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腥的盛唐 >

第254部分

血腥的盛唐-第254部分

小说: 血腥的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调门很高,说要亲征,可有人却一心只想着逃跑。
这个人就是禁军统领鱼朝恩。
自从听说吐蕃的十万大军在攻打奉天后,鱼朝恩就开始计划逃跑了。他准备挟天子逃往河中,又担心百官反对,决定以武力威逼,迫使百官就范。
某一日早朝,文武百官在宫门外站立多时,眼见上朝的时间早已过了,可宫门却迟迟不开。就在众人大惑不解之际,门忽然开了,只见鱼朝恩一脸阴沉地走了出来,身后跟着数十名刀剑出鞘的禁军士兵。
这唱的是哪一出?
百官面面相觑,不知所为。
紧接着,众人听见鱼朝恩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吐蕃屡屡进犯京畿,天子车驾准备巡幸河中,诸位意下如何?”
百官大为错愕。
可他们都知道,鱼朝恩这句话不是设问句,而是陈述句;他不是在征求众人的意见,而是在宣布他的决定。
一瞬间,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姓刘的给事中忽然大步走出队列,面对鱼朝恩厉声道:“敕使(当时对宦官的统称)是想造反吗?现在京师周围大军云集,您不想同心戮力抵御敌寇,却想裹挟天子弃宗庙社稷而去,不是造反是什么?”
此言一出,鱼朝恩当场语塞。
他又惊又怒,可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一句反驳的理由,只好拂袖而去。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元人胡三省在这个地方写了一句批语:“给事中刘君,身立庙堂,刚正不阿,有如此英雄表现,史书中居然连他的名字都没有,不知道唐朝设立史馆是干什么用的。”
诚哉斯言!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虽有秉笔直书、不畏强权的传统,但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能按照这种精神行事的史官恐怕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的。大部分史官,拿的是皇帝的俸禄,看的是大官的脸色,在作历史记录时,或许都会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行规,那就是:乌纱帽大的,不仅要录其言,载其行,更要留其名;至于乌纱帽小的,能把你的事迹如实记录就算对得起你了,你还想要什么?
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做梦去吧!
从永泰元年九月中旬到下旬,关中地区一直暴雨倾盆,这给吐蕃军队的行军造成了极大困难。眼看各路唐军已经在长安外围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加上天气如此恶劣,吐蕃人只好放弃攻打长安的计划,掉头攻击醴泉(今陕西礼泉县),准备最后捞一把就走。
与此同时,党项军队则在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和蒲津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渡口)一带烧杀掳掠,数日后引兵遁去。
九月底,吐蕃军队劫掠了大量财帛和数万男女后,开始向北撤退。行至邠州时遇到回纥军团,吐蕃人马上又打起了长安的主意,遂与回纥合兵一处,掉头围攻泾阳(今陕西泾阳县)。
由于仆固怀恩已死,吐蕃与回纥谁也不服谁,都想当老大,结果差点翻脸,遂分开扎营,相互戒备。
此时驻守泾阳的是郭子仪。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将对手分化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机会。
郭子仪即刻遣使前往回纥军营,希望与回纥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攻击吐蕃。回纥人看着来使,半信半疑地说:“郭公的确在此吗?你在骗我吧?若真在此,何不出来一见?”
使者带回了回纥人的话,郭子仪对左右说:“如今敌众我寡,不能跟他们硬拼。当初,回纥曾数度与我们结盟,我现在亲自前往回纥大营,和他们再续前盟,定能不战而下。”
诸将闻言,一致要求郭子仪挑选五百精骑作为护卫。郭子仪说:“这是害我。”随即跃上马背。他儿子郭曦拉住马缰阻拦他说:“回纥人是虎狼,大人是帝国元帅,岂能拿自己的命去赌?”郭子仪说:“今天如果跟他们开战,不仅我们父子会同死沙场,国家也会陷入危险之地。我诚心诚意前去会盟,他们若能接受,则为四海之福;若不能接受,我身虽死,全家亦可保全。”说完狠狠一鞭抽在郭曦手上,厉声喝道:“走开!”
