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313部分

大唐新秩序-第313部分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上。过黎北坡、走黄崖洞、涉龙泉、入乡水,直接偷袭武乡!”

高行周的建议让众人眼前为之一亮,大伙儿立刻围到沙盘前仔细观瞧。沙盘还未完全成型,浊漳河谷只标出了一条“河线”。没有具体细节。武乡倒是已经标识了出来,但武乡以北的晋阳却是一片空白,也超出了沙盘的范围。但就算如此。众人也看得很清楚,武乡扼守晋阳至石峪的通道,只要拿下武乡,石峪的李嗣源部韩军就等于被关在了山里,不用费力去打,饿上十天半个月,必然自行崩溃。

“可是武乡有多少兵咱们一点都不清楚,要是敌军以重兵驻守武乡,又甚至李嗣昭和周德威主力都在武乡,能拿得下么?一旦不能速胜,咱们派出的这支孤军就危险了。”李小喜对此很是担心,他的话也道出了帐中大部分人的犹豫。

高行周点点头:“不错,李将军所言甚是,此行确实冒险,但若是能成,则可一举挽回当前的大局。说实话,某其实很愿意敌军主力就在武乡,如果李嗣昭和周德威真在武乡的话,只要拿下武乡,整个河东就会落到咱们手上。到时候咱们兵出晋阳,绕过太岳,可以从腰上给梁王来一记狠手!”

这句话让周坎颇为心动,他问:“若是敌军主力不在武乡呢?”

高行周道:“那就从武乡出击,北攻晋阳!”

“这需要很多兵……”

“不错,咱们换个打法,不打石峪了,留一部在此为疑兵,与李嗣源相持,主力走浊漳河谷,打武乡和晋阳!”

周坎定了定神,挨个看了看帐中诸将:李小喜、赵在礼、刘虞侯、陈虞侯等人都点头表示赞同,李都头更是满心雀跃,兴奋道:“李将军、周总管,某愿率东阳都先行!”

周坎缓缓道:“如此大的行动,超出了某的职权,必须报燕王殿下。”军事参谋总署给周坎的权限是负责潞州北面的总体防务,直接进攻武乡、乃至晋阳,都不在周坎职权之内,若是擅自调动的话,会被追究极大的责任。

高行周急道:“这会耽搁至少三日!”

李小喜出了个主意:“可否一边报高平,一边出兵?”

刘虞侯和陈虞侯面现难色,脑袋跟拨浪鼓似的摇个不停:“不可,此事罪责太大,就算胜了,咱们也担不起事后的追查!”

周坎忽然道:“这样,咱们立刻向总署呈报作战方略,等总署同意后再行进兵。”

“总管!”

“老周!”

“周将军!”

“唉……”

周坎见诸将脸上着急,不动声色道:“妫州军立刻准备,务必于三日内集结十个步卒营于襄垣,可由石峪和潞州分别抽调,一俟总署回复,由高将军带领,立刻向黎城进发。”

高行周叹了口气,躬身接令。有参谋军官飞快记录完军令,交给周坎签押,然后送到高行周手上。

“老陈回一趟潞州,抽调十个补充营,做好一切准备,妫州军进入浊漳河三日后,押送军资尾随于后,要注意对前方高将军的补给。”周坎继续下令。

李小喜急得抓耳挠腮,问周坎:“总管,某家幽燕保安军呢?”

周坎一笑,道:“你们与九军体制不同,作战是要花大价钱的,没有虞侯司和后勤司的批准,某也没有太多钱雇佣你们出战。你们在潞州北面的的作战某可以向虞侯司和后勤司申领,但超过了这个范围,还得另外报请……”

看着李小喜一脸的沮丧,周坎补充道:“不过有一件事情,不知道李将军愿不愿意去做……请李将军今日就出发,换防黎城,同时打探浊漳河谷的道路,最好能一直查到武乡,只是这笔钱某却付不出来……但李将军若是侥幸打下武乡,缴获的军资某却管不了……”

李小喜长长舒了口气气,嘿嘿笑道:“那是,那是……”

周坎悄声道:“最好还是给某留一半。”

李小喜面色又是一转,差点垮了下来。

赵在礼高声嚷道:“某家辽东保安军不要花费,打下武乡后,所有缴获全部上交!”

李小喜瞪着眼珠子冲赵在礼喝道:“老赵,你也忒不仁义了!”

