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演讲谋略与技巧 >

第12部分

演讲谋略与技巧-第12部分

小说: 演讲谋略与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思维的创新性。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演讲内容在不断丰富,演讲题材在不断扩大,演讲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演讲观念也要随之不断更新。有的演讲精辟,简短,有的演讲深刻、真诚;有的演讲感人肺腑,有的演讲催人奋进……不论何种主题,何种形式的演讲,都不能墨守陈规,不思创新;即使曾经是声名显赫一时的演讲名家,不创新,不改变旧的模式,也会逐渐失去听众的。
多年来,演讲界、口才界高度重视口语培训,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与劳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更深层次、更高需求的思维训练,役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思维品质在语言艺术的追求上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思维提高到一定层次,演讲的语言才能紧跟着上一步台阶。
 
(李仲华1995:51—54)
 
三、追求演讲语言的得心应口
 
1。得心应“口”
心中所想到的能立即反应于口讲述出来,这个反应过程有快慢、长短、前后之别,与个人的思维、反应、熟悉程度等有关。
 
最快的是体育竞赛中的现场解说。如绿茵场上,无论足球滚动得多快、运动员跑得多快,解说员的目光必定紧紧跟随,相应的解说就脱口而出,如同条件反射,仿佛根本未通过大脑思考,解说词随着赛场情况自然地喷射出来了。
 
体育赛场上,竞争紧张激烈、险象环生、高潮迭起,解说是随着赛场情况进行的,决非条件反射般简单、重复。从耳闻目睹,到经过大脑的思维,再到用语言表达出来。三者之间,距离有长有短,可以长到几小时、几天,也可以短到几分、几秒,甚至无法测量,因为这三部分紧紧融合在一起,难以分离和区分,更无法截然划分彼此的界限。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用脑进行思考是一种无声语言,即所谓“沉思默想”;从口中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即所谓“语言与思维同步”,实际上只是基本同步,要达到百分之百的同步,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情况是思维略早于语言,但相距极短。有少数情况是思维活跃、快速,语言严重滞后,表现出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的现象,甚至词不达意。也有个别情况是思维滞后
 
 
于语言,未多加考虑,便脱口而出,说了错话。还有极个别的情况,就是思维超前于现实,即根据当前耳闻目睹的情况预测紧接着将要发生的新情况。
如运动员刚投出篮球,篮球还在飞行。它可能中篮,也可能不中,就在篮球飞行的短暂一瞬间,现场解说员就提前准备好了两种解说词,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
 
2。“口”不从心这是套用“力不从心”修改一字而成。这种现象,在演讲中时常出现。
失误者也常常事后诉苦:“我心里想得很好,不知为什么,上台就讲不出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要从理论上说一说思维与表述的关系。用口语传递思维结果,为时虽然短暂,但是却包含着极其微妙而复杂的生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内部语言的组织阶段。
当人受到外界刺激时,头脑中会涌现出或多或少没有语法关系的词。如听说“春天来了”,脑侮中便会涌现出“冰融雪化”、“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等词。
 
(2)快速的语言编码阶段。
把单词组织成一连串有语法关系的语句、语段。
(3)口头表达阶段。
前两个阶段属于思维范畴,我们把它称之为内部语言。第三个阶段即口头表达阶段,这阶段就形成了可以听见的有声语言即外部语言。
有的人演讲,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被誉为“得心应口”。“得心应手”
指两手高度灵敏地听从大脑指挥。“得心应口”则指口舌高度灵敏地听从大脑指挥,后者要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较之于前者,更不易做到。
 
有些人请别人代写讲稿,经过排练,讲起来基本流畅,有的还能做到声情并茂,游刃有余,但是作即兴演讲却吞吞吐吐,甚至语无伦次。症结何在呢?
 
