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336部分

大唐新秩序-第336部分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廷,说服王敬武、王师范父子效忠朝廷便是他做的第二件大事,他也因此被王师范所推崇,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李诚中曾经和这位天下知名的致仕宰相接触过几次,在他看来,张濬爱自己更甚于朝廷,举着中枢大义的名分,其实是为自己图谋权势。张濬最早投入大太监杨复恭帐下,为杨复恭所举荐,这才走上了仕途。杨复恭失势后,他立刻倒向了田令孜。后来杨复恭重新掌权,将他罢黜,他便又投靠了今上。

这样一个人,李诚中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但此人的审时度势之能,却也正合李诚中的需要。李诚中确实感到身边缺少一个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朝廷重臣为自己张目——在河北官员中,冯道和韩延徽年岁太小,资历都太浅了。

事实上,被王师范毕恭毕敬请来作中人的张濬,早已心有所属。天复二年的时候,李诚中帮助缁青抵御宣武,那时候就和张濬有过接触,随着私底下来往越来越密切,张濬便逐渐对这位李唐宗室“倾心”,开始向李诚中“押注”。

有这位在一旁陪着,泰山之会自然一帆风顺。王师范几乎全盘接受了李诚中的条件,但他也有一个要求:他只接受朝廷的命令。这个要求并不难,等于是给王师范加一块遮羞布,所以李诚中也立刻答允了下来。

李诚中想要的不是简单的“臣服”,那种明面上向他低头,表示愿意听命行事,但实际上仍旧割据的臣服,对于李诚中来说毫无意义。

实际上光化年间之前,王师范就一直臣服于朱全忠,那时候朱全忠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河东的李克用,没有多大精力顾及缁青,所以当王师范表示与他结盟,以示修好之意的时候,他很爽快的答允了。

在缁青与宣武的关系中,两家明面上是盟友,但缁青方面需要时不时供应宣武军粮秣,宣武需要的时候,还要偶尔抽调几支兵马参战。此外,当形势所需时,缁青还要在舆论上密切配合宣武——比如一起向朝廷上表、或者斥责某家藩镇哪里哪里不对等等。而在缁青地盘上,官员的任命、军队的征募和调动、甚至出兵、钱粮的收缴等等,都是自家的事情,宣武不能指手画脚。

这样的臣服是李诚中不可能同意的,也是有碍于“恢复中央”大业的,不仅张濬不会同意,王师范自己也明白这不现实。

因此,泰山会面的主要协议包括了三个方面。

撤销齐国之号,王师范控制下的缁、青、密、登、莱五州之地重新纳入朝廷管辖。朝廷委任州县官员,按照发令收缴赋税,施行朝廷治策。原有官吏一律等待重新迁转,或是进入学院“深造”后进行分配。

整编齐**队,将原缁青兵制废除,裁汰老弱后,授予“青州军”番号,一应军制按照燕军体系设定,原有将官暂时留任,待机逐批进入范阳军校或白狼山军校就学。当然,李诚中已经开始计划设立新的军校了,最后这批缁青军官究竟进入哪一所军校,那是后话。青州军同样分为左右两厢,从王氏兄弟中择二人充任都指挥使,但各级指挥部的教化官和虞侯官则由军事参谋总署抽调选任。

对于“齐王”王师范本人,经过仔细考量,李诚中决定不予撤销王爵。今上大封诸侯,除了梁王、荆王、赵王、韩王、晋王(周德威)已经身死外,天下如今还有齐王、晋王(李存勖)、岐王、蜀王、吴王、越王、楚王、汉王、闽王等,不算有争议的晋王李存勖,王师范是头一个归附朝廷的一字王,对于李诚中的天下战略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

故此,李诚中仍旧同意保留王师范的齐王王爵,一应待遇比照玄宗年间亲王例,以保王氏富贵。同时,李诚中还有一个初步打算,在未来的国都内,设立最高等级的荣勋院,让这些受过大唐封诰的王公们继续发挥余热,通过“贵族民主”的方式,实现中央政权框架的相对稳定。

五月底,王师范下令拆除竖立在缁州、青州、密州的大量栅栏堡垒,同时等待着来自朝廷的正式诏书。为了这份诏书,李诚中已经于半个月前离开了兖州,向着大唐的中心地带——东都洛阳行去。

第一百三十二章中枢之要(二)

ps:本章为本书第一个盟主——神的愤怒兄加更,以示庆贺。

去年冬天,外出练兵的天子受了燕军骑兵大将赵霸的羞辱后,心里一直感到很阴郁。他时常夜不能寐,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噩梦,然后在浑身冷汗淋漓中惊醒。燕军铁骑的威势反复在脑海中映现,令他感到四肢酸软、全身乏力。

