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27部分

大唐新秩序-第27部分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使换得跟走马灯一般勤快,可不变的却永远是那些军将世家们。

代宗大历三年,节度使李怀仙因为大权独揽,擅自任命手下官吏、私收军镇田赋,被兵马使朱希彩纠合朱沘、朱滔兄弟斩杀,朱希彩自为留后,后被朝廷册封节度使。

代宗大历七年,节度使朱希彩因主政苛刻,对手下将士残暴,刚在帅位上坐了四年,就被部将聚众杀掉,军将们又推举朱沘为节度留后。朝廷捏着鼻子认了,追封其为节度使。

穆宗长庆元年,节度使张弘靖任用私人,专信幕僚韦雍,韦雍因私怨惩处军士,引起军中大哗,军将们把韦雍处死,赶跑了张弘靖,拥立朱克融为节度使。

文宗太和五年,节度使李载义被部将驱逐……

文宗太和八年,节度使杨志诚被部将驱逐……

僖宗乾符二年,节度使张公素被部将驱逐……

昭宗乾宁元年,节度使李匡筹被部将反叛,引来河东军,李匡筹战败被杀,而主要筹划的人,就是如今的节度使刘仁恭。

以上只是刘知温脑海里瞬间想到的一些例子,还有更多更多的例子没有来得及深思。因为有着这样的惯例和传承,河北三镇确立了牢固的武人统治体制,但却也因为这样的体制,在河东、宣武等新的藩镇崛起之后,河北三镇开始逐渐没落。分散的兵权和各自为战的低效怎能于那些大权集于一人的高效对抗?在李克用和朱全忠的光辉下,河北三镇黯然无光。…;

刘知温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他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想要卢龙军重新崛起,成为可以争夺中原的强力藩镇,甚至,他还偷偷想过卢龙军问鼎的可能。在衙内刘守光的支持下,刘知温拟定了整军的方案,除了财赋收支的问题之外,整军计划的关键便是指向军权。他要建立由节度使真正能够说了算的军事体制,他要让节度府发布的命令在全镇之内人人凛遵,他要让整个军镇上下一心,将全部力量凝聚到一起,成为天下有数的强镇!

可是刘知温体会到了大帅刚才话里的无奈,如今卢龙军三面受敌,形势危在旦夕,如果继续将整军一事进行到底,很可能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再次苦思了良久,他不得不痛苦的承认,大帅是对的……

只听刘仁恭道:“只要各州纳完节度府所征之后尚有余力,即可自筹粮饷征募新军,新军由三营至五营不等,都头以下各级军官由各州兵马使衙和刺史府任命,指挥以上军官可提名建议,报节度府核定。另外,各级军官相应的秩别告身,都循此例,仁勇以下由各军自定,御侮以上,报节度府裁夺,如无特殊缘由,一律照准。各州务必严加整训,以备边患。就按这个意思,谦诚,你下去拟文吧。”

刘知温默然点头,起身离开。他知道,卢龙军的整军计划,算是就此中止了。

忽听刘仁恭又道:“对了,守光在整军之后还没离开幽州?”

刘知温一愣,连忙转过身来,却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刘守光这些日子里经常到他府上走动,除了大力支持他整军之外,对于其中的一些内容还提出了许多可供采纳的建议。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刘守光展现出来的朝气、活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之间对于卢龙军内积弊的看法和改良体制的观念都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因此,他对这位大帅家的二郎还是很欣赏的。

只是这位衙内有些过于沉迷在奢华享受中了,这几年在幽州城内混了个“放浪公子”的雅号,远不如大哥刘守文来得勤勉俭朴。他在整军之后就一直在幽州城内各大勾栏流连忘返,成日里纸醉金迷,刘知温也曾劝过他赶紧回转河间,这位公子哥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晚上却依然在青楼中宿醉,让刘知温很是无可奈何。但这毕竟是大帅家里的私事,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答复刘仁恭。

只听刘仁恭怒道:“你也不须替他隐瞒,去对那个孽畜说,明天一早就给老子滚回河间,某不想在幽州见到他!主将长久不在军中,如何掌军?如何让弟兄们心服?有了战事怎么指挥?你就跟他说,若是还不回去,就不用当什么劳什子的指挥使了,老子封他当勾栏使!”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三十六章白狼山水间(三)

