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

第20部分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第20部分

小说: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诗经·大雅·抑》

 上古,李树长在山林里,逢春色开花,夏暑时挂青果,秋上,密密匝匝,红的娇人的
李子悬在枝头,是很容易吸引采集山果的部落妇女们的注意力的。臆测里,最先敢于取食
这种诱人山果的,是兽皮围腰,藤枝束发的李氏女子。
 
 到《诗经》里所说的商、周时代,李树已经种于巷陌,是诗人笔下,附记人的性情和陈述道德意趣的借言物了。
 
 如果说人的性灵有脚步声的话,那么,沉默不言的自然,进入我们伤怀心悦的双眼的时候,一些飞扬而起的激荡人心的文字,正是使人和自然物我同化的最佳因子。

 《诗经》的精美篇章里多处说到李。这个时候,李不是自然,而是人心上长了翅膀的飞马,它托着人的瞬间变换却又万古长存的情绪波动,让相隔千年的此时和彼时的人心,在诗辞韵律的集合中,有怀想古人,叹谓当下此身的共鸣。《王风·丘中有麻》中有:“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的诗句。如果这首诗是一部舞台剧的话,那么,此处的李子树下,便是第三幕中的一个空间背景。对《丘中有麻》的解读,老儒生以德政教化的说辞解释为,国人思念遭放逐贤人的期盼之作。但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首情诗,一首女子抒怀的激情诗。爱恋深沉的女子,想到麻丛中,麦浪里,李子树下,两个人曾经有过的缠绵悱恻的时刻,禁不住身心摇曳,爱念丛生。诗中呈现出来的一咏三叹的三幅场景,让殷殷期盼中即将到来的一场情事充满了心跳加速的张力。李树在这样一幅美好情致的画面里,是千年万年也不会老去的情和爱的沉默不言的见证者和情同万物的隐秘收藏家。

 在《大雅·抑》里,“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句式和意趣模子,能够经历两千多年的时光打磨,直到今天,丝毫都没有变化,应该是合于人心,合于时间的古化石一样的话语了。这样的话语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真情对等的衔接,来表达一种人人希望拥有的和谐氛围。李子因为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幸获得了这种人间情感代言者的机会。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看到挂在枝头的李子,觉得倍感亲切的原因之一。

 古谚里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宽厚朴实的话,其中藏了“务实,不尚虚声”的不言之理。这种性情进入古老中国文化的秉性,就是一种深藏起来的,时刻自省的
生机。如果说“中庸”二字,有其动力的话,其中之一也正是在“务实”二字上。以“天下桃李”来言说学子,除了表面上喻说师门昌盛之外,更深的意思里,培养出桃李品质的学生,更应该是一个为家为国育优民的老师的衷心所愿吧!

37。浸入神秘色泽里的——檀木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
 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
 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
 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將仲子》

 古人郑樵在《诗辨妄》中所说的“淫奔之诗”——《将仲子》,在男女权利日渐趋向均衡的今天读来,倒是一个心地温善,性情柔和,兼爱父母,恭顺兄长的乖乖女写给情郎的想爱又不能放开身心去爱的内心矛盾的劝戒诗。而那个爬墙、折树,为见到心里挚爱之人,不管不顾,在爱恋中头脑变的昏昏然的让人觉得可爱莽撞的男子形象,却在这个乖乖女的充满了规劝的爱恋文字后面活灵活现的让我们的意识感觉到。

 《将仲子》也可以看成是成语“人言可畏”的一个源头,封建时代,“人言可畏”是对藏着杀人不见血的闲言碎语刀锋的透彻解说。为何闲言碎语能够杀人,则是因为儒家治世的道德绳索影响于日常生活的结果。但在《将仲子》的西周时代,经世的道德伦理还没有以统一的面目行世,不管民间还是宫菀之中,自由的恋歌、奔放的情话都是连接着自然天时的性灵,而不是仅仅藏在深闺后厅之内的怨词愁歌。但影响后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雏形已经在民间的土壤里滋生。《将仲子》中呈现的历史画面正向我们清楚的描绘出这样一种伦理观念正在变化中的生动画面。到秦王做出让读书人千年诟病的,用制度化的外力让炎黄文化凝结成核的文化归一的事,至汉武董家让百家之术偏废,独尊一儒,从而让“人言可畏”四个字不单对男子,更多的是让中国历史中社会地位沉降下陷的妇女们遭遇到更为悲惨的人生命运。到婚姻完全自主的现代中国,“人言可畏”的分量,因旧道德的拆解,新道德还在重建的路上,而变得不怎么让人畏惧可怕了,或许是世界变化的一点幸事。

