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35部分

执宰大明-第135部分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都察院已经巡视完毕,京仓和通州仓要陆续处理掉仓库里的陈粮,以接收夏粮入库。”李云天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慢条斯理地说道,“二月初京仓会处理第一批陈粮,届时将他们当场拿下,人赃俱获,看他们还有何话可说。”

“今天晚上虽然收获颇丰,只不过可惜了三夫人的那条项链。”杨云贵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笑道,估计今天晚上李云天要好好“补偿”陈凝凝。

杨云贵猜错了,李云天晚上并没有进陈凝凝的卧房,而是去了国公府。

他刚到家守门的家丁就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不久前周雨婷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已经都赶去了国公府。

李云天急匆匆赶到周雨婷所住的小院时,周雨婷的卧房里已经聚满了人,欢天喜地地围观着一个躺在襁褓中呼呼大睡的大胖小子,他的名字是李安邦。

李安邦是李家的三子,同时也有着另外一个身份,李家的嫡长子,按照传统以后李家将有他来继承。

陈凝凝和郑婉柔分娩的时候,李云天由于在北征的途中未能照顾两人,这成了他心中的一个遗憾,如今他在周雨婷的身旁,那么自然要小心照顾,百般呵护。

说起来,对于李安邦的降生,最开心的是周征,母以子贵,子以母荣,有了李安邦,周雨婷才算是真正坐稳了李家后宅之主的地位。

“什么,你在查京通仓”午夜时分,国公府的书房里,周征神情惊讶地望着李云天。

趁着来国公府的机会,李云天把他在查京仓和通州仓贪腐的事情告诉了周征,此案事关重大,周征是他的老丈人,理应是第一个知道这件事情的朝臣,否则的话两人之间就显得生疏了。

“这件案子皇上亲自下了谕旨,小婿唯有全力以赴,不负皇命。”李云天微微颔首,说道,“至于案子如何处理,那就要看皇上的意思了。”

李云天也并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周征,像吕大成的事情他就没有透露,整个朝堂上只有杨士奇知道皇上查京通仓源自于吕大成的揭发。

“看来皇上这次是要杀杀六部的威风了。”周征微微皱着眉头,洪熙帝没有把此案交给刑部或者都察院,而是交给了内阁,很显然是要让内阁立威。

“此事事关重大,你不要涉及太深。”随后,周征沉声嘱咐李云天,京通仓一案绝对牵连甚广,恐怕户部要被端掉一批官员,李云天现在不适合涉足太深,否则以后对他的仕途不利。

“小婿明白。”李云天笑着点了点头,他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小婿就是一个跑腿的,真正拿主意的是内阁,届时恐怕也要劳烦岳父大人。”

“杨大人想让本公助他一臂之力?”杨士奇感到有些意外,不由得狐疑地问道,这可是文官之间的内斗,不应该让他这个勋贵涉足才对。

“岳父大人,京仓和通州仓的案子一发,那么十三大京仓和三大通州仓绝无幸免,到时候恐怕皇上要让京畿都督府去拿人。”李云天知道杨士奇理会错了他的意思,微笑着解释。

“云天,皇上重内阁而轻六部,现在固然是内阁和六部在斗,等内阁威压了六部后,恐怕下一个目标就是对付我们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

周征这下明白了过来,顿时笑了笑,随后语锋一转,神情凝重地向李云天说道,“届时我们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恐怕要被内阁压在下面了。”

“岳父大人,这也正是小婿担心的地方。”李云天微微怔了怔,万万没有想到周征竟然能看到这一点,而不是像其他的勋贵那样幸灾乐祸,故而他也没有隐瞒,沉声说道,也表示了担忧。

原本,各大都督府拥有统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双方可谓是平分秋色,不相伯仲,相互间保持着一个稳定的权力平衡。

现在内阁的地位骤然提升,在皇上的支持下已经有凌驾六部之上的态势,那么自然也会力压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一头,到时候他们这些统兵的都督可就要被内阁的那些文臣吃得死死的。

周征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五军都督府的权威日渐衰败,最后被兵部夺了兵权,结果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以致于世人知道内阁和六部,而不知五军都督府。

