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246部分

食王传-第246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好下来走访了,不然马周都不知道建州竟然能有如此景象,课考的内容里,有关教育的一项并没有细到有多少孩童启méng,有多少学堂的,只有看你这个县州有多少童生以上的学子,而这个,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能作为决定xìng因素。

所以,启程回长安的时候,马周是满心欢喜的,一心想要早点禀报给皇帝知道,也不顾着黄良劝说建宁到饶州那新开的路比取道须江更为崎岖,从新路赶了回去。

才送走马周没多少天,小六子就到了建安了,一进mén就嚷嚷:“姑丈可得好好犒劳犒劳小六子。”他并不是带了旨意来的,只是个探亲而已,除了随行的林家人带点东西给王况夫妻外,一路上是没怎么停留,也没什么迎来送往的礼节,加上一心想着吃,又急着给王况报喜,所以走得很快,没一个月的时间,就被他赶到了建安。

也是新路开了起来,不然的话,就是他再赶,要取道须江那条老路的话,起码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行。

算起来李世民对林家,对王况也算是宽容的了,王况和徐吃货关系好,又有小六子这个干外甥在皇帝身边,这要换了其他的实职官员或者是皇子类的,一个勾连内官的罪名就足够王况流上几千里,但恰恰是王况不喜欢管事,不喜欢实权位置,所以在李世民看来是一点威胁也没有,心里反而是暗恼王况的懒。

也有那么几个御史参王况和林明几本的,都被李世民给狠狠的训了一通。在李世民看来,林明虽然是小六子的大父,可小六子认亲,那也是因为有个徐国绪的关系,又是自己允许了的,轮不到其他人说三道四,而且林明不可能放着王况这棵大树不抱转而去抱内官的大tuǐ吧。训过几次之后,就再也没人拿这事来做文章参王况和林家了。

“县伯?”听完小六子边吃边说,王况眼睛眯了起来,看来这买卖还是做得的,只是,难道李老2准备对朝鲜用兵了么?要我帮他做利于行军的干粮?还要不怕冷的?那么不是准备对付吐蕃就是对付东北,现在西北和正北都差不多平定了下来,只有这两个地方了。

第二七一章又见食物中毒

更新时间:2012…8…2623:19:40本章字数:7134

第二七一章又见食物中毒

要说最好的行军干粮,那是非压缩饼干莫属,可压缩饼干需要用到彭化粉,这个王况就无能为力了,别说他不知道彭化机要怎么做,就是知道,以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是做不出来。e^看

王况也不是没想到过方便面,可方便面的体积太大,并不利于行军,一碗方便面,估计还不够一个军士饱的,但是同样体积的压缩饼干,却足够供两个军士吃一餐,所以王况只是闪过一下方便面的念头,就否决了。

说起方便面,世人都以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安藤百福只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方便作为商品的人,而方便面的发明者,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清乾隆年间,汀州人伊秉绶(大书画家,清代名臣)任惠州府太守期间,常有文人墨客到他家聚会,yín诗作画,家中厨房经常忙不过来。

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jī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一说是煮熟后晾干)。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

有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伊面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摘自百度)。

在这个还没有味jīng没有jījīng的时代,想要把方便面搞好吃来,就必须用高汤浓缩了才行,菌粉是可以增鲜,但那是必须要经过煮的,只靠开水泡,菌粉非但不会增鲜,反而会有一种霉味出来,而用高汤浓缩的汤料,怎么保证不变质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说,在密封技术没有出现的时代,方便面绝对不是行军或者说旅人的干粮佳品。