耗尽了国库钱帛募来的三万禁军顷刻瓦解,天子想要重新让他们返回军营的时候,却没那么容易了,到现在为止,也只找回来六七千人,只能够勉强卫护住宫城和外城的几个城门。

这个时候,天子忽然怀念起过去自己想方设法要诛除的中官们来。他想起了当年把他从寿王府中找出来,推上天子宝座的杨复恭,当时很多朝臣不服,想要拥立吉王,是杨复恭让中尉刘季述带兵将朝臣们请到了少阳院中呆了一宿,第二天的时候,朝臣们便承认自己“体貌明粹,饶有英气”。

他还想起了宋道弼和景务修,乾宁年间时,自己被华州刺史韩建劫持了三年岁月,每天晚上睡觉前,宋道弼和景务修都要将床榻摆在自己的寝室外,将门堵死,睡在门外,整夜守护自己的安全。天子当时没太在意,但现在忽然记起,好像那三年里,这两个中官轮流值宿,竟然从来没有落下过一天。

天子又回忆起在凤翔的那段岁月,那会儿日子真不好过,所有人都没有好的吃食。又一次实在饿得难受,他当众发火,说怎么一天才能吃到两个馒头,粥也稀得见不到米粒。当时看见中官们神色异样,于是散朝后自己悄悄跟在中官们后面,等中官们回到偏厢后。自己冲了进去,却发现韩全诲、袁简易、邹敬容、张彦范他们四个领头的宦官正在分食三块粗麦饼。

有一次,天子操演那五六千懒洋洋的烂兵时,想起了自己麾下曾经有过的鼎盛军容。那是田令孜和杨复恭耗费十年之力,组建起来的北衙禁军,各军都堪称兵强马壮,甚至可以拉出来和强镇野战。想到这里,天子不禁怅然,若不是政事堂那帮宰相一力主张,自己又怎么会贸然出兵攻打河东。去求什么所谓的“中兴”,以至于大军溃败呢?要是自己听刘季述和王仲先他们的就好了,他们在寝宫的石阶下拼命阻拦,当时好像王仲先将头皮都磕破了,流了好多血……

之所以想起那些中官,皆因现在朝臣太不得力。尚书右仆射裴枢是个闷葫芦,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发一言,一切全赖“圣裁”;门下侍郎独孤损自命清高,除了看不起旁人外。从来没出过什么好点子;中书侍郎柳燦,完全是个墙头草,一会儿说这个人的主意不错,一会儿又说那个人的点子也蛮好。根本没有主见。其他官员们也概莫如此,整个朝堂上竟是连一个能拿主意的都没有!

如今对比起来,当年那些中官们,可就强得太多了。有杨复恭在。自己什么都不需要操心;有景务修在,遇到难题时能够给你立刻递过来许多巧妙的解决办法;韩全诲和周边藩镇关系极好,在藩镇中面子也大。在大势之中腾挪有道;就连那个对自己最凶狠,将自己锁在少阳院中的王仲先,也武勇过人,足堪领军。

可惜,一切都已经成了昨日泡影,朕可真是孤家寡人了。

现在已入暑中,天气越发炎热,天子越来越爱往万象神宫跑。他喜欢站在足有三十丈高的第三层塔顶,吹着舒爽的凉风,眺望规制宏达的洛阳城,看那热闹繁忙的都市人烟,看那气象万千的山川丘峦。武皇不愧是女中尧舜,只有她老人家那般气魄,才修得起如此雄伟的神宫。也不知凭朝廷现在的能力,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这般宏达的工程,或许,永远也修不起来吧……

这一天,天子又登上了万象神宫,正在凭栏远望之际,忽报有故宰相张濬求见。

天子愣了半天,心说这个老头不是在缁青退隐么,怎么却来洛阳了?想起张濬,天子很是不爽利,因为当年那支精良的北衙禁军就是由张濬带出去征讨河东时战败的。那一战,张濬丢掉了自己声名的同时,也丢掉了朝廷的依仗,故此被天子强退致仕。

不过这老头当过宰相,又在天下藩镇间游历过十多年,一直奉行王事,是号召天下势力忠唐的旗帜,天子还真没法拒绝他的求见。

于是天子想要作弄一回张濬,说自己在万象神宫的顶层,让他过来陛见,既不让他坐升舆上来,还悄悄让侍者不要搀扶他。没想到张濬五十多岁了,仍旧脚步健硕,没过几盏茶的工夫,竟然就这么爬到了顶层。

