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 >

第5部分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第5部分

小说: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嘉诚,从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的时候起,就下决心要攀登“香港地王”的高峰,并明确地以香港老牌英资素有地王之称的“置地”公司,作为竞争的强大对手和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当年香港有句俗谚,叫做“撼山易,撼置地难!”但李嘉诚锐意进取,还明确确定公司发展的策略方针是“从稳健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健”。他决不靠“投机取巧”,也决不靠“巧取豪夺”,他要靠的是“诚实”、“真材实料”和“信誉”,还要靠信息、靠机遇,更主要的是要靠意志、信心和毅力。李嘉诚对他的事业,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当一件事被他看准而且开始进行的时候,他就一定会把它做到底。“长实”的出现与股票上市,被当年的舆论界称誉为“地产界升起一颗 
  光芒四射的新星!” 
  李嘉诚有一个一贯的性格,就是不会为目前的短暂胜利或成功而沾沾自喜而裹足不前。他深知积聚资金和拥有足够实力的重要性。在“长实”成立推出股票上市之后,翌年,也就是1973年,“长实”的股票又获准在伦敦挂牌上市,受到英国投资者的欢迎和重视,购买者纷至沓来。1974年5月,李嘉诚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公司,实收资本港币5000 
  万元,双方各付现金2500百万元,各占50%权益。由于能引进加拿大等外国资金,这就使“长实”得以拥有更雄厚的外来资金,加速了企业资金的周转,有效地促进了生产规模的再扩大,从而大大增强了“长实”的竞争实力。同年6月,“长实”的股票又获准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香港证券界中又一次开了先河。李嘉诚的“长实”,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又跨进了一大步。继之,到了1976年,李嘉诚又一次发行股票,让更多的香港投资者也可以拥有“长实”股票,从而使资金基础更形牢固。众所共知,一个企业的信誉决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而一个企业的资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十分雄厚的。这需要靠长期积累。港人有的评论说:“幸运之神经常眷顾着李嘉诚!”此话也不无道理。但是,每当回首人生、回忆往事时,李嘉诚总还是强调这么一点:“我在30岁之前(1958年之前),运道对于我来说,最多只有5%,95%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30岁之后,运道的成份占多些,大概是10%。直到近几年,命运之神才顾及我多一点。” 
  李嘉诚,靠的是他的自强不息、好学不倦、待人以德、目光如炬。靠的是他的“重信誉,然言诺,少空话,多实绩”而拥有众多香港市民的信任。在众多华人企业家中也特别引起英资财团的“另眼相待”。李嘉诚是一个企业家,但他却不是一个“只知赚钱、只为赚钱、只会赚钱”的企业家,更重要的,他更是一个“最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的经济战略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他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诸如“等待时机”、“看好天气”、“绕过暗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早著先鞭”、“未雨绸缪”、“人弃我取”、“化腐朽为神奇”、“避开困难绕道走,利用顺境大步进”等战略战术。这就使到李嘉诚往往能处于主动位置,善于抓住机遇,在有利条件及时机下,大步地加速发展自己,在某些发展阶段,简直是“气势如虹”,锐不可当。从某一个角度说来,也就可以说是“幸运之神经常眷顾着李嘉诚”了。但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智慧与谋略,也因此印证了另外一句至理名言:“没有知识是干不了大事业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李嘉诚不断推出“长实”股票,由香港走向国际股市,并且稳健地取得盈利给股东和股民们带来利益,进而更赢得信赖和信誉,是促使“长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股份制集团公司的关键步骤。