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榆关之内五十里范围的田亩中,那些黄澄澄的麦穗却无人收割,只是迎风摇晃,形成一道道令人心头温暖的麦浪。自从契丹人叩关之后,榆关之内的村户人家都已经空空如也,大部分都被掳掠到了关外北地,还有一些幸运或者见机较快的,则逃难至了平州内地,至今不敢回转。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出自李诚中穿越前领袖的口中,对于将领袖这句精辟论断奉若圭臬的李诚中而言,眼看着那么多粮食不去收割,那就是作孽了。在征询过冯道的意见后,他立即组织甲都、乙都的士兵,合上冯道手下百名民夫,抛开手头一切活计,全力开始了秋收。

李诚中能够指挥的人手共计不到三百人,可是要收割的麦田预计近万亩。于是,李诚中实行了十六小时工作制,即一天十二个时辰,只允许每人每天休息四个时辰,剩下的八个时辰则全力抢收。就算如此,粗略估计之下,等到秋收期完毕,恐怕也会有近一半的麦田来不及收割。冯道连夜向刺史府发出书信请求调配更多的人手,于是三天后,刺史府紧急派遣过来三百名临时征募的难民,李诚中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好在契丹品部的攻击没有再继续下去,这也让李诚中得以抽出所有人力进行抢收,只是兵马使周知裕即将前来榆关巡视的消息,却让李诚中有些犯愁。周知裕来榆关,怎么着也得带上一、两个都吧?这一接待起来,怎么着自己也得抽出一、两百人吧?来上一天还好,若是连续呆在榆关三、五日不走,却该如何是好?

李诚中驻守榆关近月的工夫,已经把这座关城看作了需要自己来呵护和保卫的孩子,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周知裕才是真正的榆关守捉使,他就算驻扎在榆关三年五载,那也是理所当然。李诚中担忧的不是将榆关重新交出来,周知裕待他不薄,他现在在周知裕的体系中感觉良好,就算周知裕让他立刻卸任,他也没有什么怨言。他担忧的是,人力抽调出来后,会极大的延误秋收事务,到时候该会损失多少粮食!

按照刺史府的来信,抽调给榆关的三百民夫已经是极限,再多就没有了。今年风调雨顺,不仅整个平州,就连整个卢龙节度辖下的各州农田都是一片丰收,成熟的粮食就在农田里等着收割,可因为南征战败的惨重损失,卢龙军镇的壮年劳力折损太大,各州都出现了人力匮乏的情况。若不是因契丹人掳掠骚扰而逃难入关数万难民,平州一样会出现劳力严重不足的窘况。

在李诚中的想来,周知裕选择这个时候到平州巡视,那不是添乱嘛!

李诚中把这个想法和越来越投缘的冯道说了,冯道一笑,提笔就替李诚中写了一份公文。公文是发给兵马使衙的,公文中表示,一定竭尽所能,做好欢迎周知裕巡视的接待工作,确保周知裕在安全的情况下,了解到榆关上下的所有详情。同时,公文末尾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周知裕前来巡视的时候,将新组建的平州军一并带过来,能来多少就来多少,因为榆关正在全力抢收农田,却苦于人手不足,希望周知裕能将这些弟兄带过来帮忙。

李诚中看完这封信后,会心的一笑,连忙署名发了出去。…;

过了三天,李诚中在榆关迎到了带领中营甲都九十名士兵的赵在礼。两人一见面,赵在礼就口头传达了周知裕的命令,原定的巡视推迟到秋收之后,李诚中则要抓紧收割农田,不许让一粒粮食烂在田地里!为了帮助李诚中抢收,特令赵在礼带领本部士兵前来听候调遣。这道命令让李诚中发自肺腑的好一通感慨,有这么一位体贴下属的好上司,还真是人生的一大福气啊!

传达完周知裕的口头命令后,赵在礼还向李诚中解释了命令背后的来由。经刺史府和兵马使衙门合议,榆关内五十里内所有无主的农田,全部交由平州军收割,所获粮食作为平州军征募新军的募兵费。

谈到了募军的事情,李诚中不免要详细问一番。赵在礼有些兴奋的道:“三营新军已经募齐,目前就是缺军官,尤其是有实战经验的军官。而且,据幽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因为契丹人屡屡犯边,节度府准备重新调整新的方案,允许各州依据财力扩充至三营或五营不等,这道命令不久即将传达下来。今年看上去是个丰收年,因此张使君和咱们家将军初步议定过了,平州军准备扩充到五个营头!”

