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燕山夜话 -邓拓1095 >

第51部分

燕山夜话 -邓拓1095-第51部分

小说: 燕山夜话 -邓拓109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现在蒙汉通婚已经变成了很寻常的事情,这 真是“万里长城杨柳绿,织成蒙汉一家春”了。
  对于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这个新认识和新估价,当然与过去长期流传的旧观点根 本不同。我样对于公元以前三十年代发生的事件,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彻底弄清它的历史 真相,把过去人们对历史的误解好好地澄清一下。
  过去人们对王昭君是怎么看的呢?一般人都认为王昭君是怀抱了无穷的幽怨,凄凄 惨惨,悲痛欲绝地被迫到匈奴去和亲。因此,长期流传有一首歌曲,名为《昭君怨》, 说是王昭君自己作的。这一首歌曲,在东汉末年蔡邕的《琴操》一书中已有记载。蔡邕 还写了一段文字,介绍这歌曲的来历。他写道:“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请行。及 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这一首歌曲流传很广,影响很深。晋代的著作中,因为避司马昭的名讳,把《昭君 怨》改为《明怨》。所以唐代李商隐的诗,还有“七弹明怨,一去怨不回”的句子。
  由于许多朝代汉族统治者的大汉族主义遭到非议。王昭君的故事的最早最突出的例 子,历来议论之多更非偶然的了。如在唐代武则天临朝期间,有一个诗人叫做东方虬的, 他写过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就露骨地表示应该用武力的政策而不应该用和亲的政策。你 看他的诗怎么写吧:“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巨。
  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
  历代还有许多诗文,极力制造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哀怨气氛,似乎一个汉族的女子绝 对不应该嫁给匈奴,好象各民族之间根本不应该通婚似的。这不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一 种错误思想,而且也不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
  班固在《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关于王昭出君塞和亲的事实经过,曾有简要的 记载。他写道:“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 伏其辜;虖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嚮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 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廷王樯不阏氏。“
  这一段文字表明,汉元帝采取对匈奴和亲的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使当时 的民族关系,进一步趋于和好。汉元帝刘姡У笔痹谖灰咽迥辏龆撕颓椎恼咧『蠓浅B猓志龆ò阉哪旰鸥某莆熬鼓薄U昭帐诺淖⒔猓骸熬拐撸占裕⊙杂腊材病!闭飧鲆馑季头浅G宄嗽倏赐榫砭攀摹缎倥分屑窃兀率稻透∏宄恍0喙淘谛鹗鲂倥ぶУビ诒恢镏螅艉暗ビ诘胶撼思涸鄣木∷担骸熬鼓辏ビ诟慈氤翊腿绯酰右路酰员冻驶屏薄5ビ谧匝裕浮⌒龊菏弦宰郧住T垡院蠊技易油跚剑终丫偷ビ凇5ビ诨断玻鲜樵副H瞎取∫晕髦炼鼗停耷睢薄
  当时呼韩邪单于提出请求做汉族的女婿,汉元帝答应他的请求,把王昭君嫁给他, 这是很正常的关系;王昭君也愿意与单于结婚,并无所怨。班固很扼要地介绍了王昭君 出嫁后的情形说:“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 始二年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絫若鞮单于。……复株絫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
  显然可见,王昭君出嫁到匈奴以后,并无怨苦。复株絫单于呼韩邪单于前妻之子, 他又娶王昭君是按照匈奴的风俗,也并不奇怪。
  但是,历来关于王昭君的其他记载和传说,却牵扯了许多不相干的情节。其中不但 有历史著作,还有各种文艺创作,它们的作者都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按照自己的 立场、观点,通过王昭的故事,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陷到那些材料中去,必 然引起无谓的纠纷,打不尽的笔墨官司,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帮助。
  基于这样的看法,所以我主要的是根据班固的《汉书》立论。因为班固是司马迁以 后的伟大历史家,他与司马迁的遭遇也颇相同。在公元第一世纪八十年代写成于狱中的 这部《汉书》,距离王昭君生活的时代最近,记载的事实当然可靠。并且,班固曾随军 出征匈奴,后来又被投死于狱中。他对汉朝和匈奴的态度比较公正,因此,在这位历史 家的笔下写出王昭君和亲之事,无疑地是可信的。我样如果不以班固的著作为根据,还 有什么可以做根据的呢?
  除了可靠的历史记载以外,再要找参考材料的话,我以为只有从内蒙民间传说中去 收集。而在这一方面,听说谢老和其他同志也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在内蒙人民的心目中, 王昭君是非常善良而勤劳的,传说她到匈奴以后很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 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所以在她死后,匈奴人民才在黑水河畔为她建造了一 座坟墓,并将王昭君奉为神仙,与王母娘娘合而为一。这就更加充分地证明:王昭君是 汉蒙两族人民共同敬爱的伟大女性,她是不会有怨恨的!
  

