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燕山夜话 -邓拓1095 >

第25部分

燕山夜话 -邓拓1095-第25部分

小说: 燕山夜话 -邓拓109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脚,头发直竖,每走一步都比跑步 还吃力;另一个头重脚轻,两腮特大,看来食欲很强烈,可是他的身子却太小,行动更 困难,只能徒唤奈何。作者题诗道:“头重如山强步趋,鬼穷还被鬼揶揄。几人毛发无端竖;尔辈形骸太不拘。大手凭 空扇道路;丰颐随意插牙须。当年却是衣冠客,一凿凶门貌便殊。”
  看了作者的题诗,我们就更清楚地知道他对鬼的讽刺,实际上却是对人的讽刺。但 是在当时的社会上,画家如果直接用漫画去讽刺那班活人,一定要惹祸;如果只是讽刺 一些死鬼,就不至于有什么危险了。也许正是经过了这些实际的考虑之后,画家终于选 择了以鬼为讽刺对象的这种漫画手法。
  由此可见,漫画决不只是近代才有的,也不是都从西洋传来的。我国古代也有漫画, 它具有与西洋的漫画颇不相同的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漫画传统。希望我们的漫画家 和研究画史的人,更多注意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漫画的传统,使它能够在今天完全新的 历史条件下,为我们的人民的漫画艺术创作而发挥它的作用。

  燕山夜话(三集)  书画同源的一例
  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谁?有 人说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俯,证据是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着赵孟俯的一幅画 卷,上面有他本人的题跋,其中有这个说法。其实在元代以前,早有这种议论,不过到 元明以后才盛行此说。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中国的书画不同于西洋各国。西 洋的水彩画和油画等,显然与西洋各民族的文字没有很多共同之点;而中国传统的绘画 和书法,却有很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 辙。
  如果要列出举书画同源的例子,我们可以写成许多文章,还未必能够包括无遗。我 生平看到的最值得注意的例子,只有两个。一个是宋代的苏东坡,另一个是明代的黄梨 洲。东坡的例子将来有机会要详细谈论,现在只把黄梨洲的例子拿来谈谈。
  人们都知道,黄梨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思想家,有许多人还读过他的《明夷待访 录》等著作。但是,大概谁也不会想到黄梨洲还会画画。实际上,这证明有许多人对于 这位大学者的才能,还是估计不足的。他怎么不会画画呢?他有广博的学问,著作很多, 当然能写一手好字,懂得用笔、用墨的许多方法。当他见到客观的某些事物,特别引起 他的注意,兴之所至,用笔墨把它们的形象勾划下来,这不就是一幅画吗?这比他写诗、 写文章有时更不困难,他又为什么不可以偶尔做这种笔墨的游戏呢?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看到黄梨洲的一幅画。那是他在清代康熙年间为老友祝寿而作的。 画面上有大块的太湖石,周围有翠竹数丛,构成了这幅画的前景。在竹石的背后,耸立 着苍松古柏,两株巨干、交错而上,构成了全画的主体。画的右上角空白处有“岁寒坚 贞”四大字,另一行小字写道:“甲子寅春,吴中佩老兄丈年八窔矣,为作此图,以晋 大齐之颂,兼致数月来惜别之怀。”下款书:“弟黄宗羲。”字迹一看就是黄宗羲亲笔 所写。款字下边打着一颗他常用的方形朱文大印,与一般书画家印章的形式迥然不同。 这就证明,他是一个著作家,平素不画画,偶然画成一幅,仍不脱著作家的面目。这从 他的用笔方法上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在这幅画面上,黄梨洲完全以写字的笔法作画。他勾勒树干、树皮、石头的轮廊等 几乎都用草书飞白的笔法,画竹枝、松针和小草等则兼用篆书和行楷的笔法,有一些皴 法和渲染之处稍稍变换着使用干笔和湿笔,而就整幅画用来说,用墨大部分是半干半湿 的,表现出特别和谐的色调,首尾贯通一气。所谓书画同源的道理,从这幅画面上看得 非常清楚。
  但是,我们还不应该仅仅从作者使用笔墨的方法上去理解书画同源的道理。如果光 是这样看问题,认识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我们应该进一步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学术修 养方面,去认识作者在从事创作的时候和表现在作品中的思想内容。
  那末,要进一步认识黄梨洲的这一幅画,我们就不能不了解黄梨洲的生平。黄梨洲 是余姚人,名宗羲,字太冲,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即公元一六一○年。他的父亲是 明代有名的学者黄尊素。尊素字真长,万历进士,天启年间当了御史,得罪了宦官魏忠 贤那一伙人,被逮捕拷打致死。与黄尊素同时死难的还有杨涟、左光斗等十几个人。杀 害他们的刽子手是魏忠贤的走狗许显纯。黄梨洲为了替他的父亲和同时死难的人们报仇, 上书控诉魏忠贤阉党的罪状,并且自己在身上暗藏了一把长锥,要去刺杀许显纯。当时 正好明代崇祯皇帝登极,将魏忠贤和许显纯等处死,对黄梨颇洲颇加赞扬,称之为“忠 义孤儿”,并且让他回家奉养老母,努力治学,继续与阉党作斗争。不久清兵入关,明 鲁王以黄梨洲为左佥都御史。他跟随鲁王失败以后,又回到故乡余姚,致力于著作。康 熙年间有人荐他参修明史、举博学鸿词,他都拒绝了。到康熙三十四年,即公元一六九 五年,他以八十六岁的高龄,与世长辞。
  这幅画作于甲子,推算起来,恰恰是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一六八四年。当时黄梨 洲七十四岁,正是他努力著作的年代。以他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怀抱,画出“岁寒坚贞” 的画面,乃是理所当然。这样的作品在风格上,和它的作者在性格上,简直完全融化在 一起了。所谓书画同源应该以此为典型,因为这无论从艺术形式或者思想内容方面,都 是真正同一的东西。

