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835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835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这也是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相对而言,后者比前者容易实现。

不久之后,科学家就破解了大脑的秘密,掌握了直接向大脑中输入信息的技术,从而为人类的信息化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克隆人体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关键就是,克隆出的人体根本没有思想,除了在基因上与原主一样之外,在最关键的思想上与原主没有任何关系。

显然,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

也就是说·人的标志是大脑,而不是身体。

以人类的技术,在二十三世纪就能让大脑与神经系统单独存活。也就是说,在技术上已经可以让人摆脱身体的束缚了。

这样一来·真正要克隆出一个人,关键就在复制思想上。

所幸的是,人类已经在量子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发现,大脑在交换与储存信息时也是基于量子理论。

当思想能够复制的时候,那么把人信息化也就不是问题了。

严格说来,是半信息化·而不是全信息化。

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在某个地点,把某个人转化成信息,然后用量子通信技术,在另外一个地点把此人复制出来。

如此一来,在进行太空旅行的时候,距离就不再是限制了。

从理论上讲,这项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一个人“传送”到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去·使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活动不再受距离限制。

只是,该技术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传送的不是人·而是组成人的信息,然后在目的地用组成人所必须的元素再把人“组装”起来。也就是说,中间存在一个销毁原主的过程,而这就存在了法律与伦理上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原主没有销毁,就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毫无疑问,在人类文明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崩溃。

当然,这只是法律与伦理上的问题。

相对而言·法律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毕竟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宇宙时代,法律意识已经是每一个人类文明成员的基本认识,法律本身已经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价值观,至少是人类基本价值观的一部分了。

伦理问题,显得更加复杂一些。

主要就是·两个、甚至多个完全一样的人,会使得人类的伦理文明遭到挑战,从而使人类的思想发生转变。

当时,最有效的解决手段,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确保同时只有一个人能够存在。

显然,这就引出了立法问题。

在“传送”技术推广之前,宇宙人类政府就制定了极为详细的法律,规定在传输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能够存在,另外一个人必须立即销毁。当时,宇宙人类政府甚至规定,必须人道销毁。

总而言之,法律与伦理上的问题,最终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真正难以解决的,还是技术上的难题。

原因很简单,“传送”只是半信息化,即只是在传送过程中使人类信息化,而在两端人类都是由能量与物质构成的。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在传送目的地,必须拥有“传送”所需的设备。

这就是说,必须要有人提前到达目的地,安装“传送”设备。

显然,这仍然无法使人类在探索与开拓宇宙空间的过程中突破光速,即先前去往目的地的人类或者是无人平台依然要受到光速限制。

事实上,这只是解决了在人类活动空间内的速度问题。

显然,这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速度对人类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开发上。在已知的人类活动空间范围内,速度所产生的影响,远没有达到限制人类文明的地步。

比如说,在向“天蝎,殖民之后,两个星系间的往来并不频繁。

借助量子通信技术,即便是“天蝎r,的居民,也可以通过虚拟影像等技术手段,与太阳系内的人类进行交流与沟通,甚至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达到仿真交流的程度,从而不需要返回太阳系。同样的道理,太阳系里的人类,也可以与任何一个殖民地里的人类进行交流,而不需要前往殖民地。

事实上,人类文明本身也因为生存空间扩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就是各个殖民地都拥有完善的文明基础,与外界交流的必要xing并不高,也就对人类自身活动范围的需要大幅度降低。在宇宙探险阶段,部分人类群体甚至出现了集体自闭的症状。比如在一些大型探险飞船上,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组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小群体,很少与外界交流。这种小群体,最终都演变成了独立的小社会,而且具有非常完善的社会基础。

总砀言之,如果只在人类文明内部进行“传送”,科学与经济价值并不是很大。

当槟,在政治上,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只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科学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第一种办法上,即让人类摆脱空间的限制。

准确的说,是摆脱三维空间的限制。

原因很简单,人类本身就是三维结构,而宇宙也是三维结构。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肯定存在二维、一维与零维空间(严格说来,零维算不上空间),但是在数百年里,人类还没有发现四维空间。

如此一来,科学家相信,在四维空间里没有速度限制。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四维空间也存在最大空间膨胀速度,因此也有限制,只不过远远超过了光速。

更重要的是,量子理论已经证明了,确实有更高维度的空间存在。

可惜的是,只限于微观世界。

这下,科学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向微观世界努力,即争取让人类文明进化到可以在微观世界里存在。另外一部分则向宏观世界努力,即争取在宏观世界中创造出一个量子理论所提到的高维空间。

问题是,这两个前进方向都充满了挑战,甚至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比如说,在微观世界上,虽然人类掌握的技术,已经能够把微观粒子在宏观世界里向低维度展开,并且通过调整微观粒子里的基本粒子结构,使其智能化,然后用来储存信息,理论上可以把一个人的信息完全储存在一颗智能化的微观粒子里面,但是在复原之后,微观粒子依然要受到光速限制,即在宇宙中的飞行速度无法超过光速,因此就算能够到达遥远的星系,同样得花费很多的时间。