 世界上现存的檀木,有青檀、檀香、绿檀、紫檀、黑檀、红檀、黄檀等。檀在印度的梵语中,有“布施”的意思。这或许是檀木进入佛教仪式的缘起。在佛事生成的殿堂里,烟馨缭绕的檀香在佛经中和定心、安神、醒脑、镇邪、通窍连接在一起。大凡高僧,除了口里念念有词的佛字真言外,手里总有一挂乌黑发亮的紫檀念珠,配合“一念生而万念生”,“一念去而万念不存”的空空佛字真言,紫檀念珠代表了百毒不侵、万古不朽、邪不沾身的对诵经者的一种全方位的卫护。佛经里有专门的《佛说旃檀经》,经里用“此树香洁,世所稀有……利除百病”,给这种自然之中本就罕有的树木拢上更厚实的神秘面纱。

 檀木的稀有,按照自然的特性,以檀木里质地最硬,密度最高(比重达1。13克厘米)的黑檀为例,直径年平均生长量仅0。6厘米,树高生长量每年约0。4米。这种树,需要经过至少400年,才能进入选材者的眼中。在漫长生长的几百年里,还要经受风雨的镂空和虫害的侵扰,到制成精美绝伦的器物,在质地坚韧的自然属性里,又藏经历过百年千年的时间智慧,和色泽沉稳内敛的华贵气度。这些潜藏品质正迎合了弱小生命祈求异灵福祉卫护和人心自强的心理趋向。

38。莲子心,芙蓉色,水芸香里的荷花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解题】女子俏骂情人。一说刺时人美恶不辨。

【注释】

1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2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3子都:古代美男子。

4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5桥:通“乔”;高大。

6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7子充:古代良人名。

8狡童:狡狯的少年。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里藏着这样一幅朦朦胧胧的图画:一个虽有点遗憾,但也心满意足的女子在想:念想,是一种无用之物吧,走过绿茸茸的灌木丛,穿过俊秀挺拔的松林,梦里曾经遇到的那个人物始终没有见到,却在无意间遇到了这个象风摇荷花水摆游龙(指荭草)般的狂且狡谐的爱人,然而,终归还是遇到了这个让我心生喜欢的人,我且来在这花香碎草间,用男人的虚荣来调笑刺激一下这个约会总是迟到的人吧!

道德家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对人心上善恶不辨的讽喻;性学研究者则说这首诗是古代同性之间非常态的戏词;但更多走在历史台阶上的人,则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一个情窦已开的浓情女子戏谑情人的欣悦欢喜的情态。也正是在这份欢喜里,我才更多地去注意,长在两千多年前洼地池沼里的荷花,是如何通过时间的波动纹理,把说不尽的美,和道不透的智慧,在芙蓉色和莲子心里让我感觉到。

作为荷花故乡的中国,有着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独特的荷文化。荷花的身份,在自然、社会、艺术各个领域里,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对入世的君子,长于污淖而独清于天下的荷花,可以映照一颗清虚正直、光明磊落、萧雅高洁的心。儒家那些治世的贤者,无不在思虑天下人心利益交变的时候,依然保持一颗淡泊宁静、出于世外的莲子之心。