有人认为代表着勋贵集团利益的五军都督府的落败是二十多年后土木堡之役导致的,因为当时不少勋贵死于此役。

但是不要忘了,勋贵是世袭的,死了一批后会有他们的后人来继任,如果他们依旧掌握兵权的话,那么无疑依然有势力对抗以六部为首的文臣集团。

非常可惜的是,勋贵们要对付的不是六部,而是更为强大、由文臣掌控的内阁,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败下阵来,手中的权力逐渐被蚕食。

纵观明代的历史就会发现,内阁才是导致勋贵集团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洪熙帝以前,内阁只是一个皇帝秘书机构,没有实权,朝堂之上是五军都督府和六部之间的争斗,勋贵们在皇帝的支持下稳压文臣集团一头。

而洪熙以后的皇帝则依靠内阁来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又让内廷牵制内阁,使得内阁和内廷成为了大明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两大机构。

如此一来,不仅六部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五军都督府更是由此受到了打压。

毕竟内阁的那些大学士都是翰林院的翰林出身,是士大夫中的佼佼者,文臣集团的代表,怎可能向着勋贵说话。

所以,五军都督府逐渐被兵部夺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兵权在文臣手里掌控的话总比在武将手里要让人放心。

“云天,你胡叔说眼前这个棋局只有你能破,你是否有什么办法。”周征见李云天显得忧心忡忡,不由得笑了起来。

胡一图说的没错,李云天果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对眼前的局面无能为力,不过看好李云天,李云天不仅比他更年轻,而且心智比他也要更胜一筹。

凭良心说,如果胡一图送永乐帝的遗诏,他并没有把握能完成这个任务,可是李云天却做到了,而且还完成得非常漂亮,胡一图心中自愧不如。

“岳父大人,在小婿看来,既然内阁是由大学士组成,那么就应该只负责六部事务,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的事情应该由各位都督解决。”

李云天的心中有一个想法,只不过现在施行的话还有些不太成熟,既然周征问了,那么他也就如实相告,“小婿以为,要想以后与内阁对抗,那么必须出现一个凌驾于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之上的机构。”

“你的意思是,组建大都督府?”周征闻言,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随后神色黯淡了下来,又摇了摇头,“大都督府是被太祖裁撤,断无再组之理由。”

李云天说的没错,要想与内阁抗衡那么首先必须要有与之平级的机构,无论是京畿都督府还是五军都督府都无法掠其锋芒。

可是,为了防止军权的集中,洪武帝特意将负责军务的大都督府拆分为了五军都督府,并且设左右都督相牵制,洪熙帝自然不会再设大都督府。

“岳父大人,小婿说的这个机构与都督府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不同之处。”李云天知道大都督府的往事,微笑着说道,“小婿说的这个机构中,京畿都督府和五军都督府的各位都督地位相等,并无高低之分,另外,小婿想把兵部也吸纳到这个新机构中。”

“兵部?”周征的双目流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李云天所说的东西他简直闻所未闻。

“岳父大人,只有把兵部从内阁手中剥离了,那么才能真正与内阁对抗。”李云天知道周征现在肯定不明白他的意思,于是有条不紊地解释,“在新机构中,兵部的堂官与各位都督共同商议军务,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这样一来的话皇上也能放心了,那些文臣也不会再有异议。

“妙,果然是妙!”周征先是在那里怔了一会儿,随后一拍手掌,忍不住赞道,正如李云天所说的那样,只有将兵部从内阁手中剥离,那么内阁才无法染指军事上的事务。

“云天,你觉得何时时机才能成熟?”接着,周征有些激动地望着李云天,一旦李云天的想法能付诸实施,那么他们就能与内阁相对抗。

“以小婿看来,至少要等上两年。”李云天沉吟了一下,给出了一个期限。

两年后,内阁将在与六部的争斗中占据上风,它的优点和弊端也会显现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两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将彻底扫除皇上心中对勋贵们的顾忌,给成立一个新的军事机构带来一个契机。

