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 >

第24部分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第24部分

小说: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瑞是第一个意识到自己的作为有自我伤害的倾向。“近来我很难专 心,”他 42 岁的时候说,“这是因为我老是在想一些我不该想的事。”爱丽丝也逐渐意识到她的作为有所偏差,无端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似 乎总是被一些小事所吸引,”41 岁时她说。“公司中总在酝酿着一些问题。

  我想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了。“42 岁时她 又说。

  更可怕的是,由于盖瑞和爱丽丝无法从老板或同事那儿获得足够的赞美 和鼓励,他们不自觉的把这种不满转而发泄在部属身上。

  虽然盖瑞比汤姆。蓝伯特大 8 岁,在盖瑞 38 岁至 41 岁当中,他们却一 直相处得非常融洽。当时盖瑞很清楚他的方向,而汤姆也很愿意服从他的领导。“他很聪明,”汤姆带着敬意说,“对于这里的一切无所不知。”

  当 40 岁的盖瑞无法从上司或同事那儿得到有效的协助时,他很自然的转 向汤姆。每当他解释完一件事后,会自然的加上一句,“你觉得怎么样?”

  一开始时,汤姆很高兴,因为以往盖瑞从来没有问过他类似的问题,他以为 这是老板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缘故。“我必须准备好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汤姆骄傲的说。

  事实上,盖瑞新的尝试并非为了要从汤姆那儿得到更完整的答案,因为 汤姆本来就是个乐于发表意见的人。打从一开始,他对于盖瑞的计划就能真诚的表达看法;这回,盖瑞真正需要的是汤姆对他个人而非计划的看法。借 着不断的询问“你觉得怎么样?”,盖瑞希望汤姆能超越一般就事论事的态度,给他一些精神上的鼓励。

  汤姆也发现事情好像有了改变:首先,盖瑞似乎在鼓励他参与较多的决 策制定;第二,盖瑞似乎比以前更容易受伤,也比以前开放。“他不像以前那么高不可攀。”汤姆回忆新的发展时说,“他似乎真的很想知道我对这件 事情的看法。”

  因此当汤姆兴高采烈地带着自己最喜欢的计划去见盖瑞,而换来的却是 敌视和批评的态度时,他简直无法置信。第一次,他觉得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还能设法自圆其说,“他当时一定是心情不好,”他说,并试图把这件事 情忘掉。不过,盖瑞对这件事情却耿耿于怀,“有些人会得寸进尺,”他事后批评道。不过,在找不到其他替代品的情况下,他仍旧把汤姆当做最忠实 的听众,并继续征求他的意见,使汤姆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中。

  爱丽丝和属下的相处也充满了这种模棱两可的特质。由于她热切的追求 自我肯定,她对属下的态度也更为开放。“她变得比较和蔼可亲了,”29 岁的拉蔻儿说,“以往她很少停下来和我们谈话。”尼克也有同样的看法,“我 甚至认为她不知道我们是死是活。”这也是为什么尼可会和她发生关系的原 因。

  爱丽丝态度上的转变,让拉蔻儿和尼可误以为这是他们实现自己抱负的 良好机会,谁知道却是大错特错。“那个没用的家伙,”他们关系结束后的几个礼拜,爱丽丝义愤填膺的说,“他居然要我去要求副总裁赏给他几个客 户,他以为我是傻瓜?”更何况,爱丽丝自己还有好几个计划要提出来呢!

  她对拉蔻儿的态度更是粗鲁。拉蔻儿想出了一套方案,可使公司分布各 地的分公司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我认为我们这种集权的方式,已经使我们和分公司失去了共鸣,”她说,显然对她的提案感到很兴奋,“如果我们能 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他们一定能够做得更好。”在提出这个提案之前,她已多方的设想,以避免有越权或超越他人领域的事情发生。爱丽丝和善的态度,更使她认为她的精心构想会被接受。

  没想到不到 5 分钟,爱丽丝就不耐烦地打断她的话,“当我需要你的意 见时,我自然会问你。”拉蔻儿顿时大吃一惊。如同她事后说的:“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耳朵,因此我又继续陈述,希望她能听进去。”拉蔻儿愈想及 早进入主题,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就愈紧张。几分钟之后,爱丽丝要拉蔻儿离开,“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她说。

