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754部分

天兵在1917-第1754部分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对于红军而言,针对南斯拉夫的空袭更像是一场新技术战争的练兵行动。在这场空袭中,为了减少平民死亡带来的国际压力,红空军投入了大量的制导武器。比如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导弹。

新式制导武器的效果是相当的惊人,基本上五到十枚激光制导炸弹就能摧毁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而二战中想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必须出动一个团的俯冲轰炸机反复进入轰炸,有时候敌人的防空火网太强大时还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飞机和付出巨大的伤亡。

当然,其实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导弹对于红军来说已经不太陌生了,在二战末期就有少量的使用过,只不过当时的效果并不稳定。直到新一代激光器出现之后,命中率才直线上升。

红军在这场战役中真正值得惊讶的战果反而是海上。四架空军的伊尔28轰炸机发射八枚P10反舰导弹击沉了南斯拉夫两艘万吨级货轮和一艘从美国获得的护航驱逐舰。

这个战果让西方是大吃一惊,因为从南斯拉夫人披露的情况看,当时这三艘船舶并没有发现任何飞机的影子,也就是说这次攻击完全是在视距之外发动的。这对于当时世界主流的临空投弹战术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这不是意外,就意味着苏联获得了从视距外攻击海上目标的能力。

西方的分析一点儿也不假,刚刚服役的P10反舰导弹重量约500公斤,采用固体火箭发射机,弹头重100公斤,最大射程45公里,确实具备了一定的视距外打击能力。当然实事求是的说,P10性能一般,尤其是导引头采用的依然是圆锥扫描体制的雷达,发现目标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不足。而且100公斤的半穿甲战斗部威力也不够,至少对付当时的美帝是不太够的。而且从这次实战的苏联方面的结果看,8枚P10一共只命中了5枚,命中率只有62。5%,说实话偏低。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次成功开创了海战的新模式,尤其是考虑到P10比历史上苏联的早期反舰导弹轻了太多,一架伊尔28都能够携带两枚,甚至最新式的苏7战斗轰炸机咬咬牙也能挂两枚,战斗灵活性是大大增强了。

而且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了45公里,有效射程不低于25公里,这对于依赖火炮执行防空任务的美国舰队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尤其是要考虑到P10并不是苏联最好的反舰导弹,更是新式的装备了小型涡喷发动机的P15,以两吨多的重量装下了五百公斤的战斗部,还有拥有近100公里的射程,这个威胁简直能让美国的航母编队胆寒。

随着苏联加强了对南斯拉夫的空中打击,铁托终于是有点撑不住了,美国人送来的援助大部分在港内就被摧毁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战略目标被摧毁,南斯拉夫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旦苏联加强轰炸或者干脆出动地面部队,那铁托除了继续上山打游击是想不出一点儿办法了。

就在铁托忧心忡忡的时候,他并不知道,美国和苏联背着他进行了一轮新的接触,双方在越南问题、南斯拉夫问题、中东问题上深入的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什么样的共识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益交换,苏联用在越南问题上的让步换取美国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的让步,两大流氓各取所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皆大欢喜……(未完待续。)

626事发

随着两大流氓渐渐达成一致,南斯拉夫问题有了解决的契机,苏联方面付出的代价是不再扩大对越共的援助,而美国则承诺不越过北纬17度线。虽然暂时没有说将越南一分为二,但是这个结果恐怕是难以避免的了。

当然,这一切是越南并不知情的,胡志明还在想方设法的为了统一全国而努力,甚至不惜发誓越南不解放不统一他就不结婚。

对此始作俑者李晓峰却是没什么感觉,他讨厌越南和越南人,而且越南的地缘价值又不大,指望他像历史上的勃涅日列夫一样养着这群白眼狼,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个分裂的越南对苏联更加有利,那就让越南分裂好了。

