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宋锦衣卫 >

第278部分

南宋锦衣卫-第278部分

小说: 南宋锦衣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后随行着的亲兵,一个个沉默无言,一行人充满了寂寥的气氛。阵阵微风吹来,卷起地上的细沙,轻轻拂过人面,冬天为何总是这么落寞?陈潮平悠悠的叹了口气,随手把玩着手中的马鞭。

忽然间,水师统制按住了马头,脸色一片铁青。紧随其后的亲兵不明就里,顺着大人的目光望去。

远远的,一男一女正说笑着从花圃里摘花,那个男子卷起袖子,小心翼翼的用剪刀,将美丽的花朵剪落下来,随手将一朵娇艳的花儿带在他身边女子的发梢,那女子娇羞无限,低下头去。两人正嬉笑间,似乎感觉到有人在看自己,转过脸来,正好和陈潮平对视在一起。

那个年轻男子站起身来,老老实实的叫道:“爹!”

“你不是应该在广州大牢里吗?”陈潮平跳下战马,马鞭紧紧攥在手中,怒目看着儿子,一字一句的问道:“你不是已经认罪了,等着充军吗?怎么会在这里?”

“这个问题,我可以替他回答。”一个清远的声音从侧方传来。

陈潮平扭头一看,几个便装男女坐在山坡后,手中似乎拿着烤鸡之类的东西,地上还放着几个酒壶。

其中有几个人看起来很是面善,那是在过堂时候见过的无法和李飞镖,还有带人到自己家抓人的简怀诛。

陈潮平怒发冲冠,指着陈家方喝道:“说,不然老子今天打死你,还有你身边的女人。”

“哦,本来你打儿子,我就管不着。但是你要打这个女孩子就不行,怎么说,再过几天,她就是我的干妹妹了。算起来,她干爹刚好管着你,她干姐姐的丈夫还掌管整个天下呢。”韩风把鸡腿三口两口吃完,笑嘻嘻的看着陈潮平:“所以,你还是打儿子吧!”

第五十二章 潘多拉宝盒

看着韩风嬉皮笑脸的模样,陈潮平想要发火却发不出来。并非是因为韩风官职和他差不多,而是因为,听韩风这番话的意思。韩家似乎要收那个女子为义女,如此以来,也算是门当户对了。看儿子对李玉梅那番心思,只怕是拿着刀逼他,他也要娶这个女人了。如果韩家伸出援手,让自己的面子过得去,却也未尝不可。

“你是细作司的韩总领?”陈潮平倒转马鞭,抱了抱拳。

韩风回礼道:“正是区区不才在下我。陈统制一大清早就为广东水师请命,公文已经上路了,所以令公子也不必装模作样在牢里受苦了。我就吩咐人带他出来,没想到这么巧就遇到了陈统制……”

“装模作样?”

韩风微笑着说道:“令公子和李姑娘情投意合,怎么可能有逼奸的事?只不过是我们想了个办法出来,想要逼得陈统制走投无路,自己申请水师下南洋而已。既然陈统制都写了公文,咱们的阴谋诡计也该撤了不是?接下来就该琢磨琢磨怎么操办令公子和李姑娘的婚事了。”

陈潮平看了看韩风身后那群吊儿郎当的细作司人手,轻轻的从鼻端哼了一声:“你怎么知道我的公文就一定是要南下呢?”

“统制大人大概忘记了我们是吃哪行饭的。要是拆不开个火漆,细作司也别在北方讨生活了。再说了,细作司的鸽组送起公文来,肯定是要比驿站快不少的。所以……你那封公文是咱们鸽组替你送去的。保证要不了几天就放在枢密院和兵部的大堂上了。”韩风皮笑肉不笑的答道,让陈潮平顿时一阵毛骨悚然。

“算你狠!”陈潮平跺了跺脚,回头看着儿子。却见这个不争气的家伙正眼巴巴的看向自己,心头又是一阵火起。枉费当老子的吃不下睡不着,想尽一切办法给儿子洗脱罪名。这小子居然吃里扒外,为了个女人就联合外人来陷害老子于不仁不义。回去了一定要重重的罚,狠狠的罚……唔,至少要罚他半个月没有零花钱。嗯,就这样!

