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腥的盛唐 >

第243部分

血腥的盛唐-第243部分

小说: 血腥的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年冬,李光弼再度发兵进攻怀州,历时一百余日,终于将其攻克,生擒安太清。
怀州的陷落无疑让史思明的处境雪上加霜。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扭转战局,燕军军心必然会产生极大动摇。而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战局,唯一的办法就是迫使李光弼到黄河南岸决战。然而,恰恰是这一点让史思明无计可施。
因为李光弼的战略就是要把他耗死,又怎么可能主动与之决战呢?
除非出现奇迹……
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期待的奇迹终于出现了。
因为有个人在客观上帮了他一个大忙。
这个人就是唐肃宗的心腹宦官鱼朝恩。
他此时的职务是陕州观军容使。这位天子跟前的红人很不欣赏李光弼的打法。他认为燕军都是北方人,长期在外征战,必定思乡,此时趁其军心涣散大举反攻,绝对可以取胜。他把这意思反复跟肃宗强调,肃宗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诏命李光弼进攻洛阳。可李光弼却按兵不动,上奏说:“贼锋尚锐,未可轻进。”
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是帝国军队事实上的一把手,李光弼的意见肯定是举足轻重的,肃宗不能不慎重对待。接到李光弼的奏报后,肃宗只好将此事暂时搁置。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另一个军方的重量级人物却站在了鱼朝恩一边,坚决主张进攻。
他就是仆固怀恩。
众所周知,在唐朝的各道军队中,朔方军一直是帝国最重要的平叛主力,而作为朔方军的最高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三个人也无疑是平叛战场上的三根顶梁柱。
仆固怀恩是铁勒九部中的仆固族人,其先祖于贞观末年归降唐朝,历代世袭金微都督之职。天宝中期,仆固怀恩升任左领军大将军,其后调入朔方军,历事王忠嗣、安思顺、郭子仪。史称他“为人雄毅寡言”,“达诸蕃情,有统御材”,因而深受郭子仪器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追随郭子仪转战南北,“常为先锋”,“勇冠三军”,为肃宗朝廷顺利收复两京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仆固怀恩也有很明显的毛病,那就是居功自傲,“刚决犯上”。他麾下那些“蕃汉劲卒”也跟他一样,仗着军功,视朝廷纲纪如同无物,“多为不法”,却长期受到仆固怀恩的包庇和纵容。由于郭子仪生性宽厚,且“素重怀恩”,所以对仆固怀恩及其部众一贯宽容,对他们的很多不法行为总是睁一眼闭一眼,“每事优容之”。
然而,当郭子仪因邺城之败失势,李光弼继任朔方节度使后,仆固怀恩等人的舒服日子就到头了。因为李光弼的治军风格与郭子仪截然相反,素以“持法严肃”、“法不贷下”着称,所以仆固怀恩和他手下那帮骄兵悍将只好收敛心性,夹起尾巴做人。
仆固怀恩是个非常自负而且很有野心的人,他当然无法长期忍受这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日子。
要想摆脱这样的压抑和苦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李光弼取而代之!
事实上,自从李光弼升任朔方军和帝国军队的一把手后,身为二号人物的仆固怀恩就已经对头把交椅生出觊觎之心了。
既然你李光弼可以取代郭子仪,那我仆固怀恩凭什么就不能取代你李光弼呢?