随后,郭子仪只带着数名亲兵出城,来到回纥大营外喊话:“郭子仪前来拜访。”
回纥人一听,顿时又惊又疑。
咱们不过就这么随口一说,没想到他还真来了。
回纥大元帅药葛罗(登里可汗之弟)更是不敢相信。他马上命大军列阵,然后骑马立在阵前,搭弓上箭,一脸警惕。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只见郭子仪单骑驰入营中,一边策马向药葛罗走来,一边“免胄、释甲、投枪”,也就是把身上的头盔、铠甲和武器全部扔掉了。
回纥诸酋长面面相觑,异口同声说:“真是郭子仪!”随即纷纷下马,毕恭毕敬地向郭子仪行跪拜大礼。
郭子仪翻身下马,就这样手无寸铁地走到药葛罗面前,说:“你们回纥有大功于唐,唐朝待你们亦不薄,为何背弃盟约大举来侵?这是弃前功而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的愚蠢行为!仆固怀恩背叛君王、离弃母亲,又能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处?我现在只身前来,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只不过我的部下必与你们死战!”
药葛罗万万没想到郭子仪会走这步险棋。如今人家孤身前来、手无寸铁,光这份胆识就足以令人敬畏三分;而自己则如临大敌、剑拔弩张,首先在气势上就输给了对方。换句话说,双方虽然尚未开战,但第一回合,郭子仪已经不战而胜了。
药葛罗干笑几声,一脸尴尬地说:“怀恩欺骗我们,说天可汗已经驾崩,说您也已去世,国中无主,我们才敢前来。而今既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又在此统领大军,而怀恩又已经为天所杀,我曹岂敢与令公开战!”
郭子仪知道,眼下自己虽然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但仅凭道义是无法让回纥人退兵的。说白了,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诱之以利!
这一次来,郭子仪已经给回纥人准备了一份厚礼。
当然,这份厚礼不是现成的,需要回纥人跟唐军联手去取。
因为东西在吐蕃人那里。
郭子仪说:“吐蕃人凶残无道,趁我国内乱之际,侵我边塞,焚我州县,掳我财帛子女。此次,吐蕃所掠之财不可胜计,马牛杂畜满山遍野,运载财物的队伍长达数百里,这是上天赐给你们的礼物,不取岂不可惜?站在你们的角度替你们考虑,我个人以为,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利的事情了。”
药葛罗一听到“所掠之财不可胜计,马牛杂畜满山遍野”这句话,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对啊,与其跟唐朝为敌,一个州一个县的辛辛苦苦去抢,还不如把吐蕃人抢来的东西一股脑儿全给劫了!奶奶的,如此省心省力的大好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药葛罗越想越美,赶紧一脸正色说:“我被怀恩所误,差点铸成大错,实在对不住令公。请令公给我一个出力的机会,我一定击败吐蕃人,以此将功赎罪。”
郭子仪单人独骑、三五句话,就把来势汹汹的回吐联军给摆平了。
唐回双方把盏盟誓,握手言和。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役就此烟消云散了。
吐蕃人得到唐回结盟的消息后,大为惊骇,当天晚上就拔营而逃。唐回联军合力追击,在灵台(今甘肃灵台县)西郊大破吐蕃军队,斩杀万余人,夺回大量财帛,并救回被掳掠的男女四千人。
随后,仆固怀恩麾下的一些骁将自知难有作为,遂陆续归降朝廷。
至此,仆固怀恩之乱宣告终结。
“郭子仪单骑盟回纥”的一幕,从此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
仆固怀恩败亡了,回纥人和吐蕃人也都走了,代宗李豫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可是,天下能从此太平吗?
永泰元年的深冬,代宗李豫伫立在历尽劫难的长安宫阙之上,伫立在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的历史中途,看见此前一百四十七年的帝国往事在他的视野中渐行渐远——无论是旧日的繁华与荣光,还是曾经的无奈与苍凉,都已泛黄枯萎,随风而逝。
未来的岁月,李唐王朝能否远离血火与刀兵的劫难,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
李豫不知道。
他只知道,此时此刻的大唐帝国,与安史之乱爆发以前的大唐帝国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判若天渊了。
李豫清楚地记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也就是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前一年,天下有户口九百余万,人口五千二百八十余万。然而,到了史朝义败亡后的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户部呈奏的普查结果是:天下总户数仅余二百九十余万,总人口只剩下一千六百九十余万。也就是说,经历了一场安史之乱,帝国的总户数就减少了六百余万,总人口锐减了三千六百万,整整丧失了三分之二!
