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752部分

执宰大明-第752部分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爷放心,我等必当尽力而为!”陕西众位大员闻言先是对视了一眼,随后不约而同地躬身说道。

他们在李云天抵达的前一天收到了京城礼部快马送来的公文,已经知道李云天被任命为“御使”的事情,三品以下可以当场免职,五品以下先斩后奏。

而陕西地界上文官最高的官阶也不过正三品的左右布政使,武官最高的官阶是正二品的都指挥使,由此看来除了陕西都司都指挥使外陕西地界上的其他官员都能被李云天免职,这对陕西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员是一种巨大的震慑。

很显然,一旦被李云天罢免了官职,即便是能侥幸逃过一劫以后也是仕途尽毁,这不仅仅是谁敢启用被李云天罢免过官职的人,而是官场上的职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其离职后立刻就会被别的官员接任职务,只能成为候补官员无奈地等待吏部的调任。

由于军情紧急,李云天在西安城仅仅待了一天,向陕西三司的主官们安排了各自的任务,对于在西域作战的大明将士而言陕西就是他们大后方,因此后勤事宜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军事防御力量。

为此,李云天已经通过军阁以强化西征军后勤运输路线为由,从邻近的河南都司、山西都司和四川都司各自抽掉了一万兵力前来陕西,虽然这三万士卒无法在战场上与帖木儿帝国和北元军队正面交战,但用来守嘉峪关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李云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手头的军事力量要全部摆在关西地区与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决战,因此嘉峪关防务的加强就要依靠从地方卫所抽调兵力。

为了避免引发地方上的怀疑,李云天这次仅从河南都司、四川都司和陕西都司各抽调一万人,而且打着加强西征军运输路线安全的旗号,进而没人会对此起疑。

毕竟在朝廷的宣传中,西征军在西域连战连捷不断向西挺进,战线必然拉的很长,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军力力量来保证后勤运输线路的安全。

事实上也正如李云天料想的那样,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四川都司在接到军阁的调兵命令后没有丝毫怀疑军阁调兵的用意。

三地都司卫所的士兵更是用于报名参与,谁都知道西征军的伙食福利等待遇参照骁武军,而且只是负责后勤线路的安全又不用上阵打仗,还能捞到军功,何乐而不为。

不过,军阁这次征调士兵有着严格的要求,只要青壮年不要老弱病残,毕竟西域的环境比较恶劣,那些身体虚弱的士兵经不起风沙的吹拂。

在李云天的计划中,嘉峪关和关西的青龙城是大明西南最重要的两大军事重地,只要能将这两个地方守住那么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军队将无法进入大明腹地,否则青龙城的明军会切断他的补给路线,对其进行前后夹击。

几年前李云天投巨资在关西设立骁武军关西大营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非议,认为他这是多此一举,不要说大明了就是历朝历代的君王也没有谁在西域投入过多的精力,那个荒凉的地方不仅遥远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

可现在骁武军关西大营的驻地青龙城却成为了大明抵御帖木儿帝国和北元东进的军事重镇,这使得张辅和杨士奇不得不钦佩李云天目光长远,否则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就在李云天离开的第二天,西安城再度迎来了一名重要的客人,军阁阁员、忠国公周征也是轻车简从,只带着十几名随从就风尘仆仆地前来。

周征此行的目的就是坐镇嘉峪关,现在西域战局已经危及到了大明的安危,故而张氏太皇太后决定将朝廷里最能打仗的勋贵都派给李云天调度。

除了周征外,义国公张昊和安平侯牛世豪也会参与西域的战局,不过两人并不是直接来关西地区,而是率领着蒙古兵、女真兵和骁武军大同大营的十五万人马北上,准备趁着北元主力聚集在东察合台汗国之际挥军漠北,将北元的老巢给灭了,然后南下进入关西地区与李云天会合。

一直以来,盘踞在漠北的北元残部就是李云天的心头之患,如今既然北元主动进犯大明,那么李云天自然要趁着这个时机横扫漠北北元残部的老巢,进而收复漠北。

北元在得知漠北受到明军袭击后无疑会做出两个选择,一是回师救援,这样的话将减轻明军在西域的压力,另外一个就是坐视不理全力关注西域战事,这样张昊和牛世豪就能顺利清剿漠北的北元残部。

在李云天看来,无论北元做出哪一种选择对大明都颇为有利,因为大明在西域处于守势,有着坚固的城防可以依托,北元部队留在西域只会逐渐损耗兵力。

李云天这一手“围魏救赵”在张辅和周征看来可谓是惊心动魄,原本明军在西域的兵力就少,李云天反其道而行去攻打北元老巢,着实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其实,李云天之所以这样做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不是心血来潮而为,一是他对明军守住青龙城和嘉峪关充满了信心。

二来是因为哈拉和林地区、河套地区以及兀良哈地区当年吸纳了不少漠北蒙古人,漠北瓦剌三大首领之一的秃孛罗商数年前更是将所属的辉特部从漠北迁来了漠南,不过在漠北还留有一些部分的人,可谓对漠北的环境十分熟悉,便于明军清剿。

况且,此次收复漠北的主力部队就是蒙古兵,这样一来在漠北遇到的阻力也会小上许多,会使得漠北那些中小部落选择投降而不是对抗。

李云天现在不单单要考虑西域的局势还要着眼于未来,趁机一举收复北元残部盘踞的漠北地区,以清除困扰大明北方多年的隐患。

说实话,即便是张辅和周征都没有想到,李云天对西域的战略不仅有被动防御同时也有主动进攻,恐怕大明除了李云天外没人敢这样做,万一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攻陷了嘉峪关那么大明西南地区可就要落于敌手,整个大明将陷入一场恐慌和混乱中,这个责任是谁也担当不起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李云天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对西域的战局了然于胸,否则绝对不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分兵进军漠北。

