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第一太子 >

第103部分

大宋第一太子-第103部分

小说: 大宋第一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再说他后来当成了皇帝慢慢对付起了他的那些功臣。

自己还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把这些全部丢给了自己的老婆,这不是我做的,全部是我老婆干的。

你说是你老婆干的,怎么不见你惩罚你的老婆,你不授意她会这样做吗?

这些智能偏偏那些无知的人,这么能够骗全天下的人呢,可是你却这么做了。

我赵匡胤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人的,这样的人是我所不齿的,虽然这样的人在当时不敢说什么,自己心里就好受了吗。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吧,这个人无疑是一个明君,这是没有什么说的。

他在位期间大唐的国力飞速的增长,外邦臣服,成就了他天可汗的称呼,是大唐的国威远播四方。

可是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那是杀兄轼弟,逼迫自己的老父亲才得到的,这样的人已经是破坏了人伦大义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赵匡胤最反感的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内心里是十分讨厌这样的人的,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那就是自己要做一个从未有过的皇帝,自己要成为一个前无古人的皇帝。

不做就算了,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的,当初我当将军,就是要做最好的将军,现在我成为了皇帝,那么我也要做一个最好的皇帝。

想通了这一切,赵匡胤不再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好,朕就是要做个前无古人的皇帝,历代皇帝能做到的,朕一定要做到,历代皇帝做不到的,朕也一定要做到。”

“朕不仅要做到,还要做的更好,成为超越秦皇汉武的皇帝,这就是朕的追求,谁也不能阻挡朕。”

这一刻起,赵匡胤已经发下了之前的种种顾虑,也知道自己应该去怎么做了。

他自己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什么都不用说,他就知道自己改怎么做了。

成为一个好皇帝不仅要有能力,更重要的要有魄力,而这些赵匡胤自己都具备,所以他知道自己去做些什么了。

历史是不可以逆转的,因为他们已经发生过了,但是当下却是可以改变的。

你们历代帝皇怎么做,我不管,但是我赵匡胤却知道我应该怎么做,就是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帝皇,前无古人的帝王。

第151章科举考啥

既然在以前没有这样的帝王,那么就让我赵匡胤来做这么一个人吧。

那就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帝王了,那么他所作的事情必定是没有人做过的不然还叫什么继往开来,前无古人呢?

就像秦始皇那样的,第一位一统华夏自以为自称为皇帝,以前有谁这样干过。

但是他就这样做了,因此他成为了千古一帝,不管后人怎么说他,他始终都是以为继往开来的皇帝。

现在赵匡胤就是想成为以为既往开来的皇帝,成为一位这样的皇帝。

就如刚才他想的那样,以前的帝王是什么样子我不管,但是我要成为一个以前不层出现的帝王。

“旭儿,知道几日我才算正在明白,为什么皇帝称呼自己为寡人了?”

按理说说这话的时候应该是很悲哀的样子,不过赵匡胤却是笑着说的。

赵旭知道自己的这个老爹是想通了什么东西,这些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不然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那就是身为一个帝王,首先要对整个国家负责,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已经代表着整个国家。”

“他没有原来那样的自由,因为他必须要把私人感情放到一边,什么事情他都要先考虑的是社稷,是国家的稳定。”

赵匡胤说的没有错,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必须先为国家考虑,这是他的使命。

他是皇帝,是帝王,是一个国家的至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着绝对的权威。

受到万民的敬仰,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先给他,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资源他都是优先得到。

这是他身为一个帝王的权力,因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整个国家都是自己的,那整个国家里面所有的东西不也就是自己的吗?

所以皇帝的权力很大,可以享受很多别人无法想象到的东西,这是他应该得到的。

但是用现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那就是,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相对的。

你既然靠着自己的权力享受到了权利,你总该要履行点义务吧,不然谁也不服你。

所以你皇帝就应该尽心尽力的去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富足,这样百姓才能拥护你。

只有这样你的地位才能得以稳固住,你才能继续维护你的特权,你睥睨众生的地位。

所以赵匡胤说什么都是要先从社稷的角度出发,这说的也是不无道理。

你如果这是先考虑到自己,那么谁还服你,周幽王,倒是自己只顾着哄自己的妃子开心,烽火戏诸侯一下子烧掉了自己的江山。

夏桀倒是只顾自己的享乐,大言不惭的吧自己比作为太阳,可是百姓不愿意。

百姓们苦不堪言,放出话来,你要是太阳的话,我们宁愿和太阳一起灭亡,最后夏桀死了,太阳没有灭亡。

纣王就更加的不用说了,自己整日搞什么就吃肉林之类的东西,社稷早就被他抛弃在脑后,他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人都是没有不曾先从社稷出发,而是从自己的角度享乐,结果社稷丢了,自己也是遗臭万年。

赵旭在赵匡胤说完那一番话的时候,脑袋了不自觉的就浮现出这么几个人来。

不值得是怎么了,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这几个人,可能是自己前世的时候自己就十分反感这几个人吧。

“父亲,就凭您刚才的一句话,您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这一点您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许多明君了。”

赵旭这番话倒不是恭维赵匡胤,历史上的老赵还真的是一位十分值得尊重的皇帝。

“呵呵呵,我有怎么敢和那些人相比呢,我只知道我干好我应该干的事情就行了,这就足以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他日百姓能够说一句,我这个皇帝不错,那我就真的是心满意足了。”

“哈哈哈,老爹身为一个帝王你应该有的是霸气,你不是说要做一位前无古人的帝王吗,所以您应该有的是信心,这一点您应该比谁都清楚。”

嗯?