三千六百万……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啊!
不,这不是数字,这是三千六百万条有血有肉的生命,这是三千六百万个鲜活生动的灵魂!可他们就在这样一场空前的浩劫与灾难中消失了,就这样被历史佬儿的无情之手一下子抹掉了……
李豫感到了一种浸透骨髓的无奈和悲凉。
他不敢再往下想了。
他只能默默地向天祈祷,祈祷李唐王朝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四海升平、帝祚永昌。
此刻,凛冽的北风正在龙首原上驰骋呼啸,四方的浓云正在长安上空奔涌漫卷。辽阔苍茫的天地之间,这座历经劫难的大唐帝京,看上去显得无比的渺小和孤单……
第五章 一团乱麻的帝国
【安宁的代价:“蜀中之乱”始末】
如果把大唐帝国看成是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安禄山和史思明无疑等于恶性肿瘤,而“安史之乱”就是帝国罹患的癌症。
癌症之所以可怕,就在于癌细胞的扩散。一旦它开始扩散,就算你把肿瘤割了也于事无补。如今的唐帝国正与此相似。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虽然都被灭了,但是无数的安禄山和无数的史思明却在帝国的四面八方蓬勃成长。紧继安史之后发动叛乱的仆固怀恩可以视为第一颗扩散的癌细胞。在他之后,历任大唐天子将会无奈地发现——正在或即将发生病变的细胞绝不是以个位数来衡量的,而是成百上千、成千上万……
更要命的是,你根本不知道哪一颗健康细胞会在哪一刻突然病变,你更不知道它会不会发展成像安禄山和史思明那么可怕的恶性肿瘤。
就比如现在,永泰元年冬,仆固怀恩之乱刚刚平定,原本相对安宁的蜀中就出事了——一个叫崔旰的将领把蜀中闹得鸡飞狗跳,让代宗朝廷大伤脑筋。
这个崔旰打仗是一把好手,深受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器重,曾奉命进攻西山(成都以西的山区)一带的吐蕃军队,连克数城,拓地几百里。班师凯旋之际,严武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据说还专门制造了一辆“七宝舆”(装饰有各种贵重珠宝的车),让他端坐其上,在一众军民既羡且妒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成都城,那感觉别提有多拉风了。
那一刻,崔旰恍然觉得自己就是传说中的盖世英雄。
永泰元年四月,严武死了,崔旰比死了爹妈还伤心。不过伤心归伤心,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赶紧推选一个跟自己关系比较铁的节度使。
崔旰很快就向朝廷推荐了一个叫王崇俊的大将。
只可惜,崔旰慢了半拍,被都知兵马使郭英干给抢了先。郭英干联络了其他几个高级将领,推荐了自己的哥哥郭英乂。
由于郭英干推荐在先,而且联名推荐的又是剑南道的主要将领,所以朝廷就任命了郭英乂。郭英乂赴任后,对曾经参与竞争的王崇俊很不爽,没过几天就随便找个罪名把他干掉了,然后又给崔旰发了一道调令,让时任西山都知兵马使的崔旰马上回成都,声称另有任命。
崔旰不傻,他当然知道这道所谓的调令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所以就以防备吐蕃为由,赖在西山不走。
郭英乂火了。
你小子居然敢抗命,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节度使了?别以为你坐了一趟七宝车就有多牛逼了,老子有的是办法对付你!
随后,郭英乂就断掉了崔旰所部的粮饷。这一招实在阴损,一下子把崔旰逼得没有活路了。更令人不齿的是,因崔旰曾任汉州刺史,家眷都住在汉州(今四川广汉市),郭英乂就派人把他的家眷劫到了成都,还霸占了崔旰的姬妾。崔旰悲愤莫名,可人家毕竟是堂堂的节度使,位高权重,兵多将广,自己实在是胳臂扭不过大腿。最后,崔旰只好率部进入深山,打算跟郭英乂打游击。
按说都把人家逼到这份上了,郭英乂也该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了,可这家伙偏偏要赶尽杀绝,于是“蜀中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郭英乂随后便以帮助崔旰打吐蕃为名,亲自领兵进入西山,准备一举消灭崔旰。不料当时天降大雪,山谷中的积雪足足有数尺之厚,郭英乂的部队举步维艰,而且冻死了好多士兵和战马,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崔旰趁势出击,把郭英乂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