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启大明 >

第152部分

重启大明-第152部分

小说: 重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便不得不让人生出敬意来,或者说对这能斩下许多人头的女人,生出了惧意。

京师里小媳妇要是婆婆待她不好,或是被丈夫欺负了,都知道抹着泪咒道:“逼急了奴,便去大鹏千户所投丁校尉去!砍上七八个贼人的脑袋,也教圣上封了官,让你们见了就磕头!”事实上大鹏千户所在哪?这些小媳妇十成十是不知晓的;别说砍贼人脑袋,平时杀只鸡都手颤脚抖……也就是贪个嘴爽骂得顺口罢了。

兵部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给了丁如玉这个百户的实缺和昭信校尉的官衔。

因为那五县的官吏递上来的折子,都说贼过之后,丁口大减,民生凋零,城墙残破,兵备也早让贼人洗劫去了。别说纠集马步弓手去解广州府的围,连固守待援都成问题,而且都在上奏朝廷,若无丁如玉聚集起来的兵马,这些官吏就请求自解上京待罪。

宁可来京师等着查办失地之罪,也不愿在那县城里呆着了。

城已破,要兵甲无兵甲,要军粮无军粮,要银子没银子,呆在那里。说不好夜里就让贼人反攻过来割了头去,来京师待罪的话,毕竟他们算是收复失地——至于自解上京之后是否沦陷,那不关他们的事了——最多流放,也不至死于非命。

而丁如玉第二份折子没有提要官。只是说:人力终有穷,何况小女子?光复五县已然力竭。无援无兵无粮。请朝廷派员前来接收这批义民,若是不见朝廷旨意,也只能遣散义民使他们回家务农云云。

兵部报到于谦那里去,于谦也是没办法。

大明不是没兵,以前调援广西广东军徐瑄部队回防广东、江西方面也开始调动董兴所部,兵部早就有腹稿。准备“都督同知董兴充左副总兵官,调遣江西两广官军往广东剿贼。”但大军出发不是一句话,又不是去给黄萧养送经验值的,总要兵甲齐整。粮草得当才好发兵,江西这边怎么也得两三个月的时间准备,就是徐瑄所部,最快怕也得个把月功夫才能回到广东地界。

然后怎么办?让这五县重新沦陷么?

于大人又不是脑残,别人敢这么干,他要敢这么干的话,立景帝时所说“民为重”,不就是瞎扯么?于大人不好钱不好享受,权柄和青史之名就是一生的追求,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事,他肯定不会做的。

就算丁一去求他说:“先生莫听如玉胡言,待学生教人拏她回来,再使国土安全局广东行局胡山接替统领义民之责便是。”于谦也是马上否决了的,胡山接任?就是丁一接任,于谦也不会同意。

接手之后谁敢保证,光复五县不会重新沦陷?

先前镇守雷廉的总兵官安乡伯张安,率同都指挥佥事王清回援广州府,这都不是没上阵的兵将,结果如何?官军溃散,张安溺水死,王清被生俘!更丢人的是王清被“缚至城外,使呼城中开门”!

一旦换人接手,一旦不利,史册上会如何评价他这个大司马?

于谦不会干这等样事,于是他便发挥了一向来出名的刚硬,开始在内阁之中狂喷,不论出于什么心理,也不论背面里是怎么计较,于大人表现出来的,绝对的“民为重”的气概,据说在内阁参详之时,于谦于大人拍案而起,直指诸大臣:“诸公在乎声名、礼法,却置生民于何地?容得下边关将帅败绩,容不下如此女中丈夫?”

民为重,仍是这三字,于谦于大人压下了所有反对声音。再说毕竟他是大司马,如他宽待败将石享一般,别人也实在无法去阻拦,就算吏部天官老王直,也只能按着这意思,吩咐办下去,因为谁也担不起那五县重新沦陷的责任。

于是丁如玉的百户实缺和昭信校尉的武职,就这么授了下去,成为了大明史上第一位得授武职的女性。而且兵部还下了公文,国土安全行局衙门照磨所的照磨姚查,及其从员,一至广东便归丁如玉节制。对于整个官僚机构的上层来说,英国公府做出的动作——也就是写信去长沙府门生荫旧,使长沙卫的指挥使派出数十精锐家丁准备跟着姚查去广东的事——并不见得就密不透风无人知晓。