周坎调解道:“老赵别急,石峪这边还离不开你,等李将军到了黎城,你就把张龙调过来,石峪兵若是太少了,也挡不住李嗣源。再说你的主力还是骑兵,浊漳河谷那头也不适合你。”

赵在礼只得悻悻点了点头,让了李小喜一回。

周坎一边飞报位于高平的军事参谋总署,一边立刻安排李小喜所部向黎城进发。

李小喜当夜就悄悄率部离开了石峪,绕过襄垣,急速向黎城方向挺进。

李小喜所部是保安军体制,与九大野战军和预备军不同,在“无令出击”的把握上,自由度也比九大野战军和预备军宽得多。虽说两支保安军已经被军事参谋总署征调,按理应该接受总署节制,同样纳入了军法的规范之内,但真要追究起责任来,却相对容易解释。周坎此举等于钻个空子,哪怕将来真要追究,他的责任也不会太大,属于可以承受的限度。

但李小喜心眼比较多,周坎让他先行出兵是为了钻空子,减少责任,李小喜虽然捞到了立战功的机会,但他同样不甘心承担将来有可能到来的罪责。周坎是谁?那是燕王殿下起家的老兄弟,一点点罪责周坎是有资格承担的。可他李小喜是谁?他能和周坎比?

想来想去,最好能够拉上晋王李存勖一起出兵,这样的话,他李小喜在查探浊漳河谷谷道的时候,遇到李存勖有难,于是挺身相助,多好的借口?再说了,李存勖不是一直惦记着反攻晋阳么,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

于是李小喜让李都头回一趟襄垣,向李存勖“致以问候”,李都头不是傻子,李小喜不用明说,他立刻就心领神会,连夜快马加鞭而去。

到了黎城,李小喜持军令和张龙进行了迅速交接,张龙领着辽东保安军余部赶往石峪,他则飞快的做起了进浊漳河谷的准备。

一天之后,李存勖带着郭崇韬、颉木里和一千六百名军士抵达了黎城,李小喜和李存勖两人假惺惺寒暄了一番,李存勖便先行进入浊漳河谷。搁了半天功夫,李小喜留下一千人守黎城,自率四千余人尾随在后。

两军相加,共计六千人,这是浊漳河谷的最大通行能力。他们必须于三日内赶到黎北坡,在这里建立一个后勤补给营地,然后在黄崖洞再建一个,以扩充燕军的后勤支持力度。这是虞侯参谋们研究出来的方法,否则后勤补给跟不上的话,高行周率领的妫州军就无法前行,更别提第三批次的十个补充营,而李小喜就只能以这六千人硬攻武乡了。

第一百章决战上党(十五)

从七月份出兵到现在,安重诲已经困在浊漳河谷近一个月了,可原先预计的十五天偷袭黎城,继而攻打潞州的计划,却已经完全夭折。事实上,已经超过了原定时间一倍,可计划却远未完成,别说没有看见黎城的身影,连黎北坡都没赶到。

从武乡出来,顺乡水向东,抵达龙泉,这一路都很顺利,可就在龙泉这里,一场突降的大雨完全打乱了安重诲所部的进展。山洪宣泄、浊漳河水位狂涨,不仅淹没了前行的谷道,还阻挡了大军整整三天。至于几十名被洪水冲走的军士和部分辎重,安重诲已经顾不上心疼了,与这点损失相比,拼命赶路要来得重要得多!

等浊漳河水位逐渐下降以后,露出来的谷道充满了泥泞,再加上不是横亘在道路上的大石和断木,行军的速度从一日十里急速减少为两、三里。一路走来,安重诲痛苦不堪。

更加悲剧的是,到了黄崖洞才发现,谷道被大雨冲毁,乱石、糟泥、大树堆积成一座小山,将前路彻底阻塞。

安重诲怎么甘心就此回转?他只得拼命勉力军士,好话讲了一大堆、赏格悬了一大摞,终于鼓动起军士们上前清路。缺少器械,只能守挖肩抗……好容易清通道路,又耽搁了不少时日。

然后,安重诲发现,自己快断粮了……

继续前进?还是转身后退?这是个问题。

安重诲犹豫了半天,终于还是无奈决定暂时撤回龙泉,那里好歹还有几户村落,可以征用些吃食,能够多支撑几天,可以顶到向武乡的李嗣昭和周德威要来粮食——当然,要粮的时候还得注意方式方法,奇兵突袭黎城的计划是韩王殿下的私自决定。如果让李嗣源和周德威知道了,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震怒和反感。

