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1028部分

大明武夫-第1028部分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赵松的话,皇上并没有说支持或者不支持,只是微微地沉吟着。

“那既然要取京都,为什么不干脆攻下九州之后直接坐船北上,在京都外海登陆,反而要从九州一路北上,走上那么多路呢?”

“回皇上,这是我等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多次商议出来才得到的结果。”赵松恭敬地回答,“如果我军要取京都,然后以逸待劳等幕府大军过来决战,那么以幕府的行动速度,就算马上决心夺回西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集结,这些时间里面我军可能就要在原地消耗大量军资。这些军资和粮食如果都从国内运输的话,可能会给国内造成了一些麻烦,所以我们商讨后觉得如果这么打的话,干脆从本州南端登陆,然后一路往上打,这样我军可以沿途收集粮食和军资,还可以扶持当地的豪族起来反对幕府,为我军开辟一个后方,更加方便我军后续的决战——”

“哦,原来是这样……”皇上理解了他们的用意,轻轻地点了点头,“那另外一种方案呢?”

“另外一种方案,要比这种方案激进得多……”赵松在后面拉长了音,然后他手中的木棒慢慢下滑,重新回到了九州岛上。

“我军占领九州之后,尽快肃清倒上的反对势力,然后留下少部分军兵扼守九州岛北端仿制幕府军入侵,其他的军兵,再度登船然后……”

他将木棒划到了水上,然后往东北方向推,木棒在海上滑行了许久之后,最终停留在了本州岛上。而这一次,它停留的地方,已经是本州岛的东端了,确切地说是在一个半岛上面。

“我军直接北上,登陆横须贺,然后与幕府军决战,一战定乾坤!”赵松的表情虽然平静,然后已经掩饰不住那种激昂气了,“横须贺离江户很近,而且是一个港口,我军在九州登陆之后,幕府必定惶惶不可终日,从各地抽调军队准备与我军为敌。而幕府的海上力量不强,我军登陆横须贺一定可以办到,而那时候,已经被我军打到了腹心之地的幕府,就不得不与我军强行决战了!”

“倒是好大的胆子!”皇上轻叹了一声。

他能够看出这个计划里面的风险——横须贺幕府的根本重地江户十分近,因此他们肯定会在得到实现的消息之后立刻派大军进行反扑,其中的力度和烈度均不可小视——可以说这是一种冒险的作战。

“臣也觉得我等这个计划是在冒险,不过这种风险并不是白冒的,而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之下。”赵松昂然回答,“臣等仔细看过了有关于日本军队的资料,如果是二三十年前,他们虽然战力还不及我军,但是毕竟久经沙场,和我军尚且是有一战之力,但是现在……臣有把握可以实现这猝然一击,直取幕府的咽喉!”

顿了一顿之后他又稍微把口气放软了一点,“况且,我军那时候已经取得了九州岛,已经算是有了一个基地。在横须贺我们背靠大海,就算一时小挫,也可以安然撤退,不会被幕府军拖住……”

“哈哈,你倒狡猾!”皇上大笑了起来,“如此说来你和他们是倾向于后一种作战了?”

“我等只是提出计划草案而已,两者当中作何取舍,此乃皇上之事,我等不敢越份。”赵松连忙低下了腰来。

平心而论,这两个计划都各有优劣,前一个计划胜在稳妥,可以挟日本朝廷发动各地反幕府的大名,把逼迫幕府前来决战,把天时地利都握在手里;而后一个计划胜在快速,还没有等幕府全部准备好,就以雷霆般的攻势打到江户的家门口,逼迫幕府仓促之间决战,然后速战速决,早日从幕府手中割取好处。

但是两个方案也各有不足之处,前者太过于保守,可能会过于拖延时间,而且日本各地大名到底会怎么样反应,现在也没办法断定;后面这个计划太过于激进凶险,相当于直取首级,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失——虽然经过细心的情报收集,现在皇上和赵松都已经认为幕府是个貌似庞然大物的空架子,军队战斗力绝对远远不如大汉这些身经百战的精锐士卒,但是以几千大军直接登陆到江户附近的咽喉地点还是有些冒险。

