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启大明 >

第811部分

重启大明-第811部分

小说: 重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谈信仰,不用谈理念,就是条件良好优于社会大多数的私人福利院,而且长大后还包揽了就业问题!只要是个人,心理正常的人。对于这个福利院的院长,必是感激和崇拜的。何况于,他们在成长的少年时期,一直被灌输的理念和接受到的宣传。以及丁一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那你说怎么办吧!”丁一听着谭风的话,也是头痛。他不要当一个独裁者啊,也没有想过要弄一个王朝出来。他所希望的。是一个稳定发展的国家,就算元首或某一届的上层官员出了问题。这个国家的制度,也能慢慢地恢复过来。

高度集权当然发展起来快,如果方向走对的话。但伴随着风险也大,而丁一完全不必要去冒这种风险,他有这资本,让后继者犯错,就算这个国家几年都停滞,因为先天优势,也不至于垮掉。正如原本历史上的英国,再不堪,毕竟原来是日不落帝国,就是出了败家子,要败光家业,也得好一阵子吧?

“这样弄效忠,书院的资历就成了一种工具,带来的很可能就是整个官僚体系的腐化!”丁一是经历过“文凭风潮”的,他知道这其中的祸害。

谭风回答也很直接:“不用管,或者对他们提起公诉。”

不用管当然没问题,民众效忠皇帝有错吗?放在哪一个国家都绝对没错吧?管来干什么?

所以谭风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并不是每个忠诚和正直的人,在具备了这些美德之后,他们也同样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至少对于谭风来讲,就是这样。他的回答明显让丁一感觉哭笑不得。

因为这不是一件可以不用管的事,更不可能莫名其妙用清洗的办法,来把忠于丁一的官员或军中将领提出公诉啊!丁一是有毛病么?他是要制止这种可能因此存在的“终南捷径”,又不是要自杀!

丁一挥了挥手,示意谭风先行退下。

他走出了书房,漫步在外面的走道,但走到侍从室的公事房时,丁一听到了争吵的声音:“祐之兄,小弟以为,这还是呈给父皇为好。”却是李东阳的声音,明显他和刘吉对于某些事情起了争执。而刘吉的声音也随之响起,“此不过败军之将临死的悲鸣罢了,何必有污圣听?”

两个人都不是那种会脸红脖子粗的角色,连腔调也是四平八稳,但其中交锋的味道,丁一听着却是了然的。所以丁一挥手让吉达过去,让两人都出来说话。

李东阳出来拱手行礼:“父皇。”

刘吉出得来,见着丁一便是长揖及地:“弟子叩请先生……”

不过他没说完就被丁一扯了起来:“学什么不好?学老曹当磕头虫?好好说话。”

别看刘吉被丁一削了一句,可这亲疏的分别,连吉达这种粗豪男儿都看得分明,明显刘吉在丁一面前,可要比义子李东阳更为得宠和亲近一些。

刘吉跟在丁一身边这么些年,地位不是仅仅有义子名份的李东阳可以相比的。

“吵什么?”丁一开口问道。

这两位都是有城府的,马上就开始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因为在丁一面前互相攻击的话,那段数也太低的。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才能显出自己才是侍从室的主心骨啊。

丁一再不擅权谋,这么些年下来,这种戏路却是一眼就看穿了,倒也没有训斥他们,只是伸出手,向他们两人说道:“行了,消停吧。什么败军之将?拿来给我看看。”

引起争吵的是一封信,一封来自华夏的信,正如刘吉所说的,败军之将所写的信。

写信的人,丁一并不陌生,石亨,曾经的大明军头,在要谋害丁一事败之后,和也先一起,被扔到京师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当老师去了。

石亨病得很重,按刘吉的说法,也许是病糊涂了,他的家人要去看望他,但他和也先一样,都是被监控的教师,自然要通过安全局衙门的检查。结果石亨气得不行,不知道发什么癫,就写了这么一封给丁一。上面大多就是谩骂,当然没有一句脏话粗口,要不信也送不到丁一这里来了。

他的意思,是觉得丁一是偷天之幸:“陛下之才,于小旗论当是精锐莫名,然所能胜任之职不过总旗,难委之以百户!奈何天意弄人,竟教陛下成事!”

