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第三帝国 >

第812部分

我的第三帝国-第812部分

小说: 我的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195章1196劝进的电报

咽下了嘴里的食物,思考了一会儿之后这位帝国元帅才终于缓缓开口:“不用急着进攻,我们已经是距离红场最近的部队了,让前线的士兵休息一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驻守在升天大教堂附近的苏军战斗力是最强悍的,朱可夫应该在那个方向上。”

他笑了一下之后,对自己手下的军官说道:“克卢格元帅的运气实在不怎么好,他的进攻方向,正好就在朱可夫驻守的那个方向上。他比我们更先一步攻入市区,却成了现在各条线上进展最缓慢的方向了。”

今天早上传来的消息,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不负众望,在库兹明基庄园争夺战种,以优势坦克兵力重创了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近卫第三装甲方面军,歼灭了莫斯科城内最后一支成建制的苏联装甲力量。而现在莫斯科的东南方向,已经被古德里安的装甲掷弹兵控制了,甚至他们已经推进到了莫斯科人民体育场,沿着斯大林格勒大街部署了自己的前进阵地。

莫斯科正北方的芬兰集团军,已经占领了比比列沃,在李斯特e集团军的包夹下,控制了一部分奥特拉德诺耶地区。而李斯特的e集团军也已经越过了莫斯科东北部的湿地地区,抵达了亚乌扎河的部分沿河地区,以及晓尔科沃公路。

从自己的餐桌前站起身来,伦德施泰特背着手走到了地图前面,最高统帅部下达了裁撤前线部队规模的命令,主要调动的部队并没有德军主力在内,一部分是芬兰集团军,另一部分是南部的意大利集团军。

第一批要转移掉的部队,包括意大利部队中的10个步兵师,总计15名士兵。这些士兵将奉命直接回到国内,作为预备役遣散回自己的家乡;北部芬兰集团军复员的兵力就没有这么多了,大约只有3万到4万人将离开前线,回到自己的家乡。

不过另一条战线上的德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屈希勒尔指挥的n集团军,还有正在组建的博克指挥的p集团军,以及赖歇瑙指挥的o集团军都将只保留原来的一半兵力,抽出的整整45万名士兵将返回家乡,由政府部门安置相应的工作。

毕竟虽然与仆从国西伯利亚联邦的边境线沿着东经50度作为国界,绵延上千公里,可是德军确实不用在这条防线上保留太多的防御部队——这完全是一种浪费的行为。

按照德国和西伯利亚联邦的最终协议,德军将在这里保留大约60万军队,而西伯利亚联邦在边境线上可以部署20万正规军。不过距离这个理想双方都还有漫长的距离:德军在这条线上部署了4个集团军超过200万人的兵力,而西伯利亚联邦也保留了75万部队。条约规定双方要用两年的时间将边境部队调整到规定数量,当然这是后话。

德国事实上并没有多少所谓的强国底蕴,在人口上还有领土范围上,它都没有能力和真正的大国一较高下,能够打赢一个又一个对手,凭借的无非是更先进的战术理念,还有更系统更快速更全面的战争动员罢了。

在阿卡多的授意和全国每一个机构的努力下,德国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自己的全面动员工作。工厂开始在战时法案的约束下加班加点的生产武器装备,而无数青年立刻就被武装起来,训练成了精锐的士兵。

可是动员的快、动员的全面,不一定说明战争潜力巨大,相反德军在过去的3个月时间内,已经无法再扩建一支成规模的军队了。这充分说明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尤其是人力资源潜力,已经被彻底挖掘到了极限。

德国大约只有1亿左右的人口,这还是算上奥地利等德裔地区的数字,依靠着1亿左右的人口,养活着750万正规军,这对国家经济还有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沉重到极致的负担了。正常情况下德国能保证200万正规军的规模,就已经算是很大的军队数量了。

超过400万正规军,对于一个刚刚经历过战败的德国来说,绝对已经可以用穷兵黩武来形容了,更何况德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将这个规模差不多又翻了一倍。靠1亿人养活750万军队,这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得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奇迹了。