正如赵松所说,兹事体大,这两个方案到底采用哪个,只能是由皇上一个人来做出选择。

就他个人而言,他是倾向于后面那个方案的,最为直接、最为有力,也最能够体现出他和大汉军队的勇气和武力来,但是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皇上的判断,所以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意见之后就不再多说。

这时候,其他参议也和他一样陷入到了沉寂当中,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上的决断。只有他,能够让数十万大军忠心效死,也只有他,才能够一言决定千千万万人的生死祸福。

然而皇上却没有感觉到他们的注视一下,只是静静地看着地图,偶尔用手比划着距离和城市,一直都没有说话。

“这样吧,我看看日子,过段时间干脆把各方面的人一起召集起来吧,海军,外务司,还有你们,一起群策群力,搞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略来。”过了一会儿之后,皇上摆了摆手,示意赵松重新坐下去。“我们反正还有时间,不用仓促做决定。”

看来皇上是想要再来一次大型的御前会议,让各方一起讨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

“臣明白了。”赵松连忙应了下来,不过他还是有些疑惑,“臣这次的计划本来就需要海军的配合,同他们不过商议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不过……外务司……外务司……”

“怎么吞吞吐吐的了?”皇上笑着问。

赵松微微有些犹豫,但是看到皇上笑容满面心情甚好,所以干脆大着胆子说了下去。

“外务司是内阁下属的机关,与我等从军之人无甚干涉,如果让他们列席会议的话,会不会……会不会对我军的调度有所妨碍?另外,外务司虽然是负责我国对外国的事务,但是日本之前一直没有和我国有多少外交来往,也并非我国的朝贡国,他们也派不上多少用场……”

“赵松!”皇上骤然抬起头来看着赵松,惊得他立马低下了头。

皇上明白赵松的心思,他是怕内阁的人牵涉到了这次征伐当中,给他的指挥带来麻烦。然而即使知道,他对赵松的这些心思还是不甚高兴。

第1469章大汉的文武

“你真以为你看了一些只言片语就对日本全明白了吗?你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不知道知己知彼几个字?”皇上不悦地皱了皱眉头,“日本虽然并非我国的邦交国,和前明来往也不是很多,但是你以为真的不需要同日本打交道了?再说了,你不是要发动各地豪族起来反对幕府吗?难道你打算只靠自己就能办成?”

皇上的诘问,让赵松额头出现了点点冷汗。

“臣知罪,皇上责备的是。”

“你有什么罪?你就是怕麻烦!”皇上摇了摇头,“你觉得带兵打仗才是自己的分内事,不想和军对外的人有什么牵扯,对吧?”

“皇上……皇上说的是。”赵松有些羞惭,头低得更加低了,“臣是大老粗,没读过多少书,所以不太会跟文臣打交道,深怕因此误了事……”

“你不想被内阁管?”皇上直接打断了他的话。

赵松越发紧张了,额头上的汗珠也越来越大。

虽然他知道自己深受皇上宠信重用,但是有些事是不太能说的,他也从不敢多说。不过,今天是利益攸关,他不能缄口不言,只能强撑着说下去。

“皇上,臣绝无自私自利之心,内阁承天下要务,为皇上支撑国家,臣对内阁绝无意见,而且对丞相也满心敬重。臣之所言绝非是为了自己,而是……而是为了确保此次征伐的顺利!”赵松离席,站着躬下了身来,“臣也知道,这次出征所需要的军资需要内阁来筹集和维持,也知道攻伐日本需要内阁的帮助,但是政出多门只能让上下混乱,令不行禁不止,所以,臣想让皇上明确两方的界限,不让内阁干涉到我军的指挥当中!”

“你不想让内阁人的管住你?”皇上也十分严肃地盯着赵松,“你的意思是,让内阁的人给你打下手?”

“臣被皇上任命为此次远征的总指挥,臣认为自己就是对日交战的总负责人,也应该是对日交涉的总负责人,其他对日本交流的人都应该受到臣的节制,做那些有利于我军的事。这是臣个人的理解……”赵松大起胆子,强行说出了自己的要求,“皇上说过,战场瞬息万变,最重要的是临机应变,臣深以为然。军队最重要的就是随机应变然后上行下效,臣如果不能做到临机专断的话,那如何能够保证打胜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臣宁可不接受这重任,以免贻误军机,害了大军的将士!”

