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149部分

大唐新秩序-第149部分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一成。剩下的四成全部交给冯道,由长史府全权处理。这样的留成比例是天下间首屈一指的,单就卢龙来说,整个卢龙军全年的收入中,至少有八成用于军费开支上。在其他各镇。这项开支甚至高达九成以上。当然,听说西川的王建和淮东的杨行密比较重视民治,但其军事上的开支也应当不低于七成。

营州在光化三年的收入为八十余万贯,当年长史府可支配财物为三十余万贯。到了天复元年。营州更是获得了巨额战争赔偿,仅仅四月底,便从渤海国拿到了价值一百八十万贯的财物,从新罗的北原、松岳获得了三十万贯。按照《松岳新约》的规定,新罗国和熊津州都督府每年分别要向营州上缴三十万贯和十万贯。在已经可以确认下来的收入中,天复元年上半年将获得总计二百五十万贯!而长史府则可以分润其中的一百万贯!

一百万贯是什么概念?可以用一个数字来对比,李诚中穿越过来的光化二年,卢龙军最强盛的时期,全镇十三州上缴节度府的钱粮折价总计为一百三十万贯,其中一百万贯用于军费开支,节度判官刘知温真正能够掌握的只有三十万贯。

单单算一算手中可以使用的钱粮,以冯道为首的长史府官吏们便已经足够感到幸福了。

冯道已经不是第一次巡视地方,这次由他陪同李诚中。并向李诚中详细介绍一应情况,周小郎带领营州军老营护军左都两百名士兵随同保护。

第一站自然是柳城东山,这里有李诚中最为看重的东山铁矿。虽说李诚中最为看重这里,但他是第一次过来,说起来。他也很不好意思。他的这种“不好意思”是穿越人士所特有的,在东山铁矿的管事们眼中,身为都督的李诚中能够亲自前来,已经足以令人惊讶了。别说此刻,放眼大唐立国的两百多年。何曾见过一州都督巡视贱役?

知东山铁事宋瑛率数十名管事将李诚中和冯道一行迎入山中,宋瑛本来打算摆宴接风,却被李诚中拒绝,他直接要求前往矿山一看端倪,倒令宋瑛和众管事们面面相觑,心中忐忑不安,也不知是不是这位都督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冯道好言安慰了宋瑛等人一番,告诉他们,都督就是这种作派,大伙儿才放下心来。

一进山谷,就闻到扑鼻而至的浓重石粉味,随之而来的是嘈杂的“叮叮当当”敲石声。放眼望去,数百、上千人**上身,正在用榔头、锤子敲打铁石,还有更多人挑着箩筐、推着营州独有的鸡公车来来往往,不停运送。

东山铁矿早得了李诚中的授意,对于营州军政上两位最高长官的到来,矿上并没有停工,仍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架势。

李诚中从没去过矿山,包括前世、包括今生,他很好奇于这样的采掘效率,宋瑛向他解释道:“都督所见的,是分石的矿场,真正的采掘在山里,采掘出的大石拉到此处分选,将含铁的石头剥离出来,敲碎,然后送到山外熔炼。”他怕李诚中不懂,补充道:“含铁的石头带有色泽,一望可知。”

继续向山谷内行去,里面豁然出现好大一片光秃秃的石山,更多的苦力正在上下翻飞着榔头,挖掘着暴露出来的石头。更远处还有一些苦力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积木柴,只听有人喊了一声“燃火”,几支火把扔进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后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释:“这是在烧山,等这堆柴火烧完,会把巨石烧烫,再用凉水浇上去,反复数日之后,这一片山岩便松动了,很容易采掘。”

李诚中明白了,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

如今东山有多少苦役?对于李诚中的这个问题,宋瑛回答得很详细:“正月之前,东山共有苦役八百余人,采掘有两百人,分石有四百人,还有两百人在山外的溶铁场。今年都督东征大胜,长史府划转了两千余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经有了三千人,每日可产铁四千斤。”李诚中心里暗暗算了一下,这样的产量也就是月产十二万斤。每年一百四十余万斤,如今营州实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于后世,换算下来,年产铁一千多吨。看着宋瑛一脸自得的模样。李诚中不由鄙视了一把。真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农意识啊!