陈潮平正要转身离开,韩风忽然悠悠开了口:“陈大人也不用急着走,我还有件事想要和陈大人商量。在此之前,希望我们韩府收李玉梅为义女,等等事务,陈大人都能为之保密。”

“什么事?还想坑我?”陈潮平冷笑道……

……………………

临安正在飘着小雪,西湖边的阁楼关上窗户,燃起了暖和的炉子,就连送上贵宾房的酒水都要暖过一遍。史弥远端着酒杯,静静的看着清澈的酒水,似乎想要把手中的酒杯看出一朵花儿来,半晌才递到嘴边,一饮而尽,伸手抹去胡渣上的残酒,垂下眼帘,淡淡的说道:“大人,很难办到。”

赵汝愚和赵飞分别坐在史弥远的上下手,听见这句话,赵汝愚微微一笑道:“现在岳麓杂谈越来越露骨,几乎已经成了韩家上下在民间的代言人。但凡韩家想要推行的举措,就大赞特赞。而我们的举动,就会招来一片批驳之声。这些还没有参加科举的士子必须要捏在我们手中才行。指望西湖议事,现在看起来,西湖议事还真不是岳麓书院那群人的对手。”

赵汝愚的这番话显然引起了身边两位礼部高官的同感,尚书大人和侍郎大人一起叹了口气,不是临安没有才子,而是岳麓书院是一个团体,临安零散组织起来的文人,怎么可能斗得过一个集团?而其他的书院,背后又没有细作司皇城司这样的庞然大物撑腰,赵汝愚有心要捧起一两个书院来和岳麓书院打擂台,可是却很难实现。

“想要控制这些士人,几乎不可能啊。大宋的祖训就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太祖遗训也说不得杀害读书人……那些书生天不怕地不怕,你看岳麓书院这般小子,还把朝廷放在眼里吗?”赵飞喃喃说道。

赵汝愚胸有成竹的笑道:“今天我找你们来,就是因为我已经找到了如何控制这些士子的办法。”

一听说能控制住这些胆大包天的士子,史弥远和赵飞都来了精神,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你们应该知道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案子。韩风去了广南东路,给广东水师统制陈潮平弄了个陷阱,哄他自己跳下去。陈潮平本来是坚决反对下南洋的,被韩风骗的自己上书朝廷要下南洋。虽然现在枢密院和兵部还在提请官家决议,但是我们都明白,官家心里,是很想下南洋的。只不过,官家不能直接说出口罢了。”赵汝愚压低了声音说道。

“陈潮平当然不服气韩风,听说两人在广州郊外还真的打了一场,陈潮平好像吃了点亏。如此以来,陈潮平更加气愤,他写了一封信给我。其中提到,韩风现在倚仗手中有岳麓杂谈,背后有韩家的支持。势力会越来越大!想要遏制韩风的势头,就要从岳麓书院的学子下手。如何操控天下士子,他倒是给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什么主意?”史弥远和赵飞异口同声问道。

“你们都知道,大宋有户籍制度。百姓就算出门,也要路引。士子每年赶考的时候,到了临安,第一件事是交上自己的路引文碟。陈潮平建议,按照士子所在籍贯,限定录取名额。如此一来……其中的好处,你们想想。”赵汝愚忍不住一拍大腿:“真是妙计啊!”

史弥远心思如电,顿时想到了这条计策的关键之处。

按照户籍划分录取名额。比方说,这一期一共录取三百名进士,朝廷可以规定其中临安录取五十名。岳麓书院不是闹得凶吗?那就给荆湖路十个名额。如此以来,录取名额多的地方,户籍也就越发值钱了。外地人都想打破脑袋往临安跑。而官府再卡死了士子们转换户籍的门槛……

岳麓书院那里,一旦被官府卡死了录取名额,为了能够考取进士。团结的书院也变得不再团结,那就不攻自破了。

再说了,各地书生的录取名额不同,礼部可以暗箱操作的空间就很大了。这不但是控制学生的好办法,更是一条财源啊。

想到这儿,史弥远的眼前一亮,脱口而出:“右相大人,这么好的办法,实在难得的很。不过,我怕官家不准。”

“官家会准的。现在官家一心都在南洋在福建路的海上贸易,在积攒财力准备北伐之上。明年的科举,现在都快过年了,官家连问也没有问一声。只要咱们报上去,我猜官家十有**会说——诸位爱卿,你们自己看着办,礼部负责就是了……”赵汝愚微笑着说道:“一定是这样!”

