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千万别成熟 >

第28部分

千万别成熟-第28部分

小说: 千万别成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必须担任另一种更苦的罚役。如此。他是在用什么样的心情过日子?
他刚结婚的时候,是如何被乡人看成漂亮的人物;在他归国初期,短发,西装,雪白的衬衫,系着领带,唇上留着短短的胡子,英气勃勃的神情。可是,才一两年的时间,当他到了绍兴师范学堂:神色苍白,面容削瘦,头发长到一二寸,不修剪,根根直竖,简直像四五十岁的人:一件黑色棉布袍,从秋天直穿到冬天;黑色的西装裤,再加上黑色的袜子与皮鞋;不多说话,也没有什么笑容。而且不仅在穿衣上,其他诸如被褥的软硬薄厚,家具的舒适与否,他都颇为随便。他甚至嘲笑别人使用生发油之类的化妆品。国家社会的前途也罢,个人的功名事业也罢,他都不能不看淡,不能不放弃,而在婚姻大事上又饮用了“慈母……误进的毒药”,对自己的个人幸福,他也不能再抱什么希望了。他刻了一方石章,曰“堂”;又给自己选了一个号,叫做“俟堂”。笔划虽不同,意思是一个,就是“待死堂”。他竟会取这样的名号,刻这样的印章,就是再粗心的人,也不难想见他的心情。
但他已经年届四十,在北京孤独的生活让他从心底滋生了一种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渴望。1919年,他将母亲、朱安、二弟周建人一家接到北京,与周作人夫妇一起,聚居于西直门内八道湾十一号。他自己没孩子,可买下八道湾房子的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游玩”,考虑的全是两位兄弟的孩子。大家议决由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掌管家政,鲁迅每次发了薪水,就将绝大部分交给她,甚至还拿出一部分寄往东京,接济羽太的娘家。羽太不知节俭,尽管鲁迅身兼官员、教员,收入不菲,但钱总是不够用。鲁迅渐生不满,但经济上还是极力撑持,绝少怨言。他仍然不喜欢朱安,两人住在不同的院子里,但对她还是客客气气,以礼相待。好几位学生劝他把朱安送回绍兴,他都不忍实行,在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是为人们鄙夷的,情形会十分悲惨。对母亲更是恪尽孝道,只要母亲开口,他就是不情愿,也总立刻答应。到后来,朱安对他的有些要求,也通过母亲传递,他也知道,却依旧说:“好!好!”他情愿受些委屈,也要维持住整个家庭的和睦。



痛苦是深刻的母亲(3)