从根本上看,这与“传送”技术没有区别。

又比如,在宏观世界里创造多维空间,首先就需要新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而基础理论又是最难以突破的科学壁垒。事实上,当时科学家甚至无法想像四维空间是个什么样子,只能猜测四维空间是无数个三维空间的集合,因此在四维空间里,可以很容易的从三维空间的一点到达另外一点,不受速度与时间的限制。可最关键的是,科学家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构筑四维空间。

显然,这些科学壁垒,已经使人类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幸的是,在绝望之中,总会有希望,哪怕是极为渺茫的希望。

当时,最大的希望是一个早就被人类科学家证实,却无法实现的技术,即“空间跳跃”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不是跳跃,而是设法折叠三维空间,让两个相距十分遥远的点重合,从而能够跨越距离,不受时间限制,从一个点到达另外一个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项非常振奋人心的技术。

要知道,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理论上的突破,人类已经掌握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就足够了。

可同时,这又是一个十分让人沮丧的技术。

原因很简单,作为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三维生物,就像一个人不能在不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把自己举起来一样,几乎不可能实现这项技术。纟t!。

正文第三百零九章危机与乐观

在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当时人类中最顶尖的科学家把希望寄托在了“空间腾跃”技术上。

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项技术都被整个人类文明看成是克服宇宙尺度障碍,向宇宙深处进军的希望。

当时,以至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没能在“空间腾跃”取得严峻突破,大约十万年之后人类的扩张就将达到顶点,然后遇到一个人类科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逾越的障碍,最终将因为资源干涸而灭亡。当然,还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这十万年内,人类必须战胜遭遇到的所有外星文明。

毫无疑问,科学家的这个预测,绝对是杞人忧天。

这个预测的基础就是: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就是十万光年,离银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也在数万光年之外,比如大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就有十多万光年、小麦哲伦星系离银河系有二十多万光年。更重要的是,这还是围绕银河系运转的河外恒星系统,也被称为矮恒星系统,或者说是银河系的“卫星”。在两个恒星系统之间,是荒凉的宇宙空间,人类建造的宇宙飞船没有一艘能够逾越这么远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恒星系统之前存在什么样的危险,完全无法预制。

现实上,肯定有危险。

比如,在对小麦哲伦星系进行研究的时候,科学家就得出了一个极为主要的结论,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暗物质比银河系里的暗物质还要多。重力场理论已经指明,无法被人类观察到的暗物质,实际上就是空间能量。也就是说,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空间能量,要比银河系高得多。

明显,这不是一个能够让人高兴的科学结论。

要知道,小麦哲伦星系的可见物质只有银河系的百分之二,而其对银河系形成的扰动影响是其可见物质的近四十倍。由此就可推算出·小麦哲伦星系里有大量暗物质,其总量远远超过银河系。

那▲,暗物质、或者说是空间能量大量聚集,会产生什么想像呢?

科学家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肯定一点,即小麦哲伦星系里的物理环境,很有可能与银河系不一样。说得间接一些,人类的宇宙飞船就算进入了小麦哲伦星系,也不见得能够正常航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外恒星系统都是危险之地。

当然,在广袤的宇宙中·并不缺乏像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统。

根据科学家估计,虽然矮恒星系统的数量比恒星系统多得多,但是在宇宙中,类似与银河系的恒星系统就算没有一万亿个、也有一千亿个,而且这些恒星系统的物理学环境与银河系都非常类似。

问题是,这些类银河系的恒星系统离银河系都太远了。

最近的,也在一亿光年之外!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算宇宙飞船的能源不是问题,能够飞过去·宇航员在冰冻状态下渡过的时间也相当于正常状态下的一万年!

明显,人类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活不了一万年。

再说了·飞往下一个银河系,以人类现在的技术需要一亿年,而人类在十万年后就将面对缺乏生存空间的大难题。

那么,为什么说科学家杞人忧天呢?

首先,人类不可能在十万年内填满银河系,因为太阳位于银河系边缘,附近的恒星系相隔较远,而在银河系中心,恒星离得都比较近,有些恒星系的间隔距离连一光年都不到·几乎就挨在一起。

其二,科学家已经证明,太阳在银河系里属于“小恒星”,而且拥有的行星数量在银河系里也偏少。当时发觉的恒星系中,大部分恒星周围都有十颗、以至数十颗行星,而且类地行星都不少。

第三·银河系里大概有一千二百亿颗恒星,大约有十分之一与太阳类似,即能够为人类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如果按照每颗这样的恒星周围有两到三颗类地行星计算,总共有数百亿颗类地行星。

明显,在未来十万年之内,人类的规模不可能膨胀数百亿倍,也就不会出现生存危机。

最后,人类的科学发展速度是加速模式,即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因而谁也无法保证在十万年后,人类依然遭到光速限制。

问题是,这个预测,在人类文明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说白了,人类就是一个生活在危机意识里的文明,也正是不断涌现出来的危机,让人类拼命向前。

这个前途暗淡的预测,鞭策着整个人类文明。

当时,对很多人来说,十万年并不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要知道,一些深入银河系进行探险的宇航家在理论上能够存在一百万年、以至是两百万年,因为榧.们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冻状态下度过的。

换句话说,在这些探险家探索了整个银河系之前,恐怕人类就已灭亡了。

当然,这同样是杞人忧天。

可是不管是不是杞人忧天,这个偏执狂般的预测,在人类文明中引发了宇宙时代的第二次科技大迸发。

一时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