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

第10部分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第10部分

小说: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于人类本能的行为,竟然被她的家长认定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而且,这还不算,他们又给刘亦婷灌输了一种极其功利的交友理念。“交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善自我的方式,以自身的优秀吸引其他优秀的同学,这是建设性的交友方式。”

这是一种多么可笑的思维方式,靠自身的优秀吸引别人?难道交朋友是搞偶像崇拜?“交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一个“交”字,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只有经常‘浇灌’,方能保持友谊天长地久。”不通过交流哪来的友谊?而且,我们交朋友绝对不是因为对方有多优秀,而是因为朋友间心意相通。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常识,而刘亦婷的家长呢,为了把刘亦婷打造成考试机器,发明了这个理论来给刘亦婷“长期灌输”。我想,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孩子来说,这种“长期灌输”的杀伤力可谓巨大。

可他们嫌这还不够,又提出:“另一种是嬉戏度日的方式,既浪费自己时间,又浪费别人的时间,这是消耗性的交友方式,家长和老师都不赞成。”

正常的交往成了嬉戏度日,朋友间的交流成了既浪费自己时间又浪费别人时间的行为,这是对“友谊”这种人类伟大情感的亵渎。而最让人震惊的是,交友这样一个完全出于人类爱的本能,完全属于人类正常情感需要的行为竟然也被刘亦婷的家长量化为某种能力———爸爸提醒婷儿:你现在的“短板”是学习成绩,而不是交友能力,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方面。唉,这就是刘亦婷家长的标准:友谊不重要,分数重要。

我们知道,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单纯、真挚、热情,他们善交友、重友谊。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友谊,常常是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爱默生有句名言,“友谊是使人的一生健康而有意义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卡莱尔也说过,“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如果应试教育连我们正常的交友自由都要扼杀,考上北大、清华又怎样?考上哈佛、耶鲁又如何?

看看这段文字,想想刘亦婷家长一直宣称的“平时要努力,考试允许得0分”是多么的言不由衷。这句看似开明的话实际上暗藏“陷阱”。比如,如果你成绩一旦下降,家长就会千方百计找出理由来证明你“不努力”,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找出孩子的“不努力”的表现真是太容易了。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刘亦婷不过是跟同学们聊聊天,便让他们“警觉到她要走下坡路了”,然后自然而然地被扣上了不努力的帽子。所以,“考试允许得0分”这句话如果加上“平时要努力”这个限定,便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呼唤真正的“素质教育纪实”

从刘亦婷的学习动机以及其家长的培养方式来看,刘亦婷应该算个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思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留美教育学者黄全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深有感触。

应试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自然生长的过程,把孩子当成一个十足的成人来对待。孩子必须比照成人社会的竞争规则,参加几乎比成人社会更残酷的竞争。孩子被迫跻身于一场人生的竞赛:比成绩、比分数、比做题、比书包重、比考试技巧、比智力开发、比学多悟少。每天都在分数和各种所谓“课余爱好”之中挣扎。进入人生竞赛场的时间表越来越提前。从上小学开始,有的甚至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用他们稚嫩的脊梁挑起了父母甚至祖父母无限沉重的希望。中国社会的基本认识标准是: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将获得越大的成效。“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孩子们不得不用他们弱小的身躯及幼稚的心灵来承受那些甚至成人们都视为畏途的东西。

不过,刘亦婷的家长却坚持认为,刘亦婷是素质教育的典型,是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典型。那么,我们来看看,他们究竟使用了什么高明的教育手段呢?

婷儿是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读的中小学,因为她学习能力强,没吃那种在考试中反复体验失败的亏,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降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学校偏重于德育智育,家里就补上体育、美育、劳动和各种课外活动;学校重视灌输知识,家里就补充探索性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学校实行分数挂帅,家里就强调“平时要努力,考试允许得0分”;学校缺乏性教育,家里就主动提前进行;学校的某些观念和我们有冲突,我们就让孩子学会“既要有主见,又要与外界保持协调”;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家里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第120页)

这段文字作为大搞“素质教育”的证据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按照他们的说法,让孩子跑跑步成了弥补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让孩子弹了几下电子琴,便成了弥补学校美育教育的不足,让孩子做了一下家务,便成了弥补劳动方面的不足,让孩子当了一次群众演员,便成了弥补课外活动的不足。给刘亦婷讲了一些牵强附会的“交友理论”、“当状元理论”、“当尖子生理论”、“学习是头等大事理论”,便成了弥补学校只重知识教育的不足。用永远无法兑现的“平时要努力,考试允许得0分”这句话,便反诘了“学校实行分数挂帅”的谬误。

如果素质教育如此简单,如果素质教育就是说几句漂亮话,我看中国教育的未来真的是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应试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即使把自己打扮得再花枝招展,也改变不了“分数挂帅”、“比成绩、比分数、比做题、比书包重、比考试技巧、比智力开发”、“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个事实。所以,刘亦婷是一个典型的可以称为“刘亦婷培养模式”的应试教育案例。它不仅不是什么“素质教育纪实”,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是反素质教育的。

结语

我相信读者们看过这部分的内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刘亦婷这十几年来实行的本质上依旧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可是,仅仅由于刘亦婷读了个哈佛,仅仅由于刘亦婷的录取通知书上写上了“素质”二字。刘亦婷的父母便像看到皇上的圣旨一样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到,原来我们这么多年来实行的竟然是素质教育啊。于是,忙不迭的抛出了所谓的“素质教育纪实”。

在这样的“素质教育”理论下,倒霉的是孩子们。因为家长们这回可找到理论根据了。

“择校”是素质教育;争着考第一是素质教育;

拼命上名牌大学是素质教育,让你当状元是素质教育;

让你听老师话是素质教育,让你不去跟异性来往是素质教育;

让你成天闭门读书是素质教育,让你不要跟同学聊天是素质教育;

让你写日记带标题是素质教育,让你9岁时扔掉童话是素质教育……

如今,这些应试教育的劳什子都用哈佛金灿灿的外衣包装成了素质教育。

这不是天大的荒唐是什么?