在仆固怀恩看来,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而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在鱼朝恩的影响下,肃宗已经对一意固守、拒不出战的李光弼很有些不满了,这个时候,只要仆固怀恩坚持主动进攻的意见,就能够有效地压制李光弼,在天子面前争功邀宠。所以,仆固怀恩当然要义无反顾地站在鱼朝恩这边。
二比一,主战派占了上风,肃宗随即下定反攻的决心。
二月下旬,肃宗不断派遣使者前往河阳,命令李光弼出兵。其情形就跟当初玄宗一再逼迫哥舒翰出战一模一样。
面对天子一再催战的诏书,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好命大将李抱玉驻守河阳,然后与仆固怀恩、鱼朝恩及卫伯玉一同出兵,进攻洛阳。
上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史思明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
这一天将成为史思明的幸运日,也将是他彻底洗刷耻辱的日子。
当唐军进抵洛阳城外的邙山下时,史思明已在此严阵以待。李光弼选择了一个险要的地形列阵,而踌躇满志的仆固怀恩则率兵列阵于一马平川的平原之上。李光弼赶紧告诫他说:“依恃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列阵平原,一旦失利则全军覆没。史思明擅长野战,绝不可轻视!”随即一再下令仆固怀恩移兵于险要处,可仆固怀恩却置若罔闻。
就在唐军刚刚列阵、立足未稳之际,史思明便迫不及待地发出了进攻的号令。
郁积在史思明胸中一年零四个月的怒火,此刻终于化作一声振聋发聩的号令,响彻在燕军官兵的耳边。
顷刻之间,燕军骑兵就像潮水一样漫过了平原。
在这种适合骑兵冲锋的地形作战,唐军实在不是燕军的对手。面对呼啸而来的燕军,仆固怀恩的阵势最先被冲垮,部众纷纷溃逃。其他各路唐军见状,士气大为削弱。尽管李光弼一直据守险要,奋力死战,可还是抵挡不住燕军的凌厉攻势,很快也被打垮。
李光弼的中军帅旗一倒,各路唐军更是不战自溃,在同一时间全部掉头而逃。
这一战,唐军被斩首数千级,丢弃的军资器械更是不计其数。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渡过黄河,一路逃至闻喜(今山西闻喜县);鱼朝恩与卫伯玉逃回陕州;驻守河阳的李抱玉弃城而走;河阳、怀州相继陷落。
李光弼在河阳坚守一年多所取得的战略优势,就这样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
邙山大捷之后,史思明乘胜西进,命史朝义为前锋,从北路进攻陕州;他本人则率大军从南路向西挺进。
三月九日,史朝义进至礓子岭(今三门峡市南),被埋伏在此的卫伯玉打了个措手不及。
史朝义发动了好几次反击,却都被卫伯玉一一击退。
眼看前锋屡屡受挫,不能越陕州半步,史思明的南路大军也不敢冒进,只好退驻永宁(今河南洛宁县北)。他恨铁不成钢地对左右说:“小子怯懦,终究不能帮我成就大事!”并扬言要依照军法,将史朝义及其手下将领全部斩首。
一般情况下,老子说要杀儿子都不过是一时气话,基本上是当不得真的。可对史朝义来说,他老子史思明的话却足以令他不寒而栗。
因为他知道那不是气话。
一直以来,史思明对史朝义这个长子从来没什么好脸色,而唯独宠爱少子史朝清。史朝义也搞不懂自己为何不受父亲待见。他只能小心翼翼做人、竭尽全力做事,除此之外,他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史思明称帝后,史朝义发现自己的处境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不堪。因为父亲摆明了就是想把皇位传给史朝清,而他这个长子充其量就是一个马前卒,是替父亲和弟弟打天下的工具。暂且不说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死于非命,就算历经千难万险夺了李唐江山,史朝义也得不到什么好处,甚至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命运。
很多时候,史朝义觉得自己的处境跟当初的安庆绪可谓如出一辙。可人家安庆绪最终毕竟迈出了那一步,从而转祸为福,一举登上了燕朝天子的宝座。如今,史朝义敢像安庆绪那么做吗?
一想到这里,史朝义的心里不由自主地掠过一阵战栗,周身的毛孔都沁出了一层冷汗。
其实,史朝义如果真要动手的话,胜算还是很大的。
因为他父亲很不得人心。
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嗜杀,左右之人稍有违逆的,轻则掉脑袋,重则被族诛,时时活在伴君如伴虎的恐惧之中。所以,史思明麾下很多将领表面上敬畏他,实则早已跟他离心离德。相反,这些将领却都对史朝义抱有好感。因为史朝义为人谦恭谨慎,性情温良,并且非常体恤士卒。对这些燕军将领来说,如果能让这位少主取代那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皇帝,他们以后的日子无疑要好过许多。
正因为此,所以当史思明屡屡向左右流露出废长立幼的想法时,许多将领便私下把这些信息透露给了史朝义,其用意当然是怂恿他先下手为强。
可是,史朝义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
因为这不是普通的杀人谋反,而是弑父篡位!这种事无论搁在谁头上,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决断的……
礓子岭战败后,史朝义发现父亲看他的眼神越发阴冷,甚至透出了一股杀机,他内心的恐惧和挣扎自然更加强烈,而先下手为强的念头更是一遍遍地在他的脑海里起伏翻涌。
三月十三日,史朝义接到了父亲的一个命令,让他在军营附近修筑一座“三隅城”(依山而建的三面墙的城堡),用以储存军粮。这本来是个很正常的任务,可问题在于:史思明给的施工期限只有一天。
这就显得很不正常了。
史思明是什么意思?他难道仅仅是由于军情紧迫才给了这么短的期限吗?还是他别有用心?