他这一番话十分激动,显然是发自肺腑。

他也是从前朝走过来的,早已经见识到了当时前明朝廷对武将的打压和防范,也见识到了在文臣和太监监军的管束之下,军队打仗如何束手束脚,又如何不堪战,因此他决不能容忍这种事在他自己身上发生。因此,今天一听到皇上说有内阁的人要参与到战事当中,他决定冒冒险,拼着今天皇上兴致高,让他定下两边的高低来,如此他才能够安心准备打仗。

“好了,别想那么多,我怎么会和前明一样,动不动给你派上几个监军督师呢?”仿佛是为了让他安心似的,皇上将指挥棒也放到了桌子上,“上面的安排你就不要多质疑了,总之你放心,打仗的事情都由你一个人负责,内阁的人是帮你的!”

虽然皇上没有明确说这次是内阁外务司的人作为他的下属,但是得到了皇上这样的保证之后,赵松仍旧喜不自胜。

“谢皇上!”他直接跪了下来。

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几位参议军官也纷纷离席,同时向皇上跪了下去。

“早点休息吧,会议过两天就开,马同济,黎黄河到时候也差不多该到京城了,我会直接把他们调到你们那里的。你和他们在会议之前可以好好沟通下,到时候在大会里表现好点。开完了大家各自回家,好好过个年节!”皇上挥了挥手,示意旁边的书记将会议记录拿给他看,“好了,你们先回去休息下,辛苦你们了!”

接着,当拿起记录慢慢看的时候,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皇上又加了一句,“对了,你们到时候也给太子准备一份计划,不用写得太细,浅显易懂就行了,到时候太子也会列席会议。”

太子到时候也会出席会议?

这几个人又是一阵面面相觑。很快,他们又重新平静了下来,然后再次告谢,次第离开了房间。

他们确实需要好好准备一下了。

又是一场大雪。

自从进入腊月,这寒冬似乎一天比一天厉害,大雪几乎隔一两天就来上一场,京城又被这场大雪浇得漫天素白。

这样的天气里面,京城里家家都禁闭门户,原本繁华的市镇,现在看上去倒像是白色的荒漠一样。

在前明末期,天气就十分寒冷了,每年京畿各地都会下上几次大雪。寒冷的天气不仅让居民的取暖成了问题,而且物资流动不畅也会造成粮价高涨,所以当时京畿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在冬天因为饥寒交迫死去。

但是,自从大汉新朝立国之后,最近的年景要好多了,每次到了天气开始转冷的深秋集结,朝廷都会通过海运从南方运输大量粮食,然后从山西等地发掘一些煤炭运到京城,然后以十分低廉的价格转卖给京城的居民,让他们可以稍稍免于饥寒,也让京畿地区得到了多年来已经罕见的太平景象,市面有井有条杂而不乱,一点都不像是是个初创的新朝。

然而,和京城内的平静不同,在城外的驻军大营里面,今天却是车水马龙的景象,从京城各处的马车踏雪而来,纷纷会集到军营的门口。巡逻的士兵们紧张地在各处巡逻,搜查这些远道而来的马车,一直没停的鹅毛般的大雪,好像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影响似的。

这些马车在军营门口划定的专门区域停下来以后,车厢里面的人也一个个走了出来,站到了门外。

卫兵们很快围了上来,按照他们早已经十分熟悉的流程,将马车夫和随同人员都隔了开来,然后带到了另外指定的休息区域。而剩下的一群人,则三三两两地聚在了一起,一边寒暄一边踏入了军营的大门。

这些人相貌各异,有的器宇轩昂有的其貌不扬,虽然穿着都不是十分显眼华贵,但是他们行动举止当中都有一种淡淡的气度,围在他们旁边的卫兵虽然神色冷峻,但是都十分恭敬,比之对待之前的那些人要收敛了许多。

他们都是朝廷的文武官员,也就是组成这个新生帝国中枢的那一群人,而他们今天就是被皇上特意召唤过来,讨论一项重大事项的。

而作为外务司的小官,周璞这次也在这些人之列。

在前明,除非是顶尖的内阁大臣,否则一般的大臣是很难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