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卫公子 >

第331部分

汉末卫公子-第331部分

小说: 汉末卫公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如今,卫宁也已经放出了风声,显然是要处理这些事情了。
包括黄琬,董承在内的首犯数十人,连带家眷数百,命运的定论便只在卫宁的一念之间,所谓的皇亲国戚,所谓的两朝元老在绝对地权势下。也只能黯然失色,听凭宰割。
四个月的时间,足够卫宁在原本的基础上选拔出不少有用的贤良之人取代上位,当初一场清洗不曾干净,约莫留下百分之二十的席位,现在当仁不让的又被卫宁所接受过来。
可以说,从现在开始,这个朝廷,将再也找不到几个足够分量的人物,胆敢反驳卫宁的声音。这个朝廷……显然。已经再次沦落为了卫宁的傀儡。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是。黄琬地获罪致使空缺出来三公之一的席位,却被卫宁推举了早已经排斥在顶层世家的杨彪手上。
弘农杨氏。一个注定在安邑很尴尬的位子,卫宁的重新启用,倒让无数人莫不准了头脑。
但这些并不重要,反而,卫宁一改以前的低调做法,一下子强势了起来。
现在的小皇帝,依旧并不成熟,甚至可以说在卫宁刻意的“栽培”下,隐隐然有向他老爹看齐地趋势。以前面对一些荒诞的诏令,卫宁或许还会想法拐弯抹角,但当皇帝要求再度选秀充填后宫的时候,卫宁很是刚硬的一口回绝了。
不单单如此,小皇帝耐不住董贵妃的恳求,希望将董承救下,又在卫宁的强势下毫无作为。
无疑,小皇帝很愤怒,甚至不知道一直以来“忠心耿耿“的卫宁为什么一下子变得如此强势。或许到了此时此刻,他才发现,整个朝廷上下,甚至是皇宫深处,都已经全部握在了卫宁的手心!
悲哀,这些年来的镜花水月,一朝化为泡沫,小皇帝终于才明白,原来自己依旧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只是区别于董卓和李郭等人,卫宁的手段却是平和了不少,至少,没有赤裸裸地欺凌。
但,现在地卫宁,已经不需要刻意的低调,反而正大光明地强势了起来,正是为了震慑住那些自以为是的宵小之辈。卫宁觉得,应该是以前的连连退让,致使某些家伙得寸进尺,让黄琬,董承这类人,竟敢胆大包天的行刺于他。
或许他还能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但比较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两位妻子,自己的爱女侄子,以及卫氏残存不多的族人,任何一个受到伤害,都不是卫宁可以接受得了得。
卫宁已经放出了危险的信号,任何一个胆敢做出不轨行为的家伙,都将会受到他的铁血报复!
而黄琬,董承等人,连带着皇帝的脸面和尊严,便将会是卫宁强横起来第一步宣告的祭品!
杀!包括主犯在内,整整四百多口,不容饶恕,不容同情,在卫宁刻意挑动沸沸扬扬的民间舆论压力,甚至在他暗示下,不少士族也各自奔走呼唤呐喊,当然,这些肯卖力助威的家伙,毫无例外的,都是被卫宁明言宽恕的人群,他们毕竟涉案不深,甚至也有不少人并不知情,卫宁无意赶尽杀绝,四个月的敲打煎熬,已经足够磨砺掉这些人的棱角。
四百多口涉案者的命运,便已经定下了。
四月,四百多人,在谐音下,或许真是一个流血的日子。
从感觉到卫宁的强势开始,小皇帝的挣扎便显得苍白无力,黄琬董承的宣罪诏命,有心反抗抵触,但却没有办法忤逆。
当一张张皇榜昭告四方的时候,四百多口人,蓬头垢面的游街示众,被带到了午门之下,这里将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黄琬,董承等人或许从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他们自以为自己做的是天下间最正义的事情,应该是名留青史流芳千古的美谈,但当他们乘坐的囚车游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却看到一个个安邑的百姓眼睛中皆是快意,蔑视,愤恨,厌恶……
