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启大明 >

第602部分

重启大明-第602部分

小说: 重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有人为他请谥号,有人为他鸣不平,有人为他去克扣、拖延大明第一师的粮草弹药。

但王骥活着,其实已死,丁一毫不留情地掐断了他最后的生机。

如果今夜丁一没有在陈循面前杀了他,也许王骥还可以在官场上活下去。

但当首辅明白了王骥的处境之后,不用多久,朝廷的大佬就会知道,王骥已死。

没有圣眷,没有官声,连他引以为豪的官场关系,也被丁某人一一切断,他还有什么?

而且,他不年轻了。

不错,丁一与天下士大夫为敌,不见得有什么胜算。

但就算一败涂地,丁某人不过二十几岁,他依旧可以从头再来。

走过的桥,比丁一走过的路还要更多的王骥,已经七十多了。

王骥在风中重重地抹了一下脸,这时的他,比在南宫当狱卒时还要更加的低落,他无比沮丧地对亲兵说道:“收拾东西吧,明天,就回故里吧。”他知道自己如果不走,只怕会真的会死掉。

丁一并不用动手杀他,丁一是说“你敢妄言,学生便在这里杀了你又如何?”

他就真的杀了王骥,不必用刀。

他为官数十年,吃相并不好看。所以他这几十年得罪、祸害的人也着实不少的。

若是他还能在官场上活着,自然那些人是不敢对他怎么样的,不是因为他七十多还能骑得了马。舞得动刀,而是他是朝廷的大佬,他还有权势,还有足够多的门生故旧,让那些人只好把恨意深藏心间。

而现在,他们会冒出来,象是食腐的野兽。啃尽他每一块血肉。

王骥府里的管事,有没有仗势欺人?王家的各房,有没有横行乡里?

毛病只要肯找。必定是有的。

更不要提他之前那些杀良冒功的事,一揭开来,他就真的死无全尸。

所以老老实实地按丁一要求,乞骸骨。申请退休。是最后也是最好的归宿。

这一个夜,对于王骥来说,不是一个快意的夜晚。

但对于首辅陈循来说,也同意不是一个轻松的夜。

“丁如晋不是任人鱼肉的人,看不清楚这一点的,便是和靖远伯一样的下场。”陈循轻声对着等候消息的下人这么说,这些人便是阁臣们派来的长随亲信。陈循见识了丁一如何杀掉王骥,尽管他从来没有轻视丁一。但不能否认,这一刀要比当年在奉天殿里把锦衣卫指挥使斩首的那一刀。更让人觉得到惊艳和震撼。

所以,陈循不得不在回到自己家里以后,马上跟在他家里等候着消息的下人们,朝廷大佬的亲随传了这么一句话。都是跟着自家主人沉浮宦海数十年的长随,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没有人开口问靖远伯到底是什么下场,也没有问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他们向陈循行礼,告别,然后分头退去。

在这些下人离去以后,屏风后面就转出来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不用去看他头脸上丛生的老人斑,离得有三四米远,他身上散发出来浓郁的老人味,足够让最孝顺的后辈都屏住呼吸了。他坐下去之便长叹一声,闭上了眼,松弛的眼袋,似乎将要永久的替代眼睛存在于脸上。

“德公,此人留不得。”老得不能再老的老人,睁开了眼,没有什么年轻的眼睛,没有什么清澈的眼神,混沌的老眼,见证过许多风霜与沉浮的老眼,也许已经看不清纸上的字,但能看穿人心,“老夫不是第一个,靖远伯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德公和老夫都知道,您肯定是其中一个。”

陈循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有些东西看穿,也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一个无才无文无拳无勇无权无势无钱的捕快,看穿了总领县衙六房书吏的主薄的心思,又有什么用?他能做什么?他连县丞或是知县的跟前都凑不上去,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看着。

