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带着异能兴农家 >

第259部分

带着异能兴农家-第259部分

小说: 带着异能兴农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噩耗传到养老院里以后,在养老院里引起一阵悍然大波:

“怎么回事?英老太太这里事还没有处理完,怎么又出来个燕老太太?这‘借寿,的事,越来越频繁了啊?!”

“死的还都是亲生儿子。”

“听说这个只能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上借,血缘关系越近,越好借。”

“亲娘和亲生儿子,血缘关系最近了。”

“所以,俩桩事一个样:亲娘借儿子的寿限。”

庆喜母亲曾目睹了英老太太的事件,如今儿子死了,又见人们交头接耳说着秘密话,不由把两件事连想到一起,哭得死去活来。口口声声说:“我鬼迷了心窍了,好好地来住什么养老院啊?儿子才四十多岁,还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没有结婚。我活多大岁数,也代替不了儿子。老天爷爷,让我去死,把儿子的寿命再还给儿子!我不要儿子的寿命……怎么不给我说一声儿,就给我借了寿哇。我不要哇!你们还我儿子…···”

其他家中有子女的老人,也都惶惶不安,不知道下一个轮到谁。

宏远娘听说了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紧去告诉自己的女儿梁晓

经过几次大事以后,宏远娘开始相信女儿具有降魔除怪、为民消灾的能力了。只是担心她年龄幼小,分辨能力欠佳,一时冲动把事情做过了。只要自己能够阻拦的事,她尽量不让女儿出面。

今天这事她必须给女儿说。因为这关系着养老院里老人的安定,同时也关系着女儿神坛的声誉:

梁龙久被吓死后,他的家人首先找了女儿来。但女儿已经先一步出门,他们才又请了刁半仙。

女儿回来后,她也没让女儿去灵堂。当时的想法只是避讳刁半仙,怕因此引起两个香官儿的不和。

谁知,后来又传出“借寿”的说道。尽管女儿没到过那里,人们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女儿的神坛。传言说梁龙久的寿命,是通过女儿的神坛“借”给英老太太的。

她不相信这是事实,但还是问了女儿。

女儿头摇的像个拨浪鼓,气氛地对她说:“娘,他们纯粹是造谣污蔑我。你想啊,咱家里用老天爷爷给的东西为大家谋福利,这才赢得了老天爷爷对咱的信任,给咱的东西越来越多。我感激老天爷爷还感激不尽呢?!我要是借助老天爷爷的神座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天理难容!老天爷爷早对我进行惩罚了。”

宏远娘想想也是:女儿自设神坛以来,做的事都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都自愿地把土地租赁给他们家,还有很多有子女的老人,都巴不得住进养老院里来。只因建房跟不上,才没有开这个口子。但还是有一些有子女的老人,通过各种手段各种关系住了进来。这说明人们对养老院的向往和信任。

“借寿”一词,民间有之,但也只停留在传说中。生活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女儿能耐再大,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寿命转接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而且这是逆天的,对她只有惩罚,没有一点儿好处?!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相信聪明的女儿绝不会做这种害人害己的事情。

宏远娘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总觉得这里面好像有阴谋似的。好像是有人在嫉妒女儿,在借养老院里的老人造谣中伤女儿?!死人的事经常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也不是没有,为什么发生在养老院里,就与“借寿”扯上了关系了呢?

女儿才十一岁,事业刚刚起步。就像一株幼嫩的小苗,刚一出土就经受霜冻的打击。作为母亲的她,有权利保护女儿,维护女儿的名誉不受侵害!

于是,宏远娘以养老院副院长的身份,在梁龙久死后的当天晚上,召开了各小组长会议。对组长们说明了“借寿”一说纯粹谣传,让大家谁也不要信:

“‘借寿,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谁亲眼见过靠‘借寿,活着的人?”宏远娘在会上对组长们说:“我们的养老院是老天爷爷当院长、受天神保护的养老院。这里的老人寿命延长,是上天对我们的赐予,是院长老天爷爷照顾的结果。这里老人们的长寿,与‘借寿,毫无关系。

“自顾生死有定数,黄泉路上没老少。我们不能把外面死人的责任,拦在我们的身上。大家回去多做自己组里老人的工作,首先从我们的心里,排除‘借寿,的想法。”

(注1:泥房:土坯房的一种保护措施。一般在每年的雨季之前进行。其方法就是往房顶上抹一层掺有麦糠麦秸的稠泥,以防雨季漏雨。)

正文 第383章救治燕庆喜(一)

宏远娘的讲话在组长们之间引起很大震动。组长们都认为副院长说的对,都不相信“借寿”之事的存在。一个组长说:“我们组里的老胡今年九十岁了,他无儿无女,又借谁的寿活这么大岁数?!”

