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乱世女医 >

第107部分

乱世女医-第107部分

小说: 乱世女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于李忠的反常行径,李烈陛下并不放心,把窦太后留给他的懿旨一并带上,这才放心些许。
虽然不明白李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也只有一件事情,李烈陛下心中有愧,那就是窦太后之事。
如今,唯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第二十四章 天坛绑架

第二十四章 天坛绑架
虽然李烈陛下没有在战略上重视李忠,可李烈陛下稳重的性子还是让他做了一定的准备。这些准备虽不是万全的,可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吉时已到,心事重重的李烈陛下带着妻儿,踏上了去往窦太后陵墓祭祀的行程。
还未踏出宫门,李烈陛下还是凝重的交代了太子李康,要他照顾好自己的妹妹,也就是长公主安宁。
李康虽然奇怪,自己的妹妹安宁稳重端庄,可不是胡闹的孩子。可是,父皇既然交代了,自己虽然奇怪,可也是定然要做好的--这孩子把照顾自己妹妹当作了政治任务了。
还未离开上京,正在天坛祷告之时,李烈陛下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李忠现身在了天坛。
看到李忠身影的一霎,李烈陛下就意识到今日只怕有些许波折,可他没有想到,会出这么大的乱子。
李忠没有等祷告的国师做完法事,几步上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声嚷道:“今日乃是清明之日,我父我母在上,文武百官在下,当着我父母之英灵,李烈,你这孽子,可能把我父母之死因公之于世?”
下面站着的的文武百官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窦太后和太上皇李刚的死确实蹊跷,可李忠这样当场揭穿,担心李烈陛下的有之;八卦求真相的有之;看笑话的有之;避之惟恐不及的有之。。。。。。
不管怎么样,天启朝的文武百官是有素质的,虽然眼神交流不断,可也没有乱哄哄的起来,没让国师有喊肃静的机会。
李忠得意洋洋,只要杀父弑母这样不孝的一颗怀疑的种子埋在了文武百官心中,李烈这个皇帝只怕是做不成了,那作为他的哥哥,自己当然的就能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了吧!
李烈陛下闭上了眼睛,自己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知道李忠怎么办到今日之事的,背后有没有人指使,指使之人有何图谋?
不得不说,李烈陛下的发散思维不错,想得思路也很对。只是他没有料到,自己的哥哥有那个胆子,敢跟契丹人合作。
李烈陛下缓缓地张开了眼睛,一言不发,吧自己袖子里面的一道黄色懿旨缓缓地递给了国师,低声道:“国师念吧!让文武百官做个见证。”
国师展开懿旨,上面窦太后略有些漂浮不稳的字迹让国师稳了稳心神,缓缓念了起来:“。。。。。。哀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恰逢边关战事不断,不敢多劳他人挂心,故服食五服散以治病,不想夫君误食,我二人难戒其瘾,故有此劫。。。。。。。五服散为害甚广,哀家当告诫后世子孙,不可服用此物。。。。。。。我二人之死,皆为其所害,与他人无尤,。。。。。。我儿李烈,当以国事为重,望汝善待百姓,永不加赋。。。。。。我儿李忠,才大志疏,若有奸人误导,犯下大错,则贬为庶人,永不回京。。。。。。望我子孙相亲相爱,永不刀剑相加。。。。。。。望我李氏江山,千秋万代,望我李氏,子孙昌茂。”
懿旨相当之长,阐述了窦太后夫妻的死因,痛斥了五服散的危害,告诫子孙不得服用,关切了李烈和李忠两兄弟,表达了对他们各自的期望,和对后代子孙的期许。
洋洋洒洒的千余字,被国师一读,漫说那用词造句是否华丽,意境如何,单是文中的深明大义,通篇的忧国忧民,就让一些文武百官泪撒当场。
李忠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自己这番,是肯定自己的父母死因蹊跷,可如今李烈拿出来的东西,全面否定了自己的作为。那么,今日过后,自己的下场将会如何?李烈怕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吧!
这一刻,李忠从美梦中清醒了,他意识到了自己这番作为将要面对的后果。
李忠正想要撤退逃跑,有母后的懿旨,只要自己逃离上京,回到岭南,李烈不敢把自己怎样的。
只是,李忠慢了一步,契丹人不会让自己绸缪已久的计划落空。这一次他们可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暴露了不少的暗桩,若是什么都没做就失败了的话,谁都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李忠背后的两个下人对视一眼,有了动作。
一人抓住李忠,做掩护撤退状,并高喊:“别以为你伪造懿旨就能掩盖的你罪行。你这杀母弑父的凶手。”
另一人扑向了长公主安宁--这一群人中,安宁的分量够,威胁性小,作为人质最为合适。
李康作为太子,兄长,接受了李烈陛下的任务--保护妹妹。李康手下有了动作,往安宁前面一挡,把妹妹往李烈陛下方向一推,让安宁远离了魔手,保住了安宁的安全。
那装作契丹人的下人见状却是一笑,他的本意就是抓一个人质,安宁公主只是就近,容易抓啊!而如今,太子送上门来,那是多好的机会。论分量,那太子比长公主可是重多了。
李康就这样落入了敌手,李康评估了一下敌我的实力,干脆的束手就擒了。
李烈陛下的教育理念有一句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娘的教育理念里面有一句就是:示敌以弱,伺机而动。
李康是个好学生,他充分的领悟了两位长辈的至理名言,并奉为金科玉律来着。是故,从没有在人前展示过自己有两把刷子的太子李康同学,把自己那两把刷子藏得更深了。
凭着这样一个有分量的人质,李忠一行四人顺利的从禁卫军的包围中脱了身。
从外人的眼光来看,是李忠不忿父母死得蹊跷,策划了这样一起绑架的事件,其起因是好的、良善的,只是中间出了岔子,李忠怕担了事故,才绑架了太子李康。
可李烈陛下明白,自己这个哥哥绝对做不成这样精密的策划,就是不知道着背后的指使者是谁。
对于自己的儿子,李烈陛下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就凭这小子的机灵劲,暂时是没有危险的。若是绑匪想从他手上得些好处,只怕比登天还难。
何况,绑架太子,只怕有大作用,自己儿子的身家性命暂时是没有问题的。李烈陛下的眼睛眯缝了起来,就算自己的儿子没有问题,这胆子也太大了。
看来,上京应该要好好的整顿整顿了。




