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

第7部分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第7部分

小说: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的学习目的。至于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弊病,这里暂且不展开讨论,后文会有详细论述。

“这种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把学习看作头等大事”

除了利用刘亦婷小时候的梦想和小贩的凄惨境遇给刘亦婷灌输上名牌、读重点的思想外,刘亦婷的家长也没有忽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刘亦婷灌输“学习是头等大事”的思维。

我们每天必谈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上课学了些什么新知识———每天坚持问婷儿的学习情况,是为了给她传达这样的信息:妈妈非常关注你学习的进展,因为学习是你的头等大事。这种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也把学习看作头等大事。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134页)

可以看出,刘亦婷家长所谓的“学习”,并非那种独立自主的学习,不是那种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的主动自发的学习,而是为了“分数”,为了“重点中学”,为了“名牌大学”甚至“高考状元”的被动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以拿学历、拿学位为目的的应试性学习。

那么,这种应试性学习真的是头等大事吗?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这么认为。在真正的素质教育拥护者看来,培养孩子全面的素质、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头等大事。“学习是头等大事”这样的说法也许在科举时代才适用。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对这样的说法便颇为反感,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到:

从古到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信息,只要读书就能有出息,只要读书就能当官,只要考上大学就是有本领,只要能出国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说信仰、道德、懂不懂事都无所谓,只要孩子们听话,好好读书就行,最后读书读得越傻越好。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孩子们一方面没有学会懂事,另一方面又被各种考试制度所挤压,最后即使成了人才,也变成了没用的人才或畸形的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能体面地活下去,能让人过比原来更幸福和快乐的生活,让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整个民族繁荣富强起来。达到这一目的,光靠书本知识和升级考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生需要太多的其他能力了。读书太多了,不让学生去了解现实生活,使他们失去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就会出现可怕的后果。很多大学生现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其他能力。知识太多了但不知道怎么用就是一种病,我们有时把这种病叫做“书呆子”,中文中有一个字很形象地形容了这种病,叫做“痴”,“痴”到了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这里并不是说不要知识,而是知识必须为人所用,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做知识的奴隶。只有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时候,我们的知识才见到了阳光,才能照耀我们的生活。因此,“智”是太阳上面的知识。

教育机构除了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来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比如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就来自于我们教育中有太多的死记硬背。我们中文字没有太多的记忆规律,所以更多的要死记硬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科都要死记硬背。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很多人一辈子就再也不会独立思考了,更谈不上创造能力了。再比如说表达能力,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说的份儿,好不容易说几句话都是老师点名起来说,要按照标准答案说,说错了常常被一顿臭骂,骂得你下次再也不敢开口,哪里还有什么表达能力。

“学习是头等大事”的思维其实并不复杂,还是延续过去那种“科举思维”,在刘亦婷的家长眼中,只要刘亦婷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那么她的前途就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可实际上,这种思维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

前段日子,我参加了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参加这次聚会的硕士、博士一大把,也有个把“海归”。可是,在言谈中我却发现,这些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北大毕业生,却几乎没有人敢自称已经“而立”。很多人都像刘亦婷说的那样,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很多人仍然为了生计苦苦挣扎。

与同学一一作别之后,我感慨颇多。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造力,他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螺丝钉。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下,螺丝钉人才明显处于过剩的状态。纵使北大毕业生,纵使读了硕士、博士,如果仅是个螺丝钉人才的话,跟其他人竞争也是谈不上有什么优势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造力的考试精英们,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跟百无一用的废物有什么两样?

我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共鸣者甚众。一位记者带着疑虑采访了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的学生,然后记述了整个采访过程,兹引如下:

记者找到了2001年毕业的北大中文系学生小龚,一听到记者的问题,他便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我也是废物。”

“我现在的工资全部加上,每月也就是3000元,只够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小龚在母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月房租800元。同屋的两人都是大学时的同学,其中一个已经辞职,准备考研。

“我们都混得不怎么样。”小龚来自湖南,1997年以637的高分考入北大,至今在他老家的高中还是老师津津乐道的模范学生,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北大的毕业生,而经常联系的几个同学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情况。“刚考进北大的时候,还飘飘然的,对以后的生活有许多设想,现在越来越实际了。”

在校4年,每周六下午都是小龚和同学固定的踢球时间,但现在他们已经有3年没到球场了。小龚的同屋对记者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懒,不看书,不运动,对工作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没有成就感”是记者采访的名校毕业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名校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了。”今年大四的清华自动化系学生小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小李本科毕业后将继续读研,“班上的同学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读研和出国两条路,找工作的很少。”

然而,读研和出国只是小李他们逃避就业压力的对策之一。“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小李告诉记者,选择继续深造是他们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究竟是怎样从“精英”变成“废物”的,小李和他的同学都没想通。(引自千龙新闻网)