“哈哈哈,岳麓书院,哦,不!现在别说是岳麓书院,这新的考试制度一出来,天下士子就都在我们掌握之中了。”史弥远放声大笑起来。笑声穿过窗户,飞荡在夜空中,就像是夜枭在鸣叫。

“大人,你这招有点狠毒。”林珍一边给韩风揉着肩膀,一边轻声说道:“如果赵汝愚、史弥远看不到其中弊端的话。这次,他们就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韩风感觉那一双柔若无骨的小手在背上舒舒服服的捏着,满意的哼了两声,并没有回答林珍的话。

这办法稀奇吗?这不是就是脱胎自一千年后的高考制度嘛。要说毒辣,高考可比科举毒辣多了。这儿好歹是你考中了举人就可以去考进士,大家坐一个考场,考同一个问题。然后决出状元榜眼探花。高考呢?每个地方的录取率不同,每个地方的分数线不同,每个地方的考卷都他妈不同。

如果你不幸生在湖北山东安徽河南这样的省份,恭喜你,庞大的人口基数中,您得是百万里挑一的奇才,才能考上那两所在国际上排不上号的大学。当然,假如你幸运的生在帝都魔都这样的城市,同样要恭喜你,除非你已经蠢笨如猪,那么至少会有一间大学的门是为你敞开的。

韩风幽幽的叹了口气,毒辣啊。一个帝都户口可以让人疯狂,在他的那个年代,一个出生在帝都的孩子,落地的那一刻,就比出生在普通地方的孩子身价至少贵了两三百万。这种人为制造的不公平,实在让人很蛋疼无语。

哪怕是如今的大宋,一个广南东路的农民,拿着官府的路引到临安,绝对不用办暂住证,绝对不用掏出高额的赞助费把孩子送到学堂,绝对不会受到临安人的歧视……

“林珍……”韩风喃喃的说道:“我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盒子,至于会放出什么样的怪物来,我自己心里都没底。我知道这个办法很毒辣,如果赵汝愚他们真的照办了,这一次我们可能赢了赵汝愚。可以后呢?若是朝廷真的觉得这是控制人的好办法,以后用强权推行下去,我是不是害了大家?”

第五十三章 他的演说

林珍的手指灵动无比的在韩风肩头轻轻揉捏,看着年轻的总领大人一副认真的模样,忍不住笑道:“别担心了。如果要想这个办法以后不会被人拿起来再用,这次,就要闹大一点,闹到不可收拾才好。那么,将来就算有人想要用这把戏,也要提放着是不是会闹出如此严重的后果。”

韩风微微眯起双眼,面色渐渐冷峻起来:“好,如果赵汝愚他们这次真的上当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个狗屎一般的考试制度,砸的稀巴烂。”

果然就像赵汝愚所预料的那样,赵扩真的没有心思再去管科举的事儿。赵汝愚写上一封奏折,说是要把科举的名额,按照籍贯来划分。赵汝愚言之谆谆,说是江浙一带本来才子就多。像以前那样考试,大家都是考一样的题目来录取,也很公平。只不过考虑到,江浙富庶地区的才子们,见识比较广博,接触的事务很多。对朝廷的政策和精神,领会的也十分到位。所以,就算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文采的,做官起来,也可能好过两广和福建路出来的学生。所以,按照地域划分录取名额,也是有道理的。

赵扩一琢磨,似乎是这么回事儿。不过,每天铺天盖地而来的南洋事务和福建路海上贸易事务,都已经让大宋天子快要没有临幸后妃的时间了,哪里还有工夫去管礼部的科举?再说了,赵汝愚和史弥远上书朝廷,说暂时实行。如果效果不过,下次科举还能再改回原来的方案。这么一思忖,也就没什么不妥的了。

于是,御笔一挥,在赵汝愚的奏折上,就批了个“准”!

“朝廷这是有失偏颇了……”朱熹看着礼部下发各地的通知,忍不住捋了捋花白的胡子,摇头叹道:“如果这次试行的不好,三年之后改过来。岂不是耽误了一代学子。人生有多少青春,又有多少个三年?礼部只是一句话,就让人蹉跎三年,岂不是让人扼腕?”

学堂里的气氛压抑的可怕,所有的人都已经看到了那份通知。其中荆湖路只有可怜的十个录取名额。如果说,那些学生马上就暴跳如雷,又或者指天骂地。朱熹也就不担心了,他太了解自己的学生,正因为这可怕的寂静,他才明白,自己的学生们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朱熹忽然想到了这句话,似乎从韩风的口中听过。他知道,自己的学生不会就这么等待命运的安排,爆发,一定会爆发!

张蓦站了起来,手中握着一卷论语,因为愤怒,纸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