他比于谦更不客气,于谦还说丁一能领千人之军,石亨说丁一只是一个强悍牛逼的小旗,了不起就是总旗,百户都没资格当。然后他又列举了不少实例,就是历数丁一从到京师之后的一连串军事行动。

主要是从土木堡开始,到猫儿庄救出英宗,到京师保卫战雪夜踏营,包括在关外救下也先的妹妹巴达玛,创立都音部落——大约是从跟他一起在学院任教的也先口中打听出来的,毕竟十年左右,他们有太多的空闲,可以去琢磨丁一了。

总而言之,石亨认为,这些战例的胜利,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就是丁一当一个小旗,管个十人,那是精锐无比;当一个总旗,带领个几十人,也是能胜任的;但要当百户,领上百人左右去作战,是没那水平!

甚至他还把丁一俘虏也先的战例也拆分开来,然后在大量的数落和嘲讽里,分析出丁一于其中真正得力,不过是“持数十精锐,行荆轲之事罢了!”荆轲就是刺客嘛,他认为丁一与荆轲的区别,不过是“胆色壮于荆轲,武勇胜于专诸,眼力强于博浪沙负大铁椎之士罢了!”

至于在京师保卫战里,丁一率领被解救俘虏,以数百人破数千骑,石亨认为:“不过仗火器之利!”其后的战迹,石亨也是认为,“夫枪炮者,若以百炼钢刃对铜剑,安有不胜之理?非陛下之谋略致胜哉!”

丁一看着却是点起头来,这个世界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石亨是有水平的,历史上能留下名号的人物,真的没有一个是善茬。丁某人是兵王,没错,但的确当个班长他一点问题也没有,而领一个排,基本上,至少在营救英宗那时节,就是他的真实水平了,手下人马上百,他就很吃力了。

“这段很好。”丁一指着石亨骂他的信里,仔细拆出丁一俘虏也先那一节,其实数千都音部落的人马都是造势,真正行动的不过数十人。丁一对边上警卫伸手要过铅笔,在那一节上打了圈,对刘吉和李东阳说道,“派人过去,请石总镇再把这次行动拆细一点,我需要两份文件,一份是当时致使那次行动的每个细节;一份是身为统帅者,为什么不应亲身历险,也请石总镇说说。派人告诉他,如果他同意,会刊印成书,前者作为特种作战的教材,后者作为团以上指挥官培训时反面案例。五十年内,每印一批书,都会支付给他稿费。”

“对了。”丁一交代完了之后本想离开,又想起来,对刘吉说道,“让小张子不要为难他,他喜欢骂我,只要不是粗口脏话,象这样骂的话,让他骂,没关系。”

丁一的心情变得好了起来,因为他对于谭风提出的问题,那些公开宣誓效忠于他的学生们,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

丁一的奋斗(三十三)

解决的办法,说白了是很简单的,那就是脱胎于“火线加入”。加入某个组织,取得某种凭证,在和平年代,也许会是因为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寻租行为的便利等等。但在火线,在战场上,面对炮火而申请加入某个组织,从而得到冲锋赴死的机会,丁一认为,至少这些人,在这个时候,他们是纯洁的。

所以丁一就使用了同样的方法:华夏这么干的人,全部到士麦那来;华夏以外这么干的人,全部去美洲。如果主动提出这样申请的人,丁一给予了他们一个加入组织的机会:羽林。

但同样出乎丁一意料,几乎那些宣誓效忠丁一的学生,无论身在华夏或是西方,至少八成以上,响应号召递交了申请。羽林,这个效忠于皇室而不是朝廷的组织,或者说,丁一的原教旨主义者,就从这建元四年开始诞生,将伴随着这个帝国,渡过无数的波湅曲折;他们从此时的帝国先锋,随着岁月的推进,渐渐成为保守的力量。

对于民众的影响力这一点,路易十一明显要比丁一看得清楚,或者是说,丁一习惯性的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而路易十一在巴黎跟自己亲信沟通时,对于丁一所下的评定才是恰当的:在跟随着他的旗帜的士兵和民众来说,他就是神!

