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千万别成熟 >

第13部分

千万别成熟-第13部分

小说: 千万别成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自如。一张仰头大笑的照片,其风采倾倒了无数中外人士,令国人无限自豪。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朝与美国在板门店谈判时,中国代表团背后的人物就有乔冠华。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站在周恩来身边的有乔冠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的助手中有乔冠华。
1971年到1976年,每年的联合国大会,都由乔冠华率团参加。
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世界公认的学问大家。他知识广博,精通英、法、意、德、西班牙、拉丁等多种文字。他的学术研究著作《管锥编》涉猎古今,贯通中西,涉及6种语言,引证了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
解放后30多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同学乔冠华和胡乔木、好友费孝通等,对他都崇敬有加,但是钱钟书却不曾主动拜访过他们。深居简出,超然世外,始终躲在喧嚣的尘世之外,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只是到了人家要去世了,他才会去尽尽同学好友的情分。
文化大革命时,要他去参加国宴,社会科学学部派人去通知他,他说:“我不去,我很忙。”来人告诉他:“这是江青点名要你去的。”他还是不去。来人说:“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他说:“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我很忙,我不去。”
一次,英国女王到中国访问,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他也拒绝了:“我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有关部门只好对外称钱钟书“病”了。
20世纪80年代,钱学升温。作家舒展称他为“文化昆仑”,引起了他的“抗议”。他说:“读书人如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地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他前往讲学,并提供酬金16万美元,交通、食宿费用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前往。钱钟书直率地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这简直也太不客气了。
英国一家知名出版社,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词典,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希望以重金购买这部英文大词典,钱钟书坚决不卖。美国好莱坞片商与钱钟书签订了《围城》版权协议,多次邀请钱钟书夫妇,承诺可以随时观光,随便吃住,或者监督影片制作,他都婉言拒绝了。
巴黎的《世界报》上刊登文章,力荐钱钟书,认为中国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每天看外文报纸的钱钟书并不领情,他迅速做出反应,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列举“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历次误评、错评、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
早些时候,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汉学家马悦然去拜访钱钟书。他尖锐地指责说:“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专家。说实话,你有投票权吗?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做了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谁会给奖呢?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样的道理吗?”
电视剧《围城》播出后受到关注,普通的中国人才知道有个小说《围城》,有个大学者钱钟书。此时恰逢钱钟书80岁寿辰,电视台为了满足观众要了解钱钟书的愿望,要采访他,他千方百计地逃掉了。电视剧《围城》万余元的稿酬也被他谢绝了。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2)


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被列为第一批的36人之一,他也婉拒了。在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他笑道:“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央视著名栏目《东方之子》等数次要采访他,也被拒绝了。
电视剧《围城》拍摄前,演员们到他家里,剧组拍了一些实况。他要求一定不要播出。
一次,钱钟书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一年的大年初二,一位重量级人物去看他,他只是隔着门缝感谢了人家的新春问候:“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钟书不近人情。其实,钱先生和夫人也确实在忙着看书写东西,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计划。
在他80岁寿辰之际,家里的电话出奇地多了起来。亲朋好友、社会各界纷纷要为他祝寿,或者开个纪念会、学术讨论会。但是钱钟书坚决推辞。他早有言在先:“不必花这些不三不四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夫人杨绛整天为他挡事、挡客,有些人事先不通知,直接来敲门;见到夫妇两个在外面散步,上去就围追堵截。
对此,他们感到很累。他们打定主意,哪儿都不去,就在家里看书写字,很惬意。杨绛说:“我们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钱钟书的家十分简朴,甚至有些寒酸。沙发套是多年前流行的咔叽面料,有一个书架竟是用几块木板和红砖搭起来的。在这个简单的家里,他们嗜书如命,乐此不疲。他们会从各方面源源不断地找到书,外文书刊也不间断。只要手里有外汇,他们就去买书。国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们一般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书单,请对方实物支付。杨绛曾在书中这样感叹道:“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过不好日子。”
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大放异彩。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提到一位美国诗人,就用英文背诵一段诗人的作品。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用德文背诵了他的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又用拉丁文来背诵。而且,这些诗人不是什么闻名的大诗人,提及的作品也不是他们的重要作品,但是钱钟书对他们却清晰见底。
钱钟书当年名震清华,以恃才傲物、擅写讽刺文字而闻名。但是,他的同学好友吴晗、傅雷先后在文革中惨遭横祸,他却有惊无险,还曾任《毛泽东选集》英译组主任委员。有人说,这得益于钱钟书性格中的超然恬淡,谨守默存,以及他的大智若愚、洞察世事。
即便是对中国人都十分重视的身后之事,他也做了这样的交代:由三两亲友送行,不举行任何仪式,不要花篮、花圈,不留骨灰。在他去世后,告别室里只有十来个人,连一张照片也没有。杨绛领着大家鞠了三个躬,遗体就推进了火化室。
他去世,电视台做节目,一个镜头也找不到。清华的学生们折了许多纸鹤,为老学长送行。在他的周年忌日里,杨绛依然没有任何仪式,她说:“他和我都不爱仪式。”
杨绛写过一本书叫《隐身衣》,在书中杨绛问钱钟书:“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结果两个人都要隐身衣。隐身于书斋,遨游于书海,即便出门最好是大家都视而不见,见面不睹。由此,过得平静自在。
真的隐身衣倒没有,但钱钟书确是穿着的。
大隐隐于市。在人们大多不甘寂寞的喧闹年代,钱钟书躲避名利唯恐不及,也是一痴、一怪。对于送上门的种种好处不止拒之门外,而且不留情面,又时时表示出厌恶,也有些“不知好歹”。不过,钱钟书却不是一个呆子。杨绛先生为《围城》所做的《钱钟书自传》中就写道,他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杨绛还有一句话:“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奢望,只想坐冷板凳。”
从钱钟书这儿我们也能悟出道理:热的东西大家都去抓,你争我夺,反倒不容易到手,而冷的东西,没人注意它,你去做,成功就容易得多。大多数人都来凑社会的热闹,而他却守着自己的学问毫不放松。所以,他成就了自己。联想到现实,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光知名者就不计其数,却很少有像钱钟书这样能够冷下来的人。在这点上,他可能很傻,却比大多数人聪明。
钱钟书拒绝的,大部分人想得到;钱钟书要得到的,大部分人拒绝。这也许就是大部分人平常,而钱钟书杰出的缘由。
没有诱惑和欲望?真苦。在诱惑和欲望中生活?好难。
社会学者李银河说,人有两次解放。第一次是不为花钱操心,第二次是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的确是人是否得到自由的关键。如果人能超越自身,不为名利所累,活得自由、洒脱,这就应该称作是第三次解放了,而这才彻底。
人和自己拉开距离是个难题。当财富、荣誉来临时我们骄傲,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我们苦恼。如果抛开自己,财富、荣誉还有挫折、失败,它是它,我是我。我们便摆脱了枷锁,取得了自由。
NO。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冷的人有成就
———拙守清冷的大学问家钱钟书
钱钟书因小说《围城》而名声大震,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却不多,他的成就也远不在文学上。也许因为他的学术成就太大,在国外的名声太隆,以至于不理政事,却长时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不过,我们不要把他看得那么伟大,他还傻得很是可以。
引子
悟道