“两年!”周征闻言点了点头,双目中流露出了一丝期望的神色,他也想到了内阁两年后会变得更加强大,进而会使得皇上忌惮,只不过他万万想不到李云天心中等待着的那个契机。一

第187章内阁的反击

李安邦出生后,京城不少勋贵相继来国公府看望周雨婷和李安邦母子,有人含蓄地提出与李安邦结娃娃亲,被周征婉拒。

毕竟他只是李安邦的外公,李安邦的亲事还是由李云天这个当爹的来决定。

在李安邦出生的第五天,宫里来了一名内侍宣读了洪熙帝的圣谕,封李安邦为正五品的武德将军,单论级别的话比李云天还要高上两级。

不过,武德将军是明朝武职官员的官衔,类似于军衔,并不是军职,只是意味着李安邦可以享受正五品武职官员的俸禄而已。

所谓的官衔,代表了官员在官场上的等级和地位,与具体的一品、二品等品级相对应。

以李云天为例,他是正六品的官员,文官官衔是“承德郎”,官职是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和翰林院庶吉士。

大明官员领取俸禄的时候,是按照官衔来领的,而不是官职。

李安邦一出生就被洪熙帝授予了正五品的武职官衔,领取正五品武官的俸禄,足见洪熙帝皇恩浩荡,对李云天青睐有加。

在此期间,李云天从杨云贵那里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杨云贵让人假扮窃贼闯进了牛安在通州城的那个外室的家里,偷了一些财物后故意惊动了宅院里的人,然后躲在暗处监视牛安的外室。

得知家中失窃,牛安的外室支开了家里的下人,急匆匆去了一间不起眼的杂物房,关上门在里面待了好一会儿才出来,脸上的神情轻松了许多。

如此看来的话,那间杂物房里一定有蹊跷,即使不是藏了账簿那么肯定也是其他重要的东西,十有yankuai就是牛安贪墨来的钱财。

有了这个消息,对李云天来说京仓和通州仓一案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京仓第一批陈粮的交易。

算起来,李云天暗中查京仓和通州仓将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摸清了牛安与那些粮商、盐商之间的勾当,再加上吕大成提供的消息,对案件的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其实,要想把牛安等人一网打尽并不难,不用等到他们处理陈粮,只要突查那些作假的粮仓就可以将其一窝端了。

牛安等人虽然可以在账面上作假,但被标为陈米的粮仓里装得可都是新米,单单这一点牛安等人就罪责难逃。

只不过如此一来,无论是办案的声势还是力道都弱了许多,毕竟不是人赃俱获,牛安也可以进行狡辩说他们犯罪未遂,拿不到以前的账簿的话也没什么好办法对付他,严刑拷打绝对会召来六部的强烈回击。

所以要想把案子坐实了,那就必须人赃俱获,如果再加上账簿那么就完美了,这么大一笔钱,捅出去的话绝对是轰动性的效果,也就能牵连更多户部的人,这才是要办这个案子的目的,否则李云天吃饱了撑得在上面浪费如此多的精力。

二月初的一个上午,文渊阁。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天勋和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右侍郎金幼孜被杨士奇喊来,听李云天介绍京仓和通州仓一案的案情。

“李御史,此案真的像你说的如此严重?”等李云天讲完了他查到的事情,金幼孜皱着眉头问道,他万万没有想到户部竟然会出这么大的乱子。

虽然担任了户部右侍郎,但金幼孜在户部的影响力甚微,他是翰林检讨出身,一直在皇上身边行事,故而没有在各大部院任职的经历,再加上现在内阁与六部的对立,户部的那些官员自然也就不会服他。

京仓和通州仓的事情如果属实,届时一旦内阁严查,那么户部那些大小官员能够指望的也就只有金幼孜了,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他在户部乃至六部的威望,同时也会有人来投奔到他的门下。

因此,如果从结果上来看,金幼孜将是这次事件的最大赢家,对他巩固在户部的地位大有裨益。

“京仓和通州仓已经设立了近二十年,恐怕下官现在所查明的案情只是冰山一角。”李云天忧心忡忡地回答,很显然牛安等人并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

“陈副都御史,皇上已经下了谕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