同时,在“资金”上也开辟了一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大好渠道。古人有云,一个成功的人物,都要重视“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积其德义”,此乃真谛。这也是每个在香港成功的华人财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长实”成立,股票上市,李嘉诚把事业推向又一个新阶段后,他总是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默默耕耘”着。这是他又一个可贵的显著的性格特征。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长实”的大发展。他经常运用发行新股票的办法来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壮大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在地价低潮期继续购入物业、地盘,等待 发展机会;保持卖出与买入(物业、地皮)的适当比例,使之平衡,也保持正常的营业额与利润来源;适时可靠而有效地与有关财团、公司合作,或以合资形式或以组成联营公司形式携手发展地产物业。李嘉诚向来主张“平等竞争”,“有钱大家赚”,讲求商业道德。而“长实”的不断发展则使股东、股民们不断地获得利益。所以,他赢得市民、股东、股民们的敬佩与拥戴。被舆论界赞誉为“股市高手”。 
  1960年,李嘉诚持1亿港元资金进军地产。 
  1972年,“长实”成立,股票上市。法定“股本”2亿港元。 
  1977年,继续集资,获新资金1。1亿港元。又与香港大通银行取得协议随时贷款2亿港元。“长实”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了。 
  从拥有的楼宇物业和地盘的面积来看,李嘉诚在1972年,开始拥有35万平方呎的面积。 1975年,拥有的面积增至510万平方呎。1976年,发展至拥有635万平方呎。1977年,跃增至拥有1020万平方呎。1979年,发展至1450万平方呎。而当时的英资“地产大王”置地公司,则只拥有1300万平方呎的面积。 
  李嘉诚终于超过“置地”公司,成了在港除香港政府外的“地产大王”!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艰辛奋斗,李嘉诚初步实现了超过“置地”的目标。李嘉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了! 
  
  第六章建功立业 
  李嘉诚先后为香港社会做出了好几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在1977年4月,李嘉诚投资2。3亿港元,收购了美国财团控制的在香港的永高公司,成为全资拥有。永高公司拥有香港心脏地带的中环银行区的部分物业,还拥有在港的希尔顿大酒店和在印尼巴厘岛的凯悦大酒店。这一收购开创了香港华人企业家一举“吞并”外资企业的先例。同年,李嘉诚的“长实”还收购了在铜锣湾的虎豹别墅等大型物业。 
  李嘉诚积极参加香港中区遮打道中环站及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投标竞争,并在 
  1977年1月14日强手如林的竞投中一举取胜。由于当年“长实”已拥有大量现金可作投资;他的地产业又已拥有良好信誉;加上他提出的关于在中环站上盖兴建一流的商业大厦——环球大厦,在金钟站上盖兴建海富商业中心的计划,可以在物业出售后加速资金回流,让香港地铁公司能及时回收资本,扭转该公司斯时所处的财务劣势,尽快减轻债务负担,因而很得到香港地铁公司的赏识,在竟投中终于被选中。在这次“竞投”的激烈的争夺战中,李嘉诚的“长实”一举击败30多家强劲对手,被当年的传媒界盛赞为“三级超升”。“长江击败置地”,是“长实”在地产业上“扩张发展之重要里程碑”!中标之后,李嘉诚精心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予以经营,争时间争质量争速度,终于保证建设计划如期实施。到1978年5月,堂皇富丽的 
