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安居乐业 >

第157部分

大宋之安居乐业-第157部分

小说: 大宋之安居乐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位壮士携麾下勇士助我军破青州,以致死伤惨重,寡人特此向二位表示谢意。”
杨志大是失望,鲁达却裂开大嘴一笑,嚷嚷道:“大王不必言谢,洒家也是看官府不顺眼,反正是跟官府做对,大家都是一条道上的人,互相帮忙那也是应该。”
什么叫一条道上的人?王散对这个傻大个的话嗤之以鼻,我们是要建立新朝而你们只是一群土匪,能是一条道么?
“还是要谢的,鲁头领麾下儿郎死伤不少,寡人甚是过意不去——这样,寡人就给鲁头领良马两百匹作为补偿,如何?”
“良马两百匹?!”鲁达虽是个粗人也是惊呆了,大手笔啊!

第五卷三百年故唐旧地第六十八章 罢黜儒术,复兴百家

鲁达欢天喜地地带着两百匹三河马走了,虽然此次他带出来的三百兄弟死伤超过半数,但无论是鲁达杨志还是那些普通的山贼,没有人认为不值得,相反,他们认为赚到了。两百匹马,即使在北方的中原也价值超过百万贯,在南方这个价值更是要翻上一翻,而且。在大宋即使你有百万贯也买不到马啊。
直到鲁达他们走掉,黄琬瑂也没有做出决定,林靖文倒是不急,这个小姑娘最后无论如何都会答应的。宋室懦弱,而且重文抑武,她在大宋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更因为宋室推崇儒学,要知道,在儒家人的眼里,女子实在是没有什么地位可言,这也决定了她在中原根本就没有发挥一身才华的可能,但大唐就不一样了,她的归宿只能在大唐——只要她是真的想象鱼玄机那样名垂千古。
唐军攻破青州,整个京东东路已经完全没有抵抗的力量了,甚至,京东西路除了衮州有那么几万厢军之外也几乎可以说是不设防,沿黄河西上,唐军可以水陆并进直逼东京城下。
赵宋反应再慢这个时候也知道了唐军入侵的消息。也算不上是入侵,因为唐军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宋国无故扣押大唐使节,而且残杀护卫使节的五百士卒,是为不宣而战,理屈的是宋国,大唐是为复仇而来。
东京城里一日三惊,宋徽宗慌了手脚,忙不迭地抛下他心爱的字画难得一连几日都上朝,召集各位大臣商议此事。
没什么好商议的,大宋是正统,所谓的大唐只是叛逆而已,他们派来的人完全算不上是使节,大宋即使扣押了他们的人杀了他们的士卒也只是处决叛逆而已,完全算不上理屈——起兵讨伐,宋国君臣很快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而此时的东南,在两浙路,从今年春天起就大旱,七八个月不见一滴雨禾苗焦黄秋收无望,但官府却不管不顾,不但不赈灾,反而派遣官吏催租逼税,百姓们连下锅的米都没了哪里还能交税。
按照真实的历史,在宣和二年十月的时候两浙就应该反了,但几年前朱勉发两浙东、北八州二十万户流民入松江,一下子少了近百万流民,生存空间的扩大让两浙的贫民多少缓了口气,到宣和二年十月,虽然百姓因天灾**被逼得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按还没有爆发起义。
朱勉发流民入松江,却反而因此被陆青城借机狠狠敲了一笔,朱勉为弥补损失自然要加税——举个例子,茶是一种高利润商品,不管是种茶还是卖茶,基本上都能够发家,但在朱勉的治理下,茶农甚至卖了茶叶的钱都不够交税,茶农只好不采茶,或者采了茶忍痛倒在溪里,可见税收繁重到了什么程度。
花石纲那是臭名昭著,逼得无数人倾家荡产,而青溪一带多产竹木树漆,是应奉局的重点搜刮之地,这种搜刮最后都转嫁到了漆农和漆工身上,加上大旱,百姓实在是不反就得死,穷死,饿死。
宣和三年三月,青溪漆工方腊举起反旗,他召集四方农民和漆工慷慨陈词:“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
方腊聚众千余,杀里正方有常而起义,破青溪,下睦州,旬日之间得众十万有余,自称圣公,改元永乐,聚兵攻杭州。
方腊刚起义朱勉就得到了消息,先是派两浙路都监蔡遵、颜坦领兵五千讨伐,却是惨败,蔡、颜二人身死,后集两浙禁军两万余讨伐,又败,而且一败涂地,朱勉没办法了,事情已经不可收拾,他一边派快马将事情报告给朝廷,一边却是准备逃跑。