他们很想笑,很想破口大骂,很想再高歌一曲聊表壮志豪情,但沿街走过,一块块的石头只能将他们丢得头破血流……
这仿佛是典型的奸佞被处死的场面,黄琬董承等人自以为自己是忠诚,但在他人的眼中,他们才是祸害苍生的魁首。
卫宁并没有亲自去刑场,既然已经是一个胜利者了,也并不需要再如此趾高气昂,事实上,四百多口人命,也实在是太过血腥。毕竟他的一句话,便可以左右他们的生死,却还是毫不留情的选择了斩草除根。这种感觉,终究不是太美妙。
卫宁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估摸着大概已经是行刑的时候了,自嘲的笑了笑,却不知道会有多久,冷血屠夫的美名便会贴在他的额头上。
事实上,也并没有过多久,便有人来卫府回禀了他已经将黄琬,董承等主犯连带家眷全部斩首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那回禀的人脸上多了几分古怪和愤怒的味道。
卫宁有些好奇,等来人回复说明,卫宁倒有些不知所措了。
在黄琬和董承不处死前,赫然还有自诩忠良之士的家伙斗胆冲撞刑场,最让人觉得恼怒的是,还有一个狂放不羁的家伙,竟是当街裸身醉酒,做诗暗讽卫宁。
要说起那个在刑场上醉酒裸奔,讽刺卫宁的家伙,名号一提出来,便足够让卫宁头疼不已,正是这样一个狂人,在三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祢衡这样一个家伙,或有人说他因为天下大乱而心灰意冷,用超脱俗事的大胆行为宣示自己的不满,也或有人说他自恃才高,病态的自恋因为不甘人下而借故哗众取宠。
卫宁对祢衡没有兴趣,事实上,这样一个家伙的事迹在任何一个时代,估计都无法有一个美妙的前程。要翻找一下记忆中,祢衡讽刺曹营上下的话来,却也真是足够让任何一个人怒火乱窜,卫宁有些时候觉得,他自求死,曹操不杀他反倒是宽宏大量了……
但偏偏,就着这样一个家伙出现在了安邑,却足够让卫宁很头痛。指不定什么时候,他将会跑到他卫府来裸奔一次……
前来卫府禀报的人,只道将祢衡收押入狱,但显然,有不士子却对这样一个变态的家伙很是崇拜,对于京军的强势很是不满。而据说,作为祢衡的忘年之交孔融也已经收到消息,正心急火燎的往他这里赶来……   

第四百五十八章 两年,天下熙熙
第四百五十八章两年,天下熙熙不管如何,朝歌之战的一锤定音,在这个时候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整个北方的大一统,带来的又是一场地盘扩张,势力自然是急速膨胀开去。同样,在新政推出之后的隐患,也经过卫宁和郭嘉的明暗配合,用铁血,怀柔的手段刚柔并济的镇压,安抚了下去。
黄琬和董承等代表人物的处死,卫宁并没有为难与其他人,反而给予了相应的一些安慰补偿,虽然少,但在这个时候,一场大清洗过后,能够保留住性命便是幸事,残存下来的顽固人物却是感恩戴德。不管是否是真心的不敢在有所手段,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是不敢有丝毫反心的。
而这段时间,卫宁足够将道路铺开,在摒弃旧有格局的同时也适当将他们的利益目光转移开去,从可见的固有田地等资产,转换为虚拟的商业网络,一但让他们看到了滚滚黄金,自然而然便拉上了卫宁既定的马车上。
同样,经过了一场卫宁纵容的刺杀之后,整个北方的民心空前的凝聚靠拢在一起,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惠,更会珍惜。尤其在汉末时分,那民不聊生,仿佛人间炼狱般的情景,还没有过去多久,刻骨铭心,对比现在的生活,可谓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在舆论的引导下,百姓自然而然的便会念想到卫宁的好处,河东的强大,河东的富庶,河东的安定,河东的正统性,已经深入民心。如果谁要想将他们的生计,给他们希望地卫宁所剪除,首先,不答应的,便是这数百万的百姓!