或者说,没有跟他姐姐商量过的张懋,行事远不如他父亲张辅老辣。

丁一气得不行,甚至要亲自下去广东。

但他根本就没有机会离京,因为兵部马上就派人过来向他传话:“有国土安全衙门,侦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他国细作事宜,今使准备节略上报。”直接潜出京去丁一倒是毫无问题,但是以什么身份去?流亡么?把自己弄成逃窜犯?那不是去帮如玉,那是凑乱了。

并且事实上丁一也是去不了广东的,不论是容城正在建设的种田基地,还是派出去各地的国土安全局衙门的弟子回报信息,都必须他去处理,根本也不容许他轻离北直隶。

并且还有一件更让丁一吐血的事,刘安。就是大同那位总兵官,真是英宗的铁杆脑残粉,他居然听说英宗被幽禁南宫之后,跑上京来为英宗鸣冤,不知道应该说他什么好,结果被景帝以擅离驻地关了起来。

丁一总不能看着这位不管吧?不论牢里打点还是想办法营救,或是表示一下姿态,总而言之,这位天然的政治盟友,总归不能置之不理任他去吧。

而兵部让丁一准备报告的话。也不是一句空话。

过了数日,便有兵部吏目上门来,说是要请丁大使去述话。

让丁一没有想到的,要见他的不是于谦,是景帝。

他并没有穿着天子袍服、没有戴着善翼冠。也没有系玉带銙革带,只是一身明黄道袍。看上有与英宗颇有几分相似的景帝。要比英宗更为亲切一些。若是通俗些来说:英宗不论坐卧立行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如聚光灯下的明星,让人感觉气场十足而且很有距离感;景帝更象是大学宿舍里同舍对面上铺那个帅哥,看得出是有钱人家出身,甩包烟能顶自己一周生活费,但不见得有着不可及的距离。

这与他们生长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个是出世就是太子,注定长大就要当皇帝,人家不是咬着金锁匙出世,是来到人间便已口含天宪;一个是天子养在宫外的外室之子。衣食钱财虽是不缺,但若不是宣宗临死托孤,怕这辈子连个名分都不见得有的人儿。

“如晋为何要辞官?”他这么问着,就象邻舍的同龄玩伴,好奇地关切相询,“外有瓦剌如狼环伺,内有叛贼肘腋生变,是英雄只手擎天上报君王、下解生民于倒悬的时节,何故如晋会在这关头弃我而去?”恰到好处的一丝抱怨,多了便显得矫情;三分责备之意,少了就失了帝皇的尊贵。

若丁一是大明土著,此刻除了山呼天子圣明臣罪当诛之外,大约也不会有别的反应。

可惜,丁一从不曾轻视这位景帝,别看他出身不好,但这位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角色。所谓人不要脸天下无敌,那么皇帝不要脸呢?一个随时可以不要脸的皇帝,绝对是天底下最可怕的角色了。

他可不是英宗,他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这边群臣拥立他惺惺地推说不就,后面一坐上位子,就不打算让英宗回来;登位时说好立英宗的儿子为太子,过上几年,这位就能把侄儿废了,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甚至,景帝还做得出,身为天子亲自在万寿山上砍竹烧烤竹沥给于谦,便是千百年后的面子工程,哪个国家元首干得出这等事?这位是真做得出啊;而且他绝对的手黑,他的妻子劝他,不能废了侄子的储君之位,他立马把这皇后先废了。

丁一如何敢轻视眼前这位?听着他问起,连忙答道:“臣躬耕于容城,不求闻达于诸侯。太上及曹公不以臣卑鄙,召臣入京托以瓦剌贡马之事、委臣县丞之任,由是感激,遂许国家以驱驰。后值沙场倾覆……今已事了,太上已归,天子圣明,”这明显就是抄诸葛亮的出师表。

“哈哈!想不到,如晋还有东方朔之诙谐,难得,难得啊!”景帝便全无半点皇帝架子地笑了起来,甚至用手指着丁一大笑道,“再来、再来!这回不许用汉代的典!”这位是真的什么都干得出,丁一想让他生气,然后不得不拂袖而去,总不能因为臣子要辞官,然后把丁一杀了吧?他不发火,直接把丁一往东方朔逼:不要是玩诙谐么?你接着抖,抖不下去看你不好好话?

