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启大明 >

第313部分

重启大明-第313部分

小说: 重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地主富农们却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

因为有几位地主们推出长者,在论道堂叫嚷着这么下去,秋税没法交了!谁知道递交到广西总督行辕去,丁容城居然准了!怀集地界,种田的不用交税!这真是自古以来,除了凤阳这样的龙兴之地的原住民,别的地方是从没听过的。

丁一是脑子出毛病了,才会在意怀集那点田税——这么整着基本已把整个怀集地界变成一个大型工业、兵工业基地了,后世的马鞍山、攀枝花重工业地区会去找钢铁企业收农税?得多抽疯才会干出这种事啊?

于是地主富农也只能咬牙忍了,也不是没人想过,大量收进米面,然后货发湖广的,只不过这事丁一早就想在前头,粮票这玩意,丁某人长大后虽没用过,小时候也是听过用过的,在生生啃下侯大苟七千步骑之后,丁一就组织怀集的人口普查,然后开始发放粮票。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去衙门登记户籍的根本。

官府发的粮票是不要钱的,按着那定量,一人的粮票足够二人的饭量了。

但没粮票?对不起,只能去原来的米铺买高价米了。于是有眼色的混混,开始谋划着新的营生:倒粮票!积少成多,再凭票购买低价粮,发到湖广去贩卖,除开人工路费,怎么也是一笔收入了。

杜子腾对此颇是担心,连论道堂的长者们也提议要惩治这些个混混,道理很简单,把怀集的粮贩光了,大伙不又和买高价米么?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衣食无忧、乡亲富足啊?就是长者里,那些颇有怨气的地主富农,面子上也不同意看着低价米面外流——尽管他们背地里不乏有人也参与贩卖粮票,或是希望官府的米铺快点倒闭才好,但也不会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怕百姓听着火起,半夜去把祖坟扒了?

只不过丁一却毫不在意,他对杜子腾说道:“这是历史必然的过程。无论是粮食配给制,还是倒卖粮票,都是一样的。反正怀集的大户和士绅,在兵乱里也没几家齐全的了,让论道堂那边通过决议,把商税调高就是了。”

大明的商税为什么那么低?就是因为士绅阶层把握着很大部分的商业运作,而每当皇帝要加商税,身为利益阶层代言人的士林,必定就会攻击皇帝与民争利,其实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与士绅争利。

怀集现时已没有什么士绅,义军入城也好,官军收复县城也好,当然是先吃大户了。在侯大苟跟明军的数次进退里,不少士绅就被这么来回折腾到破家。所以无论是变相地增加商税,还是官绅一体纳粮,受到的阻力都可以微弱到不计。

杜子腾不太清楚什么叫历史的必然过程,但这不妨碍他忠实地执行丁一的命令,这也正是丁一欣赏他的地方,杜子腾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听从丁一。不过当杜子腾向丁一问道:“侯大苟那边近来并没有什么动作,似乎还比先前收敛了一些,先生,要不要把大师母接过来?”

丁一却再一次否定了他的意见:“不。”他没有说为什么,而杜子腾也没有问。

后者只是出于关心,而不是他的智商有问题:这些大米、制造硝基火*药的原材料等等,不断通过海陆送来的工匠、各种对于怀集来说紧俏的商品,从何而来?不就是柳依依坐镇京师,货通有无的运筹帷幄么?

便是很受勋贵和边镇热捧的水泥,如果没有柳依依在商贾圈子里的人望和人脉,也不见得便有那么好的销路,好到足以让丁一可以放弃掉怀集的农业税,好到足够让丁一有底气将怀集变成一个大型工业基地。

“盯紧侯大苟那边的动静,此人不是易与之辈。”丁一无不忧虑地对着杜子腾吩咐。

他很清楚侯大苟在这年头是绝对的猛人,而且军略上是有很强大的能力。

在被丁一吞掉了七千步骑之后,侯大苟并没有恼羞成怒,接着派兵前来攻打,而是选择了收缩起来,这就足够说明他有着很敏锐的战争触角,或者是说,天赋。这也就恰恰是丁一头痛的地方——不论侯大苟兵发何处,丁一都有应对之地,但侯大苟什么也不做,收缩起来,丁一就无可奈何了。

所谓收回来的拳头,打出去必将更为有力。就是这样的道理。

现时死狗一样毫无反应的侯大苟,根本就不知道他下一步想要干什么。

“先生,现时仍旧有不少百姓来投军,是否择优录取?“杜子腾紧接着便向丁一请示着另外一个问题的处理意见,因为兵招多了,就要发饷粮,就要装配,这些东西就得需要钱,否则就算能有饭给他们吃,若是没有装配赤手空拳,又有什么战斗力?

