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

第11部分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第11部分

小说: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国风·卫风·氓》

【解题】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注释】

1氓:民;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

2布:货币。一说布匹;非。

3即:靠近。谋:商量。淇:淇水。顿丘:地名。

4愆(qiān千):过;误。将(qiānɡ枪):愿;请。垝垣(ɡuiyuán鬼员):破颓的墙。

5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载:语助词。

6卜:用龟甲卜吉凶。筮(shī诗):用蓍草占吉凶。

7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

8贿:财物;嫁妆。

9沃若:象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10于嗟:吁嗟。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1耽(chén沉):迷恋;沉湎于爱情。

12说:音义与〃脱〃通。陨:坠落。徂(cú)尔:往你家;嫁与你。

13食贫:过贫苦生活。

14汤汤(shānɡ商):水势盛大貌。

15渐(jiān尖):沾湿。帷裳:车厢两旁的帘幕。

16爽:差错。贰(tè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多变。

17二三其德:三心二意。室劳:家务劳动。夙兴夜寐:起早睡晚。

18言:语助词;无义。遂:久;一说成。知:智。咥(xì系):讥笑貌。

19躬:自己;自身。悼:伤心。

20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pàn判):通畔;岸;水边。

21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晏晏:和悦貌。旦旦:明朗貌。

这是一个刚强女子被薄幸男人遗弃后,写下来的痛心之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诗里说,女子用情,如鸠食桑葚而醉,很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男子的恋情很容易改变,被别的事解脱,而女子一旦用情,就很难挣扎出来。先秦时,女子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一个女子除了感情,又没有其他寄托,即使知道自己是感情投入里的弱者,也依然爱恋,然后在遗恨里黯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现代社会,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均衡,恋爱里没有准备而失落的一方,虽没有古代女子这么决绝的伤痛,但对于将来的生活,总是一件遗憾事。觉得,把握好爱的缭檐瓦屋下面持久不变的生活,在平平淡淡的幸福里过完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就人生而言,这其实算得上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成就了。

《诗经》里桑树出没的篇章很多,对于先秦农业时代的人类生活来说,桑已经是普通栽种的一种植物。桑的最早记述出现在甲骨文当中。人类智识苏醒,开始创立文字,在干枯兽骨和竹木平面上记录自己的历史,以保存和自然争斗的经验,让自己的智慧能够开始有形的延续。到从自然野蚕的身上得到启发,由蚕食桑,得轻便柔韧的丝帛,这应该算得上是人类生活品质飞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蚕母,在古代被尊为神母,而桑,在周商时,已经是宗庙祭祀时的神木。等到先秦时农桑遍野,文字记述当中古朴粗糙的自然画面,因为桑蚕饲养在农事里的普及,逐渐开始变得柔和、华美起来。关于男子的朝服,用丝绸的华贵,可以配合庄重威仪的形象,女子之美,终于可以写成“落花入领,微风动裾”,更加的风情万种。就女子的性感,丝的色泽和柔滑意象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桑梓”作为家园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它不仅是自然闯入眼里来的一道风景,也是日常里连接我们飘渺不定的记忆陈列架上的一个容器。在我从小生活的家乡,巷道口上邻居家靠门长着的森然桑树,不仅是春天里养活我的蚕宝宝的供应站,也是夏秋的热闷天气里,和几个冥顽不灵的伙伴,拿上竹竿,靠在参天桑树背面的墙上,偷着一竹竿一竹竿敲的桑树枝头殷红发紫的桑葚落上满地的那份偷儿掩藏不住的刺激里的喜悦。

现代都市里的人,已经难有养蚕的乐趣。不知道这是不是工业时代和农桑时代的一种隔离,隔离的不仅是人和自然,真正隔离的其实是隐藏在不同生活节奏当中的人心。

铺上棉花,让蚕子孵出黑色蚕宝宝的季节,有着人和自然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喜悦。在静静的春潮翻涌的夜晚,守着盖了桑叶的团蒲,蚕啃吃桑叶的“沙沙”声响,和跳动在钢琴琴键上芭蕾舞演员脚尖的变奏有着相同的韵律。到蚕在桑叶的枝茎下面由小虫到白娘子,由白娘子到麦杆上的修禅身,之后,开悟,化蝶,种下来生果。蚕一生的精灵舞,桑是这个精灵舞者的宽厚广阔、爱意无限的舞台。

我吃过的桑葚有两种,一种紫色,时常被称为“玉紫”,汁甜润微涩,有耐人寻味的余味,吃过之后,总是染得满嘴紫红,象个刚学化妆的蹩脚的戏子。还有一种玉白桑葚,乡下称做“珠玉”的,算是桑葚里的贵族,吃时,让人想到净洁丰润的女子。很久没吃过桑葚了,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想到小时候满脸划子的一把一把往嘴里塞着鲜嫩桑葚的馋相,到有些口舌生津起来。