这个消息让李诚中很受鼓舞,目前他已经是平州军内军阶最高的一批军官之一,而且极受周知裕器重。当平州军扩军的时候,他的未来会如何,已经可想而知。受到了利好消息鼓舞的李诚中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眼前这些田地里长势可喜的粮食都是平州军的合法财产,若是没有抢收上来,那就是对平州军的最大犯罪!因此,他毫不客气的将赵在礼的中营甲都列入了每天十六小时工作制当中,甚至连赵在礼也被他赶下地里田间亲自操刀收割,让从没干过农活的这位将门之后叫苦不迭。

经过半个多月的抢收,榆关守军终于赶在秋收期结束的时候,将榆关内的农田全部收割一空,就连关外二十里范围内那些因无人照看而近半荒芜的农田也抢了回来。经过清点,合计得粮一万七千余石,关内亩均一石三,关外亩均七斗。丰收的喜悦映在每一个人脸上,望着堆积如山的粮秣,李诚中咧着嘴笑了一夜。

抢收完后,李诚中还在自己屋内考虑如何装车运回平州,姜苗就急匆匆打关城上下来,一边下来还一边大声向李诚中招呼:周将军来了!

周知裕来得很突然,也很简单,不仅是他来了,就连平州刺史张在吉也一同来到了榆关。两个平州最高级别的军政大员同时出现在了关城下,随同的只是周知裕的几个亲卫和节度府的几个参军幕僚。

因为秋收的缘故,关城上的城楼至今没有修葺,李诚中带着周知裕和张在吉上到城头视察一遍,详细解说完上次和契丹人作战的细节之后,众人又转到了他居住的地方进行军议。这是一个简陋的军舍,这样的军舍沿关城内的校场边上一溜排开,共有六十余间,士兵每伍一间,伙长以上军官每人一间。房间不大,李诚中所居住的房间已经是整个榆关内最大的,这么些人进去连站都站不下,因此,周知裕吩咐只由队正以上军官及刺史府几位参军幕僚参与军议,才勉强都坐了下来。李诚中的床铺上则挤着坐下了张兴重、周砍刀、姜苗和赵在礼。…;

周知裕和张在吉首先夸赞了榆关守军在这次应对契丹人扰边的战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武,以及秋收中的辛苦劳累。接着,周知裕亲自宣布了表彰和奖赏。

李诚中因带领所部及时赶到榆关,并成功守住关城,晋左营甲都都头、秩仁勇校尉、正九品上,因在秋收中组织得力,保障了平州军未来扩军的军粮,检校御侮副尉、秩从八品下,待报节度府核准后,将去掉“检校”二字。短短一个多月,李诚中由伙长而队正、由队正而都头,阶级由陪戎副尉而陪戎校尉、再跃迁仁勇校尉、检校御侮副尉,秩别更是连升四级,用后世的话来说,算得上“火箭式”干部了。

这样的升迁,其实有周知裕补偿他贝州攻城大功、北撤保全士卒的功劳以及参与谋划保全健卒营体系的辛苦在里面。在周知裕看来,李诚中这样既能打仗、又对自己忠心的军官,实在是难得的心腹,是将来“足堪大用”的人才!周知裕现在手头缺的就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官,在他的设想中,李诚中将占据未来平州军五个营之一的营指挥使一职。

自从前几日接到节度府传来的新的各州整军方案,周知裕就已经动了这个念头,若不是考虑到升迁太速对年轻军官的成长不利,而且对整个平州军的平衡不利,此刻李诚中任左营指挥使的请求就已经在去往幽州的路上了。

除了李诚中的嘉奖任命外,姜苗、张兴重和周砍刀也得到了晋升。三人在榆关战事中作战有功,均升任检校都头,秩别为任勇副尉、正九品下,待将来再有功劳后转为正式的都头军官。其余有功的下级军官,则由李诚中按照军功大小提议晋升。

张在吉同时行驶刺史辟署权,因冯道在这次战事中的良好表现,正式征辟他为平州刺史府司士曹,官阶正八品上。从官阶上来说,冯道一跃而位列在李诚中之上了。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文官的品阶就算再高,与武人的权力和地位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