北有唐逆,南有乱民,而南方的苗、瑶各族也见机再次聚兵反叛,山东、河北各地的贫民也趁着这个机会纷纷揭杆而起,一时间竟是烽火遍地,很有点天下皆反的架势。
却说攻破青州之后,林靖文没有采纳韩卫的建议直攻东京,反而停了下来,将八万军队分成若干万人队千人队清扫京东地面,攻城破府,各州府府库除开仓放粮接济贫民之外全部派船运回辽东,更是查抄各地豪强官吏,其家产自然也被林靖文笑纳。
韩卫大感无奈,几次劝谏无果,这日他得了两浙方腊起义的消息。
“大王,刚收到消息,两浙路反了,一个叫方腊的人聚集十万贫民造反……”
他的话还没说完林靖文就问:“爱卿是不是还想劝寡人赶紧出兵东京?”
“不然。”韩卫苦笑不已,“我军已经错过了直取东京的最佳时机,微臣现在却是要建议大王立即下令撤军。”
林靖文眼睛一眯,却没说什么。
韩卫继续道:“南方谋反,那么宋室必然要派兵平叛,可是就战略上来说,我军的威胁比南方的叛军更大。京东是东京的东北屏障,更是地势平缓一马平川,轻骑从青州出发不过十日即可抵达东京城,更有黄河之利,若我军提一水师朔河西上,则水陆并进直逼东京——南方叛军毕竟离东京很远,对宋室来说不是切肤之痛,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却是位于京东的我军。微臣断定,宋军在短时间内定会派遣军队攻打京东,而且很可能是从东京和北京两路同时出兵,他们出兵的人数不可能少,至少在二十万。大王,微臣建议我军不妨暂时避其锋锐,赞时撤出中原,让宋军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南方的叛军和各地起义上去,待宋军与各路叛军打到紧要关头,我军再突然袭击其侧后……”
他的话没有说完,不过意思却是表达出来了,他的计划就只有四个字:祸水南引。
先让宋军跟南方的叛军打个你死我活,等双方打得正热闹的时候、那个时候宋国的近畿地区根本不会有太大的防御,那么这个时候唐军再来一次登陆作战,从山东直插东京……传承近两百年的宋国有极大的可能会一战而灭。
林靖文没有回答,却是问王散,“我军撤得如何了?”
韩卫大吃一惊,难道军队早就开始撤退了?
王散看了韩卫一眼,答道:“启禀大王,水师随时可以撤离且不去说它,陆军八万人已经撤走五万,其中骑兵已全部撤离,剩余的三万人目前全部在青州城拱卫大王左右。另外……”王散的脸色很是古怪,象是想笑又不知道该怎么笑的样子,“京东的宋民有很多人希望跟我军一起撤到辽东。大王此计高矣,用宋国的粮食收买宋人的民心。”
林靖文没有理会他的奉承,只问:“有多少人愿意去辽东?”
“已经确定要去辽东的大约有三十万户,微臣已经将这部分人迁到登、莱、芜三州,总理院已经雇佣两万艘民间船只帮忙运送,预计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运送完毕,只是大王,一下子得到如此多的人口,只怕我大唐尚无力安置——钱粮物资倒是不缺,土地更不缺,只是没有足够的官吏去规划管理,微臣却是有一个建议……”这厮竟是在偷偷地看林靖文的脸色,更是欲言又止,难道他的建议有古怪?
“讲。”
犹豫再三,王散试探着道:“我大唐缺少官吏,根本不能一次安置三十万户,不过……中原却多的是人才,微臣的意思是……”见林靖文眉头一挑,王散连忙改口,道:“儒人自然不能用,但就象律政大臣陆大人那样,中原恐怕少不了明着学儒学实际上学的是其它学问的人,这些人大王不妨用之。”说完,王散心下忐忑,不时偷瞧林靖文的脸色。
大王不好儒学,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一点整个大唐上下臣民没有不知道的,以前的那些儒生现在拼命地抱着本《墨子》、《道德经》之类的书猛看死记,就是想改换门庭,不然别说做官,哪天大王一个不高兴杀几个儒生来换换心情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是禁忌,由不得王散不小心。
林靖文也没什么表示,只是“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从几案上抽出一份诏书丢给王散,“爱卿将这份诏书传回总理院,让他们立刻执行。”
王散忙不迭地接过诏书,别的没看到,其中有八个字却是让他眼前一黑,也不知是吓得还是什么:“罢黜儒术,复兴百家。”