从山中出来,绕到熔铁场,这里的气味更加难闻。宋瑛早准备了数十块湿布,分给李诚中和冯道等人。众人用湿布捂着鼻子,沿谷道进入。

一进溶铁场,李诚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铁场建在一侧山壁之畔,十架圆柱状的大炉子立在当地,每架炉子都有三、四人那么高。炉下数十人辛苦的忙碌着。轮班往炉口鼓风,或是搬运着成框的铁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号子响彻山谷。炉子一侧开有烟口,浓烟从烟口滚滚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业的景象!

“高炉?!”李诚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刹那间,仿佛有种置身后世大钢铁厂的感觉,只不过这里没有巨大的厂房,没有原料传送带,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队服役时。部队曾经组织过很多次军民共建活动,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郸某钢铁厂参观,眼前似曾相识的场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诚中为之折服、倾倒。

宋瑛一副技术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绝讲解着:“高炉?都督,此为竖炉……嗯,高炉之称也不为谬,确实很高……这些炉子是由岩砖和黄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从上坠入铁石、木炭、石灰等物,从下方鼓风。材料的配比也有讲究……”

冯道打断道:“不用说这些,你就告诉都督每炉可产多少铁就是了。”

宋瑛顿了顿,挠了挠头,道:“长史莫怪,瑛确实有些饶舌了……每炉每日可产铁五百斤,平日只开八架,壬、癸两字炉为备用,所以,月产……”

冯道和宋瑛都认为跟李诚中将具体的炼铁方式没有必要,但李诚中却敏锐的抓住了其中的关键,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刚才说,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与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炉温更高一些。”

李诚中印象里,参观钢铁厂的时候,技术师父曾经讲解过,应当添加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炼铁工艺的巨大进步,不仅温度更高,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还原作用,使得高炉炼铁直接成为可能。当然,具体“还原”什么,怎么就算得上“巨大进步”,李诚中对此没有概念,当年的技术师傅对他们这些当兵的也没有多做解释——解释了估计也没人听得懂,但他此刻却可以提出来,指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具体问题由技术人员来解决。当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

“焦炭?”

“唔,用煤……用黑石炼制而成,类似于木炭的炼制原理。应当是密闭条件下加热黑石,获得一种类似于木炭的东西。”

“黑石啊?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但出来的铁不堪使用。”宋瑛道。

“那是因为其中‘硫’的成分太高,这一点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来解决。具体怎么做,你们可以试试,用黑石比照木炭的制法炼制焦炭,以焦炭替代木炭,这是其一。其二,加高加大炉子,可以铸造更高一倍、甚至两倍的高炉来炼铁,这样可以加大产量。其三,送入风道也要加入,你们目前送入的是冷风,可以加长通风道,让风吹入高炉之前成为热风。其四,风箱太小,以人力鼓风效能很低,建议你们引水流过来,类似于种田灌水的水车,以水力输送风力,具体是这样的……”

李诚中搜肠刮肚般将模糊的记忆和认知全部倾倒出来,他讲述的都是原理,具体操作方法还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但就算是这样模糊而粗略的原理,也让宋瑛等铁山的负责官员们眼前一亮,连忙用笔记录下来。

“这样的高炉需要多长时间建成?”李诚中讲述完后问道。

宋瑛仔细想了想,道:“三个月内可以建成一座,建造都督所说的高炉并不难,难的是焦炭的炼制方法,这个还需要琢磨,另外都督所说以水力灌风,这一点也不难,但是需要人力,最近的溪流离此还有五里地……”

冯道在一旁问:“都督所说之法得用否?”

宋瑛叹道:“都督大才,某终于知道什么是‘生而知之’了。此法若是得行,产量必定大增!”

冯道当即拍板:“长史府十日内征募一千人给你,今年的东山铁矿预计财费支出增加十万贯!专用于建造都督所说的高炉。但有个条件,半年内出第一炉铁,你可敢应下?”

宋瑛咬了咬牙,道:“八个月,给某八个月时间,某便应允下来。”

李诚中问:“附近可有黑石?”

