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启大明 >

第475部分

重启大明-第475部分

小说: 重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不好听的,以他当时的身价,就把他整个儿卖了,都不够还帐,这厮都敢去干。现时他说要三十年,丁一还真不敢怀疑——连这技术疯子都说不可行的事。想想也是合理,火炮这种大件的装备,没那么容易搞,哪有一个概念提出来,就能大规模应用的?

事实上丁一是记错了,罗德曼铸炮法提出理论到实验论证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参数用了十年时间,加上梧州工场本身所处时代,李匠头提出三十年,真的不是太夸张的事。

“就按李匠头说的办法,铸灰口柱,钻孔等等。多实验,我建议至少双层炮管”丁一的意见批复也干脆,“几个月的时间,我等得起。”当然丁一的选择,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而是在现代工艺流程和土法上马之间的选择,他更为信任李匠头的原因,是后者提出的流程,更接近现代机械流程,“先前说的退火白口铁,以研发出可锻铸铁的工艺,也要加紧去做。”

第四章枪在肩(三)

因为就算有了灰口铁,不用泥模阴干可以节约时间,但铸成实心灰口铁柱之后,要经历一系列的工艺流程,要比按杜木提出的法子,迟上几个月时间,那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毕竟杜木那法子,铸好了,就炮管就完成了,可以用了。

但如李匠头所说,这水温控制和流速没有数据,那就只有一个路子,大批量地铸,然后多少没有因为控制得不好破裂的,就用吧,这样出产率,只怕就是只有二成左右的成品率,而且这些成品的质量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并且最为关键的是罗德曼铸炮法,是,快速、高效、省材料,问题那玩意主要是造大口径重炮用,丁某人要四百毫米的大炮去打谁?别说造不造得出来,也别说这年代的道路能不能承重这种细节化问题,光是到底要用于何处,都是个问题了。

而灰口铁出了,可锻铸铁要是也能成功,一百毫米左右的后装线膛炮,用双层炮管,现在用颗粒状黑火药,日后钢材能跟上,就用硝基发*射药,如果单基硝棉燃烧速度不理想,就抄前苏联的法子,透过添加粉状甘蔗渣,以增进火药燃烧速率……别说这个时代,保守的说,三两百年内足以恃之横行四海了!

余阿蛋紧接着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先生,我等工匠以为,还是用后装炮弹为佳;可杜明府却以为前装炮,弹药方便携带。并且一船百炮,便如火铳枪阵一样,炮多势众。准头也不甚要紧,滑膛炮却也就足以致用了。”这又是一个矛盾了,他们争执不下,所以跑来寻丁一定夺。杜木所说的弹药便于携带,是指前装火炮,一桶桶的火药,一桶桶的铅弹。搬上船去就是了,不用在工场这边又是弄弹壳,又是弄底火。还要装好弹体,弹头还得可调引信……

只不过,这对于丁一来说,根本是一个不用选择的问题:“肯定是多层炮管。后装线膛炮。这个不必考虑,你回去跟李匠头说,他和杜木都不错,有自己的想法,杜木也有他的道理,两人以后都不妨这样列出章程,下次若是这样争执不下,可以找杜子腾。调些军兵来实测,不用千里迢迢跑来寻我拿主意。”

这梧州到京师几万里路。又再从京师到宣府,然后得了丁一的消息再折回去,几个月就没有了。不过余阿蛋听着,又冲丁一磕了头,连连讨饶,后者只好又把他扶起来,好声去问什么事,只听余阿蛋说道:“我师傅说是反正要等先生回信,这中间也得花时间,便教工匠按他的法子办,先行动工;杜明府气得不可交关,说我师傅自把自为,到时先生得知,是要问罪杀头的!小人求先生开恩……”

丁一可就为难了,因为如果同意李匠头这么干,那么日后他肯定还会有类似的事;如果惩罚李匠头,那也太打击人的积极性,而且李匠头的方案,应该说更为合理。可是杜木坚持的制度化,就是上面没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不要胡乱动工,却也是对的……

无奈之下,丁一也只好写信给杜木,教他看着办,但尽量不要伤害李匠头的积极性。

但余阿蛋的问题可不止这么一点,丁一不在广西,李匠头都将他的问题都汇编成册,又不让余阿蛋带在身上,怕被人偷去就完蛋,所以教他死记硬背了一肚子的问题,此时见着丁一,哪里能就这么回去?当下又是磕头,丁一被他弄得怕,扯起来按在椅上:“你问吧、问吧,只是你回去跟李匠头说,我也不是全能全知,很多事还是要靠他自己完成。”

话刚说完,余阿蛋就问出了一个丁一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用钻石之外,怎么加工钢材?