安重诲率军回到龙泉,将附近几家村落抢了个遍,然后亲自赶回武乡,好说歹说,以李嗣源的名义又要到了部分补给,于是偷偷运到了龙泉。

经过在龙泉的十来天休整,安重诲所部六千名韩军再次鼓起了士气,离开龙泉,向黄崖洞重新进发。在龙泉求粮的那几天。安重诲了解到韩王殿下在襄垣的战事进展,那叫一个相当不顺利!不仅襄垣没有攻下,连两千名骑兵主力都丢了,“小亚子”李从珂生死不知,韩王殿下收缩兵力于石峪,苦苦维持。

李嗣昭和周德威见了安重诲以后大发脾气,痛斥韩军的失利,让安重诲平白遭受了一场暴风疾雨般的怒火。不过也正因为此,安重诲的要粮计划才得以顺利进行。

李嗣昭和周德威已经在点兵准备支援石峪了。安重诲也在着急,同时心里还窝着火。他要抓紧时间重新进兵,迅速攻下黎城和潞州,以证明韩军并非怯战。他要用骄人的战绩给李嗣昭和周德威两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他们,韩军不比郑军和晋军差,你们最好把鄙夷的眼光收起来。将来更不要盘算那些趁人之危的鬼主意!

“快一些!再快一些!”安重诲拼命催促军士,见到那些腿慢的就上去踢一脚,看到那些偷懒的就上去抽一鞭。在他和亲卫牙兵的疯狂弹压下,韩军行进速度陡然提了起来。谷道上大队大队的军士如长龙一般向着黄崖洞急行。

明日就可赶到黄崖洞,然后……看这天色,当是近些天不会有雨,不过山中的天气变化快,不太好说……如果一路顺利的话,三天后就可以赶到黎北坡,再过两天,就可以抵达黎城!安重诲默默盘算着,不时抬头望望天空——他已经被大雨搞怕了。

浊漳河谷另一边,同样有一支大军正在行军,便是李存勖和李小喜的杂牌联军。

郭崇韬一身黑黄色的泥土,眼角发髻上也满是尘埃,正和李存勖一起,攀爬着一道石梁。两人双手撑着一跃而起,站到了石梁的顶端,然后给后面的军士腾出通道,找了石台向下观望,就见军士们排成两列,正在挨个攀爬石梁。

石梁的另一边更加险要,这里直临浊漳河水,根本上不得人。但此刻,却有两道绳索凌空飞架而下,独轮车、木箱、粮包、成捆的军械正沿着绳索缓缓向上,从河水上方通过,在石梁的另一边落地。绳索的几个固定位置都有铁制的轮子正在慢慢转动,还有几根绳索一直拉高到岩壁上方,起着受力的作用。

郭崇韬感慨道:“在范阳军校时,便听说后勤司所属的后勤营有夺天地造化之功,当时觉着吹得玄虚,此刻亲眼见了,果然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李存勖点头道:“燕王殿下说过,后勤是战力的最佳保证,这句话在燕军之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郭崇韬道:“有后勤营随同行军,一切都事半功倍,军士们在山道上行军也非常轻松。殿下前些天看了吧?黎北坡那里,短短一天就立起一座营寨……啧啧……后勤营真不愧是军中利器!殿下,咱们收复晋阳后,也仿效燕军军制,成立后勤营吧?”

李存勖摇了摇头:“没那么容易……”

郭崇韬道:“那也总比没有强!殿下放宽心,某在范阳学了不少,就算练不成如燕军一般的后勤营,也总能得其三味……”

李存勖继续摇头:“不是的……某是觉着,就算收复了晋阳,咱们河东还有立镇的必要么?”

郭崇韬一呆:“殿下……”

李存勖以手制止他,怅然道:“燕王殿下虽然没有说过什么,但咱们依靠燕军起复,就算真的起复了,又怎么会有以前的声势?河东已经完了……你看看咱们手下,现在还有多少人?一千六百人,其实说起来,不到六百而已,别忘了,其中一千人还是颉木里的部族兵,你看看颉木里的举止,他担任过燕王府警备都的都头,如今处处以燕王亲卫自居……”

郭崇韬叹了口气,没有说话,李存勖一笑,继续道:“孤不是怪责颉木里,其实在孤的本心里,也愿意在燕王麾下作战……说起来,孤已经决定了,待此战之后,便向燕王殿下求恳,去‘晋王’号,加入燕军……对了,听说虞侯司张总管很赏识你,到时候不要误了自己的前程就是。”

在范阳军校的时候,郭崇韬学业极佳,后来被张兴重抽调至虞侯司军令处实习,深得张兴重赞赏。听李存勖这么一说,郭崇韬张着嘴想要辩解几句,却总觉得无从辩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