  燕山夜话(五集)  燕山碧血
  “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
  这是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伟大的共产党员白乙化同志生 前的豪语。今天我们想起了他,想起了为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献出了生命的无数先烈, 想起了他们的革命功勋和光荣事迹。这对于我们的每一个同志都是极大的教育和永恒的 纪念。
  白乙化同志当年战斗的地区,称为“平北区”,包括现在北京的郊区密云、延庆、 怀柔、平谷一带。这个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晋察冀边区的一部分,是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的地区。特别是在北京城区以北八十多华里的密云县境,这里是燕山的主脉,群峰 环峙,山势陡峭,白河从山谷中蜿蜒奔流,地形险要。当时,我们的党决定要在这个地 区开展广泛群众性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敌伪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这个艰巨的任务摆到白乙化同志的面前,他勇敢地接受了,并且出色地把它完成了。从 一九三九年起,白乙化同志领导的游击队在燕山地区不断地打击敌人,发动群众,建立 抗日政权和群众团体,发展抗日武装,先后组成了白河、白马关、古北口、四海等许多 地方游击队,后来改编为挺进军第十团,开辟了平北根据地。
  白乙化同志身体魁梧,络腮胡子,步履如飞,人们常叫做“小白龙”、“白大个子”、 “白大胡子”。十团在白乙化同志的指挥下,以英勇果断、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屡次 歼灭敌伪的“讨伐队”,拔掉许多敌伪的据点。敌伪军听见“小白龙”白乙化的名字就 都害怕,伪军更加怕他,常常躲避,不敢同他作战。
  在每次战斗中,白乙化同志总是亲临火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一九四一年二月 四日,十团在鹿皮关伏击装备齐全的敌伪“讨伐队”一百六十余人,战斗激烈进行了一 天一夜,全部歼灭了敌人。但是,正在指挥冲锋的时候,白乙化同志不幸壮烈牺牲了。 他和开辟平北根据地的其他烈士们一样,用鲜红的热血,灌溉了燕山的田野。当他倒在 战场上是时候,年纪只有三十八岁,今天他如果还活着,也才满五十岁。他在白河两岸 人民的心里,是永远活着的啊!
  五十年前,即一九一二年的夏天,白乙化同志出生于东北辽宁省辽阳县的石场峪村, 幼年入私塾,十三岁就能写一手好字,也会写旧体诗,乡里人称他为“白才子”。一九 一八年在辽阳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三次参加爱国运动被开除,于是他决心学习军事, 入东北军校教导队;十个月后转入东北讲武堂,又因为反对军阀混战,被东北军当局发 觉,逃至北京,入中国大学,结交进步的同学,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一九三○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回到辽西组织义勇军,攻占辽阳警察局,声势大振,率领 三千余人转战辽西、热北、锦西等地,历时两年。“塘沽协定”以后,他的部队被军阀 包围缴械,他又回到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
  “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中被捕,出狱后继续领导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东北青 年工作。一九三六年秋,他率领东北流亡青年到达河套垦区。他积极挖渠种地,耐心地 组织群众,把垦区造成了东北人民团结救亡的新阵地。
  当时有人只想分土地、发洋财,不愿吃苦耐劳建设垦区。白乙化同志为了教育群众, 写了一首《垦区歌》。人写道:“乌拉山旁,黄河套里,开辟我们的新天地。
  吃饭就得做工,做工必须努力。
  不受剥削,不分阶级,镰刀锄头是战胜一切的武器。
  我们今天流汗,明天流血。
  结成了铁的队伍,打回老家去!“
  就这样,他把垦区群众的积极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七七”事变爆发后,白乙化同志很快领导了垦区起义,组织了抗日先锋队,渡过 黄河,横穿蒙古的沙漠和草原,踏上了抗日的征途。
  当着这一支新的队伍,在一望无边的沙漠和草原中跋涉的时候,又有人动摇了。白 乙化同志沿途鼓励大家,他说:“同志们,大家今天喊抗日,明天喊抗日,现在参加抗 日战争的时候就到了,还能被困难吓吗?”于是队伍继续进到河曲。当时偏关失守,国 民党军队纷纷逃跑,抗日先锋队中有人主张也退过黄河去,白乙化同志又说:“同志们, 大家天天喊抗日,现在敌人真的来了,我们怎么能后退呢?”他的话大大地振奋了士气, 这个队伍终于在河曲的煤窑沟打了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后来这支队伍在雁门关以北地区,与八路军三五九旅会合了。在雁北战斗、学习了 一年多,他们跟老红军在一起,军事上政治上都有飞跃地进步。一九三九年转到平西, 抗日先锋队与冀东大起义的抗日联军在一起整编,白乙化同志一度担任了抗联的副司令。 后来党决定组织挺进军,以白乙化同志任十团团长,开辟平北地区。从此,他更加抖擞 精神,带领部队象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胜利地完成了党所给予他的光荣任务,直 到他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今天我们回顾白乙化同志斗争的历史,正如回顾我们的党和革命军队一整个历史一 样,使我们得到多么重要的启示啊!过去斗争历史的每一页光荣伟大的纪录,都是人们 经过无数艰难困苦、牺牲奋斗的结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能不加倍激励自 己,努力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争取新的光荣伟大的胜利吗!?
  