当然,严格的来讲,养活这750万军队的,还有无数占领区的工人和农民,还有集中营内数百万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维持的战俘还有其他民族受难者。这些人差不多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养活着德国的庞大军队,这也是后世学者们对第三帝国发展史诟病不已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疑,对于德国普通民众来说,前线部队能够解散回家,绝对是一个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了。德军有限裁撤服役多年的老兵,虽然影响了一部分战斗力,可是这些人员返回到自己的家乡,确实再一次推动了阿卡多在德国境内的声望。

无数退役的士兵和自己的家人走上街头,拥立阿卡多更进一步,成为第三帝国皇帝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局部地区甚至爆发了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官员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制约上帝送给德国人民的希望登上更权威的皇帝宝座。

而因为前线地面战争的规模逐步在缩小,德国结束战争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从前线返回本国的仆从国军队也越来越多。拥护阿卡多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大欧洲皇帝”的呼声也开始显露出了痕迹,这些呼声都在支持阿卡多作为欧洲的名义统治者登基称帝,但是这些声音背后都一致认为各国应该保持高度的自治。

这些国家本着捧杀的态度,先把阿卡多捧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扣一个欧洲皇帝的高帽子给阿卡多,然后在谄媚之后,摆明了自己的底线和态度:你当皇帝我们捧场,甚至给你个更爽的封号,可是大家自己过自己的,你别指手画脚,我们也给你三分面子——皆大欢喜的结局,不是么?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住在柏林元首府邸里的,整个德国最显赫的一个家族,鲁道夫家族,没有再保持以往的沉默态度。帝国第一夫人梅赛德斯?鲁道夫带着凯撒?鲁道夫高调前往梵蒂冈,接受教皇厅的祝福弥撒,算是坐实了“上帝派来的家族”这个教皇厅一直宣传的说法。

“元帅……”没有退出指挥部,这名伦德施泰特的心腹军官站在元帅的身边,轻声的提醒道:“总参谋部那边传来了消息,李斯特元帅还有凯特尔元帅以及莫德尔元帅都已经递交了劝进元首称帝的信函,您是不是也该准备一下了?”

现在这个情况,谁都知道那个似乎和天选之国一样强大的“天选家族”似乎真的有意给自己黄袍加身了,所以大家也都放下了矜持的态度,赶紧在结局明确前,表明自己的立场。毕竟阿卡多?鲁道夫这个名字在国防军内的影响力,早就已经大到比皇帝更甚的地步了。

作为保守派的代表,勃劳希契自然还没有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可是没等元首派的几个元帅站出来说话,中立派们已经纷纷站在了元首那边……想来整个总参谋部的态度,终究也应该和阿卡多麾下的最高统帅部没有什么两样了。

伦德施泰特沉默了,他确实担心如果自己在元首派系说话之前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这个a集团军指挥官会不会真的被调回后方颐养天年。他倒不怎么担心自己的安危问题,毕竟他为阿卡多立下过无数汗马功劳,可是他担心自己的军事生涯,扼杀一个将领的带兵机会,绝对比杀了他还要让他难受百倍。

“帮我准备一份劝谏元首登基称帝的电文吧……另外,再准备另外一份电报,既然我们做的晚了,就要比别人做的更好一些……”伦德施泰特想了想之后,开口对自己的心腹说道。

作为a集团军的指挥官,征服伦敦的德国元帅,他的心思可是晶莹剔透到无以复加的。既然早先害怕强出头被勃劳希契和保守派将领们怪罪,自然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办法:“给勃劳希契元帅发一份电报,劝他支持元首称帝!”

你看,大家都只是表明了支持元首称帝的立场,而我伦德施泰特不仅仅表明立场,还拉下面子来求周围的人一起支持元首——这才叫想的周到,对么?想到这里,伦德施泰特重新将自己的目光放回到莫斯科的城区地图上,思考起他终究要不要赶紧发动攻势,不计代价先打下红场再说来。

“明天早上,强攻苏联外交部大楼,夺下那里之后,给元首发一份汇报战果的电报!”伦德施泰特说完,就挥了挥手,示意自己的心腹,可以退出去准备了。

第1196章1197帝国余晖

如果现在拿斯大林所在的地下室和其他的地方做横向对比的话,可能任何一个德国集团军的总司令部,都要比斯大林的地下室体面的多。这里昏暗而且照明的灯光总是随着远处的炮击还有震动晃动颤抖,那忽明忽暗的感觉,让里面的所有人紧张和绝望。