  燕山夜话(三集)  替《宝岛游记》更正
  偶然看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宝岛游记》。它介绍了海南岛的风光, 其中出现了一个画面:在海滨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天涯”两个大字。这时候, 影片解说员发出了宏亮的声音,说明这是宋朝苏东坡写。
  这是可靠的吗?影片的编制人员是否确有根据做这个说明呢?我对这个说明表示怀 疑。因为一眼望去,银幕上出现的“天涯”二字,完全不象苏东坡的字体。这两个字多 么软弱无力啊!苏东坡的浑厚、浓郁、苍老、拙劲的笔墨特点,都到哪儿去了呢?
  我不敢说对苏东坡有多少深刻的研究,尤其是同某些专家比较起来,深感自己的知 识太少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可以拿它作为一个例子,借以说明对于历史材 料的调查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
  据《宋史》《苏轼传》所载,苏东坡是在宋代哲宗绍圣四年五月“贬琼州别驾,居 昌化”。这一年是公元一○九八年,东坡六十二岁。按《东坡先生年谱》记载,“东坡 先生谪居儋耳,OE*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过海。……七月十三日至儋州。” 《宋史》本传还描写了东坡到儋州以后的情形说:“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 无有。初僦居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头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 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当时筑屋三间,名为桄榔庵,东 坡自己写了一篇铭文,其中说道:“东坡居士谪居儋耳,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 摘叶书铭,以记其处。”当时他在《寄程儒书》中也说:“近与儿子结茆数椽居之,劳 费不赀矣。赖十数学者助作,躬泥水之役。”又说:“新居在军城南,极湫隘。”这个 地点,就在现今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县那大镇附近。在东坡当年筑屋的旧址上,人们还可 以看到清代所建的“东坡书院。”
  从那时候起,苏东坡在儋耳住了四个年头,到他六十五岁的时候,才奉命移廉州, 渡海北还,第二年就在常州逝世。前后在儋耳的四年间,东坡一直没有离开儋耳。这只 要查阅一下东坡的年谱就能够知道。
  年谱记载苏东坡六十二岁到儋耳的情形,前面已经说过了。第二年,据年谱载: “先生年六十三,在儋州。……九月四日游天庆观。……是年,吴子野来访先生,而先 生以诗赠之,其序云: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因往西山,叩罗浮道院,宿于西堂;今岁 索居儋耳。”第三年,“先生六十四岁,在儋州。……上元夜,老书生数人相过曰:良 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先生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 然。归舍已三鼓矣。”第四年,“先生六十五岁,在儋州。……五月大赦,……有诏徒 廉州,向西而解。六月过琼州,作惠通泉记。遂渡海。”
  这就证明,苏东坡在贬谪到儋耳以后,并没有离开儋耳到别处去活动的记录。按照 当时的情况看来,被谪到哪里,就只能在哪里,未经“有司”准许,是不敢随便乱跑的。 因此,如果东坡从儋耳要到海岛的最南部去,当时必有记载,可是,我们却没有发现这 样的记载。
  而且,海南岛最南部是属于古崖州地区,苏东坡的谪所则在儋州,相去还有六百多 里。在《儋州志》中充满了关于苏东坡的活动记录及其诗文;而在《崖州志》中却找不 到苏东坡的事迹和作品。这也可以证明苏东坡没有到过崖州,因此,崖州海滨石刻“天 涯”等字迹,显然是后人所书,决不是苏东坡写的。
  更重要的是,在清代重修的《崖州志》卷二舆地中有一条记载:“下马岭,城东六 十里,斜峙海湾,有一径可通行人。乱石碁布,潮长即不能往来,为州治东路第二重关 隘,有汛驻防。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年间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大字于上,今通名此地 为天涯。”这一段文字非常清楚地说明,“天涯”二大字是清代雍正年间知州程哲写的。 那末,影片《宝岛游记》的说明当然是错误的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经验,今后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务必要把具体的情节反复查考 得清清楚楚,千万不要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尤其不应该想当然地把不可靠的材料乱 作宣传。
  