  第二天拉蔻儿哭着描述这件事情,“他们应该开除这个更年期的老怪 物,”她愤怒地说。不过,她的憎恨却没能维持多久。隔天,爱丽丝又恢复和善的态度了。“我真不了解她,”拉蔻儿说,且再也不提有关公司在作业 上应该分权的事了。

  不要迷失了自己

  在前面,我们曾探讨过不服从和独立之间的分野。我们见过许多把敌对 的态度和独树一格混为一谈的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好恶当做是企图心;更以为不断反对上司的计划,是使他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最佳方法。

  说起来或许奇怪,然而盖瑞和爱丽丝的作为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只不 过他们把自己的愤怒误以为是个人果决的表现,并把属下当作发泄的对象罢了!他们在二三十岁时都未曾感染年轻人叛逆的习性,他们从不将上司或同 事的观念据为己有,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他们相信自己工作上的表现可以证明一切。这种豁达的态度,使他们可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每一件事,也因 此产生了独特的见解。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是件轻松、愉快 的事。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他们现在是有意的反对部属提出的任何意 见。即使是最无懈可击的提议,也会被他们批评得体无完肤。提案佳的部属被认为狂妄自大,提案差的则被认为是自不量力。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怪异的行为?为什么他们现在局促不安、困兽犹斗 的表现和年轻时的豁达判若两人?没有一件事比他们看到部属有明确的方向感,更容易令他们恼火的了。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他们已迷失了自己的 方向。

  在过去的 20 年当中,他们之所以能够超越群伦,正是因为他们能以敬业 的精神做为工作的指针。他们细心衡量工作上的变动,且避免走入死胡同。

  他们所用的方式无疑是正确的,而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没有什么能干扰他们 对工作自然且愉快地投入。

  20 年后,一切似乎都不对劲了。他们走上了岔路而不自觉。爱丽丝问道:“是不是我的人格天生就有某些缺点,只是到现在才显露出来?”盖瑞则更 自暴自弃的说:“难道我是为了要证明自己是公司里最混蛋的人?”在后面,我们将详加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困惑。

  落伍于时代的感觉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以致遭受淘汰,几乎是任何年龄层的工作者共有 的心理现象。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以年龄达到 40 岁的工作者而言,他们正逢人生的全盛期,但在这方面的焦虑却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严重,且常是不自 觉的。

  害怕被淘汰

  在本身有清楚的方向感时,盖瑞很喜欢他的部属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 但每当他的速度缓慢下来,尾随于后的人就形成一股重大的压力,仿佛随时会撞上他似的。以往这种情形不会持续太久,一些新的念头会灵光一闪的出 现在他脑海,他也可以再度出击,带着众人往前冲。出乎意料的,40 岁之后他却有不少次完全停下脚步的经验,这时候,紧跟在后仅有半步之差的年轻 部属,不但不能为他分忧解劳,反而成了极大的威胁。“你干嘛一天到晚跟 着我”“42岁时,盖瑞不耐烦的问着汤姆说。

  爱丽丝也深受这种阴影之害。当热心的部属善意的提供协助时,她常会 不自觉的命令他们止步,这使得年轻的部属非常懊恼,他们认为自己不过是善尽职守而已。“我是发号施令的人,”42 岁时她对拉蔻儿说。事后,拉蔻 儿抱怨道:“问题就在这里,她并没有发布任何命令。她显然只要我们站在一边,什么也别做。”

  为了了解盖瑞和爱丽丝此一时期的反应,我们必须进一步检讨人类担心 落后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和知识的竞赛,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和他人的竞赛。当一般人想到“求知”时,通常会联想到第一 种情况。不过学海无涯,固然会令人心焦难安,但这种焦虑却是有限的;毕竟知识追求的成果掌握在个人手中,只要能够勤学不倦,终究能获得所需的 知识。“我非把它学会不可,”我们常听人说。“再过不久,我就可以驾轻就熟了。”换句话说,在第一种情况当中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活的,一个 是死的;一个是可以掌握主动的人,一个则是被动的书籍和知识。