  环球大厦即已开盘分层出售。价值5。92亿港元的大厦物业,在报纸、电视“广告”之后的8个小时内,即宣告全部售罄,创下了当时楼市楼价的新纪录。同年8月,“长实”推出建成的海富中心公开出售时,总值9。8亿港元的中心物业,首日的成交额就超过九成,取得了意外成功。当时,香港地铁公司主席唐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兴高采烈地说:“地铁卖楼赚钱,扭转了财政劣势!”“单环球大厦售后资金,就足够应付该地点及附近车站的建设费用,且开销有余。”而“长实”也赢得了不菲的收益。一举成功,李嘉诚和“长实”,在香港企业界中,从此名声益张,声誉与日俱增。这项成功,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影响,也大大提高了“长实”的地位和知名度。此外,李嘉诚还有另一个“得意之作”,就是与香港的大财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合作,通过联合经管的华豪有限公司,成功的改建中环皇后大道中心位置的华人行物业。原旧楼1974年购入,1976年联手投入改建,1978年初即竣工投入使用。汇丰银行董事局主席沈粥先生,平素与李嘉诚先生已有一些交谊,话语相投,又有一些共同爱好。及至华人行改建完成,沈弼更视之为“香港工作效率的象征”。沈弼曾经得意地说:“华人行之建筑速度及效率,已成为香港在世界上之典范。”李嘉诚由此而倍受沈弼的敬重。李嘉诚又一次的成功,不但进一步密切了与汇丰银行的关系,他在沈弼心目中也大大提高了地位。这对他往后在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及机遇,都有很大的有利条件。华人行的建筑巍峨壮观,朴素大度,树立了华人企业家刚健大度的形象。 
  1978年秋天,李嘉诚首次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节观札活动。是年,李嘉诚刚好50岁,中国人谓之“知天命”之年。去国离乡38载的李嘉诚,第一次踏进故国古都,也是新中国的首都。 
  1978年这一年,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取得多项重要进展的一年。“长实”不仅越来越拥有雄厚资金,显示了巨大的竞争实力,也声誉远播。这不能不引起在港英资金融巨头汇丰银行的重视与刮目相待。 
  在1978年9月间他手头已掌握了九龙仓18%的股票,几与怡和系财团对等(怡和财团控制有九龙仓20%股票)。斯时,恰又有另一华资集团香港船王包玉刚也在筹划争夺九龙仓的控股权。面对这个激烈竞争的局势,李嘉诚考虑到,一方面,既要照顾好汇丰银行与怡和财团之间的关系,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长实”与“船王”的关系。既要做到努力避免剑拔弩张的局面,又能为“长实”的股东牟利,还要为未来的长远关系及发展留下回旋余地。几经反复思考,李嘉诚终于下了大决心,在中环文华阁约见了船王包玉刚。双方经过20分钟的商议,李嘉诚将已掌握的9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卖给了包玉刚,满足了包玉刚的愿望。但从转让中李嘉诚也赢得了纯利5000万港元。而让包玉刚动用30亿港元即赢得价值98亿港元的九龙仓控股权。各得其利,各适所需。这件事,在当年香港商界中曾被看成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也蒙上了一些神秘色彩。但从事实的客观情势及后果来看,李嘉诚当时的这一高“招”,也即是“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让为盈”的经营策略。他这样做,既使到香港船王包王刚满意,得到英资金融巨头汇丰银行大财主的首肯,也使到“长实”股东下得了“楼梯”。其实,这是很高明很策略的“招数”。暂时的局部的有利的“退让”,有效地调整了“长实”与“船王”与“汇丰”之间的关系,并为不久之后“长实”赢得事业上“质”的飞跃埋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其中“奥妙”,很值得经济界专家们细细予以研究,但李嘉诚实收“一箭三雕”之效,棋高一着,盖“商界奇才”也。 
  历史跨进了难忘的1979年。 
  这一年,中国大陆在邓小平指引下,掀起了当代中国的第一次改革开放大潮。这一年的10月2日,李嘉诚应中国北京荣毅仁之邀,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专门负责联系外国到中国投资事宜。李嘉诚凭着一颗拳拳赤子心,一片殷殷爱国情,表示愿为祖国四化建设尽力。 
  这一年,李嘉诚的事业,在香港开始发生着“质”的飞跃。一项有历史“里程碑”性质和意义的大突破大飞跃。它的主要标志是“长实”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股份制集团公司,并购入“和黄”有限公司22。4%的股权,入主老牌英资和记黄埔集团,并很快地成为在香港第一个人主英资财团的华人财团和华人总裁。从而打破了香港长期以来由怡和、太古、和记黄埔、会德丰四大老牌英资财团垄断香港经济的格局,也打破了华人企业家不能管理好大洋行的“神话”。 
  这一年,李嘉诚51岁,正是事业的盛年。他在1979年9月25日,从汇丰银行手里,成功地购入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权,计九千万普通股。很快,在10月15日,即出任和记黄埔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