每天他带着一肚子委屈和恼火回到八道湾十一号,看见明亮的灯光,家人的笑脸,还有那一群吵吵嚷嚷的侄儿侄女,心头就立刻会感到一股暖意,一股亲情的滋润和慰藉。
1921年周建人全家迁居上海,八道湾十一号的后院顿时空寂了许多。1923年7月14日,鲁迅更和羽太信子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冲突,随之和周作人闹翻了,八道湾十一号的大家庭也就垮了。1923年8月初,那场冲突之后半个月,他迁往西城的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他原打算一个人搬走,曾对朱安说,你或者留在八道湾陪母亲住,或者回绍兴娘家,我会按月寄钱供养你。但朱安想了一想,回答说:“八道湾我不能住,……绍兴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于是一同搬去。不久,母亲也来和大儿子同住。
他与朱安的关系没有任何改变。朱安主持家务,他们之间每天只有几句日常的相同的对话,此外,他们就没有交谈的可能了。朱安把自己的一切寄托于丈夫身上,但是,她不懂得丈夫的事业,不懂得丈夫的心。他们甚至把箱子的箱盖分两处放,一处放洗好的衣服,一处放要洗的衣服,为的是将接触减少到最少。朱安总是记住鲁迅对她不多的一些关心,来慰籍内心的痛苦。比如鲁迅每次买点心来,总是先由母亲挑选,再由朱安挑选,然后自己吃。
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他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毫无女性的温馨气息的。为了不使母亲伤心,也为了维持自己的名誉,他甘愿过一种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但是他对自己的不满越来越大,终于激活了他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的激情,他开始和姑娘们来往,有的来往还相当密切。到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之后,他的客厅里更出现了一群聪明活泼的女大学生。有一次过端午节,他请她们在家中吃饭,竟喝得有了醉意,手舞足蹈,开怀大乐,那久受压抑的生命活力,勃然显现。
就这样,在1925年夏天,鲁迅终于和这群女学生中的一个———许广平相爱了。
许广平是广东番禹人,比鲁迅年轻近20岁。虽是南方人,身材却颇高,好像比鲁迅还要高一些。人虽不漂亮,但是,她却是那群女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个,对社会运动,甚至对政治运动,都满怀热情。她敬仰鲁迅,也能理解他,对他的追求就更为热烈。
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即由许广平陪伴在旁。10个月之后他到上海,在虹口的景云里租了一幢三层的房子,与许广平公开同居。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他总算逃出来了。
然而鲁迅并未给许广平以妻子的名分,依然保持着与朱安的婚姻关系。而朱安对鲁迅、许广平毫无怨恨,只是自己默默地在痛苦中忍耐。一次朱安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先生(鲁迅)领了一个孩子回来。她有些生气地对老太太说梦,而此时老太太和她的观点有了分歧。老太太对大儿子和许广平的事很高兴,并且早就盼着有个孩子在眼前跑来跑去。朱安的这个梦正好带来了吉兆。朱安凄凉地说:“大先生连话都不和我说,我又怎么会有他的孩子呢?”许广平的出现,让朱安对婚姻的希望更为渺茫。后来,听说许广平怀孕了,她陷入了绝望中。她曾就和鲁迅的关系说道:“我就像只蜗牛,从墙下一点点地往上爬。”现在,她感到了蜗牛落地的伤害。但是,单纯善良的朱安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的心理平衡:大先生的儿子就是她的儿子,在她百年后,她的儿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1936年10月19日凌晨6时,在苦苦地跋涉了56年之后,鲁迅与世长辞了。
这之后,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费主要由许广平承担,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但在周老太太去世后,朱安就拒绝了周作人的钱。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常常难以为继。对于社会各界的捐资,她决不肯轻易接受。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得以完整保存。朱安把许广平看做姐妹,视周海婴为己出。她爱她的丈夫,也爱丈夫的亲人。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走完了她的69个春秋,度过了她41年的孤独岁月,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她的墓地孤独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
去世前,她曾泪流满面地说,死后希望能葬在大先生旁边。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
鲁迅娶妻又无情地弃妻而去,说明他对这桩婚姻的不满。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接受这个安排呢?他自己做过多次解释。一是说不愿意违背母亲的愿望,为了尽孝道,他甘愿放弃个人的幸福。二是说不忍让朱安作牺牲,在绍兴,订了婚又被退回娘家的女人,一辈子要受耻辱。三是说他当时有个错觉,以为在酷烈的反清斗争中,他大概活不长久,和谁结婚都无所谓了。他对朱安的怜悯,自然是表现了对弱小和无辜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但是,他这样将朱安娶来,又弃她而去,不同样是造成她的不幸甚至是更大的不幸吗?
鲁迅的抉择给自己的命运涂上了浓重的悲凉色彩,不过,从另一面说,婚姻的不幸,对鲁迅极端的个性的形成和表现也起了重要作用。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至少在文学界,他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对社会黑暗的批判,都是最深刻的,无人可比。这自然来自他学习和洞察的理性,然而,理性并不就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抽象的理性一定要有生活的基础。应该说,他婚姻的尴尬就使他比常人更深刻地领略到了社会的重压。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痛苦的给予,理性便无以立足。而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的煎熬,正是他化作“投枪”和“匕首”的力量。这也可能是成功人士大多经受过异常痛苦的理由。
没有享受痛苦的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没有反观的深度和力量;没有享受生活的人得不到生活,因为他没有生活给予的彻悟。
人都愿意享受欢乐,可一万个欢乐也没有一个痛苦深刻;人都愿意享受时尚,可历史却不给它留下一点迹象。
NO。26
成功的人都有痛苦,痛苦是深刻的母亲
———深陷婚姻泥潭20年的文坛巨匠鲁迅
鲁迅在人们心中是“投枪”和“匕首”,而在鲁迅身后,却有一个安静得为人忽视甚至遗忘的夫人朱安,就是这个朱安对鲁迅的命运产生了几近致命的影响。


后记


千万别成熟
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195
作者是两个大学老师,教哲学和品德课,也很有一点人生的经历。有感于学生的困惑和人生的不易,很想找一个点,切进去把内里的东西拿给人看。于是,书名从最初的《人生录解》,到《命运司芬克斯》,到《29个人的29种选择》,到最后的《千万别成熟》,一路走来,繁难倒也快乐。一步步深入,主题愈加明朗,思想也愈加成熟。自然,人生或命运是个永远也解不完的题,这本书最多是个片面,看了书能让人想些事便是作者的大快乐。
这本书最初的资料是陈泽生老师收集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的刘素娟、郑雅维、毕孟琴、李春凤、马淑明等老师做了不少工作,在此表示谢意。出版社的刘伟娜女士热心地做了很细致、很有见的的工作,令人感动,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参考书目
后记
吴光远著,非常人生———名人非正常性格启示录,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张钧等著,性格与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麦迪主编,王者之风———亿万富豪的脾气性格,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易杰雄主编,现代世界十大思想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许卫兵编,企业家的个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贺雄飞主编,世界十大富豪处世韬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张俊杰主编,富豪的第一桶金,北京出版社,2004年
'日'盛田昭夫,世界索尼走向世界———盛田昭夫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美'小托马斯·沃森,父与子———IBM发家史,新华出版社,1993年
吴士宏,逆风飞扬———微软·IBM和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刘智峰主编,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美' 理查德·尼克松,角斗场上———尼克松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90年
黄乔生著,度尽余波———周氏三兄弟 ,群众出版社,1998年
马骏主编,二战骁将与名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唐师曾,我从战场归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唐师曾,重返巴格达,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佟子华著,一个真实的陈景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英'简·古多尔、菲利普·伯曼著;祁阿红译,希望的理由———著名生物学家简·古多尔的精神之旅,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