自己的儿子说的不错,自己不是要自诩成为一个前无古人的帝王吗,刚说完自己怎么就没有了自信了呢?

皇帝就是天子,天子就是上天之子,是上天的儿子,是老天在人间的代理人。

要是连这一点信心都没有,还当什么皇帝,不如回家抱孩子吧,既然上天让我成为皇帝,那我就要做到最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就是我赵匡胤的信条,一时间赵匡胤的信心又回来了。

又一次成为那个当年信心满满的赵匡胤了,赵旭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个变化。

赵匡胤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还继续说着刚才那个话题,那就是皇帝为什么称自己寡人。

“刚才我说到一个帝王,什么事情都要先为社稷考虑,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一个想成为青史留名的皇帝所做的,但是也有为自己先考虑的。”

“不过这些想先为自己考虑的人最后都成为反面教材了,为了我们赵家的大宋江山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看来赵匡胤还看的很清楚,本来他就是一个头脑很清醒的人,不然也不能迅速的崛起了。

“正因为我们这些帝王,总是先从社稷入手,所以很多的私人感情都是没有时间去过问的,慢慢的帝王的朋友很少很少,以至于传出来,伴君如伴虎。”

赵匡胤说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点失落,这也是帝王的悲哀,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是皇帝呢?

“父亲,那都是那些不得志的人传出来的,你看那些能臣干吏怎么不说这一句话,再说了帝王行事岂是他们能够揣度的。”

赵旭最反感的就是这些人,自己不得志了吧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他们以为治理国家什么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

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有经天纬地的能臣,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皇帝要是不用他们就是损失。

可以他们那里知道事情那里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皇帝考虑的事情能会那么简单吗?

所以有时候他们触怒了皇帝被皇帝贬官或者说是被下狱,但是他们却说皇帝的不是。

什么皇帝不明事理,受奸臣的蒙蔽,这情况是有的,但是不是每个帝王都是这样吧。

什么伴君如伴虎,我看着都是胡扯,这都是他们为自己鸣不平呢,什么人都是,想当还想立牌坊。

这番话赵旭说出来之后,赵匡胤忍不住好好大笑,这个家伙平时说话都是一套套的。

怎么今天说出来的话有点地。痞流。氓的味道,将那些自命清高的人说成是想当还立牌坊。

不知道让那那些人听到之后会有什么反响,不过想想也真是这样的,但是也不能直接这样说吧。

赵匡胤知道这是赵旭说的那些文人们,他也搞不清楚,儿子为什么对这些文人有敌意。

虽然自己不喜欢这些文人,但是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不想武将那些造反,所谓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旭儿,我们觉得你说的这些话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是那些文人呢,他们可都是治理国家的官吏呀,你是……”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夺得了皇帝的位置,他不想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在心里是十分的排斥武将的,反而很是信赖文臣。

“没有,我这是感慨历史吧,对了您说那些文人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治理国家的好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手吧,会读书并一定会做官!”

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做个好官,能臣,弄不好是个书呆子,整日里只会个什么诗云子曰的。

“不会吧,那些文人都是熟读圣贤书的,怎么不会做个好官呢?自从有科举这就是选官员的好办法呀?”

赵匡胤虽然不是十分的精通文墨,但是也不是个白丁,很多道道也是懂得。

“我的老爹呀,你看看那本圣贤书上说如何当个好官了,这样的圣贤书只能修身养性,它能教会你怎么断案吗?能教会一个官员怎么给罪犯判刑吗?”

经过赵旭这么一问,赵匡胤也反应过来了,这书里面还真的是没有这些东西,以前怎么没有注意这件事呢?

“恩,以前还真没有发现有这事情,对了我还想着为我们大宋开科取士呢,这样还怎么取士?”赵匡胤有点犹豫了。

“那还不简单,开科取士是好的,但是考的内容我们可以改一下吗?比如我们可以吧科举分几个科目考试,有考文采的,也考我们大宋的刑律等,最后将他们的成绩汇总起来,决定是否录用。”

既然要选拔真正的有能力的人才就不能只看他们的文采,文采好不一定其他的好。

这要看一下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要全面的发展,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就不是穷酸的文人。

因为只会写几篇文章的人是一定不会中的,还有其他的要考察,这就是赵旭对科举的大概想法。

后来大宋就是实行的他的科举考试科目,不用说,选出来的人,都是人才,实用的人才。

第152章父子话科举

中国的选官制度几经波折,以前都是世家门阀掌握着整个国家从朝廷到地方的权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这些世家大豪不满意的话,那么这个政令就很难推行下去的。

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的英才,才是他的江山稳固。

这个时候的士族的势力还是很大的,其他途径进来的官员根本就不能进而他们抗衡。

但是这个时候的官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寒门子弟也有了很大的仕途晋升的方法。

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入仕了,这样他们才有资格拿到当官的通行证,这一点无疑是进步的。

知道隋朝的时候开始有了开科举取士这才进一步的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大门。

唐朝的时候更加的规范,将科举更是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这就给了那些寒门的读书人以更大的空间。

在武则天代唐称帝的一段时间里,更是开创了武举这一科目,为那些习武的人进入仕途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代科举是更加的发展,这不还没有举行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一场科举呢了吧。

但是赵旭还是比较推崇这个科举的,他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也是觉得这是一个创举。

首先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官员选拔的一个极大的颈部,是在中国官史上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它没有出现之前两汉的察举制度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是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了。

但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就完爆这两个制度了,为什么?因为它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

后世的一些寒门大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不正是这一公平的体现吗?这一点赵旭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