☆、第二十五章 宫中

第二十五章 宫中
太子李康被绑架之事吸引了大量的兵力,其他的契丹间谍也没有闲着,人家可是集结了全上京之力,还包含了周边各州的势力,务求天启大乱呢!
现在,虽然太子被绑架了,人李烈陛下还没事呢!
这天启朝如何乱的起来?
在我国历史上各王朝,维系其封建**统治的象征物“宝玺”,自秦始皇开始刻制后,历朝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
就算在这个时代,虽然没了这些王朝,这传国玉玺的重要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关乎皇帝宝座是否名正言顺,会不会为人们承认。若是坐在了皇帝宝座上,没有传国玉玺做保证,难免不会被人所诟病。
天启朝的传国玉玺并不大,玉质也一般,不过因为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成为了一代帝王的象征,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这才身价倍涨。
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玉质小章罢了,也就一个核桃大小。不过一个玉质小章,上面要刻上八个大字,那雕工不错,很难仿制。要不然,满大街的都是传国玉玺的仿品了。
如今,李忠在祭祀仪式上,公然的质疑了太上皇和窦太后的死因,虽然有窦太后的懿旨,可人家李忠的部下可说了,谁知道那懿旨是不是窦太后写下的,说不准是李烈伪造的呢!
若是传国玉玺遗失,那这事情可就大发了,谁拿了传国玉玺造个反,这皇位李烈陛下就难以坐稳了。
这样一来,天下不就大乱了么?
契丹间谍们的算盘打得很精,谋划的时机也很好,可凡事也得讲个天时地利人和啊!
禁卫军因为太子李康之事被吸引过去了大半,可皇宫毕竟是重地,不可能不留兵把守吧!
虽说契丹的间谍集体发动,不过,间谍毕竟是间谍,不全是武功高强之辈。担任间谍工作的,只是要求有一技之长罢了。能用来攻城略池,武艺高强之辈,低于半数,再加上天启朝的戒备,到皇宫谋取传国玉玺的,不过百八十人罢了。
禁卫军也不是吃素的,发现间谍入侵,不过是第三层宫墙外面而已,还未达到乾清宫呢!
丽妃并没有在自己的寝宫等候,自和李烈陛下达成协议之后,我们的丽妃娘娘就留在了乾清宫。话说,这皇宫里面,那个位置能比乾清宫更居中,哪里的消息有乾清宫更迅捷。
丽妃虽然只是端把椅子坐在乾清宫的空地上,可凭着李烈陛下的默许,和平日协助公孙皇后执掌后宫的威信,宫里发生这样的大事,禁卫军想到的能做主的人,也就是她了。
丽妃接到消息,也只是笑笑。宫中除了些嫔妃,还有些什么?百八十个武艺高强的契丹间谍?契丹间谍那么容易潜伏进天启朝来?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宫中有什么值得契丹人这样倾巢而出的?丽妃娘娘眯缝了眼。
她并没有对宫中嫔妃有何安排,也未对战事如何指点,我们的丽妃娘娘只是淡然一笑,拿着手中的圣旨,找到尚宝监的大太监,说要领了传国玉玺,在圣旨上盖上玉玺。