史朝义不敢去想那么多,他只能率部下拼命赶工,终于在黄昏时分筑完了墙体。可后面还有一道涂泥的工序。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来视察了。他看见工程尚未竣工,立刻指着史朝义的鼻子破口大骂,然后命左右侍从盯在那儿监督史朝义干活。史朝义领着手下继续埋头苦干,终于抢在夜幕降临之前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史思明阴沉着脸前来验收,骑马绕墙走了一圈,最后停在史朝义面前,忽然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等攻下陕州,终究要斩了你这个贼东西!”
史朝义差一点瘫软在地。
这一刻,史朝义心中那个可怕的念头再度翻涌而起,令他全身战栗不已。
当天夜里,史思明宿于鹿桥驿(今河南洛宁县境内),命一个姓曹的心腹将领担任警卫。
史朝义的军营与鹿桥驿近在咫尺,如果要动手,今天晚上就是最好的机会。
杀,还是不杀?这是一个问题。
正当史朝义被这个问题搞得坐卧难安之际,部将骆悦和蔡文景敲开了他的房门。骆悦一进来,就开门见山地说:“我等与大王已经命在旦夕了!自古以来,废黜旧主、拥立新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万万不可优柔寡断,请大王立刻召见曹将军,共谋大事!”
史朝义低着头一言不发。
骆悦与蔡文景对视一眼,接着说:“大王若不许,我等今天就投奔李唐,只恐大王到头来也不能保全。”
许久,史朝义抬起头来,骆悦和蔡文景看见他的脸上布满泪痕。
此刻的眼泪当然不乏作秀的成分,但不可否认,里面也包含了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史朝义轻轻地说了一句:“诸君好好干吧,不要惊动了父皇。”
史朝义一旦点头,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骆悦立刻派人将曹将军召来,把他们的计划和盘托出,然后面无表情地问他打算怎么办。
事已至此,曹将军还能怎么办?
他知道史思明不得人心,也很清楚什么叫做众怒难犯。如果不答应,他马上就会血溅当场,成为史思明并不光彩的陪葬品。
因此,曹将军只犹豫了短短的一瞬就点头同意了。
随后,骆悦等人簇拥着曹将军,率领史朝义帐下亲兵三百人,全副武装直扑鹿桥驿。警卫人员一看这么多人杀气腾腾而来,情知不妙,可定睛细看,一马当先的居然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曹将军,于是纷纷让路,没人敢出手阻拦。
骆悦等人顺利进入驿站后,径直冲进了史思明的寝室。
然而里面却空无一人。
骆悦等人大惊失色,赶紧四处搜寻。由于夜里太黑看不真切,所以骆悦等人不问青红皂白,见人就砍,一连砍翻数人。其他几个侍从吓得死死趴在地上,举着双手大喊:皇上在茅房。
骆悦连忙带人冲向驿站后院,只见史思明已经跃上一匹马,正准备从后门逃离。骆悦等人立刻放箭,其中一箭正中史思明手臂。史思明跌落马下,众人一拥而上,把他严严实实地捆了起来。
史思明一脸沮丧,问:“乱者为谁?”
骆悦冷冷地说:“奉怀王(史朝义)命。”
史思明一下全明白了。他仰天长叹:“我白天说错了话,活该如此下场。可何不等我攻下长安再动手呢?现在杀我,未免太早,大业恐怕没有希望了。”
骆悦可不想去关心史思明的什么大业,他现在最庆幸的是自己和怀王终于可以免于一死了。是日深夜,骆悦将史思明囚禁在柳泉驿(今河南宜阳县西柳泉镇),然后回营向史朝义作了禀报。
他的禀报其实只有三个字:事成矣!
当时,燕朝宰相周挚正率后军驻守福昌(今宜阳县西福昌镇),听到怀王兵变、皇帝被擒的消息后,吓得跌坐在地上,久久回不过神来。次日,史朝义拔营返回洛阳,经过福昌时,周挚硬着头皮出营迎接。骆悦暗中劝史朝义,说周挚是史思明的头号心腹,若不除之,恐为后患。史朝义随即逮捕周挚,将其斩杀。大军进抵柳泉驿后,骆悦等人深恐军心有变,遂派人缢杀了史思明。
回到洛阳当天,史朝义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