丁一没有想到,这位真的可以无下限到这程度。

英宗败得不冤啊。

一个可以为了笼络大臣,上山去砍竹烤竹沥的皇帝啊。

丁一突然发现,在景帝面前,不要脸这三个字是行不通的,正如在英宗面前,想忽悠他,那是自取其辱一样。所以丁一只能用最稳当的方法,沉默,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他便沉默着一言不发,站在那里。

“我听说,你舍生忘死去救太上,却不单是为了全君臣之义,而是为朋友之谊?”景帝并没有再逼问下去,而是换了个话题,“他能给你什么,我便能给你什么。”他顿了顿,很认真地对丁一说道,“我同样需要朋友。”

丁一有些惊愕,为何景帝要对自己说这些话?

人贵自知,丁一很清楚,自己被利用的价值,而他就算再自大,也不至于认为自己,能让一国之君,把身段放低到这种程度。他可不是土木堡身边禁卫贻尽的英宗,也不是瓦剌营里,异族铁骑包围之中的皇帝。

事遇反常则妖。

ps:月票来啊,来啊!

第九十章天子赐颜色(二)

“如晋无所求,不求官,不求财。无求者,所求者大。”景帝说着近乎诛心的话,却又把这话说得如同巷尾街角的闲聊,“你这种朋友,别人也许会害怕,但我不怕,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我给不了你的,你不敢要。”

他给不了丁一的是什么?除了龙椅再无其他,这是丁一不敢要的东西,否则就是谋逆了。

“但一个敢在数十万大之中,守护着我的朋友;敢在数万铁骑包围之中,营救出我的朋友。我需要,谁又知道土木堡不会重演?”景帝注视着丁一,赤坦坦地说道,“朕便是要交你这个朋友!”

丁一微微笑了起来,抬手,长揖及地,起身道:“大明虽有河山万里,但田地终究是有限的。若是大治之世,父生子,子生孙,太平年月里丁口只会越来越多,这些土地就要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微臣斗胆,先问鬼神,何以活生民?安是保佑二字便能使饥者饱、寒者暖么?再直问苍天,使风调雨顺,土地产出总是有限,何以活生民?圣上,臣有惑,不得解,纵使太平无离乱,何以活生民?”

景帝听着脸色一变,却马上就整肃衣冠,然后冲着丁一深深一揖,起身之后沉声道:“朕错了。错把萧何当樊哙。”萧何是什么人?汉初三杰之一,助汉高祖夺天下、定汉律,保举韩信、诛灭韩信,大汉开国第一侯。

樊哙,不过是个能吃一条猪腿的猛将罢了。

丁一摇了摇头笑道:“臣不敢当。”

“太上于此有何章程?”景帝似乎事事想压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一头,紧接着就这么向丁一逼问着,他不相信,英宗能有答案。

“臣不曾于太上面前提起此等事。”丁一老老实实地回答,却说道。“诗词唱和,有知音不易。”就不要脸吧,大家都不要脸了。丁一就抱着这心态来应对了,比赛不要脸好了。他的意思是自己跟英宗是音乐上的知已,不会探讨这种国是;只有遇着景帝,他才会问出这样的国家民生发展大计。

景帝听着,却没有动容,也没有被拍得十分高兴,倒是皱起眉来,想了半晌。很诚挚地向丁一问道:“方才如晋提及之事,何以教朕?”他转换得极为自如,先前拿丁一当猛将兄,他从没自称过朕,热血男儿。讲究的是意气相投,他这皇帝便不要脸地自称我;现在论到国家大事。他却就有了一国元首的自觉。

“天地之大。何止于大明?大明的剑,自当为大明的犁寻得更多的耕地!”这其实是偷换概念,这个假设前提,是这个世界有着无尽的土地。难道对景帝去提工业化革命?丁一这些日子做了许多八股文,多少还是知道这样的话题不合适也不容易说清楚的。

景帝听着摇头道:“国虽大,好战必亡。”

“所谓好战必亡。不过是大战要许多的人力物力。”丁一开始来精神了,这些事于千百年后的论坛上,不知道有多少个帖子,各色人等吵得不可开交。“何以狄夷常起边衅?因战后所得,远远大于战时所损。狄夷能,大明为何不能?”

从这里开始,进入类似的问题,无论景帝如何放得下身段,丁一就开始占据主动了。

似是而非的问题,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整整半个时辰里,景帝让丁一忽悠得眼中渐渐生出崇拜神色来。当丁一说起孤帆远影,推论出天下万物处于一个球体上,而不是天圆地方时,景帝已经不是下意识的反对了,而是陷入沉思,半晌击掌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