至于说到女子,让我们先来混淆荷花和莲花的说辞。其实,荷花和莲花指的都是一种植物,只有叶贴水面而生的睡莲和叶出水面而生的荷花之间,才有科属上的区别。古时有芙蓉貌、金莲足、水莲步的食之可化、手握成水的女子,和我们今天带着更多性符号的时尚美女的概念,有着不同时代里相似的时代意义。但在质上,“莲妹”和“美女”并不是同一层次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人仪容和心性的融合,而“美女”概念里浓厚的物质背景,则少了怜惜,缺了懂得自性的深层滋味,还需要进一步借助其他概念,才能表述现代女性美的整体内涵。说一个女子有芙蓉之貌,另外的一层意思,则是说她身具中国女性的传统之美——幽香、解语、内敛、执情、冰清玉洁。烂俗娱乐世纪里的芙蓉女,仅仅只是名利之下的畸变之物。

丹青大师们笔下的荷花,多泼墨朦胧。独枝俏立的,如青春少女;斜枝承物的,则是动态自然与静态景致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画面。某种意义上,那些在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水墨荷花图里,藏的不是自然一物,而是做画者为画、为人的一颗执著不休、探幽入微的心。

食文化里,我在深圳吃过不能忘怀的荷包饭。用筷子拨开荷叶,酥软米粒的清香就会在眼前飘渺升起,雅趣和胃口能够在这股香气里一起洞开。藕片,酸甜苦辣的吃过很多种,都是北方南方的家常菜。听朋友提起过莲花羹,我没有吃过,想象里,莲花在这样的精致菜式里,应该只是一个连接美和清雅的配饰吧。食文化里,和荷有关的名菜数不胜数。关于荷花,除了它内里的美,口舌上的舒畅感,对我来说,是个不算新的新发现。

在公园里看风摇荷花,如果不做任何联想,很自然地觉得,它的美是那么普通自然,给每一个在风雨的伞下、暖阳的光里的人,欢欢喜喜地送来一瞥的清澈和一望的欢喜,这份清澈和这份欢喜。就在这么不着痕迹的相遇里,从我们心里被带到无数和我们生命相连的事物中去。

“莲花生”,说的是佛祖的降世。佛的一字净,也就是“空”,正是莲花所含的清净无尘中“无”的意思。佛教高僧的心在佛教典籍里被说成是莲花心,修行越高,则莲花覆盖的空的世界越广阔。莲花心一失,所谓的高僧也就和六根不净的常人没有多少区别。佛祖、菩萨脚下祥瑞之气缭绕的莲台,对宣传宗教教义来说,只是一个浮在外表的象征性的道具而已。如果能够从莲台的空无里看到穿透事物本象,来去无碍的那只断执破惑的手,《金刚经》里“金刚”二字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一部分了吧。这段话算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认识的女孩子里,只有一个进入过记忆里的“莲”字。这个“莲”字,在水波浮荡的生活里,水打浪打,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剩下的,只是一个连回忆都变得模糊的影子。《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里欢喜爱恋的影子,和我的记忆里模糊不见的一点点几乎没有存在过的影子,连成生活浮波上的两片荷花的水瓣。文章写完的时候,它们也随波潜入夜,相见了无痕了。

39。千古的黄叶
  
《龋з狻

龋з馊'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龋з馊'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龋В敉兀菽韭湎碌钠ず鸵叮嘀富埔丁

《诗经·郑风·龋з狻

一个小学生,在他写自然变化的作文里,说:“妈妈告诉我,黄叶是悲伤的叶子,但我在叶子落尽的树上,看到的却是绿意昂然的春天。”这句话让我惊喜,觉得说这句话的懵懂孩子就象是我的一个小老师,他真实的文字表述里,藏着一个可以让我看到的,生命和自然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折射光线的镜像。这句话也就成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它让我看到,自然世界的精灵,在不同阶段的人心里,如何跳着完全不同的舞蹈。不管是将自己的欢喜伤悲如何依托于自然,不管人自己毁灭自然的步伐听起来或者看上去怎样的让人毛骨悚然,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和谐相融的期望。

诗经里的《龋з狻罚窃诜绱祷埔段枨锴У募窘诶锏哪掣鑫绾螅友槔啥猿礁枋背龅难胫剩妒返难芯空呙侨衔颐窍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