斯大林在自己的心腹扎伊采夫的护送下,走在悠长的隧道内,脚步的踢踏声,回荡在空旷的走廊里,传出好远好远。作为一个肩负着防空重任的基建项目,莫斯科地铁此时此刻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现在这个宛如地下宫殿一般的存在,不仅仅提供着储藏还有防空方面的作用,还肩负起了调动兵力以及安置伤员等一系列的作用。

要知道这条地铁在未来绝对可以算成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不仅仅宽敞明亮而且装修豪华,而且深埋在莫斯科地下的地铁工程,竟然同时肩负起了防核武器打击的重任。而这个庞大的核防御工事建筑群,竟然最终修到了300公里以上的长度,可以为400万人提供相应的防空保护……

很多地方甚至挖到了地下50多米深的地方,在1935年开始建造的时候,这绝对可以算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新的奇迹。不得不承认,在中央集权比较明显的国度里,建造这种规模庞大并且目的性极强的工程,绝对是有着先天优势的。

斯大林今天穿着整齐的军装,虽然没有系武装带,但是依旧看得出他经过了一番精心的收拾。这位苏联的领袖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一言九鼎,任何与他作对的人都已经被送去见上帝了。他一步一步向前缓慢的走着,路过一个接着一个造型奇特的照明灯光,时不时有站岗的卫兵立正敬礼,目送他们这一行人经过。

“扎伊采夫同志……你确定现在的广播站内,我的声音能够传到全国甚至全世界?”斯大林一边向前走着,一边问跟在他身后的扎伊采夫。外面的战斗依旧还在继续进行着,就在几分钟前,朱可夫通过电话汇报了双方在外交部大楼展开猛烈激战的消息,斯大林只是要求朱可夫死守住每一个地方,然后就挂掉了自己手里的电话。

“斯大林同志,我不知道有多少收音机能够收到这个电台的讲话,不过这是目前我们能找到的比较安全的广播站了。”扎伊采夫跟着斯大林往前走着,听到斯大林的问题之后,赶忙回答道。

德国人的炮击敲打在远处地面上,在隧道里形成了古怪沉闷的声响,因为供电并不十分稳定,所以这里的灯光略微的颤抖了一下,看上去随时都会熄灭掉一般。斯大林没有再问什么问题,而是继续向前走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才又继续开口,不知道是在问扎伊采夫,还只是在问他自己:“朱可夫的部队,能不能守住外交部的大楼呢……他究竟能不能守住那里呢?”

……

外交部的大楼内,苏联士兵正用手里的轻机枪,架在一个被炮弹炸出来的窟窿边,向不远处进攻的德军士兵们,疯狂的扫射着。他打光了机枪上面的圆盘形状弹鼓,然后在副射手的帮助下,更换下了那个打空了的圆盘。

“弹药!我们这边的弹药快打光了!去营部再找一些来!不然德国人就冲上来了!”副射手将最后一个圆盘安放在了轻机枪上,对着后面在窗口后面射击的步枪手们高声喊道。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可以说是苏联步兵装备的最好的轻机枪之一了,它和德国的mg…42机枪相比,拥有不少鲜明的特征。比如说这种轻机枪使用一个巨大的独特供弹圆盘供弹,让这种机枪在外形上非常容易被人认出来。

因为其采用47发弹药的弹盘供弹,所以这种机枪比捷克生产的zb…26机枪火力持续性上更胜一筹。不过这种机枪在其他性能上都比不上更轻便的zb…26,所以也仅仅在苏联红军手中,起着弥补火力间隙的作用。

“上一次去拿弹药的时候,那边就说已经没有弹药了!”一名步兵拉动自己的枪栓,顶上了一发新的子弹之后,对着这边的轻机枪副射手大声的喊道。他喊话的同时,从他左边的窗口飞进来一发子弹,正好打中了他旁边的一名苏军士兵。

被击中的人仰面倒下,将这个回话的苏联士兵撞了一个趔趄。他回头想要看看是谁在这种时候故意撞他,却只在脚边看到了一张满是鲜血的侧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