“兵在精不在多……当然不能打击民众积极性,兵役后备制度要建立起来,适龄的男子,应该定期组织起来,进行队列方面的训练,尽可能让他们在必要时被招募入伍,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能融入部队中去。“丁一想了想又对杜子腾说道,“主动来报名的,记录在案,我有用处。”

他所谓的用处,就是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来在百姓之中进行宣传和煽动。

这些人不在于多会说话。这些来自于百姓之中的人,他们所说的话,本乡本地的,其实是会更有说服力。

当然丁一还有另外的考校与测试在等着这些人,到底是为了丁一手下可观的待遇,还是为了保家卫国,或是认可宣讲队走乡过里所讲演的理念?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用处。

丁一已不再只是一支特种小队的指挥,他要面对的是整个广西这么大的一盘棋。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方才是下好这盘棋,赢得这盘棋的关键。

第一章督广西(二十一)

“如晋到底要干什么!”景帝无力地把奏折扔在案上,瘫在椅子上长叹了一声。在不为外人看见的寝宫里,他放下了所有在大臣面前的荣光,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精力充沛,他其实也只是一个脆弱的年轻人。

弹劾丁一的奏折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在怀集实行粮票,还是不收田税,或是增加商税,还是官绅一体纳粮,每一项都是侵犯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如果说粮票体系让他们无法从中谋取暴利,那么官绅一体纳粮,更是损害了他们本来的固有利益。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就算丁一告诉他们,正是因为这有功名的人免税免役,正是因为田税愈来愈重,商税却不见增,才会导致大明最后的灭亡,他们也一样会引经据典来说明自己的利益是如何古自有之,是如何是合乎天理,至于大明灭亡,外族入侵?谁会相信?就算相信,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

所以他们发动了御史,疯狂弹劾丁一。

他们可以忍受丁一宣旨不跪,他们可以忍受丁一辞官科考,他们甚至还可以忍受丁如玉以女流之身出任军将!这些也许会让皇室不爽,会让士林面子稍有些过不去,但都不会伤害到士大夫阶层的根本,面对着丁一的凶狠和强悍的做派,他们都可以忍。

但现时丁一在广西干的事,就是伤到根本了,就算以丁一动辄抽刀的凶狠,也无法让这些士大夫退却了。除了弹劾之外。甚至还有人一改先前怕涉险地的心理,自请出抚广西了,说是都察院需要丁一这样的国之干城来坐镇。

“爷爷。要不把丁容城唤回京师好了。”兴安不忍看着景帝的愁苦,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听上去象是一个馊主意,事实上,当皇权势弱的时间,却不失为一个实用的主意,这就是妥协,以免与大臣的矛盾形成激化。但广西现在这模样。丁一过了两个月,好不容易有了点进展,让景帝这时候让步召回丁一。他是很不情愿的。

这时候却就听着内侍来报:“禀爷爷,于先生到了。”能在这皇宫大内里,被毕恭毕敬称为先生的,当然就只有于谦于大司马了。景帝在这种无力的时候。还是希望于谦能跟从前一样。拉自己一把,所以去请了于谦进宫来。

但是于谦坐下来第一句话,就击破了景帝所有不合实际的幻想:“此事绝无转弯的余地。”

其实景帝又不傻,只要丁一能把广西一步步光复,用什么体系,又有什么打紧?洪武年哪有什么团营?为了京师保卫战,不也一样搞出团营来了么?但于谦所说的,却是大实话。本来就是如此,士大夫阶级怎么可能同意从自己身上割肉来补贴国家?