宋瑛道:“和龙山下便有,当地住户均以黑石替代木柴。”

李诚中点头:“给你一年时间!注意重新调配矿石、焦炭和石灰的配比。”

宋瑛大喜:“有一年时间,说什么也得做成,做不成便撤了某的差遣罢!”

想象着眼前一副高炉吞吐、铁水不绝的大工业化场景,李诚中心中生起一股豪迈之情。这个东西是他原先不敢想象的,但是更令他不敢想象的是古人的智慧,没想到在这个时代,中国人便已经拥有了类似于后世高炉炼铁的技术基础,甚至离后世只差几步之遥。只需要解决了关键的几个技术节点,高炉炼铁这一大跃进式的生产方式即将出现,钢铁工业的基础就会建立,这是怎样的壮丽景象啊?若是没有后世几次游牧民族对中原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嗯,尤其是野猪皮造成的数百年技术发展停顿时期,中国早就先于世界进入了工业化了。

有了可以预计的炼铁业基础,李诚中忽然想起火药来,这个东西此刻其实已经存在,他也早就命人去寻找懂得配比火药的道士了,却始终没人回复,于是问冯道:“我以前说过,找几个懂得配制火药的道士,如今怎样了?”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四十三章春夏(九)

ps:感谢羿风兄的月票,第二更送上。

冯道其实已经找到了道士,但他内心深处是不愿李诚中“沉迷”于炼丹的,他以为李诚中想要求长生:“都督,道士就在柳城,但某还是要劝一劝都督,道家方术不可用!”

李诚中笑道:“可道,我早就反复说过,我不是要求什么长生。道士会配制一种药,那种药能燃烧,爆炸……爆炸听不懂?就是‘嘭’的一声,什么都碎了……好吧,刚才你也注意到了,采掘铁石的时候效率很低的,如果用了这种药,一点燃,就能让整块铁石都碎裂开来,采掘的速度会提高很多倍!”

冯道疑惑道:“那种火药某知道,不就是爆竹里的东西么?噼噼啪啪的,也就是听个热闹而已。”

李诚中摇头:“需要改进,改进之后便不一样了。可道,等这次巡视完后,你将道士送来,我要和他们好好谈谈。”

冯道无奈,点头道:“好吧,都督回去后,某便唤道士来见。但是,都督切莫沉迷……”

“可道,你越来越啰嗦了,我知道了……”

东山的视察让李诚中雀跃不已,他看到了营州的未来,看到了工业化的未来——当然,此时就提什么大工业化确实有些超前了,但这一番场景仍然令他久久不能忘怀。心情很好的李诚中从东山离开,向燕郡行进。

从柳城向东、直达燕郡的道路已经在这个春天初显端倪。这是营州长史府和平州刺史府达成的协议——由营州出钱,平州出人,共同修筑的官道。官道可供两驾马车并行,如果是军队的话,可单向并排行进十人。整条路面都以石辗滚过,压得十分夯实,行走在上面,感觉非常平整。官道修筑之前,柳城到燕郡步行需要两天,修成之后。三天便可往返一次,若是快马,当天就能到达。

走到后半段的时候,道路上看见了仍然在做第二次平整的施工队伍,数百人正在十多名工头的指挥下。往部分低洼的路面重新铺垫碎石。

李诚中命人将工头招来问话。那工头何曾见过李诚中这样的高官,嗫嗫嚅嚅不知该如何作答,在李诚中的一再安慰之下,才勉强静下神来。老老实实道:“回都督的话,某手下管的是三百多人,正在平复路面,每日进度约为百步,预计再有两个月。便可彻底将至燕郡的路面平整完毕……”

“怎么才有三百多人?”李诚中有些诧异。

“都督,可不止,这条路修筑之时,俺们平州一共来了两千多人,老朽干的是尾活,其他人都在起筑燕郡至怀远军城的官道,那边人多,是刘主簿带领着干的,已经干了一月。”

冯道在一旁道:“自榆关起始。到如今的燕郡,这三百里路可着实不易,咱们府库中为此已经耗费了五万贯,都督的意思还要修筑燕郡至怀远,燕郡至锦县的路。预计还需支出十万贯,对府库的压力很大。”

李诚中想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