不过在共和组织的发展方面,却就出现了问题。

因为输出革命是需要钱的,尽管工业化方面开始有了基础的泰西大明,疯狂向外倾销。而丁一也从中得到许多的利润。但他要许多伤残的士兵要照顾,有烈属要抚恤。他也没有什么钱了。至于国库,财政部长杨鼎多次提出:“战争红利可解一时之困。不当为常有之水!”

丁一是准备削减掉一些共和组织的开支,但这个方案,被王越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正在率领六师之众,肃整小亚细亚的王越,三次提交了报告上来,之后又提出希望当面和丁一探讨这个问题。显然在他看来,这个方面的问题,要比他正在干的事,更为重要。

而丁一向来对王越是很看重的。就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予了他面谈的机会。

“巴耶塞特绝对不简单!”王越见着丁一,行了礼之后,当场就点了题,“弟子以为,对奥斯曼的共和组织,不但不应削减,而应大力扶持才是!便是削减军费,也绝对不能少了这一笔开支!”

他说不简单。当然不是说说而已:“先生请看。”王越指着军事地图,对丁一报告着他在扫荡小亚细亚遇到的问题,“先生放归巴耶塞特之后,彼有五十余万众与我军对峙。其时我方以中央突破,多面包抄的战术,已将其八万之众尽行击溃。然后巴耶塞特回归君士坦丁。以俘虏所供,其亲信持令而来。结果我军以大胜之势,仍无法取得全胜!”

王越很慎重。指着地图上的行军路线:“其后七战,奥斯曼人皆败北,然后非溃退,而是撤退!巴耶塞特以帅才许之,当之无愧哉!先生门下,绝无虚士!”溃退和撤退是两回事,撤退是保留了建制,保留了有生力量,撤回君士坦丁以西,而不是直接给打没了。

对于奥斯曼人来说,虽然是败仗,虽然是五十万军队,基本都是上过阵见过血的老兵,对上王越的五万人,而且除了士官长和军官,基本是新兵。听着很废物的感觉,老兵对新兵,还是以十对一,还是据城而战,这样都每战皆败,不是废物是啥?

但那五个师,如果不提火炮和机枪的配备,那都基本是近代化步兵了啊。

而且是在王越这位原本就是历史名将的统帅指挥下,而且丁一还弄出怀表——尽管揣进怀里有点勉强,足足巴掌大。但可以计时,就能够进行多个部队合围、协同攻击等等的战术,哪怕五个师的新兵,哪怕火炮和机枪方面配比较弱,王越到此时的战损是极小的。

能在这样的攻击下,让五十万部队被中间突破、多面合围的情况,保持撤退而不是溃退,巴耶塞特的确是很有水平的。

“我同意你的提案。”丁一在重新过了一次王越的战况汇报之后,点了点头。

其实他本身就认为巴耶塞特是个人才的,要不然也不会扔他回去:“一个庸人,是不能充当好上帝之鞭的。但一个有才能的君主,的确我们应该在他的国家里,派多一些观察员。”

而当王越很高兴地退下之后,丁一很有些感慨的苦笑自语:“看来,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家伙,就是有他们的才华啊。”王越这样的眼光,杜子腾就是没有,丁君玥也是没有的。“嗯,不过这些年,三儿,杨维贞,总算也是教出两个好学生,我也不算一无所得的。而且在书院的学生成长起来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才,会出现的,嗯,会出现的。”

他私底下,是没有把王越、刘吉、万安这三位,当成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人家最多算是在他这里读了研究生,正经的讲,这就是华夏旧式士大夫教育里面,出来的精英。其实丁一并不知道,杨守随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明朝的大臣来着,人家不进书院也是能出头的人物。真正说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而由丁某人一手培养出来的,也就一个半,一个是陈三,半个是杜子腾。

不过的确如他所说,书院每天提供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涌向各个岗位,人才,必定会越来越多。而且除了工业化进程的提升,旧式士大夫将会越来越难以进入专业岗位,而书院的毕业生,优势将会越来越大。

“先生!”刘吉匆匆而来,面带喜色,“格拉纳达已平!”

四千老兵,配备了机枪、迫击炮的一个老兵旅,后面占领和守备又有卡斯拉尔的贵族在做,后勤保障也没有什么问题,真的也没有什么惊喜,至少对丁一来说就是这样:“嗯,伤亡如何?”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十七人阵亡,二十五人重伤不治,三百八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