这位老到不能再老的老人,便如那个一无所有的捕快,尽管他是当朝的吏部尚书王直。

身为首辅的陈循一点也不在意王直看穿了什么。

“抑庵先生,如晋也是好意。”陈循称着王直的别号,笑着这么说。

他说得很真诚,真诚得好象这就是一个事实,或者说,陈循本身就相信这是个事实。

因为王直已经开始在打盹了,有轻微的呼噜声,在四散的老人味里传出来。

他太老了,尽管有许多事他可以看得清,但没有意义,他已经没有精力。

如果仍旧让他上朝,无论对于大明的吏部,还是对于他自己,都不是什么好事。

从这一点上来看,丁一的提议,真的是好意,于国家也好,于王直也好。

王直的眉毛颤动了一下,然后他醒了过来,呼出一口气,不是口臭,是死气,是那腐朽得随时都可能停下的躯体里,浓浓的死味。

似乎打了个盹,呼了这么一口气,让死亡稍微远离了王直,他的眼睛这一次睁,真的有了一丝锋利的神采:“德公知道杀手吧?他是一位杀手,绝顶的杀手,当看见刀光时,他要杀的人,就已经死了,甚至,连刀光都没有。”

陈循点了点头,王直语速很快,爬到他们这位置的人,说话都会不知不觉地放缓语速。

当然不是象丁一刻意模仿首辅气度,而是他们在说出一句话之前,脑子里已经过了许多次,这句话说出来的效果,听到这句话的人的反应等等。王直真的老了,老到他已没有精力去考虑太多的东西,他现在的述说,更象是一种直觉,一种本能。

绝对不能忽视的,就是百兽之王,临死时出于本能和直觉的击杀,这要比壮年的猛虎的扑杀更致命。

这也是为什么陈循会忍受这老人味的根本。

而王直这出于直觉和本能的话,其实已经无限地接近了事实:“老夫先前说过,丁言,丁如晋说的话,就是他的刀光,看见刀光时,该杀的人和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不论是临兵阵列,还是纵横朝野,他都是一个天才,绝顶的天才。”

“绝顶的杀手易得,能把杀手用到军阵,用到朝争的人,难得。”

“韩信不是,刘邦才是;霍光不是,汉光武才是;房谋杜断不是,天可汗才是。”

“匪夷所思这四个字,不能用在丁如晋身上,因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匪夷所思的。”

“德公,老夫要去更衣。”王直说完,顿了顿拐杖,便有奴仆入内来,搀扶他去上厕所。

当他回来时,似乎已经忘记了刚才那一番凌利的言辞,而是开始用兜兜转转地向陈循诉说,他家族里某个出色的侄孙,以后得请首辅多多提携关照。不是他故意这么做,是岁月这么做,岁月让王直老到真的已忘记了刚才他说过的话。

在送走了王直以后,陈循叫来了自己的亲随,斟酌了一下才对他们吩咐:“纵虎。切记,不要对他用任何的阴谋,任何的台面下的工夫。”亲随领命,四出而去。

缚虎之后就是纵虎。

陈循并不急,甚至他也不特别去针对丁一。

丁一不是可以用阴谋计算的人。

也不是可以威胁的人。

大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所幸,对付大丈夫,除了阴谋诡计之外,还有其他的办法。

阳谋,往往比阴谋更致命。

权势是不在威武、富贵、贫贱之中的,这是一剂毒药。

陈循要做的,就是让丁一痛快地服下这剂毒药。

他并不需要压制丁一,或是让丁一听他的,从一开始,陈循的目的就不是这个。

不要忘记,首辅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让士大夫阶层感觉到恐惧的,是丁一的敌意,要把士大夫这个类如华夏吸血虫的阶层,彻底碾碎的敌意。

就算丁一要谋夺龙椅,也不见得就是士大夫阶层不能接受的事。

所以,陈循并不意最后丁一得到什么权势。

他要做的,是让丁一沉溺醒掌天下权的习惯里,直至他不能自拔。

只要丁一无法自拔,那么官绅一体纳粮出役之类的,自然烟消云散。

这是他联合朝廷诸位大佬的说辞,但不见得是陈循自己的本心。

天下权,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就算是英宗在南宫时,签署了立宪的秘约,在复位之后,也从不见他主动提起这件事,陈循有暗示过一次,英宗也只是表示时机不成熟,也许,只有没坐上那椅子的人,才会想立宪吧?