基本上同美国人达成一致之后,李晓峰的关注重点终于可以转回欧洲了。因为当前的欧洲真的不算太平,其实也是二战之后积累的种种问题到了爆发的时候。

什么问题呢?最主要的还是经济问题,或者说生存问题。从1945年开始气候就变得非常的不正常,小冰河期导致的干旱让整个欧洲的农业大规模的歉收,主要的粮食产区,比如乌克兰、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以前是出口农产品换取外汇购买西欧的工业产品。但是此时他们不要说出口粮食了,在苏联和美国的全力支援下仅仅能维持饿不死人的状态。

而对西欧国家来说,粮食一般不能自给,必须依赖进口,而这几年中东欧又基本没有粮食出口,只能前往南美洲收购粮食。但问题是,苏联也在这一地区大规模的采购粮食,直接导致了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前面说了,包括法国、英国在内西欧国家经济遭受重创,黄金和外汇储备低到了极点,而以物易物南美的市场份额又大部分是美国的,这导致西欧国家很难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粮食。几乎可以说完全依赖美国的支援。

但是,之前就说过,美国人不是活雷锋,他给出的救济是有条件的,美国人太想一劳永逸的占据欧洲市场了,尤其是西欧市场。所以这几年他们给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的经济援助条件是相当苛刻的,不给美国开放市场,美国就坚决不给援助。

甚至对比之下,美国对中东欧的救援条件更轻松。当然其中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对美国人来说西欧面临苏联的直接威胁,没有美国的庇护什么都不是,自然不担心西欧反水投靠苏联,自然就要狠一点。而中东欧是苏联的底盘,想要将中东欧拉到美国那边去,自然要多给点甜枣不是。

所以到这场灾难到了1948年的春季时,西欧的形势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法国市场因为向美国开放,几乎全部沦陷,廉价的美国商品将法国本国货打得抬不起头来,经受了二战摧残的法国企业又大部分缺乏竞争力,此消彼长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破产,连带着银行也岌岌可危。法国人的购买力是一天不如一天,反正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法国的总破产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法国的日子不好过,英国人也很凄惨,当时英国的中产阶级也吃不上面包了,只能拿土豆度日,而更要命的是,气候还不理想,土豆的产量都直线缩水。而且美国人早就眼馋英国的金融霸权,是玩命的做空英镑。随着英镑一天天贬值,更是进一步压低了英国人的购买力,绝大部分的英国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

这还是英国,荷兰和比利时更惨,这两国从1945年开始连续经过了四个绝望的冬季,大部分居民的人均卡路里摄取量低到了900卡路里的超低水平,四年内大约有50万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死亡(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

甚至这还不是最惨的,德国按照官方标准的食物配给量一天一个人只有800卡路里。意大利也是差不多,而南斯拉夫甚至只有500卡路里。

因为严重的生存危机,整个西欧都是动荡不安,人民的不满正在积蓄,需要的只是一个火星而已。西欧很惨,东欧也不见得好过很多,毕竟苏联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美国人虽然也施加了援手,但也不可能敞开了供应。这么说吧,东欧的人均每天卡路里摄入水平也仅仅比德国、荷兰高两百的样子,人均大概在1000卡路里的水平。

而这个水平几乎只有东欧战前的三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的水平,其实也就是饿不死人而已。你想想让你连续三年天天都是半饱不饱的状态,而且说不定没有房子住(被摧毁)、没有干净的饮用水(管路炸坏了)、还流行传染病、甚至工作更加繁重。这样的状态谁能忍受?

更糟糕的是,二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东欧地区的民族问题,甚至伴随着战争的胜利,这个问题还更加突出了。从1941年开始,纳粹就将波兰西部的大约75万农民向东驱逐,将空出来的土地提供给德国公民。类似的情况还在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地不断上演。而随着战争的胜利,情况又完全反过来了,这些“日耳曼人”再一次被赶走,甚至连带着很多世世代代居住在本地的日耳曼人也一起被赶走。

这些日耳曼人大部分被赶回了德国和奥地利,而且从中东欧地区被赶走的还不仅仅是日耳曼人,还有大约10万克罗地亚人,他们在安特。帕凡立克的战时法西斯政权垮台后为了逃脱铁托的游击队报复而随着德国人一起逃跑(这些可怜虫后来的结果很惨,驻扎在奥地利的英美军队将他们再次遣返南斯拉夫,其中大约有四万人被处决)。