丁一就傻眼了,不过他也知道,李匠头是真遇着问题了,大约是低碳钢也出产了一些,所以有想头要弄些钢质枪管,以便用硝基发*射药——这玩意没法将就的,没钢质枪管就没法用硝基发*射药,因为初速高,铅弹在摩擦之下会销融,所以只能包上一层铜皮,或是说镀铜,而熟铁枪管的膛线哪里经得起铜磨?没几发就磨没了啊。

整个大明,别看第一师里有许多把左轮,三个龙骑兵营都是后装步枪,真正能用硝基发*射药的,也就丁一身上两把左轮和丁君玥那批十来根钢质枪管——其中包括丁君玥手上改成弹壳狙击枪那把,还有张懋手上这把杂交怪胎的步枪等十数把枪了。

那是李匠头这个技术疯子,用金刚钻,也就是钻石,几个大匠手工定制,一点点弄出来的。钻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批量生产,怎么可能用钻石?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钻石啊,多少总会磨损的。李匠头再疯,在弄了那十几根枪管和丁一这两把左轮之后,也绝不会再这么搞了。

“高速钢,你得让李匠头实验出高速钢,要不就别想了。”丁一无奈地对余阿蛋说道,“不是高碳钢,就那么产量,你让李匠头别疯了,不用试验,肯定不行。”

现时梧州那边出产的高碳钢,那是用着极落后的办法:先把高碳生铁炼成熟铁,进行渗碳制成表面碳高、内部碳低的渗碳钢,然后再在坩埚炉中溶化,得到成分均匀的钢。这种炼钢法的周期要几天,每炉的产量也不可超过三十公斤。其他丁一提出的转炉炼钢什么的,倒是还弄不出高碳钢来,目前除了消耗焦炭和铁矿之外,还没什么进展。

主要就是用来制造各种机床的刀具,锤锻法制造线膛枪管的内芯等等。

要让李匠头那技术疯子去弄,他能把这点高碳钢都给折腾没了。

“那玩意得加入钨,钨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反正是加了钨之后,叫做高钨自淬钢还是啥的……记得是和石英矿伴生……钨是什么样子?都说了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高熔点,很硬很重……”丁一感觉快要被余阿蛋逼疯了。

余阿蛋却自顾在背着丁一的话:“……加入钨……高熔点,很硬很重……”背了之后,他又向丁一问道,“先生,您所说的钨可就是重石么?”

丁一叹了一口气,拍拍他的肩膀:“我真的不知道。”

“它有多硬?比金刚石硬么?”

“我真的不知道。”

“要加入多少进钢水里?”

“我真的、真的不知道啊!”

“噢。”余阿蛋搔了搔头发,点头道,“先生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整天指望着您……这个小人知道,不过先生您给点提示……”丁一突然觉得,一个余阿蛋,名字土得掉渣,外型也憨厚得掉渣的余阿蛋,真的比也先和十万铁骑还要可怕。余阿蛋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在丁一的心里,已上升到十万铁骑的高度,仍在那里问道,“先生,加入钨之后,如果能弄出您那说的高速钢,是不是对高碳钢也能加工?”

丁一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揪住余阿蛋的衣襟,恶狠狠地对他说道:“看着我的眼睛、看着我的眼睛!直视我的眼睛!听着,我,真的,不知道!”

这边应付完了,那个步兵排护送着信使与余阿蛋,又坐着吊篮入了宣府,取道往天津准备从水路回广西去。挞马赤伊基拉塔却就凑上来,涎着脸向丁一求道:“那颜,这漠南警备区里,您最忠心的奴才,挞马赤伊基拉塔……”

“行了,你入京之后,和伯颜帖木儿他们一起学汉官礼仪,别动不动就奴才。”丁一知道这厮是来求官的,不过他也需要这样的人,而且汉名译作赤军长胜的小汗,领着通讯班,如期到达密云前卫,也算是圆满完成了丁一交给的任务,让丁一对他很有些好感,“你自己多与伯颜帖木儿他们亲近,到时我自有安排,放心,有大事教你去做的。”