尚宝监的大太监也是知道丽妃娘娘的,那是陛下和皇后的亲信,若说后宫之中,谁最可信,非得这位丽妃不可。何况,李烈陛下事前有交代,若宫中发生大事,丽妃娘娘手中有一道圣旨,可以便宜行事。
哪知道,丽妃娘娘确认传国玉玺无误后,一口吞下了传国玉玺。
从传玉玺,查看玉玺,到吞下玉玺,这些个动作那叫做一气呵成。把尚宝监的大太监看的是目瞪口呆,魂飞魄散。
他就一个职责,保管玉玺,而如今,玉玺进了丽妃娘娘的肚子。虽然这是丽妃娘娘的责任,可玉玺丢了就是他失职了。这失职之罪,以陛下的性子,算起这笔账来,自己还不知道如后是死是活呢!这叫他如何不魂飞魄散。
别看丽妃娘娘,裴小姐做的一派行云流水,那枚传国玉玺核桃大小,一口咽下,也把我们丽妃娘娘噎得够呛。
喝了一口水,丽妃娘娘转身看了看全身发抖,小便失禁的尚宝监的大太监,笑笑道:“今日之事,本宫会担着,与你全无干系。”
那声音中带着一丝沙哑,那是吞咽玉玺划伤咽喉所致。可就是这样一句淡淡地,沙哑的一句话,稳定了尚宝监的这位大太监的情绪。
大太监慌忙的问道:“丽妃娘娘所为何故?”
丽妃笑道:“宫中只有这一件值得契丹人倾巢而动的物件了。在我肚子里,还能多存留些时日。若是契丹人杀过来,你只管逃,找了陛下禀告此事,你这尚宝监大太监必然一帆风顺。”
大太监不是愚笨之人,今日若逃出去,与李烈陛下通风报信,今日之过不但能免,很有可能还会更升一等。
拱了拱手,镇定下来的大太监敬佩道:“今日之事,我当悉数说与陛下知晓,丽妃娘娘深明大义,在下佩服。若还有什么吩咐,奴才定当竭尽全力,为丽妃娘娘效劳。”
大太监所言,那是真心实意的。须知这兵荒马乱的形势,他活下来的机会比起吞下玉玺的丽妃,那是多了不知道多少倍。若契丹人知道玉玺在丽妃肚子里面,死无全尸很有可能就是丽妃的下场。
就算侥幸躲过一劫,李烈陛下要想取回玉玺,丽妃娘娘能不能活下来也得看天意啊!
丽妃娘娘粲然一笑道:“若你得见陛下,望转告一句,他日取出玉玺,本宫希望是洛三娘主刀。起码,也死得好看些。”
大太监点点头,偷偷溜了出去,找李烈陛下去了。
丽妃娘娘继续端坐在乾清宫,等着自己未知的结局。
发生了这种事情,李烈陛下祭祀的心也淡了,草草结束仪式,派了公孙皇后代替他去窦太后和太上皇李刚陵墓前继续祭拜,自己则带了安宁公主回宫。
行至半路,宫中兵刃交加、呼声震天的打斗声就传入了李烈陛下的耳中。李烈陛下就地停下坐撵,留一下侍卫百人,就让禁军统领带人回宫支援。
半个时辰后,战斗结束了,除了少数人逃脱,契丹人基本伏诛。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李烈陛下接见了自己的掌玺太监,得知了自己玉玺的下落。听了丽妃的遗言,李烈陛下笑了,果然,女人都还是爱美的,自己这丽妃,连死都不怕,可还害怕死得不够漂亮。




☆、第二十六章 山神庙

第二十六章 山神庙
丽妃娘娘是幸运的,她躲过了被契丹人掠走的命运,迎来了李烈陛下的回归。而且,李烈陛下顶住了文武百官的压力,承诺了等洛三娘回京后再取玉玺之事。
不幸的是洛三娘。
有一句诗是这样写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天启十一年的清明节就佐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