要不就是皇帝让步。要不就是士大夫阶层退却,绝对没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办法。而于谦也表明了他自己的立场:“老夫于身外之物并无甚么念想,生平之愿不过便是国富民强罢了,只是,并非世间皆作如此思想……”

他不贪财,就是再操蛋的人,再无耻的反对者,也不可能去说于谦贪财,可以说他好名好权刚愎自用等等,但对钱财,于谦真的没什么兴趣。可是,其他的士大夫阶层呢?他们绝大数,可是最看重这东西的。

所以于谦可以不站出来添把火,但要指望他力挽狂澜却是不可能的事了。

景帝知道自己并没有选择,不过正如他要易储而被反对一样,他更喜欢迂回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正面封驳御史和大臣的奏折,景帝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他突然问了于谦一个问题:“如晋真可以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平定广西?”这个时间是丁一离京之前,自己订下的目标。

很明显,景帝要比后世崇祯更聪明些,不会因为臣子的许诺就无条件信任。

就算最后差了丁一去总督广西,他也不见得就相信丁一所说的话。

于谦听着这个问题,笑了笑拿起杯子,如同在兵部公事房里喝那种劣茶一般,喝了一口茶,对景帝说道:“若皇帝许如晋在南京造船,依老夫看,三五年太紧,十年方是老成谋国的章程。”

景帝的脸上依旧挂着笑,但他的眼睛,却死死瞪着于谦,过了半晌,才笑道:“如此明显?”于谦翻了翻白眼,压根没有打算开口回答景帝的这个问题,这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景帝明显是不打算让丁一好的了,这点于谦要还看不透,二十年侍郎才真是白当了。

所以若是批准丁一打造一支船队,教他在平定广西之后可以功成身退、远遁海外的话,丁某人自然也不必养贼自重了,于谦估计十年的时间,丁一足够平定广西。否则,那就慢慢打吧,打个二三十年,打到门生遍天下,打到景帝死了新皇帝登基好了。

“依朕看,广西之患,应尽快平息才是,单靠左副都御史丁爱卿,于当地招募的新军组成的大明第一师,只恐血勇可嘉,可毕竟是势单力弱啊……”景帝把玩着手上的玉如意,“旧港宣慰司已久不朝,先前如晋曾议设南洋大都督府之事……南洋?不若就将四海大都督府治所便设在旧港,以如晋总理四海大都督府、四海宣抚外夷事务、兼理粮饷,兼知广西军务……以怀集暂为总理衙门、四海大都督府衙门所在,广西事了,则卸兼知广西军务之职,总理衙门及四海大都督府衙门皆移归旧港……先生以为如何?至于南京监造海船事,可由如晋推荐能员前往监治。”

于谦听着,不禁脸皮微微抽动,景帝真是一点亏也不吃的,就算同意给丁一算留一条生路,许他功成就变相放逐出洋,同意造一支船队来酬丁一对于国家的功劳,也是把握着随时变卦的可能——怀集又不是出海口,就是把江门充作这个所谓总理衙门的临时治所,也比怀集来得有诚意得多啊!

治所在怀集,丁一到时能不能走得了,只怕还是一个问题。

“另下旨,于五年为期,若广西大部仍旧不归王化,则治相关人等尸位素餐之罪。”景帝又加了一句,于谦不禁苦笑起来,只怕相关人等,现时要派去的总督军务事的官员,不一定有事,从总督降为兼知军务事的左副都御史丁一,绝对是跑不掉的了。

不过于谦事实上也并不太喜欢丁一,因为丁某人的风头太劲是一方面,而且总要弄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出来让他为难,例如据厂卫的线报,先前被于谦狠狠教训过的忠烈祠,在怀集,丁某人就敢偷偷建起来;若说这还罢了,那么丁一弄出那些伤害士大夫阶层利益的事,就让于谦心惊胆跳了——历史是谁写的?不就是士大夫写的么?一旦丁一被士大夫阶层弄翻,抹黑,身为恩师,他于大人的身后名,难免就有着巨大的污点。

所以正如他不可能为了景帝去跟士大夫扛一样,他也不可能为了丁一,去和景帝扛。

“先前总理宣府巡抚、大同巡抚军务;兼理粮饷的工部尚书石仲玉,边事略平已卸了任,还归京师治理部务,若由蕉菴去督广西军务,或是可以胜任……”于谦直接就给了景帝人选,而没有去接对丁一的安排那茬,有些事,于大人永远不会开口的。比如他会跟景帝说,大事已定,英宗回来了,也不可能来抢龙椅坐。

但他不会说自己赞同景帝,把英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