  燕山夜话(五集)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最近偶然翻阅了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觉得这一部书虽然对于王安石的新法有 片面颂扬过火地方,对于元祐党人也有许多不恰当的责难,但是这一部书毕竟反映了宋 代政治方面的不少材料,有一些历史掌故很有趣味,可以打开人的思路。比如,书中记 载陈绛和王耿的案件,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案件的情节相当曲折复杂,我不想在这里全部抄引原文,以免一般读者看起来 很沉闷。这个案件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陈绛,一个是王耿。而这两人的案件却 又暴露了宋代封建政府用人行政的许多弊病。
  陈绛是宋真宗咸平年间的进士,官拜工部郎中。他是福建莆田人,后来就当了福建 路转运使。陈绛在福建,据就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当时临朝听政的明肃太后发觉了他 的违法行为,责问宰相王沂公。这位宰相却一再支吾搪塞,最后迫不得已,又采取敷衍 的态度,以致一错再错,充分暴露了他既无知人之明,又无料事的本领。
  现在我们先听听明肃太后和宰相的一段对话吧。
  太后问:“福州陈绛赃污狼藉,卿等闻否?”
  宰相答:“亦颇闻之。”
  太后问:“既闻而不劾,何也?”
  宰相答:“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敗蝗惶ㄚ捎醒裕惺榉娇墒┬小=袷伦灾小〕觯蛞淮挪皇担此鹩执笠病!
  你看这个宰相多么无能!他官居宰相,既然对于陈绛的犯法行为早有所闻,为什么 却一直不加以查究,还用种种借口,推卸责任,不敢得罪人呢?他的唯一动听的理由是 怕传闻不实,但是,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彻底查究实情,又怎 么能够判明传闻的真假呢?
  不过,事情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