①口慢于心。口语表达不能紧跟异常活跃的思维。心里所想的很清楚,但却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
的情况。症结所在是舌头不听大脑指挥,问题出在上面所说的第三阶段,属于口语表达能力与技巧的问题。这种人仅是即兴口才不好,在其它方面还是很灵活的,并不是笨,有的还非常精明,治疗方案就是应该勤练口舌。
②心慢于迅速变化着的语言环境、语言对象。问题也出在第三阶段。症结所在是因为编码速度慢,思维方式方法不灵活,没有适应外部客观情况的迅速变化。演讲者即使知识丰富,但不一定善于就地取材。人们常说的思维迟钝、思维不敏锐。这种人演讲时笨嘴拙舌,其中有的人在其它方面也不太机灵。治疗方案就是应该加强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双重训练。
找到了症结所在,就对症进行治疗。“口不从心”的情况很快就会有所改变,经过艰苦的训练之后也说能达到“得心应口”的境界。(李仲华1995:55—57)
 
四、演讲语言中会说话的眼睛
 
1。沉默是金人有滔滔不绝的时候,也有不言不语之时,因为世界就是永恒的运动加
 
 
上相对的静止。
 
沉默又叫默语。适时、必要的沉默,并不表示信息沟通出现了障碍,也不是会话的中断。恰恰相反,沉默往往负载着丰富而又难于言传的信息,沉默有时是一座无声的人际交往的桥梁。
 
中国传统的国画和书法艺术,都有“意到笔不到”的情况,画面上有的地方着墨无痕,也依然传神能让领悟者心领神会。沉默即如是,运用得当,“此时无声胜有声”。
 
看一个例子。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来到警察学校,一上台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停顿)
你们想过没有,全国这么多人,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缀上我们庄严
 
 
的国徽呢?(停顿)
你们!只有你们!
这是一位著名演讲家在警察学校演讲时的开场白。他走进会场时,发现
 
秩序有些混乱;直到他登上讲台,依然有不少人做着与听演讲无关的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说了这么一席话。
 
当演讲出现第一次停顿,场内寂静下来,听众均注视着他,期望他揭开这个“秘密”。第二次停顿时,听众陷入了沉思,直到“真相大白”。这位演说家就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沉默艺术,一下子激起了听众的好奇心,所选内容更激起了听众的责任心,自尊心,从而使听众兴致勃勃,集中精力听他后面的演讲。
 
但是,沉默也不可滥用,同时,要注意对方的沉默,从沉默中去揣摸对
 
方心理,否则,会出现误会。
请看一段话:男:“我们到公园里去散散步吧?”
女:“有什么去头?”
男:“新建的秋水公园不错,环境十分优雅。”
女:(打断)“哦,那么好?”
男:(兴致勃勃)“特别是那个园中园,真是个神仙去的地方!咱们去
 
做一回活神仙如何?“
女:(面有愠色)“……”
男:“同意了?走,这会儿去的人少!”
女:(不快地)“你自个儿去吧!”
这是一对恋人间的对话。小伙子兴致勃勃,却没有从女友冷淡的口吻,
 
看出心理变化,没有看见满脸的愠色,以致完全误解了女友沉默的含义。落得个自讨没趣的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
生活中,有许多借沉默来“讲话”的情况,如下面的例子:
 
(1)当对某事缺乏深刻了解时,最好不要信口开河,这时保持沉默可以掩饰你知之不多的窘态。
(2)当有人要求或请求你去做某事,而你又不愿或没有能力办这事时,你可以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可以使对方无可奈何或表示自己拒绝的态度。
(3)当你办某件事出现差错时,沉默将使别人感觉到你的自责、内疚等痛苦心理,而不再追究。
(4)当你心里对某人某事有不悦或痛苦的感受时,又不想用语言来表示
 
不满,沉默也会帮助你把这种心境传达给外界。
 
(5)当别人当面过分热情的夸奖或奉承你时,你又不便立即阻止或拒绝,沉默是最好的方式。
(6)当你生气、恼怒时,又不想恣意发作,沉默可以帮助你克制激动的心绪。
2。会说话的眼睛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演讲时,目光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只要你仔细地观察一下谈兴正浓的交谈者的目光,你就会发现谈话者的眼神通常情况下有一些特殊含义。
 