这里我想告诉家长的,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思考和实践才是头等大事”,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独立思考已经是当务之急。

不断施压,挑战极限

曾在《南方都市报》上读到一则短消息,消息说,在深圳举行的一场“新榜学子”经验交流会上,在前来“取经”的上百名青少年中,竟然有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母亲的带领下也来取“高考经”。家长称这种做法是“从小熏陶”,目的是“将来也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

我相信,这种取经的场合一定不会缺少刘亦婷的家长,不管刘亦婷是在小学三年级还是初中三年级。可以说,从刘亦婷出生开始,刘亦婷的家长就开始盘算她18年以后的高考大计了。为了高考这个目标,他们可谓殚精竭虑。也正是在家长这种未雨绸缪之下,刘亦婷很小便开始感受当尖子生、考重点、读名牌、当状元这样层层加码的压力。

“晓得不?你这一小张纸,值两万五啊!”

“晓得不?你这一小张纸,值两万五啊!”这是刘亦婷考上重点中学后老师说的一句话。学习这两个单纯的字眼,如今竟然可以用金钱来换算。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们会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吗?

骄阳似火的8月,外语学校发榜了,我赶快带着婷儿去看榜。负责发录取通知书的老师睁大眼睛在花名册上找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说:“刘亦婷,考取了。”刚才还紧张万分的婷儿猛地抱着我又是笑,又是跳,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着:“妈妈!我考取了!我考取了!”那位老师也高兴得把婷儿的录取通知书甩得“唰唰!”直响,说:“晓得不?你这一小张纸,值两万五啊!”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220页)

看着上面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想像着刘亦婷欢呼雀跃的样子,我想到的却是那些没有考好、被迫交纳高昂择校费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学习更像一件沉重的工作,一件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负担,他们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做了家长的童工,他们要通过学习这件工作帮助家长回收他们的高昂投入。刘亦婷一家得意的背后是更多家庭的愁眉苦脸……

“比别人更努力,重当尖子生”

我们早就帮婷儿分析过:你就读的小学在成都市并不是最棒的,你能在全市的竞争中战胜许多一流小学的对手,说明你是很有潜力的。现在你们享受的都是同样的教育资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只要你继续保持“比别人更努力”,一定能在高水平竞争的条件下重新成为尖子生。

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重当尖子生”呢?因为在外语学校升高中的时候,还有一次严峻的淘汰。婷儿这一届凭成绩被录取的,加上花钱来读书的初中生,一共两百来人,只有80人能成为计划内录取的高中生(可以升入外语学校高中部)。能跻身这80人之列,就意味着肯定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事实上,婷儿这一届毕业生百分之百考上了重点大学,另外附设的保升大专的“议价班”,也有很多人考上了本科甚至重点大学。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中国的班级人数太多,老师没有时间在每个学生身上平均用力,他们只能用“抓两头,带中间”。如果想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与指点,婷儿必须奋力冲出中间地带,成为“领头羊”,才能被“牧羊人”更多关注,更多鞭策。

婷儿小学就懂得这些道理,加上青春期更重视被外界认可的心理,她比父母更渴望以品学兼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233页)

刘亦婷的家长似乎很懂心理学,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需要被认可的年纪。但是,他们恰恰选错了这个被认可的目标。我们想想,如果刘亦婷资质有限,无法当上“尖子生”呢?这时的她会拿什么来认可自己呢?

“尖子生”是个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下的提法,遭诟病已久。早就有教育者提出,把学生分成尖子生、普通生、差生这样的三六九等,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也会使一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我们再来看看这种三六九等的分法有何依据吧。那些尖子生是创造力旺盛、素质全面的学生,还是富有个人魅力、品质高尚的学生呢?都不是,在那些奉升学率为圭臬的学校里,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分数。而且,老师们对那种创造力旺盛的学生不仅不重视,而且要压制、打击他们的创造热情,把教学重点集中在极少数所谓的“尖子生”身上。这势必给其他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极坏的负面影响,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反感这一提法。

不仅如此,在家长施加的巨大压力下,有的孩子的心灵还会扭曲。

2002年4月6日晚,一个16岁的少年在家中杀死了他的亲生母亲。他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是他的亲生父亲,只是这一步还没有来得及做。新华社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下面节录部分采访内容:

“学习就像与爸爸谈判一样,考好了没事,考不好就会挨打。”

一谈到父亲,齐刚(化名,为保护未成年人)的眼神格外暗淡。他承认,父亲曾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你要超过我!”

在齐家出事的那间卧室里,当我们见到齐登科时,印证了他儿子的话。他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现为景泰县水电部门的一名技术员。显然他对孩子的未来的确有过很大的抱负。他给我们展示了多年来他给齐刚买下的各类学习书籍,他说:“这个人天赋好,我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