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050部分

天兵在1917-第1050部分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高发动机的功重比。

并且液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液冷设备因为故障或者在战斗中被击毁,那么发动机很快就会因为过热而罢工,到时候飞机真心是立刻变板砖。

而空冷发动机就不担心这个,从二战实战结果也能看出,空冷发动机确实耐操一些,很皮实。比如法国的一架使用土地神—罗纳14N空冷发动机的MB。152战斗机就有一次被干了360个窟窿还飞了回来。换做液冷发动机,估计是非歇菜不可。

比如苏联早期就引进了美国莱特飓风SGR1820F3和英国布里斯托尔木星V1发动机,苏联的国产代号分别为M25和M22,这两款就是星型发动机。根据苏联飞行员和空勤人员的反应,两款发动机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防莱特飓风的M25,评价颇高(要知道苏联版的M25因为工艺不达标比美国原版还要差一些)。

而现在按照发展远程航空兵的规划,将要发展一款新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和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这两款轰炸机将装备同一种引擎。而根据中央流体力学的研究,认为不管是双发中型轰炸机还是四发重型轰炸机,要保证足够的速度、航程以及载弹量就必然需要一款大功率的发动机。甚至言明这款发动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千马力级别,并保证未来还有充足的升级潜力。

那么苏联当时的工业条件能研制出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答案是不能!

这么说吧,前面提到的那个山寨版的M25,功率就只有750马力,至于M22更是只有可怜的480马力,尤其是那个M25是1933年苏联能拿得出最好的发动机!就这个最好的M25离要求都有250马力的差距,而且这个M25要大量用于I16,根本没有富余的产能留给轰炸机。

于是乎,新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刊用的动力,怎么办?

感谢1929年的经济危机,感谢咄咄逼人的希特勒上台,这让苏联引进外国技术受的阻碍要小得多。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都愿意提供新式发动机的全套技术给苏联。而这时候轮到苏联人头疼了,有时候选择太多了也是问题。在这些国家提供的发动机中该选谁呢?

反正一番挑选和衡量之后,苏联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立足于已经引进的美国和英国技术,在本国研发一款大功率发动机,虽然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首先不管是双发还是四发轰炸机的需求都不那么急切,没必要花那些外汇浪费钱。

而另一种意见是,国内的技术还是太单薄了,立足于现有技术,弄出一款刊用的大功率发动机天知道要多久,万一研发不顺利,那不是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吗?

持有这种意见的是李晓峰以及老牌飞机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这两人一致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国内搞自研可以,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上面。而且李晓峰根据二战中后期的经验,认为空冷发动机在追求更高的高度和速度时,是力不从心的。他认为有必要引进一款先进的水冷发动机做技术储备。

具体的来说,李晓峰根据波利卡波夫的建议,看上了法国的伊斯帕诺。苏莎12Y液冷发动机,因为波利卡波夫真心是相当欣赏这一款水冷发动机。而对于老波的建议,李晓峰还是相当重视的。

不过这个提议在军委一经提出来,就遭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坚决反对:“引进法国的12Ybrs发动机有什么意义?这款发动机的功率才760马力,跟M25比起来毫无优势,既然一点儿优势都没有,为什么要引进这么一款无用的发动机?这就是浪费宝贵的外汇!”

图哈切夫斯基说得对吗,仅仅从功率的角度说,12Ybrs发动机确实显得很鸡肋,760马力的发动机竟然“重达”470千克。不管是功率还是重量都显得过大了。客观上说,确实对红军没啥现实意义。

但问题是,李晓峰和波利卡波夫看中的并不是12Ybrs发动机的现实意义,而是技术意义。水冷发动机在高空高速领域天然的就比空冷发动机有优势,而且12Ybrs发动机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引进12Ybrs发动机不过是敲门砖而已!

