的颠簸,太子和他的扈从一行人来到了釜山。

他之前在汉城内的所作所为,早已经传遍了高丽全境,震动了朝野士民,不过因为李珲并不得人心的缘故,高丽的士民并不是全部反对他的作为,只是觉得中朝行事过于霸道而已。

被太子册立了嗣子之后,李珲继续担任国主,不过因为年事已高和身有残疾的缘故已经不再掌握有实权,只是幽居在景福宫当中而已,政事暂时由金荩国所领衔的议政府负责,另外宗室和一般礼仪上的事务则由嗣子的本生父庆平君李玏来暂时负责。

金荩国一掌握大权,就直接发布了任命,让曾任驻大汉专使的李珂担任庆尚道观察使之职,同时还直接发布公文,要求接下来庆尚道的地方官必须全力配合李珂的命令,如果有任何懈怠就将严厉处置,同时还命令这些地方官员预先筹备物资,尤其是粮食和马匹的草料。

口吻十分严厉的公文很快就在就让地方官员们产生了普遍的恐惧,原本他们就对中朝太子殿下的雷厉风行而深有余悸,现在前途和性命相关他们更加是不敢懈怠,虽然不知道筹备物资到底是何用意,但是他们只能服从命令,开始加紧筹备物资。

不过高丽本来就是国弱民穷,就算他们用心筹措也并不能筹集到多少物资,更加不可能供应大军所需要的军械和弹药,这一点大汉方面早有预料,所以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些粮草而已。

此时的釜山,经过多年来高丽朝廷的经营,以及几国商人的共同努力所带来的商业上的繁荣,已经算是不小的城市,更加成了中国和日本之间重要的贸易中转商港,也正是因为这里已经有了发展得比较完备的港口设施,再加上离日本最为接近,所以也被赵松在制定视为了最佳的兵力集结地以及进攻发起的地方。

刚刚来到了釜山的太子一行,很快就得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最高规格的接待。在釜山最高层的文官是东莱都护府使,武官则由两个最高层,一个是庆尚左道都万户,负责统管陆上的驻兵,一个是庆尚左道水军节度使,这三个人一起来到了城外迎接他们一行,因为事先得到了通知,所以他们并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欢迎仪式,不过他们本来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