第五卷三百年故唐旧地第六十九章 文艺复兴时代(上)

早在半个月以前黄琬瑂就建议林靖文暂时撤出中原。
方腊在宣和二年没反那么在宣和三年必反,这个时代的人不清楚林靖文还不知道么,早在这次出征之前他就将方腊的因素考虑进去了,黄琬瑂的建议跟林靖文的想法——实际上是陆青城的想法不谋而合。
不过,林靖文万万没有想到,方腊竟然能弄出这么大的声势。
造反有三途,首起于官,次起于教,再次于野。也就是先做官积累一定的实力再反是最容易的;其次就是弄个宗教出来,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摩尼教——也就是金庸笔下的明教就是如此,而历史上声势最大的民间专为造反而生的宗教是白莲教,元、明、清三朝深受其苦,而最出名的却是太平天国,宗教是最容易聚集到足够的人手的;再次就是落草,也就是起于野,从最早的陈胜吴广到明末的李自成无不是如此。这三个途径是最容易聚集起实力造反的。
而方腊则完全不一样,他只是贫民漆工出身,既没做过官也没啸傲一方,更加不曾弄出个什么宗教,但他这个毫无根基毫无背景的人弄出的声势却是无与伦比——旬日之间即聚众十万余,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规模连祸沿三朝的白莲教也不曾做到。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民心,宋朝已经失去了民心,一人振臂一呼则四方响应,若非这个时代交通通讯不发达,那么一人呼喝天下响应完全是可能的,至时天下皆反,也不用等到金军入侵了,宋朝完全可以象明朝那样亡于贫民起义。
在后世林靖文不止一次地听说宋朝是如何的繁荣如何的兴盛,可是当他真的到了宋朝才发现,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宋朝的确是繁荣,其一国的经济实力就占到了当时整个世界经济总量的80——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强汉盛唐虽然是汉人最强盛的两个朝代,但论及繁荣也是远远比不上宋朝。
但是那又怎么样,宋朝是最繁荣的,但也是最懦弱的,先臣于辽,后败于金,最后更是被蒙古灭了国,就连党项人那样不入流的货色都能给宋朝脸色看——有宋一代,汉人在那些异族眼中的地位甚至不如猪狗。
有句话说的好,“宁为强国小民,不为弱国王侯”,宋朝之懦弱历史罕见,宋人出了中原甚至都不敢说自己是宋人。后世中国某些人出了国也是不说自己是中国人,这之间的道理差不多——国家太过懦弱,说出来除了招来歧视之外不会有第二种结果。而古代更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说自己是宋人,谁鸟你啊,宋朝根本就没有让异族畏惧的实力,那么你说你是宋人则必然会被歧视,财物被一抢而光,甚至都有性命之忧。
国家,最基本的义务就是保护国民的安全,当国家无法给国民带来安全感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国家就不用指望会得到国民的拥护。
宋朝,正是一个无法让国民感到安全的国家。
不过仅仅如此也没什么,了不起国民不待见宋朝而已,离造反还有段距离,可关键是,宋朝除了懦弱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残暴。
不用奇怪,宋朝虽然是儒学最昌盛的朝代,但也是对汉人剥削最狠的朝代——当然,元、清根本就不是汉人的王朝,不算在内——贪官污吏遍地,苛捐杂税满天。宋朝要向辽、夏、金、元输岁币,这么多的岁币从何而来?自然是要百姓出的,还有,宋朝的皇帝也是各朝各代中最喜欢也是最会享受的,宋徽宗就是其中的代表。
看看两浙就知道了,茶农将茶卖出去得到的钱甚至都不够交税。
从宋朝建朝以来,贫民起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来没有,方腊起义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已。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方腊起义的时间实在是太合适了,正好在唐、宋开打的时候,这样一来就与北方的唐军相呼应,声势增强了几倍不止。原本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