挞马赤伊基拉塔听着,翻身拜了下去,连连地磕起头,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只等权在手,到时向都音部落借点兵,一定要把七受挞那胖厮给结果了!因为七受挞投靠了宣府边将之后,仗着能从宣府弄到一些兵器,先前不时欺凌赤军的部落,丁如玉又被扣在京师,安西都督府这边按着丁如玉的意思,不去惹事,所以也不好给挞马赤出头,也算颇有些宿怨了。

丁一自然没那闲心去理会这等事,连瓦剌残存的二万多常备军马,还有其他数万草原部落联军,他都一概扔给了丁如玉和陈三去整编,他的重心,现时已然是放在京师。

他专门派李云聪入京师,当然知道孙太后和景帝会不爽了,他就要看看这两位还有什么把戏可以玩的,这一回,丁某人可不打算陪他们玩下去。之前一直忍着,是羽翼未丰,一动的话,没有绝对的胜算,现时挟大胜之威,丁一还照旧让他们折腾?他得吃了多少脑残片?

“先生,咱们赶得及回京师过年么?”张懋在边上低声地冲着丁一问道。

丁一笑了起来,捏了捏他的脸道:“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的,明年会是一个好年景。”

第四章枪在肩(四)

明年会是一个好年景,这句话不是看着瑞雪说的。而是在于信使刚刚带来的杜子腾的工作汇报,而做出的结论。这批信使出发的时间,丁一派去广西的信使还没有到达,估计那批信使到达之后,广西再通过海路运输,运上来教导队新训教官或是武器,大约就得年后了。

不过杜子腾在工作汇报提到的事情,已让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广西全境土改工作已经完成;五十户以上的乡村,已建立村委会与民兵队;预计明年秋收之后,广西粮食可以实现自给;已组建二十个常备民兵团,如有需要,在二旬的调整期之后,可以转为补充团。

所谓常备民兵团,就是每月至少保持九天以上训练量的民兵团,如果按照这个年代的军队来说,三天一操,实以称之为精锐了。只是这个时代的大明,除了广西和安西都督府,压根就没有不喝兵血的部队,更别提什么三天一操。

其实丁一最为看重的是第一条,看上去最为无关紧要的一条,土改。

这就说明了广西境内的地主豪绅,要不就是被“侯大苟”杀害了,要不就是被民众“自发”镇压,或是聪明的,自己把家产转向工坊,土地被分配给自耕农民,而不是被挂在有功名可以不用交税的士林名下,把原该收归国库的税收,肥了士林阶层。

有了这个基础,才有村委会和民兵队的成立。人家要地都没有,自己都快饿死了,谁管什么村委会和民兵队?就算参加的。也不过为了混口饱饭,哪来什么觉悟?这绝对不是轻易的事,要不然先前丁一只立足在梧州府和平乐府,就是这个道理,没法治理好,还不如别去接手。有了土改,广大的民众。才会发自于内地支持丁某人,才会有群众基础,才会有二十个常备的民兵团的出现。

“先生。宫里来人了,在城头上,教您去接旨。”李云聪阴沉着脸过来向丁一禀报。

丁一微微地笑了笑,对李云聪说道:“不必理他。你去与他说。我病了,病到接不了旨。草原有种药,唤做雪莲花,要是这两日还不见好,怕是要去草原上寻这雪莲花,再用苍狼的心,一起切片,热油爆些葱蒜。入锅炒了,佐以白米饭三碗。方才治得了这病。”

李云聪应了,便出了帐篷,跑去宣府城下,高声将丁一的话,吼给那宣旨的太监听了。

丁一并不打算进京过年,过年对他来说没有那么重要,而在李云聪回来以后,丁一就对他说:“下令全军,整装,准备出发。”李云聪虽然觉得有些诡异,但他并没有问出哪怕一个问题,而是马上执行了丁一的命令。

当二千兵马押着七十多名草原上的头人,在宣府城外列队之际,那宣旨太监还没有走下城墙,李云聪在丁一的示意之下,纵马奔到城下,向着城墙上的守军高吼道:“先生有命,开城门!”

原本李云聪以为,要在宣府城下,喝令天地会和忠义社的成员集合点名,然后守军之中的天地会、忠义社的冲锋队,站出来集合,接着控制城门,再开门来迎接丁一入城。但连李云聪也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么一嗓子吼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