  当面对浩翰的知识时,人们或许会觉得紧张不安,然而在知识的领域里, 人与人竞争的压力更足以令人心焦如焚。在这种情况下,事情愈形复杂也愈不可测。一叠书除了摆在那儿等人来看外,别无选择;相反的,一个人则可 以决定自己以多快的速度去吸收这些知识,并领先他人。

  简而言之,落伍的压力不仅来自知识本身,也来自其追求知识的速度。 这种竞赛永无止境,能够领先的人将会获得丰盛的回馈,落后的人则会被他人轻视,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

  这就是为什么 40 出头的盖瑞和爱丽丝,在失去方向感时会如此焦虑不安 的缘故。他们十分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在他们停顿的同时,其他人正拼命的往前冲。每过一天,紧跟在后的人带给他们的压力和恐惧也就更增加 一分。

  在掌握新知讯息方面,盖瑞和爱丽丝并无任何疑虑,他们都聪明过人, 在学校里也曾是好学生,自知在这方面可以胜任愉快。换句话说,他们恐惧的是人,而不是知识;他们怕的是比自己更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甩在一边。

  表面上盖瑞和爱丽丝绝口不谈这个问题,私底下却尽速想法找寻可能解 决的途径。“我想去上一些课,”盖瑞 43 岁时说。“我必须再去上些能帮我充电的课程,像统计学或数学什么的。”爱丽丝也说。两个人都一致认为对 于电脑程式设计的更多了解,有助于他们配合时代的潮流,而不需担心被淘 汰。

  体认到这个事实,到底对他们有何帮助呢?答案居然是:毫无帮助。首 先,他们言而不行。大学时,盖瑞曾修过一门电脑语言的课程,爱丽丝主修心理学的同时也曾修过两门统计学,20 年之后,当他们感受到被淘汰的威胁 时,诉诸于这些以往所熟悉的知识是件很自然的事。“每周上几个晚上的课,可以使我立刻进入状况,”44 岁时盖瑞说,试图使自己镇定下来。爱丽丝的 观点和解决之道也大同小异,“像我们这么忙的人,一定得想办法吸收新知才行。附近的大学有个每周举办两次的讨论会,我真应该去参加,我想公司 会乐意付钱的。”

  如同我们方才所说的,他们说了很多,但却做得很少,不过就算他们真 的去做了,根据我们调查的相关个案显示,他们也无法真的找到他们所需的安宁。学校固然可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但却无法治疗他们内心真正的痛苦。

  由于失去了方向感,他们十分害怕年轻出众的部属会一拥而上,以风驰 电掣的速度超越他们。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虽然也有害怕被淘汰的恐惧,然而他们毕竟具有充分的弹性和旺盛的精力来面对这些问题,甚至利用这些恐惧 做为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对年轻人来说,迎头赶上固然代表着面对某种压力,但也显示着不可多得的机会——在努力的冲刺中,他们极可能出人 头地,领先群伦。

  由于盖瑞和爱丽丝不愿面对“害怕被淘汰”的残酷事实,他们遂把恐惧 的焦点集中在一件事——电脑上。

  摆脱部下的如影随形

  由于体认到“自动化”对人们带来的影响,盖瑞和爱丽丝也因此采取了 若干防范的步骤。而他们现在更关心这个问题,且在这方面涉猎得更多,甚至还上了几门有关技术的课程;同样的,他们希望其他的人也会起而效法。 在公司的会议中,盖瑞不止一次向上司提出这个问题。“目前有许多新型的电脑,对我们很可能有帮助,”在某个场合他这样表示。在另一个场合 中,他又说:“我们应该对这些迷你电脑和微电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爱丽丝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它们解决问题的速度比我们快,”她对上司说。

  有两、三年的时间,盖瑞和爱丽丝就以“自动化”作为他们的方向,甚 至和高层主管讨论这个问题。然而他们这么做并不恰当,因为公司内部已有电脑方面的专才。“资料处理部门的人知道得比我多,”在一次专门讨论电 脑的会议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