“就是,甭看他们传的这么邪乎,早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另一个组长说。

就好像配合宏远娘的讲话似的,第二天早晨,梁龙久的尸体不见了。

当人们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还在躺着不吃不喝的英老太太时,英老太太睁开浑浊的眼睛,迷茫地说:“不见了也是死了呀?难道说他们连我儿子的尸骨也不放过?”说着又哭。

英老太太的组长赶忙劝道:“老嫂子,这事你得从两方面考虑。保不住啊,你昨天这么一哭,惊动了咱们的院长老天爷爷。老天爷爷不忍心让你如此痛苦,便把你的儿子接了走,保护起来了。说不定哪一天给你送回一个健健康康的儿子呢?”

“你哄我?”英老太太哽咽着说。

“老嫂子,你活了八十七岁了,听说过死尸自己爬起来走没了的吧?”组长问。

英老太太想了想,忽的坐了起来:“你是说我儿子不见了尸首,就有活的希望?”

组长:“哎,对了,老嫂子,有尸体的话,说明这个人确实死了。如果没有了尸体,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死,一是没死。我们是老天爷爷照顾的养老院,我们活大岁数,是老天爷爷对咱的恩宠。根本与‘借寿’无关。老天爷爷既然这么看重咱们,难道他就不会关心咱们的子孙吗?”

英老太太:“你这么一说,我心里踏实了很多。只要见不到我儿子的尸体,我就认为我儿子没死!你说对不?”

组长:“这就对了。老嫂子,遇事往宽里想,就能心想事成!”

英老太太:“听你的,我一定要好好活着,等着我儿子回来看我。”

英老太太说着,把身上的被子一撩,就要下地。

组长:“老嫂子,你这是……”

英老太太:“我到食堂里要点儿吃的去!”

早有工作人员端来了热好的饭菜,和蔼的对她说:“英奶奶,饭菜给您预备着呢。你就在这里吃吧!”

…………………………………………………………

宏远娘听说了丢尸体和英老太太思想扭转的事情,虽然觉得蹊跷,但毕竟英老太太进食了。这就是最大的胜利。民以食为天,一个八十七岁的老太太在极度悲痛之中不吃不喝,她真不敢想象还能活几天?

对于丢尸体这件蹊跷事,宏远娘是这样认为的:在这个村里,越蹊跷的事转机越大。比如神布、神麦、神果子。自从进了这个家门,任你怎么用,怎么卖,永远没有断的时候。这事够蹊跷的了吧?!可它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三小姑梁艳秋未婚先死夫,成了“望门寡”。这将意味着她的婚事只能找死过妻子的鳏夫。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她直想去当尼姑,却获得了“天赐姻缘”。这事也够蹊跷的吧?它不但改变了三小姑的命运。还把“望门寡”从传统的旧风俗中彻底清除了出去:只要没结婚就都是大闺女,什么样的人家都可以嫁!

侄女李巧巧,没有圆房就成了寡妇。这将意味着她一生不能再嫁。她用真诚唤起了一个傻子的记忆(宏远娘是这样认为的)。感动了上天,获得了“天神赐婚”的美好姻缘。这事也够蹊跷的吧!却因此改变了寡妇不能再嫁的旧风俗,光梁家屯村里就有四、五个寡妇拥有了第二次婚姻……

宏远娘通过自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越蹊跷转机越大!

梁龙久丢失尸体这件事,又意味着什么转机呢?