  燕山夜话(三集)  水上菜园
  你看见过浮在水面上的菜园吗?我想可能有一些人肯定地没有看见过,甚至不会相 信真的有这样的事情。然而,这不但是事实,并且是合乎科学的,值得我们加以提倡和 试验。
  唐代有一部书,名为《玉堂闲话》,作者无名氏。书上有一段记载,是关于水上菜 园的,它写道:“广州番禺,常有俚人牒诉云:前夜亡失蔬圃,今见在某处,请县宰判状往取之。 诘之则云:海之浅水中有荇藻之属,风沙积焉,某根厚三五尺,因垦为圃,以植蔬。夜 为人所盗,咨之百里外,若浮筏故也。”
  看起来,远在唐代,这种水上菜园在广东沿海地区就相当流行了,其他地区是否当 时也有,虽然这部书上没有一一交代,但是后来在福建、浙江等地却有类似水上菜园的 形式出现。
  这种水上菜园的数量颇为不少,所以仅仅番禺县就“常有俚人牒诉……失蔬圃”。 既然说是“常有”,显然不是个别的。而且这里所举的不过是提出控诉的一部分例子, 至于没有提出控诉的当然还有。那末,我们不难推想得到,其他种植水上菜园而没有失 盗的,无疑地就有更多了。
  如何形成这样的水上菜园呢?番禺县的这个例子表明,这种水上菜园是由水中荇藻 之属堆积而成,形如浮筏,厚度约有三五尺以上,可以种植蔬菜。明代徐光启的《农书》 等也曾描写这种浮筏式的菜园,当时叫做“葑田”。这种菜园是“以铁索系于水边”, 所以不容易被水漂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水上菜园出现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在南方人口稠密的地区, 农民们十分重视园艺的经营。种菜园的人们,收入比普通农民要高出好几倍,生活水平 自然也高得多了。但是,在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却相对地少于他处,因此,人们不能不 想出千方百计,力求增加耕地面积,特别是要增加蔬菜种植的面积。恰好在南方各地, 江河、湖泊、沼泽以及沿海一带,水面较大,人们就想出了一些办法,与水争地。过去 有许多圩田、围田等,便是人们与水争地的最常用的方法。而水上菜园则是另一种方法, 实际上这种方法比圩田、围田远为高明。
  凭什么能够判断水上菜园比圩田、围田的方法更好呢?这就因为水上菜园实际上并 不占地,也就是不缩小实际的水面。它的好处就在于它无论水深水浅,都紧紧地依靠水 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