与见识相比,知识远在其后(1)


与见识相比,知识远在其后
89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埃尔科兹酒店的电梯装载量不够,酒店招集了一些专家和工程师来讨论,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大家一致意见,从底层起,每层楼都凿一个洞,另装一部。这样,这家酒店就作了计划。在一切都准备好了,正在工程师和建筑师们到会议室讨论安装事宜的时候,正在拖地的看门人听他们说要给每个楼层打洞,就说:
“那就乱得不得了。”
“当然,我们会处理好的。”一个工程师说。
另一个人说:“如果不得不关门的话,我们只能关门了,因为不装一部电梯不行啊。”
看门人撑着拖把,看着他们:“你猜如果让我来干的话,我会怎么干?”
一位建筑师好奇地问:“你会怎么办?”
“我会把电梯安装在酒店的外面。”
建筑师和工程师们面面相觑。
后来,他们真的把电梯装在了酒店的外面。这是建筑史上的第一次,一次建筑革命。
小沃森说:“当父亲在IBM取得显著成功时,我却在中学里苦苦挣扎。我先后换了3个学校,花了6年时间,到了19岁那年才获得毕业。”因为有钱,他过着花花公子的生活。他和其他有钱人的孩子一样,口袋里装着酒瓶,胳膊上挎着小姐,开着高级轿车在大街上风驰电掣。
中学毕业后,就该上大学了,可他爸爸很清楚,没有人会要他这样一个学生。只是,作为父亲他还是一个大学接着一个大学地找那里的校长。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把他几个学校的成绩单摆在桌子上,对着老沃森说:“沃森先生,请看一下令郎的成绩吧,他已注定是要失败的。”不过,工夫不负有心人,布朗大学的校长还是收留了他。
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许许多多的人在挨饿,而他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却吃喝玩乐。“每天晚上我们到城里的比特摩尔饭店喝酒跳舞。我们有公寓,有汽车,有花天酒地的生活。到了周末,我们驾车出游,带着姑娘去佛蒙特滑雪场,去史密斯或瓦萨。”
每当期末成绩单下来的时候,校长就要把他找去:“这一次你可是真正地要被开除出校门了。我喜欢你的父亲,也喜欢你,所以,看到你走我很遗憾。”他说:“我可不是个好学生,但我不想被踢出校门。”“那么,你最好安下心来学习。”
不过,他仍然夜以继日地与漂亮女孩出去玩,跳舞喝酒。
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他突然想去开飞机,于是,又整天开始玩飞机了。
也可能是校长特别慈善,他大学毕业了。之后在他父亲的公司当一名推销员,同时他参加了国民警卫队中的空军部队,很快,又成了一名正式的空军飞行员。
在空军,他的职业生活并不顺利。在一次培训中,他差点被开除。培训中每个人要写23篇论文,如果有3篇不及格就要被开除。当他出现了一次不及格的时候,看到一个年长的炮兵军官和一个骑兵军官被开除时,他们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哭,他害怕了。他对妻子(一个漂亮的模特)说:“事情有点严重,两篇以上就要走人了。这会儿我可要真用功了。”于是,他从公寓搬到了学校宿舍,没白没黑地读起书来。后来,他又得了一个不及格。幸好,没出现第三个。
二战开始后,他到前线,来到了美国空军在印度的基地。他要与美国飞行员一起飞越喜马拉雅山,给中国送去战争物资。这即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美国将军陈纳德领导的“飞越驼峰”行动。当他第一次跟随飞行员飞越了驼峰的时候,他骄傲极了,并亲自驾机飞回了印度。他说:“在抵达阿萨姆时,我做了一次非常规范的着陆,这给了我一种胜利的感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