实际上李晓峰真正想要的是12Ycrs发动机,这一款是12Ybrs发动机的改进型,功率增大到了960马力,可是小气、精明的法国人不愿意直接出售12Ycrs发动机,而是要求打包出售,得苏联先买一部分12Ybrs发动机成品之后再才能出售12Ycrs发动机和土地神—罗纳14的技术。

实际上法国人做军火生意一直是这么小家子气,三十年代,苏联原本是准备从法国引进全套驱逐舰以及相关的火炮、火控设备的。可是法国佬死咬着开了一个高价,最后逼得红海军不得不跟出价较低的意大利合作。

到了21世界,法国人满世界卖勒克莱尔坦克时,原本狗大户沙特已经看上了,谈判中沙特要求用之前从法国购买的部分AMX30坦克抵一部分货款,骄傲的法国人选择了断然拒绝,结果导致了一笔几百辆坦克的大单泡汤。

总而言之,法国人做生意真心是因小失大,弄得李晓峰也挺无语的,买12Ybrs发动机真心是蛋疼,但是不买又不能获得12Ycrs发动机的技术。纠结了一番之后,李晓峰选择了咬牙认了,买就买吧,反正12Ybrs发动机总比此时当前米库林V型发动机(AM34)强,那货现在最大功率勉强达到了750马力,但是重量却达到了惊人的765千克(含冷却设备),真心是严重超重,而且由于液冷散热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存在技术瓶颈,导致可靠性是令人发指。用12Ycrs发动机暂时顶一顶总可以吧?也算是给米库林改进AM34为AM35争取时间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不不认账,死咬着不松口:“米库林发动机只是遇到了一点点技术问题,我相信米库林设计局很快就能解决这儿问题,在液冷发动机领域,我们完全不需要引进法国技术,应该立足于本国!”

这让李晓峰很无语,如果米库林能解决在短时间内解决AM34的超重和可靠性问题,他至于要引进12Ycrs发动机吗?并且引进12Ycrs发动机的技术,不是也能用于AM34的技术改进么?相信以米库林的功力,见到了新的外国技术之后必然能有所启发,能早日将蛋疼的AM34变成刊用好用的后来那一系列AM家族。

并且法国人不光是出售12Ycrs发动机技术,只要引进了12Ybrs发动机和12Ycrs发动机,后面还可以出售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技术。要知道历史上不管是12Ycrs发动机还是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在卫国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用于拉格3、雅克—1、3、7、9系列的M105发动机就是在12Ycrs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在土地神—罗纳14K的苏联发展型号M—71、87、88、90也是应用广泛。

可以说这两款发动机几乎囊括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大半的发动机,从长远上说,一次性就能解决大部分发动机的问题,买一部分12Ybrs发动机完全是值得的。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却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是重复建设,这是浪费资源,有了米库林的AM34,完全不需要12Ybrs发动机!我坚决反对,而且反对到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那真心是大条了,李晓峰也不能单方面推动引进12Ycrs和土地神—罗纳14,原因很简单,不光是图哈切夫斯基反对,强烈地反对的人里还包括了斯大林的小伙伴奥尔忠尼启则,此时担任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的他也是强烈地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甚至他不光是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还强烈地反对将新式轰炸机的设计任务交给图波列夫!

这一下,李晓峰就很为难了,托派和斯大林那边都强烈地反对,事情很难办,引进法国发动机技术的事是不是暂时先放一放呢?(未完待续。)

16发动机之争(中)

李晓峰在犹豫,考虑是不是缓缓引进法国发动机的事儿。但是图哈切夫斯基是一点儿都没有犹豫的意思,过去十年的政治斗争告诉他,千万不要放过任何机会,放过机会是会遭天谴的。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随着奥尔忠尼启则加入战团,很显然的列宁派内部发生了分裂,不能拧成一股绳的斯大林和李晓峰根本就不需要害怕。

至少图哈切夫斯基觉得如果托洛茨基能够全力支持他,重新掀翻斯大林和李晓峰是没有太大难度的。连夜图哈切夫斯基就找到了托洛茨基,希望老托能在发动机的问题上给及他支持,直至重新在军委赢得主动。

不过托洛茨基当时的态度却很玩味,为什么?虽然之前在军委他被弄得灰头土脸很没有面子,但是列宁并没有借着这个机会直接弄垮他,这说明了什么?