在德国和奥地利,需要被遣返的还不仅仅是上述人种,还有许多非德国人,这些人曾经同德国国防军一起同盟军战斗过,包括被俘变节的红军、西乌克兰大逗逼、安德烈。弗拉索夫将军指挥的反苏士兵;挪威的冲锋队志愿兵,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从拉脱维亚、乌克兰、克罗地亚自由招募来的二鬼子、集中营看守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被纳粹裹挟和强征的劳工,他们来此欧洲各地,在德国的工厂和农场工作,数量也在数百万之上。这些都带来的大量的民族问题需要解决。而之前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或者英国、法国负责解决这些问题的官员实话实说都太武断和草率了,几乎是用一刀切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1945年5月19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内斯就颁布命令:“我们决定在共和国内一劳永逸的解决日耳曼人问题。”方法很简单:日耳曼人(以及匈牙利人和其他叛国者)的财产将被全部收归国有(包括土地和其他不动产),取消这些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公民资格。这导致三百万日耳曼人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被撵走,在驱逐过程中大约有三十万人死亡。直接导致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日耳曼人占人口总数从29%降低到了1%。

不光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么干,匈牙利也驱逐了60多万日耳曼人,罗马尼亚驱逐了80万,南斯拉夫驱逐了50万,波兰驱逐了130万。

这些强制性的驱逐肯定不是用的和平手段,不可避免就要爆发流血冲突,而伴随着这些流血冲突的自然是更多的仇恨。随着这一类的驱逐工作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频繁,日耳曼人也开始忍不住了。之前他们就被元首教育得很种族主义,以为自己天然的高人一等。所以当他们是去家园是去亲人之后,这种情绪更加猛烈的爆发了出来。

尤其是在日耳曼人聚居的地区,比如说波兰西部,暴力冲突频发,甚至日耳曼人拿着武器开展了游击斗争,而他们的行为很快就被那些非日耳曼人学会了。他们觉得之所以生活艰难朝不保夕,那是因为该死的配给制度,而谁带给他们的配给制度呢?矛头直指苏联。

从1947年11月份开始,整个中东欧地区的反苏情绪开始上涨,大部分对生活不满意的普通老百姓才不管你苏联给了多少援助,他们只知道现在的生活还不如战争时期。他们认为要想改变生存状态就只能站出来革命了!

首先燃起这股火焰的是波兰,波兹南周边地区又是重灾区。这里的被剥夺了一切的日耳曼人和朝不保夕的波兰人走上街头先是游。行抗议,要求当局立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一开始这股浪潮并不猛烈,这些人还仅仅是想讨个说法或者说要点好处。但是此时的波兰政府几乎完全可以说是一群苏联模式的拙劣模仿者。对于老百姓的诉求他们一概不答应,反而强硬的要求群众立刻解散滚开。无疑的,这就触犯了众怒,愤怒的人民一拥而上将警察暴打一顿,然后像洪水一样涌入了市政厅,凡是看上去像是当官的或者共产党员见一个打一个。波兹南的市长就被愤怒的群众堵了一个正着,轮番围殴之后,这货竟然被活活打死了!

这下事情就大条了,不过一开始波共领导层并没有引起重视,以为这不过是一起小小的工人罢工行动。仅仅只派了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克沃谢维奇赶往波兹南处理事件。可是就在克沃谢维奇前往波兹南的途中,事情已经进一步扩大了。

波兹南的十数万群众闻讯也赶赴了被占领的市政厅声援“暴动”的工人和日耳曼人,暴力行动进一步蔓延,警察被抓捕被缴械,甚至有部分军警调转阵营站在了“暴动”的群众那边,整个波兹南的秩序被完全颠覆了!

而这种情绪被自以为的克沃谢维奇进一步放大,这个蠢货不仅仅是拒绝了群众一切要求,反而威胁群众要派遣军队将他们统统“绞死”,如此一来事情就越闹越大,愤怒的波兹南人差一点直接扣押了克沃谢维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