行军粮,至少得保证在没密封的情况下,一两个月不会坏,所以只能选用含水份少的,再用油纸包好了才行。

饼干似乎是可以,但饼干也必须经过轻微发酵,烤制的过程中体积也会膨胀,最后还是孙嘉英出了个主意,先将面粉炒熟,然后再按三份熟面,一份生面的比例用油和好,再按模送去烤制,如此一来,发酵的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干粮解决了,水就成了问题,虽然说,如果对西南用兵,对东北用兵,冬天雪多的是,但王况知道,在冬天,有没有一口热水喝进肚子,对战斗力的影响可是不小,如果需要隐蔽行踪,或者说需要小股作战的话,有时候是不允许生火烧水的,怕的就是炊烟被敌人发现。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生石灰,这可是武侠小说里百用不爽的暗器,王况自己也喜欢用,别看他平时好像都不在意的样子,但身上,总是会有一小包的生石灰揣着,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自从知道于祁中对自己恨之入骨后,王况就更小心谨慎,黄大总不能时时刻刻的都在自己的身边的。

所以说,如果每个军士身上都揣一包生石灰的话,碰到不能生火烧水的情况下,就可以用生石灰兑水来给食物加热,烧开是别想,但至少温热的汤还是能喝上一口的;若是碰到紧急情况,生石灰还能当做暗器使用,迎风洒去,几乎就可以以一挡十了,而朝鲜和吐蕃却是到了明初的时候,才知道用石灰的。

对于李老2许的县泊,王况也是知道自己需要装模作样一番的推辞的,三次是不必要了,至少总是要一次的,再喜欢官位,也不能做得那么明显么,所以,王况很是言辞诚恳的写了封折子,让小六子带回去,说是自己无德无能,当不起陛下这么重的封赏,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愿意将寿山村的田地献给陛下,只不过恳请保留几亩田,作为不忘祖宗的念想云云。书mí群2

这么文诌诌的奏折,自然是王况口述,林明润sè,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妹夫是个不肯吃亏的主,林明恐怕都要边写边感动得天地变sè了。

小六子也没敢多呆,皇帝虽然说准了他半年的假,但他哪敢呆足了半年才回去?作为近身服shì皇帝的人,这点察言观sè的本事还是有的,知道皇帝很是在意那石头,自然是越早回去越好。

李世民要小六子带回长安去的人就是图虎,这是想要亲耳从图虎口中确认王况所言非虚,也是要用来堵朝中众臣子的嘴的。

图虎去了,身为翻译的李大胆自然也就要跟了去,所以当李大胆听说自己要去长安,要去面圣了,那几天里是天天笑得合不拢嘴,进宫见皇帝啊,恐怕整个建州,除了使君和李镇将及小东家外,其他人都还没见过的吧,这是多大的荣光。

将小六子打发走,王况也难得有一段时间的清闲,这个时候,离秋收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流水大席也还有两个月,今年也是天下大比的年头,但时间还早。

这段时间,王况也从李业嗣那了解到不少现在的造船技术,和王况的认知不同,现在的大江上,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大船并不鲜见,五六层高的楼船也是能造得出来的,还能在上面开圃种菜。

至于说龙骨技术,尾舵技术,用铁钉替代竹钉联接,摇橹和风帆早在汉末就已经出现了,前隋的炀帝李广下扬州的大龙舟就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可容纳近千人。

更有甚者,南齐那个推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牛人祖冲之还发明了装有浆轮,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前进的“车船”。车船可以逆水日行百余里(“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

这简直颠覆了王况对古代造船技术的认知,他还一直以为自己掌握的技术能有多高,现在看来,唯一能让自己有用武之地的,无非就是一个降低重心的理论和将浆轮用皮带传动,改变传动比,更省力一点罢了。

也是王况自己没去注意,他当初去长安所乘的官船,就是车船加风帆及摇浆相结合的,只不过是浆轮被包裹在船帮里,只在水面下lù了出来而已,不然的话,他哪能一天的时间就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唐时的县的辖区可比后世的县要大得多,几乎能顶后世的两个大,一个县与县之间的路程,通常都是要超过百里。

而大龙舟却不是最大的船,据李业嗣说,汉末的楼船就高达十余丈,也就是一百多尺,折合二十多米,仅仅一个高度,就不是大龙舟所能比的,最大的楼船,甚至能容纳三千多兵士。这让王况很是汗颜,还好,自己一直保持了谨慎行事的风格,不然等到人来了,自己得意洋洋的拿出图纸来,不给人笑掉大牙才怪。