宏远娘这里正琢磨着这件事。又传来了燕老太太儿子身亡的噩耗。同样,伴随而来的又是“借寿”之说。

宏远娘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焦虑的心情了。回家找到女儿梁晓乐,对她述说了一切。

“乐乐,难道又是冲你的神坛来的?”宏远娘担心地说。

梁晓乐听了以后,联想到小玉麒麟的猜测,心里猛然一惊:看来,小玉麒麟估计对了,果然是摁倒葫芦起来瓢!对方的来头不小,连个喘息的时间都不给,就又制造出第二起来。这要是……

梁晓乐不敢想下去。

“娘,不管冲谁来的,现在先救人要紧。要不,咱俩到燕家庄去看看?!反正离得也不远。”梁晓乐对宏远娘说。

事情既然已经出了,也只好暂时让他们牵着鼻子走,发生一处解决一处了。当务之急是先把人救醒。

宏远娘:“也行。燕老太太村里来车接她了。干脆让他回去,让燕老太太坐咱的马车,咱娘儿俩一块儿送她回去。”

梁晓乐:“那,娘,我去换身衣服。”

梁晓乐说完,“呱嗒呱嗒”跑回自己的住屋。闪身进到空间后,唤出小玉麒麟,首先肯定了它的猜想,然后简单扼要地对它说了事情经过,要它在空间里跟随自己前往,好在关键时候帮自己一把。之后又从货架子上的陶瓷罐儿里,拿了几颗女鬼眼泪放进贴身衣兜里。然后闪身出了空间,换了一件宝蓝色长袍,便跟随宏远娘去了养老院。

燕老太太见副院长和“小神童”亲自送自己回去,感动的了不得。一路上倒也没有哭哭啼啼。这让宏远娘和梁晓乐少费了不少口舌。

燕家庄距离梁家屯村也就六、七里路,马车又快,不大工夫便到了。

因为有“借寿”之说,村里的人们都出来看热闹,大人孩牙站了一大街。

梁晓乐从车篷的缝隙里看到这阵势,不由心中暗想:看来人们对“借寿”之说还是挺敏感的!要不然就不会倾巢出动了?!

燕庆喜的门外已经挂起“招魂幡“(注1)。燕老太太一见,便再也忍不住悲痛,“儿啊”“儿啊”地大哭起来。

马车停稳后,有婆子上来搀扶燕老太太。燕老太太下车后,没忘向来接车的人介绍宏远娘和梁晓乐的身份。

大家听说养老院副院长和其女儿小神童亲自“送”燕老太太回家,都很激动。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要把宏远娘和梁晓乐让到邻居家休息,说家里已经设了灵堂,陪灵的和管事的特别多,没地方坐。

梁晓乐说:“不用,我们先看看死者去。”

梁晓乐的话立时在围观的人群中引起一阵议论。

这个时空里还没有“单位吊唁”这一说。作为燕老太太的领导,凭吊一下亡灵不是不可以,但也不能去看死者呀。因为要看死者的都是死者的至亲好友。

梁晓乐通过人们的神色,看出了她这句话的反响。不过她已经顾不了这些了。因为她看见死者的灵魂,还在庭院的角落里飘荡。

梁晓乐搀扶着宏远娘的胳膊,在一个管(丧)事的中年男人的带领下,穿过灵棚,来到了北房屋里。

燕庆喜的尸体停放在北屋堂屋里,一条蓝色的带有八仙图案的蒙子,盖住了尸体的全部。蓝色的蒙子与梁龙久的一模一样,大概都是在寿衣店里买的。

梁晓乐知道宏远娘没有接触过尸体,势必惊怵。便让宏远娘到里屋里坐着等自己。然后对带路的那人说:“你让陪灵的人们先出去一下,我给死者做做法事。”

带路的见说,立马把堂屋里陪灵的人们都撵了出去。

梁晓乐来的灵床前,掀起蒙子的一角,见死者面目还算安详,后脑勺处垫着一团棉絮,上面浸满血渍,知道那便是致命伤。

因为有“借寿”之说,梁晓乐本能地与梁龙久事件联想起来。

但从死相上看,梁龙久的惊恐,这个安详,一点儿相同之处也没有。要不是有“借寿”之说,梁晓乐很难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

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他救活,让他自己说出真相。

梁晓乐心里想着,便把蒙子全部从尸体上揭下来,让死者暴露在灵床上面。

灵床的头置上摆着供桌。上面点燃着一支蜡烛,香炉里插着四炷香(民间有“神三鬼四”的说法,人死后的灵魂便是鬼,所以要点燃四炷香)。备用的蜡烛和香散放在供桌上,正好拿来使用。

梁晓乐拿起一捆备用香,在蜡烛上点燃了,然后拔去香炉里还在燃烧的那四炷,将自己手里的整把香插进香炉,同时嘴里念念有词,之后又在蜡烛上点燃了一张符纸,拍向死者的额头。

就见一个灰色的影子飘进屋里,慢慢地隐进灵箔上的尸体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