作为政治敏感性很高的托洛茨基很快就意识到了,列宁似乎真有让他过渡的意思,很有可能在1935年列宁退休后,会委任他接班。否则,如果列宁真想让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接班的话,这一次就应该直接搞掉他了,因为机会已经出来了。

虽说托洛茨基对于当承前启下的过渡领导人是有微词的,觉得列宁这是小看了他。可是,同时他也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整个二十年代,虽然他不断的上蹿下跳试图追上列宁。可不管他怎么努力怎么折腾,列宁始终是党内唯一独特的那一个,他永远都无法取代列宁的地位。

说心里话,这让托洛茨基很受伤,也很郁闷,当然也免不了的担惊受怕,一旦列宁厌烦了他,一旦列宁想要换掉他,那就是动动嘴的功夫。尤其是这次军委的事件发生之后,托洛茨基更是很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如果列宁明确表示反对他托洛茨基接班,那他就一点儿希望都没有。那样的话,1935年将要退出政治舞台的很可能不仅仅是列宁,还将包括他托洛茨基。

这是托洛茨基想要的结果吗?没有人会喜欢这种结果。而现在,虽然有点屈辱,但是托洛茨基却有一个不用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还有一个能获得苏联最高权力的机会。哪怕要坐上那个位置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只要能登顶那就意味着还有希望不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托洛茨基觉得不妨接受“列宁”的好意,假装当一个过渡领导,只要能上位,之后是不是过渡领导那还很难说不是吗?

骄傲的托洛茨基准备暂时向现实低头了,所谓在未来的一年多里,他准备稍微放低一点姿态,让列宁以为他已经认命了,已经接受了他的安排。

而现在,就在托洛茨基刚准备装孙子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却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打翻身仗,而且是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搞这种大阵仗。说心里话,托洛茨基很恼火也很腻味。

在老托看来,整个二十年代,如果不是他大力给图哈切夫斯基撑腰,这货想搞什么机械化和大纵深作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为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这些军事理论,他没少跟斯大林、李晓峰发生冲突,真心是得罪了不少人。

按说图哈切夫斯基应该念他的好,应该理解他的艰难的处境,这个时候就别乱折腾了,跟他一样学着装装孙子吧。

“托洛茨基同志,怎么能让安德烈。彼得洛维奇那么瞎胡闹呢?怎么能将宝贵的外汇资源就这么浪费呢?我坚决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这是毫无必要的……”

看着越说越激动的图哈切夫斯基,托洛茨基很是腻味,他又不是完全不懂军事,而且引进法国发动机也不完全是一个军事问题,这些年为了搞工业化,托洛茨基没少做功课。对于俄国当前的工业现状,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情况,托洛茨基还是比较熟悉的。

在托洛茨基看来,俄国在动力这一块欠的账还相当的多,虽然通过引进美国莱特旋风系列、英国布里斯托尔以及德国宝马发动机,俄国不至于像一战那么尴尬了,但是技术储备还是相当薄弱的。这么说吧,多引进一点儿技术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引进的技术还不够多不够好。

比如AM34的祖宗,就源自德国宝马6,从1927年开始折腾,一直到了1933年才弄出一个问题多多的半成品。原因是什么,还不是技术储备不够。

而现在,12Ybrs虽然跟AM34一样都是12缸水冷发动机,最大功率也相差无几,但是一个成熟度更高,而且重量更轻。最重要的是只要买12Ybrs还附带的能引进12Ycrs和土地神—罗纳14,怎么看都是好事嘛!

反正托洛茨基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反对?甚至之前他还听航空部门动力系统的专家阿卡迪亚。德米特里耶维奇。什维托夫跟他提过,跟引进的莱特旋风相比,土地神—罗纳14系列发动机虽然不像美国货那么“精致”,但是非常适合苏联这种航空工业基础比较差的国家使用,其结构简单扛损性是非常不错的。

当时什维托夫很用很遗憾的口吻对他说:“很可惜,法国政府不同意出售该发动机的技术,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