政局归于重新的稳定,军事才赢得一场重大的胜利。民心的凝聚力空前稳固,新政地道路上一番通途,士族的低头和畏惧沉默,无一例外的,这一场战争打下来,卫宁赚得钵满盆盈。
而在黄琬和董承等顽固派的倒台之后,卫宁的态度一概往日的退避,终于开始强硬了起来。
作为跟随卫宁的铁杆集团心腹,在这一场重要的胜利之下,自然便该有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
河东。河北的争霸大战,论起最大功劳地,自然非徐荣,贾诩,徐晃莫属。
徐荣,贾诩的北方战线。可以说足够奠定了这一场战争最大的基础,为卫宁保留了一张强大的底牌不至于暴露人前,也挽救了让河东陷入全面战争的窘迫。
贾诩直接被卫宁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太仆令,北原侯,食邑三千户,徐荣为骠骑将军。徐晃为前将军,在两人封侯地基础上全部提升为县侯,徐荣增赐两千户食邑,徐晃一千户。
而马超,庞德,太史慈,典韦,黄忠,赵云。甚至张绣等人,都有封赏,皆封为乡侯,将军。而新降如张辽,张等卫宁所看重的名将,卫宁也没有手软,各自封为亭侯,领将军事。
一扫朝堂满地血,清出荣禄众人分。
保皇派的倒台注定了卫宁彻底的控制朝廷的权势,大小官位。毫无例外的都归卫宁麾下所有。卫宁绝对不会吝啬,但也绝对不会太过。有功地赏罚,有错的不杀,已是格外开恩。
就连远在泰安的刘备三兄弟,也得到了卫宁认可,成为了泰安的太守,封了个亭侯。
从此刻起,卫宁的权势才算是真正的盖过了皇权,整个北方,可不闻皇帝,但却不可怠慢卫门。
现如今,河东经过了大小诸战,开疆扩土也算是达到了一个极限,民生修养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了。
除了有太史慈南下将豫州西北部分所收纳之后,河东也并没有再有什么激烈的行为。
不得不说,河东的偃旗息鼓,也是天下诸侯所乐于见到得,这样一个统一了北方地庞然大物,带来的压力,足够让和它毗邻的诸侯战战兢兢。
是以,在袁术的灭亡后,便宣告了这一场烽火连天,遍地兵戈进入了一个新的,短暂的和平时期。
这个和平,其实也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只是不知道,天下诸侯各自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之后爆发出来的能量,又将席卷天下到什么地步。不过,没有人会怀疑,一旦河东将现在的地盘果实给消化完毕,将会何等可怕。
但……终究无人敢对河东有所觊觎,数十万的兵马,民心所向,光听着便只能心悸。孙坚,曹操抱成一团,已经是唯一能够稍稍让自己心安地理由了。
不过,在外交上地争取,卫宁却也不弱于他人,至少,作为牵制南面两大猛虎的刘表,也已经宣布了依附于卫宁地麾下。
这个时候,摆在众人面前的,便是一个干燥的火药桶,一旦激起了那么一丝火花,必然便是惊天的爆炸。没有人有那个胆量,也没有那个魄力胆敢去开启这个战端。
两年时间,各方诸侯的安定,仿佛形成了默契一般。
卫宁在河东的新政一时再无阻碍的推行了下去,在削弱了世家大族的私有力量的同时,卫宁将他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商业的繁荣上面。
已经算是变质了的儒学,卫宁有意让其拨乱反正,在尊崇孔孟的同时,卫宁还大家宣扬孔子的弟子子贡,天下最有名的儒商。
这个时代总便是这个样子,当一个成功的人走上台前的时候,总会引起下方人的推崇和效仿。卫宁的一言一行,自然也是崇拜者们克己的标准。
当卫宁大加推崇儒商子贡,这个最为正牌的孔子亲传儒学弟子,潜移默化之下,渐渐的,也便让许多人,似乎也少了对商业的蔑视。子贡身为孔子七十二入室弟子的正统性是不用质疑的,论起辈分,远在亚圣孟子之上,现如今,经过了卫宁的大肆拔高,早已经逝去的子贡虽然短时间里无法和孔子,孟子这样给人根深蒂固圣人的地位所相比,但也足够让所有人重视这个逝去的伟人了。
一个正牌的孔子门人都投身在商道之中,那那些酸腐之辈,又还有什么托词?
事实上,在汉末时代,儒家的文化还没有被篡改得太面目全非,甚至在南方不少世家还是明目张胆的做起商业起家。当卫宁点破了这一张薄弱的纸张,给了北方豪门可以名正言顺的将手伸入他们曾经想要而拉不下脸来的商道时,一切便已经是顺理成章。
在冀州,有了甄氏在协助,一车车黄金美玉送回了河东卫府,那庞大的财富,足够让所有人眼馋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卫宁在削弱其余世家土地,私奴等私有财富的同时,却是带头将卫府的田产等物首先削除归于国家名簿,而显然,在这个时候,卫府得到的真金白银,庞大的财富甚至远比当初依靠田产剥削普通百姓还要来得快捷。
卫宁亲自带头,那下面的人在见到了足够的利益的同时,又如何还能忍耐下去?
两年的时间,在整个北方集团的治下,一时间空前的繁荣了起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根究底,所谓世家大族的顽固,不过也是建立在了利益的追逐上,或许在以前,他们会因为士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