“张相矍铄,风采不减当年!”天子自家也有点不好意思,拐着弯表示歉意。

“臣十多年来走遍了天下山川,腿脚上历练出来了,倒是让陛下操心了。”张濬呵呵一笑,向天子施礼。

天子赐坐,张濬也不客气,斜着签坐到了绣墩上。

“张相是从寿光而来?千里迢迢见朕,不知有何指教啊?”天子问。

“也无甚要紧事,就是想念陛下了,过来拜见陛下。”张濬呵呵笑着,便开始和天子拉起了家常。张濬在位时,天下还没有如今这般不堪,那时候朝廷手中有强大的禁军,东南和川蜀诸州依旧在向朝廷输赋,天子的诏令在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都有效力,在剩下的一半地区则依然拥有一定的威慑力。就算是有种种不如意,却也比现如今强得太多太多!

张濬经常回忆一些当初的故事,便勾起了天子的美好回忆,回忆当年的岁月总是让人心情愉悦的,不知不觉间,天子也谈兴很浓,茶水不知不觉就换了数次。

可是当张濬说起这十多年见到的世事时,天子就开始怅然了,两相对比,绝对不能让人愉快。说着说着。天子便闷了下来,呆呆望着栏杆外不发一言。

“听说陛下尽些时候很喜欢来这神宫之上?”张濬忽然问道。

天子默默点头,望向外面的眼神越发凝滞。

“当年武皇何等气魄,营造起了这辉煌壮丽的东都,长安、洛阳,一西一东,辉映神州,天下万邦来拜,无不心驰目眩。只是如今西京已成一片瓦砾,却不知东都的壮美又能到得几时?”张濬叹道。

这话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令天子忍不住心中一阵刀割般难受。

“臣时曾想,大唐若是能复当年旧观,该是如何美妙啊!若真有那么一天,臣宁可不掌权、不任事,不用那么辛苦,闲下来读读圣贤书、做做钓鱼翁,那是何等快哉!”

天子忍不住慨叹:“张相说得是,朕逢乱世,生来命苦。有时候也常常想,为何朕不能逢太宗、高宗年间那样的盛世,亦或是开元之际也好啊,就算是不能继承大宝。当一个太平王爷也强出许多……有时候朕就在想,真不如抛开一切,就此放开也罢……可朕是高祖神武皇帝的血脉,祖宗留下的社稷江山。朕不敢弃啊,否则有何颜面见高祖、太宗皇帝于地下……”说着,天子的眼圈红了。话语已经哽咽。

张濬冷不丁问了一句:“若是天下有望恢复大唐盛世旧观呢?臣冒昧问陛下,陛下还会如此作想么?”

天子咬着唇点了点头,旋儿又摇了摇头:“不可能了……你看这江山,支离破碎如此,怎么收得回来……”

“若是臣说,此事有望呢?”张濬盯着天子,眼神一眨不眨,表情十分郑重。

天子呆了一呆,沉默良久,问:“张相,有什么话,你便直说罢。”

张濬于是娓娓道来,将自己在缁青的所见所闻,以及了解到的天下形势全部原原本本讲述给天子听。

“……燕王已据河北、河东、河南三道之地,天下百姓二据其一,治下海晏河清。更拥甲士数十万、良将千员,兵精粮足、军甲犀利。观天下诸侯,齐王已附,岐王将附,其余诸王,无一能及!……陛下,得中原者得天下,世间已无抗手!”

天子指着张濬,大笑道:“哈哈,原来你是燕王派来的说客,哈哈,枉你自称终于大唐,却也想颠覆社稷!”

张濬猛然拜倒地,连连磕头:“陛下!燕王乃襄王之后,也是李唐宗室!”

一句话,将天子的大笑声打断,天子脸色顿时惨白,不发一言。

张濬继续道:“只要李氏不灭,天下便永远是李家天下,大唐就是仍然是那个大唐啊陛下!”

天子怔了怔,望着张濬的眼神十分复杂:“燕王究竟想要朕做什么?”

张濬缓缓抬起头,轻声道:“效高祖皇帝旧事,禅让太子,宝颐东宫,燕王说,陛下从此以后就是太上皇,可保一生无忧。”

万象神宫的顶层,天子望着栏杆外的天地出神,张濬深深伏下,埋头不语。一君一臣如同定格了一般,各自不动分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