我想,如果我们的家长们去照“刘亦婷模式”来培养孩子,那么,我们国家就不要指望什么诺贝尔奖,不要指望伟大的发明、伟大的发现、伟大的艺术、伟大的创造。

我们国家将永远不会出现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毕加索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特里莎修女这样伟大的慈善活动家,卓别林这样伟大的演员,齐达内这样伟大的球星。

我们国家将永远是三流人才聚居的国度,我们国家培养的名校毕业生,除了螺丝钉外就是废物。

我们国家将永远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附庸,不仅消费他们铺天盖地的产品,也消费他们无孔不入的文化。

附录1

美国优秀高中生的标准

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美国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国度。整个美国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

仅学习好是不够的

曾担任了10年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教授,2001年退休后还被聘为这所世界著名高校的荣誉校长。他认为,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这不仅是哈佛大学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整个美国社会的评价标准。这可以从美国媒体评选优秀高中生的活动中见微知著。

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报》每年都组织一次全美最佳学术研究型高中生的评选活动。今年的评选委员会从全美高中学校推荐的1607名高中生中择优评选出了20人为全美最佳学术研究型高中生。

成绩好当然是评选的重要条件,但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已,其他重要条件还有活动能力、领导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

学习方面:20人中有13人的学业平均值为满分(4分),平均的学业平均值是3。99分。

活动能力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会活动领域,有的是市长的青年人教育咨询团成员,有的是联合国杰出代表奖获得者,有的是州管弦乐团的乐手,有的是辅导教师,等等。

领导能力方面:几乎每个学生都是自己活动领域中的领导者,不少学生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或校报总编,许多学生创办了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或基金会并担任主任,有的是美国国家级的协会主席,有的领导了校园的反暴力周活动,有的是州长跑队的队长,有的是市青年爵士乐团的策划,有的组织了对运河水闸的清洗,等等。

知识运用能力:每个学生都是自己专业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有的研究鼠脑容量遗传学,有的研究麻疹病毒,有的研究核磁共振光谱学,有的研究抗癌物质,有的研究海盐,有的研究传感器,有的研究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有4人在学术才能测试中获得满分(1600分),2人获得3项专利,1人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1人出版了1部论著,1人获普利策新闻奖提名,1人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大赛银奖,1人获全美科学奥林匹克大赛金奖,6人次获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大奖,6人次在全美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0人次进入英特尔科学英才大赛半决赛或决赛。

优秀的高中学生往往是名牌高校最乐意录取的对象。20人中已有11人被哈佛大学录取,2人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2人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其他的分别被耶鲁大学、赖斯大学、布朗大学、杜克大学等录取。

让不可能成为现实

美国康奈狄格州豪沙托尼克学院教务长罗伯特·多伦多教授已经连续担任了16届的评委。他说:“评选是认真而严格的,总有一些学生让我们欣喜万分,他们以自己出色的创造才能成为出类拔萃者。”

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托马斯·吉弗逊科技高中的格雷格里·帕雷斯以自己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和运算规则,获得国际物理奥林匹克大赛银奖,美国海军实验室用此方法在超级计算机上解决了多个流体力学的难题。他曾代表美国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2000年国际信息学大会,两次获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大奖,获全美西班牙语竞赛第一名,是学校物理队的共同创办人之一,还是学校数学队队长。他已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6岁时,卡维塔·苏克拉就能把小铲子绑在木棍上深入兔棚清洗。7岁时,她又自己动手装配了一件可清扫房间天花板的工具,使原本需要爬上爬下的工作变得轻松。这个马里兰州爱里科特市山泰肖高中的女生目前拥有两项发明专利,一项是用于危险的实验室材料的安全传感器,另一项是特殊食品包装纸。包装纸的发明中还有一个小故事:12岁时,她去印度的祖母家探亲,用当地的自来水刷牙。祖母认为这种水不太干净,可能会损害这个生长在富裕国度的小美国人的健康,就给她吃了一些胡芦巴。这是用一种豆科植物磨成的黄色粉末,是制作咖哩的原料。她果然没有得病。于是,卡维塔对胡芦巴发生了兴趣。最初,她把研究课题定在用胡芦巴清洁非洁净水。一次,因学习和试验太忙,她忘了清理实验室。几天后,当她再进入实验室时,发现室内虽然乱,却没有细菌产生。这使她意识到,胡芦巴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此后,她就把研究重点转向了用于食品保鲜的特殊包装纸,并取得了成功。她的两项专利还获得了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一等奖。她同时还是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校演讲辩论队队长、校长顾问委员会成员、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