当然,陈循没有纠缠这件事,甚至没有再提起,不是因为英宗不提。

而是他发现,如果真的推行立宪之后,也许他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相权,但他将会代替丁一的角色,成为天下之敌。他绝对不想成为这样的角色,丁一能看到的忧患,陈循不见得看不到,土地兼并的问题,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他这么做,正因为他看到了如何解决这问题,如何从中得到自己的利益。

第九章风*流*眼(七)

陈循是学霸的出身,他很聪明,他的机遇也很好,坐到了首辅的位置。

一个又聪明又有历练机会的人,他的野心是不会太小的。

比如说,怎么实现丁一提出的立宪和官绅一体纳粮?

陈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改朝换代之后,从头再来。

当丁一沉溺在权势里之后,黄袍加身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那么,陈循也许真的就有机会来让立宪和官绅一体纳粮成为事实。

而他必定成为绝代名相,名留千古!

至于丁一?也许将是秦始皇一样的暴君,也许万夫所指,无疾而终,陈循不会去考虑对丁一用阴谋诡计,也同样不会去考虑他的下场。

砸碎一个旧有的王朝,华夏将要承受什么样的伤痛,百姓将会如何流离颠沛,会有多少生命因此消逝……那不是陈循所需要考虑的事,不是吗?是英宗不肯兑现立宪的诺言,是丁一硬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硬要把旧有的体制砸得粉碎,是丁一的手下要教他黄袍加身,是士大夫阶层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至于陈循,他始终是一个苦苦维持着帝国的首辅,青史会这么记载。

而在当所有的束缚都被砸烂以后,将会是他来完成这绝世的伟业,将会是他来拯救这个帝国,让这帝国屹立千年!

秋风仍不甚烈,北上的舰队依旧没到达天津,送来的藏地战报自然也是几十天以前的。

于谦依旧很担忧。因为大明第一师在向藏地推进的过程,吃了几次小亏。在阵地战之中,全火器部队只要不是弹药跟不上。瘸狼的部队当然不可能取得什么战果,就算只有一个旅的兵力,想要超过单位时间的弹药投放量,也需要太多、太多的人命了。

但在运动战中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漫长的补给线,更给了瘸狼的骑士很多机会。

“不必太过担心。”丁一对此也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看完了战报以后。对于谦说道,“这是可以承受的伤亡,最大的损失。也就是一个排的兵力,而且他们在最后引爆了运送的迫击炮弹。学生以为,只要保证补给不再出现问题,大明第一师会把瘸狼的士兵驱赶出边境。”

被称作于谦妾的兵部侍郎项文曜。却对此不以为然:“这补给线上已经出现了四百多轻伤。三十多人重伤,五十多人殉国,忠国公,这要放在卫所,就是一个千户所全军覆没了!大明第一师不过二万人上下,又有大量伤病,按上期的军报,能战者也不过五千余人编成的一个旅。这已是一成的损失了!您也说过,正常来说。除了被围孤城之外,再好的军队,达到战损三成必溃,下官翻阅史料,确便如是,现时已达到一成的战损,现时又过了几十日,不知道成了什么模样,此时不增兵,还待何时?”

“不碍事的,我对大明第一师有信心,项侍郎请看,主要的损失,也就是第二次遇袭的这个排,比较大的人员负伤,也是在开始的几次。”丁一用指甲掐着那份战报里记录的日期,对项文曜解释着。

这种实务上的研讨,丁一并不抗拒,也不认为说自己就比项文曜高出一等,不屑理会。

但于谦很明显增兵的倾向越来越强烈:“一旦溃败,后面不堪预想,如晋你是知兵的,当作万全之准备啊。”

于谦说的并没有错。

战争之中,特别是冷兵器战争之中,大的伤亡,一般来讲都是在溃败之中产生的。

真正阵列于前两军对战,就算装备和战技有强弱,伤亡也不会太大。

上万人交战,打半天死上百来人,并不出奇,可是一旦其中一方被冲破阵形,进入溃散,那基本就什么战果都可能出现了。

丁一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对于谦说:“先生,弟子先请辞了,着实是有些乏,那奏折呈了上去,宫里的意思,是要弟子列个详细的章程出来,还得再去修改一番。”他指的是那份请诸王出海就藩的奏折,于谦倒也支持,因为那事的确是不容随便的。难得英宗没有因此发怒,只是要求丁一做份计划,列出大约各个宗室调派到什么位置等等的细节。

英宗没说准,也没说不准,也没拿出来朝会上讨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