《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PART2 11 色彩精灵之一蓝色

   
   《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采绿》

【解题】妇人思夫,归期过了,还没有等到,因此做此诗。

【注释】

1绿:通“菉”;草名;即荩草;又名王芻(chú);染黄用的草。花色深绿,古时用它的汁作黛色着画。

2匊(jū):同“掬”;:两手合捧。

3局:卷。

4蓝:蓼蓝,染草。

5襜(chān搀):毛传:“衣蔽前谓之襜”;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6詹:至。

7韔(chànɡ唱):弓袋,作动词用。

8鱮(shu叙):一种大头鲢。

9观:通贯。引申为多;一说看。

blue,蓝色,从外太空漆黑一片的宇宙里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时候,白色浮云的轮廓间隙里,透出震撼人心光辉的就是这种颜色,一种不事张扬、安静、谦和,充满了内在力量的色彩,一种我喜欢的母性的色彩。

三原色:红,黄,蓝,应该是人类最先感觉到,并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生活的颜色。

先秦时,手工的劳作,“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上一天的蓼蓝叶所积累下来的染料,还不够染上一件麻衫,可见采蓝是件很辛苦的事。“五日为期,六日不詹,”男人去采蓝,约定五天后回家,六天过了,还没有见到人的影子,女人依门远望而心有怨愤,其实担忧之心该是大过抱怨吧!这首纯粹色彩里的诗,是一首生活里自然生发,不需任何吟咏的蓝色思念诗。

蓝色,不仅流露于生活里的情感细节,而且还在其它的诗篇里衍生出激奋人生的佳句。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劝学》篇里有这样的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读书时,我所敬重的老师时常用来激励我们好学上进的话。然而,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该要渗透多少生命的心血,才能得到期望和自我之间的欣慰,这是每个活着的人都想问自己的问题了!

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大约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九、十月间)又可收割。有一种便能在一年里生息不绝的样子。

靛蓝浸染丝织物品,在朦胧的光泽里会有高贵浓艳的妩媚之气飘逸出来,浸染绵麻织物,则有谦和素雅质朴的情态,让人觉得尊贵安静踏实,而且染后,色泽附着在织物上的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在宫廷和民间广受喜爱。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流传的色布、花布手工艺品上,都可以看到靛蓝朴素优雅的色泽透过长久时间的打磨,依然在安静地流露它原本就有的气质。

从某种意义上,三原色里,红色是产生激荡的创造的力量,黄色是安静地体现柔韧和本源的力量,而蓝色,则是一种形成和谐并保持均衡的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自然里普通姿态的蓼蓝,倒是把不普通的一面深深藏起来了。


《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PART2 12 葛藤
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TXT全文下载超低价购买此实体书(卓越网)采购此书当当网
   

 

听听这篇小说(不能播放?过1分钟之后再按F5刷新):
音频文件载入中,请稍后。。。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解题】女仆采葛制衣工作完毕,告假回家探望父母。

【注释】

1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2覃(tán谈):延长,此指蔓生之藤。

3施(yì易):蔓延。

4维:语助词。

5萋萋:茂盛貌。

6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

7于:曰;聿,作语助。

8喈喈(音jie接):鸟鸣声。

9莫莫:茂盛貌。

10刈(yì义):斩,割。

11濩(huò获):煮。

12絺(音chi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

13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14斁(yì义):厌。

15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

16师氏:类似管家奴隶。

17薄:语助词。

18污:洗去污垢。私:内衣。衣:上曰衣,下曰裳。

19澣(huǎn缓):浣,洗。

20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余冠英先生翻译的这首诗,读起来既有童音的纯净,又有新雨的清澈:

葛藤枝叶长又长,漫山遍野都生长,嫩绿叶子水汪汪。小鸟展翅来回飞,纷纷停落灌木上,唧唧啾啾把歌唱。

葛藤枝叶长又长,漫山遍野都生长,嫩绿叶子多又壮。收割水煮活儿忙,细布粗布分两样,做成新衣常年穿。

这个从远古的诗情里取下来的镜头,是人在自然里,象鸟又象风一般的样子。读这样的诗,并能够感觉到一种熟悉的贴近心灵的松弛情绪。这种情绪的影响,就是让阅读者流淌在内心的流水变得清澈了、安然了、平静了。我以为,这是好的诗应该具有的力量当中的一种——生命的松弛感,内在的深入性。

葛藤(又叫苎麻),是一种豆科类的藤本植物,山林的坡地上、城市公园里的无人区、路边的脚底里、草原牧野的落日下、恶风沙石的缝隙间,就是葛藤的生长地。葛藤的性情,既不温柔,也不刚劲,它有着看不见的具爆发性的内在生命力,就象是一个不定性的自然界里的坏孩子。管束好了,用葛藤根煲上靓汤,用葛藤粉拌着炒出清香的鸡蛋,酒桌上饮到能解酒的葛藤酒。在不加管束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葛藤在无声无息、没有任何天敌的情况下,占领了美国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的万顷土地,将当地的植物挤死挤光。野马一样的葛藤,是需要人心理的缰绳约束的。

在青春少年的时候,我也有过葛藤般肆意成长的日子,那样的日子象夏日里穿梭在白天与黑夜的雨幕,不具节奏,不懂爱恨,到处浸入。现在,理性逐渐地降临到内心的世界里,葛藤般的疯长与狂野,不是绽放在自然下,而是交到心灵的原野上。爱的天空,生的世界,象台阶一样地在眼前变化,就象塔形紫色葛藤花上一瓣一瓣的形状。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解题】采摘卷耳的女子,怀念离家亲人,设想他途中种种困顿情况,以寄离思。

【注释】

1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