说话者不会把目光集中在听话者身上。他的目光是移动的,在听者的头部上下左右约30 平方厘米的范围内移动。当谈到重要问题述说关键话语时,说话者的目光会面对对方的眼睛;当说话者结束一段话语时,他的目光又开始注视听话者的眼睛,直到对方接受这个信息为止。
 
听话者的目光则大为不同,听话者将目光注视着说话者脸部。听到重要处或有疑问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用目光与对方的目光对接。注意力越集中的听者,他注视对方眼睛的次数也就越多。
 
你与朋友接触,看到的是一双暗淡的眼光,就可以肯定对方有不顺心的事情;在谈话过程中,你看到对方的眼睛突然亮起来,这就是你的话触动了他的心灵,表明他对你讲的很感兴趣。
 
只要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眼睛确实会说话。平视、正视、斜视、仰视;目不转睛、不屑一顾……都反映出交谈对象的态度、神情以及部分心理活动。
 
敬仰你的人,他的目光往往是平行注视你;喜欢与你交谈的人,他的眸子里会流露出热烈的光彩表现出欣喜的神情;性格傲慢的的人,他的目光仰视或根本不看你;轻视你或讨厌与你交谈的人,目光往往不停地移动,或不屑一顾,没有神采;做了亏心事的人,目光总是躲闪的;正直坦荡的人,目光沉静坦然毫无遮掩地望着你;恋人的目光,眼神热烈,充满浓情爱意,让你激动;相互对立仇视的人,尽管客气握手,但眸子里闪烁着挑战的目光。
 
要让对方对你的话感兴趣,你就要让所讲的内容符合听众的需求。在说话中,时时利用目光语言传递信息,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把握说话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当听者的视线转移或目光不稳定地四处乱看时,其传递的信息大多是“你说的东西与我无关,我不想听了,希望早些结束谈话”;当听者的目光凝神地注视某处,或对你视而不见时,多半反映出听者根本未听你的谈话,他正在思考另外的某些事情。根据这些信息,演说者应马上作出对策,或是调整话题,或是停止讲述,或者突然加重语气,总之,要想办法使你的谈话引起对方的注意。
 
要想给对方留下诚实、可信的形象,你注视对方的目光就一定要流露出诚恳、友好和自信,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树立形象的第一步。这种眼神不能矫揉造作,脸上一副诚恳的样子但目光流露出虚伪狡诈,让人看着就不舒服。如果你从内心里看不起对方,对对方没有交往的兴趣,那么你无论怎么用面部表情表示热情、友善,你的眼睛仍会出卖你,别人会发现你的“表里不如一”。
 
当别人在对你讲话时,切忌死死盯住别人的眼睛。当然,也并非说完全不看对方的眼睛。如果你始终避开对方的目光,很容易让对方产生其它的想
 
 
法,引起误解。
 
交谈中要用目光的变化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总是随着话语的内容而起伏变化,时而深沉,时而哀伤,时而高亢激昂……
不管讲述何种内容,讲话者都应该尽可能使目光有相应的变化,以便使对方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更易理解所讲的内容。如讲到兴奋时,眼神会自然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哀伤时,你可以让眼睛呆滞一会儿。让眼神与讲话内容的密切配合,使你的演讲达到声情并茂传情达意的效果。
 
3。表情——无声语言的灵魂有位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一个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
 
这充分说明,表情语言在演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演讲都离不开丰富的表情。没有表情,演讲就等于没有灵魂。
 
人面部的每种表情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它往往是演讲者情绪变化的显示仪或思想表达的暗示器。
 
例如,一个人高兴时会“眉开眼笑”,“春风满面”;忧愁时会“愁眉不展”,“眉结不开”;羞怯、激动时会双颊绯红“热泪盈眶”,这些都起到了表情达意的良好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表情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双眉紧皱,嘴角下撇,就是说:“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