都是后世的教育毒害太深啊,如果按容纳三千多兵士来算的话,起码是两千吨级别以上的船了。这让王况不禁想到了教科书里的许多“第一”,什么第一艘万吨轮船是在和谐朝才有了,却没几个人知道,早在民国中期,江南造船厂就造出了第一艘万吨油轮。

还有什么第一架飞机也是和谐朝才有,但真实情况是,早在和谐朝的前二十多年,马尾造船厂就已经能批量造水上轰炸机和水上教练机了。

除此而外,还有江南机器局也早在和谐朝建立的前十几年,就造出了柴油机和中国第一辆汽车。民国的几十年,其技术并不比西方各国落后多少,顶多也就是三五年的差距而已,反而是和谐朝的闭关锁国,造成了差距越来越大。

自然了,和谐朝的皇帝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肯定是要把历史的真相给藏起来的,不然的话哪里来的威信?

这天,被吊起兴趣的王况又拉了李业嗣要他讲讲楼船里面的布置和构造是怎样的,须江的造船匠人还要一个多月才能来,王况却是等不及了,想在近期内就将自己的改进方案给定下来。两人一个喜欢听,一个呢,正好逮住机会压王况一头,说的也是很详尽。

正聊得高兴呢,却见孙二风风火火的来了,看他脸sè,恐怕又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果然孙二一见了王况就连连叫:“小东家,不好了,又有人中毒了。”

又有人中毒?王况一听就坐不住了,眼下正是建州升格的最关键时候,不能出半点马虎,或许,这么一个事件,就能将建州升格的希望给打到比十八层地狱还深去。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作为镇将的李业嗣也坐不住,就连同王况一起去客栈看个究竟,一边走一边听孙二说。

原来是昨日北mén有个富商在富来订了一桌酒席宴请宾客,没曾想,今天中午那个富商就直嚷恶心,头晕想吐,去瞧了郎中,说是中毒了,富商的家人就找上了mén来要讨说法。

来到客栈mén口,就见已经围上了许多人,一个穿着华丽的婆娘正坐在地上,不依不饶的哭喊着,边上几个家人模样的人手里都拿着棍bāng,看样子是随时想要动手的。

如果不是知道富来客栈有王况的一分,如果不是围观的民众满脸的不相信,恐怕这家人就要冲进去砸东西了,人命关天,他们才不会去考虑到王况如今已经是奉议郎,还有个当着县令的大舅子和走得很近的使君撑着腰。

看情况,这家人应该也是被bī急了,路上孙二就已经告诉了王况,这个富商可以算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要有个三长两短,他那家等于就是垮了。

见到王况前来,那个婆娘坐在地上一把就扑了过来,也不顾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双手就抱住了王况的大tuǐ:“小东家,您可得为奴做主啊。”

事情既然发生了,在没更进一步的了解情况之前,王况也只能是和颜悦sè的安慰她:“你且起来,将事情经过详细说说。还有,如今人是否有碍?郎中怎么说的,都不妨说了出来,这里的街坊邻居都是见证人。”

那婆娘chōuchōu噎噎了好一会,这才道来:“昨日,家里来了客人,偏生家中的厨子他阿爹上山采山货摔伤了,便告了假回家照料,因此就在小东家您店里订了一桌酒席,昨夜吃得还好好的,但今日中午,奴的夫君说饿了,奴便将昨夜的剩菜热了给夫君食用,可谁曾想。。。。”

“热饭菜的时候,你可在旁?”听到这里,王况心里有了一点点的明悟。

“因着今儿一大早,夫君就将家人都遣了去帮着装卸货物,所以饭菜是奴亲手热的,没假手他人,热完后就直接端了给夫君食用,谁知夫君吃完了只不到半时辰就喊想吐,头晕了,如今人正在yào堂里,幸亏送得及时,郎中给灌了金汁催吐,如今也是好些了,只是还没醒转。”这婆娘倒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