第1021章关西青龙城

敦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段,最有名的莫过于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既是大明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

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即古罗马。

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

汉唐时又丝绸之路沿天山北麓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路线,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

由于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敦煌,古代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

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而敦煌成为“咽喉锁钥”,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这些繁荣的景象都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得以呈现。

骁武军关西大营所在的青龙城座落在敦煌古城西北二十多里处,是一座由岩石堆砌而成的巨大城池,城墙高大宽厚,易守难攻。

据传,当年建造青龙城的时候讲武堂从关西各地招募的工匠和雇工高达十万人,历时三年最终建造完成,期间动用了讲武堂先进的物理技术和器械,使得建造速度提高了数倍,城池占地广阔可以容纳近百万居民。

如今,青龙城短短两年就已经在西域异军突起,市井繁华,客商云集,逐渐成为西域最为重要的商贸城市。

很显然,这是李云天不遗余力对青龙城大力扶持的结果,在他看来大明需要加强对关西地区的掌控,因为只有将关西地区牢牢掌握在手里才能图谋西域。

因为关西局势复杂,所以李云天为了避免关西七卫的抵触清楚故而在青龙城大力发展商贸,这不仅使得青龙城迅速变得繁华而且也促进了与关西七卫之间的交流,如今关西七卫的高官显贵在青龙城里置下了不少产业。

七月初的一天下午,黄昏时分,就在青龙城的城门要关闭之际,城东远处的天际忽然扬起了漫天的灰尘,随即传来轰隆隆的声响。

城门楼上的一名骁武军的少校武官连忙用单筒千里镜望去,只见在夕阳余晖的掩映下,数百名身穿骁武军服饰的骑兵疾驶而来,一名骑士手里举着的旗子上写着“讲武堂”三个大字。

“快,速去禀告统领,京城的客人来了。”见到那面写有“讲武堂”的旗子后,少校武官面色一喜,连忙向身旁的一名中尉武官吩咐了一句,随后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军服快步下了城门楼,出城前去迎接奔驶而来的骑兵队伍。

伴随着轰隆隆的马蹄声,那群骑兵席卷着黄沙在城门前停下,为了防止风沙每名骑士都带着面纱。

“大人,卑职恭候多时了,大人一路旅途劳累,快请进程歇息。”少校武官快步走到领头的一名戴着面纱的骑士面前,向其一躬身后恭敬地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辛苦你了。”这名戴着面纱的骑士自然就是李云天了,为了安全起见数百名精锐的骁武军骑兵从嘉峪关一路护送他到青龙城,他向那名少校武官微微颔首后双腿一夹马腹进了城,那名少校武官骑上停在边上的一匹马后在前方引路。

进城后,少校武官有条不紊地向李云天介绍着城里的建筑。

李云天早就看过青龙城的规划图,不过当亲眼看见城内街道两旁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具有浓厚西域特色的建筑物后还是感到颇为满意,青龙城的发展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料。

虽然现在已经是黄昏时分,不过城里的街道上穿着各式服饰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有来自中原的汉人也有西域的湖人,街道两侧的摊位前围着不少与摊主讨价还价的客人,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商业气息浓厚。

自从青龙城建立后,西域运往大明的货物和大明运往西域的货物都要在这里中转,由于有着优良的环境再加上骁武军提供武装保护,故而很快就吸引了各地客商汇聚。

其实,早在青龙城建造的时候其名声就已经传遍了西域,毕竟如此浩大的工程西域诸国根本无力承担,唯有大明才能有如此雄厚的财力。

骁武军关西大营的人也刻意对青龙城进行了宣传,故而青龙城建好后立刻就涌进了众多西域百姓和商人,其营销战略非常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修建青龙城的工匠和雇工都举家搬迁来了青龙城,成为了青龙城的第一批居民。

虽然青龙城商业繁华,但它的本质是李云天安置在关西的一个军事堡垒,集军事和民事于一身,因此在南城和北城各建有一个能容纳十万人的大型兵营。

在那名少校武官的引领下李云天一行人去了城南的兵营,这里是骁武军四大军团中的青龙军关西大营的驻地。

按照李云天的规划,骁武军关西大营满员兵额应该为八万人,高于骁武军辽东大营和骁武军大同大营的五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关西形势复杂,朝廷需要驻军来震慑西域诸国,加强对西域的掌控。

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骁武军关西大营的兵力只有三万人,并不是骁武军关西大营招不到人,要知道骁武军的待遇是整个西域最好的,想要参军入伍的西域青年比比皆是。

但要想加入骁武军首先要通过体检,只有符合体检要求的青年才能参军入伍成为骁武军关西大营中的一员,这使得骁武军关西大营的兵员一直有缺额。

毕竟,关西地区最合适参军的人都已经被关西七卫招募,骁武军关西大营能从关西七卫的手里抢来三万兵力已经难能可贵。

由于西域地区物资匮乏,百姓生活贫苦,因此骁武军关西大营招募的三万士兵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

有一句话说的好,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的话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加入行伍,过着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故而来当兵的青年自然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差,没办法吃饱饭。

李云天并不怕入伍的人瘦弱,在他看来只要身体健康,经过一年半载的军旅生活中后体格自然也就变得强壮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仅仅半年时间那些原本体格瘦弱的骁武军关西大营新兵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